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内蒙中部地区金的成矿类型有含金石英脉型、含金蚀变岩型、含金钾长花岗岩脉型、含金石英钾长石脉型及不整合面金矿型.迄今已探明赛乌素、十八顷壕、后石花、酒馆、柏树沟、大桦背和白乃庙等金矿.进而提出蚀变岩型、石英脉型及钾长石化地区的金矿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2.
熊耳山区花岗岩特征及其与金矿化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范光  张子敏 《铀矿地质》1995,11(4):207-213
熊耳山区是豫西主要的金矿化集中区之一。研究成果表明:熊耳山区燕山期花岗岩是壳幔混熔型花岗岩,它们控制了熊耳山区各种类型金矿化的时空分布。花岗岩浆为金成矿提供了热源与部分物质来源,岩浆热液是金成矿的主要热液来源。该区金成矿时代为燕山中晚期。燕山期花岗岩体外接触带1—6km、各种构造-岩浆活动集中发育地区是金矿找矿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3.
老挝Xiangkok地区金矿找矿前景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老挝Xiangkok地区位于Ⅱ级澜沧江弧形构造带在金三角地区的大拐弯处,属于西盟一临沧成矿带的南延。本区分布有大量民采过的金矿(化)点。区内Ⅰ型花岗岩类发育,其主要围岩是时代不明的粉砂岩与页岩互层。区内初糜岩化的韧性剪切带发育,并往往叠加了脆性断裂。Xiangkok金矿点金矿化体主要赋存于花岗闪长岩及其围岩的破碎带和叠加了脆性断裂的剪切带中,呈含金硫化物石英脉、含金硫化物硅化角砾岩产出,可能属与花岗岩有关的构造蚀变岩型一石英脉型金矿。从现有资料分析,Xiangkok地区金矿有着良好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4.
韦耀健 《矿产与地质》2004,18(3):264-268,293
研究陆丰官田、西山和毗邻矿段的含金黄铁矿—铁帽型金矿的成矿规律,以及铅锌矿化与含金黄铁矿化的分带现象。根据官田矿段铁帽型金矿的顶底板岩性与金矿化的相互关系,认为:成矿母岩包括燕山早期花岗岩(γ5^2(3))、燕山晚期黑云母花岗岩(γβ5^3(1))及下件罗统金鸡群(J1j)。并探讨该矿床成因,认为燕山早期和晚期花岗岩岩浆活动促使了含金热液的形成,Ⅰ号、Ⅱ号断裂带是含金热液的聚集场所,后期在地下水的表生地球化学作用下,最后形成次生富集的铁帽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5.
陈旺 《矿产与地质》2003,17(3):211-213
阐述了晚元古代温都尔庙群是区内金成矿有利的矿源层,其分布地带发现了金矿(化)集中区,金矿(化)体主要分布于该岩群与加里东期、华力西期花岗岩,石英闪长岩接触部位,并受控于糜棱岩带,后又叠加了燕山期花岗岩及次火山岩成矿活动,形成构造破碎蚀变岩型、石英脉型及次火山热液型金矿。指出该地区只要有温都尔庙岩群分布,加之叠加有不同期次的岩浆岩及有利的构造,就有可能找到新的金矿床。  相似文献   

6.
系统总结了我国金矿成矿与分布的若干特征,即中国三个巨型深断裂体系控制金矿的总体分布格局;金矿在地区分布上的不均衡性;赋存金矿主岩的“偏集性”,合缘与基底构造层隆起区对金成矿带(区)的主要控制作用;断裂构造对金矿成矿的分级控制规律和花岗岩特别是燕山期花岗岩对金矿成矿的重要意义。我国金矿大致分为五个成矿期,即晚太古—早元古代、中晚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及新生代成矿期。  相似文献   

7.
抱板金矿带产于戈枕脆韧性剪切断裂带西侧中元古代花岗岩体内接触带上。有剪切带蚀变岩型、石英脉型和含金伟晶岩型三种主要类型的矿床,以前一类最为重要。经多年研究认为,不同类型矿床的成矿时代不同,具多期成矿的特点。含金伟晶岩型和石英脉型金矿形成于海西期,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同期岩浆热液;含金剪切带的糜棱岩型金矿化发生于印支期;剪切带蚀变岩型金矿床形成于燕山期,成矿物质主要来自于与燕山期安玄玢岩同源的深部岩浆,  相似文献   

8.
内蒙古中部地区太古宙绿岩带金矿找矿标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内蒙中部地区金矿集中分布在太古界花岗岩──—绿岩带中,并受区域深大断裂带及韧性剪切变质带的控制,构成内蒙中部金的矿化集中区。尽管人们对金矿化的成因有不同认识,但找矿标志是有规律可寻的,因而,总结内蒙中部地区金矿化的找矿标志是有重要意义的。本文着重通过内蒙古中部区的含金建造、容矿构造、岩浆活动、载金矿物、围岩蚀变及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影象和重砂等方面,总结本区的金矿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9.
有关卡林型金矿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讨论了三个问题:①中、美两国的卡林型金矿床除共同点外,在金的存在形式等方面有较明显的差异,这对金的回收率有影响;②卡林型金矿不能与微细粒浸染型金矿等同;③我国卡林型金矿之所以仅分布在扬子地块的西线是由印度洋板块和欧亚大陆板块相碰撞而导致地幔上隆(玄武岩喷发)和水平拉伸(差异性下陷)的结果,从而形成具巨厚沉积物的三叠纪海盆,为卡林型金矿分布在该区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有关卡林型多矿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朝阳 《矿物学报》1995,15(2):132-137
本文讨论了三个问题:①中、美两国的卡林型金矿床除共同点外,在金的存在形式等方面有较明显的差异,这对金的回收率有影响;②卡林型金矿不能与微细粒浸染型金矿等同;③我国卡林型金矿之所以仅分布在扬子地块的西缘是由印度洋板块和欧亚大陆板块相碰撞而导致地幔上降(玄武岩喷发)和水平拉伸(差异性下陷)的结果,从而形成具巨厚沉积物的三叠纪海盆,为卡林型金矿分布在该区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含金砾岩地层在黑龙江东部地区广泛分布,主要受断裂构造带和山间坳陷控制。晚第三纪含全砾岩属古河床相,晚侏罗世含金砾岩属湖边冲积扇相。金主要来源于下无古界黑龙江群、麻山群地层和元古宙混合花岗岩岩体。砾岩型金矿,在黑龙江省及全国都有一定的找矿前景,应引起同行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12.
破碎蚀变岩型金矿与裂隙充填石英脉型金矿是栖霞地区主要金矿化类型,破碎蚀变岩型金矿分布于郭家岭超单元西石硼单元或玲珑超单元郭家店单元二长花岗岩体内外接触带附近;而裂隙充填石英脉型金矿主要分布于栖霞-桃村一带的古老基底构造轴部附近,且集中分布于该地区南北宽不超过20km的范围内。而大部分含金矿脉其附近往往发育有成群成带的中基性岩脉,中基性岩脉特别是煌斑岩为该区找金的一个间接标志。  相似文献   

13.
金窝子金矿田大地构造位置上处于中朝-塔里木板块与哈萨克斯坦板块俯冲碰撞带南缘的北山中带。金窝子地区金矿床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产在金窝子华力西期花岗闪长岩体中受NNW向陡倾断层控制的含金石英脉型金矿床;另一是产在上泥盆统金窝子组(D3j)地层中、受NE向低角度断层控制的蚀变糜棱岩型金矿床。金窝子金矿的成矿时代远晚于金窝子花岗闪长岩体的侵位时间。金矿形成时间与剪切带的活动时代基本是一致的,表明矿体明显受区域构造的控制。  相似文献   

14.
米仓山地区的金矿主要产在太古代—早元古代后河岩群绿岩和澄江期陆壳重熔S型花岗岩中,金矿化主要受SN、NE向的韧脆性剪切带所控制,发育多期次、多阶段的热液蚀变活动,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澄江期重熔花岗岩浆期后含金热液,还包括部分变质热液。米仓山地区金矿的找矿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5.
贾根  陈火根 《中国地质》2001,28(9):25-31
含金剪切带型金矿的成矿作用与剪切变形作用密切相关。本文在总结含金剪切带型金矿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分析和总结了苏北变质岩区成矿地质条件与金的矿化信息,认为苏北地区河能存在破碎带型和含金剪切带型两类金矿,并提出寻找含金剪切带型金矿的新的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16.
胶东和小秦岭:两类不同构造环境中的造山型金矿省   总被引:21,自引:13,他引:8  
胶东和小秦岭是我国排名前两位的金矿产地,根据对这两个地区的实地野外考察、室内研究及对已有大量研究成果的总结,我们认为胶东与小秦岭地区的金矿床均可归入造山型金矿的范畴,它们分别形成于增生型造山体制和碰撞型造山体制.胶东金矿床形成于早白垩世(130~120Ma左右)与洋壳俯冲(增生)造山相关的活动大陆边缘环境,矿床主要产于中生代花岗岩岩体中,严格受断裂带(NNE向或NE向为主)控制,成矿流体具有低盐度高CO_2含量的特征,He-Ar同位素研究显示成矿过程有幔源物质的加入.综合金矿床及中生代岩浆岩(特别是与成矿近同时的早白垩世郭家岭花岗岩及基性岩脉)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岩成矿动力学,我们提出在俯冲的太平洋板块后退的背景下,胶东地区增厚地壳中的榴辉岩相下地壳及下伏岩石圈地幔发生两阶段拆沉,强烈的壳幔相互作用最终导致了早白垩世普遍的岩浆活动及金的爆发成矿的模式.小秦岭地区金矿床主要以大型含金石英脉的形式产出于太华群变质基底的脆性-韧性剪切带(EW向为主)中,而与区域内燕山期大型花岗岩岩基没有直接联系,矿床地质特征(如低盐度高CO_2,以变质流体为主的成矿热液)与造山型金矿吻合,He-Ar同位素特征表明金矿床形成时有幔源物质的加入.小秦岭地区脉状Au-Mo矿床印支期成矿年龄(215~256Ma,辉钼矿Re-Os)表明印支期是小秦岭地区金成矿的主要时期,小秦岭金矿属于陆陆(华北与扬子)碰撞造山过程中形成的造山型金矿.  相似文献   

17.
辽宁丹东五龙金矿矿化类型及其构造控制机理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吕贻峰  商维国 《现代地质》1994,8(3):309-316
位于辽宁丹东地区的五龙金矿受NE向剪切系统控制.在剪切带发展演化过程中,于不同阶段形成不同类型的金矿化。在早期韧性剪切带上升剥蚀阶段出现的NE向脆-韧性线状剪切带,控制同剪切带型金矿;叠加在韧性剪切带之上的NNE向一级断裂控制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的形成和分布;沿SN向和NW向的二级断裂构造控制含金石英脉型金矿。  相似文献   

18.
呼伦贝尔盟北部地区由于新构造运动含金地质体长期风化剥蚀,促使金的活化。河流及其2-3级支流发育,流域广,水流充足,有利于砂金矿的迁移、富集。现代的乐山丘陵、宽阔沟谷有利于砂金的保存。该区已发现数十个砂金矿,多为河谷型,主要含金层为含粘土砂层或砂砾层。砂金富集与河谷地貌关系密切,河床弯曲的凸岸、变异部位、关门咀、迎门山等地貌是砂金富集有利部位。该区金直接来源于加里东和华力西花岗岩。结合金的来源、矿床的分布特征和富集规律,指出了该区今后砂金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19.
张旗  殷先明  殷勇  金惟俊  王元龙  赵彦庆 《岩石学报》2009,25(12):3103-3122
秦岭金矿分布广,目前学术界大多认为分属于造山型和卡林型金矿两类.该区印支期花岗岩发育,大多具有埃达克岩和喜马拉雅型花岗岩(低Sr和Yb)的特点,与金铜矿在时空分布上相关.美国内华达州卡林型金矿是世界级的金矿聚集区.与卡林型金矿有关的第三纪岩浆岩(中酸性火山岩和浅成花岗岩)也具有埃达克岩和喜马拉雅型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暗示内华达卡林型金矿也来源于加厚下地壳的底部.本文讨论了埃达克岩和喜马拉雅型花岗岩有利于成矿的机理,并根据西秦岭金矿与花岗岩分布的关系,提出以夏河-宕昌-两当-凤县为界将西秦岭划分为南北两个成矿区和13个成矿聚集区:北区花岗岩发育,有利于寻找斑岩型、夕卡岩型等热液型金铜矿床;南带侵入岩少而小,有利于寻找远离岩体的金矿(包括卡林型等).鉴于西秦岭印支期埃迭克岩和喜马拉雅型花岗岩发育,金铜尤其是金矿分布多,储量大,且大多与埃达克岩或喜马拉雅型花岗岩有关,可能是中国金矿最具潜力的地区,有利于特大型金铜矿的产出,可能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金矿聚集区.为此,建议加强本区花岗岩与金铜成矿关系的研究,革新找矿思路和找矿技术方法,以实现找矿的新突破.  相似文献   

20.
1 绿岩带金矿的概念太古宙绿岩带金矿是产在太古宙花岗岩一绿岩带地质构造背景上,在花岗岩—绿岩带形成、发展和改造过程的不同阶段形成的一系列金矿床的总称。花岗岩一绿岩带演化主要可分三个阶段,都相应发生了金的成矿作用。生长阶段,即火山—沉积作用阶段形成原始含金建造,局部富集,奠定同生层控浸染型金矿的基础;成熟阶段,即区域变形阶段,特别是峰期之后,多形成后生石英脉型金矿。经区域变形变质作用之后,花岗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