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商丹断裂带是北秦岭加里东造山带与中秦岭海西造山带的分界断裂,在空间上由韧性剪切带、逆冲推覆构造带、断陷-走滑地堑断裂带及其所夹持的岩块、岩片、褶皱所组成的大型复杂断裂带。其演化历史至少经历晋宁期海沟俯冲;加里东期陆内俯冲-碰撞;海西—印支期陆内俯冲;燕山期的逆冲-推覆和喜山期断块-走滑的复杂演化过程,而形成今日所见的复杂断裂构造。  相似文献   

2.
东秦岭造山带的演化,经历了六个主要阶段。1.华北、扬子古陆块先后在19亿年和8.5亿年左右形成,均由零散的古陆核和覆盖其上的三个基底层构成,经历过四次构造运动,才由地槽转化为地台状态。2.由于秦岭古洋底的扩张,华北古陆块南缘成为古安底斯型活动大陆边缘,先后形成了以宽坪群为代表的元古代增生带和以秦岭群、二郎坪蛇绿岩为代表的加里东增生带。3.海西晚期华北、扬子两陆块拼合,其间沉积的信阳群地槽型复理石建造和石炭系海陆交互相含煤磨拉石建造褶皱造山,中国陆块形成。4.印支末期,己对接的南北陆块发生A型俯冲,使造山带内产生以太华古陆核为砥柱,分别向南、北方向的大推覆。5.推覆构造形成东秦岭块段造山的格局,使燕山期在东秦岭形成三种不同的山间红盆沉积。6.喜山期发生喜马拉雅型碰撞造山作用,一些古俯冲带的主断面复活,使其上的推覆体破碎,展现了当今的构造面貌。  相似文献   

3.
东昆仑造山带是一个经历多期构造活动的复杂造山带,大致划分为昆北花岗岩浆弧带、昆中双型俯冲带、昆南混杂岩带。其地质特征反映了昆中断裂带在历次构造演化中的主导性。。晚元古代华北、华南两大古板块沿昆中断裂一线俯冲碰撞,为后期构造演化奠定了基础。晚古生代—中生代构造演化别具一格。经整体分析、现位恢复,具有泥盆—早二叠伸展滑覆、早二叠纪末—中三叠纪B型俯冲、中三叠纪末—早侏罗纪A型斜向俯冲三个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4.
通过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在稳流河地区发现一系列古近纪推覆体。这些推覆体主要以昆中、昆南断裂为依托,其中以昆南断裂为主推覆面的推覆构造向北发生推覆作用,使中三叠世马尔争组地层发生强位移至古近纪雅西措组地层之上,以昆中断裂为主推覆面的推覆构造向南发生推覆作用,使早古生代纳赤台群地层向南位移至中三叠纪马尔争和古近纪沱沱河组地层之上,在此之前地质界普遍认为夹持于"昆中缝合带"和"昆南缝合带"之间,物质组成主要为加里东、华力西期两次板块裂离及俯冲过程中形成一个复合型俯冲碰撞杂岩带,从而忽视了推覆构造对杂岩带的再造作用,本文通过稳流河中沟上游向南逆冲推覆构造和博卡雷克塔格向北逆冲推覆构造的实例,从推覆方面、物质组成、推覆时代等方面资料的收集和研究为东昆仑地区新构造研究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石门断裂到铁炉子断裂之间的广大区域是华北地台与秦岭褶皱造山带的过渡带,陶湾群分布于该带近造山带一侧的最前缘。特殊的构造环境决定了陶湾群的构造变形史是以推覆构造与平卧褶皱组合十分发育为特点。这种构造环境也是导致陶湾群变形较之其北侧寒武系及元古宇变形更为复杂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6.
桐柏—大别山碰撞造山带的大地构造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桐柏—大别山碰撞造山带是华北板块南部大陆边缘和扬子板块北部大陆边缘长期演化和碰撞的结果。造山带主要由北淮阳加里东构造带、桐柏—大别山古老断块隆起带和随广加里东构造带组成。根据现今查明的三条蛇绿混杂岩带和不同时代岩系的原岩建造及区域构造特征,重建了其碰撞期前的古地理-古构造格局。在加里东末期,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发生碰撞,形成了桐柏—大别山造山带。在碰撞期及碰撞期后曾发生了大规模的滑脱-推覆构造。  相似文献   

7.
豫西东秦岭造山带核部北缘的“含砾大理岩”实际上是秦岭群在加里东晚期沿朱夏断裂由南东向北西大规模左旋韧性推覆中形成的一套含砾碳酸盐质糜棱岩,其内砾石是原高级变质大理岩中硅质、长英质及白云质大理岩的变质条带,因基质强烈塑性流动而发生肿缩聚积或褶皱拉断、挤压拉长、旋转圆化形成的。对它们的宏、微观构造特征、形成条件及变形机制的研究,有助于重新认识东秦岭造山带的构造演化史。  相似文献   

8.
胶南造山带范围指安丘-莒县断裂以东、五莲-桃村断裂东南、嘉山-响水河断裂以北狭长隆起区,是秦岭-大别造山带的东延部分。十多年来该区开展的区调工作和专题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成果表明该造山带主要由晚元古代晋宁期及震旦期变质变形侵入岩组成,另有少量中元古代四堡期超基性-基性侵入岩分布;变质地层为晚太古代胶东岩群和早元古代荆山群、粉子山群,呈孤岛状残留于晚元古代花岗岩中。榴辉岩沿造山带广泛分布,部分榴辉岩含柯石英和微粒金刚石,表明经历过超高压变质作用。除此,造山带东段还有麻粒岩及麻粒岩相岩石出露。胶南造山带主体是晚元古代时由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碰撞造山作用形成的,韧性变形作用强烈,可划分为早期中深部构造相推覆韧性剪切带和晚期浅部构造相走滑韧性剪切带。  相似文献   

9.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地区加里东运动的形变特征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即在盆缘地带形成较宽缓褶皱、逆冲推覆构造,上、下古生界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并构成具造山性质的加里东构造带;向盆地内部依次为和缓隆起、高角度断裂,中、下奥陶统不同层位与上覆上古生界不同层位呈微角度不整合接触;整体抬升,下奥陶统与石炭系不同层位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加里东运动形成于奥陶纪晚期,可再细分为两期,分别与北秦岭构造带早古生代的弧-陆碰撞与陆-陆碰撞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0.
青海省格尔木市窑洞山地区巴拉大才曲逆冲-推覆构造处于昆南断裂的南侧附近,空间上该构造带由一系列近东西向压扭性逆冲断裂、张性正断裂组成,山前并有主干断裂所赋存的反冲断裂。产于早中三叠世巴颜喀拉群昌马河组中,推覆构造中的应力状态在横、纵向上呈现有规律的变化。该推覆构造带经历了先压后张、先推后滑的过程。通过钻孔深部钻探取得的推覆面上取得光释光样品的年龄值为获得晚更新世冰水堆积物OSL38.59ka,从其它相关地质体特征分析推覆时限可能晚于晚三叠世。该逆冲-推覆构造证明巴颜喀拉前陆盆地是柴达木地块与松潘-甘孜地块碰撞、东昆仑造山带核部向南逆掩的背景下形成,造山带前陆的大规模逆掩推覆与盆地的形成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1.
根据北秦岭地层新知,讨论它的地质演化史。元古亩到古生代,它是陆内裂陷环境,经加里东期特别是海西期的转折,至中、新生代结束了陆内造山阶段。迄今未在北秦岭找到洋壳存在的确凿证据,板块构造机制应用于北秦岭,必须解释己知的地质事实。  相似文献   

12.
北秦岭侵入岩带中的中酸性侵入岩主要形成于晋宁旋回的中晚期阶段。主要岩石类型包括辉石闪长岩、闪长岩、石英闪长岩、英云闪长岩、花岗闪长岩、斜长花岗岩、花岗岩和钾长花岗岩。岩石化学、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证明,这些岩石主要形成于B型俯冲和碰撞造山的构造环境中,而钾长花岗岩形成于后造山的伸展阶段。据此,该侵入岩带揭示了北秦岭褶皱带在晋宁旋回中晚期阶段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3.
商南花岗岩体位于北秦岭造山带商丹断裂北侧,属新元古代花岗岩侵入体。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岩体具I型或S型花岗岩的双重特征,属于H型花岗岩;在构造环境上,又具有火山弧型和同碰撞型花岗岩特点,成岩物质来源于壳幔混合源,形成于华北与扬子古陆块在晋宁期由活动陆缘向碰撞带构造环境转变过渡时期,岩石构造类型属碰撞前(火山弧型)-同碰撞型花岗岩。  相似文献   

14.
根据遥感影像的纹理结构及其相对应的地球物理场特征,秦岭地区可自然分割出四个构造景观单元。即:东秦岭盆岭构造区、西秦岭隆凹构造区、南秦岭叠覆构造区和镇淅盆隆构造区。构造影像单元的拼接组合关系,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华北板块、扬子板块、松潘—甘孜地块、秦岭—大别地块构造域的地质演化史。即:晋宁—加里东构造旋回期,扬子板块与外来地块(秦岭—大别地块、松潘—甘孜地块)实现对接形成南中国联合大陆板块;自海西构造运动开始,华北板块向南推进,从东向西先后与南中国板块的前锋俯冲碰撞,随后进入陆内造山阶段。燕山运动末期,秦岭地区造山活动结束,伸展拉张作用由北向南展开。  相似文献   

15.
秦巴造山带是夹持在华北古陆与扬子古陆之间的印支期陆内造山带。其内部自北而南可分为北秦岭变质-构造-岩浆岩构造带、中秦岭褶皱构造带及南秦岭伸展-滑脱构造带等三大不同构造面貌及演化过程、不同物质建造差异的构造单元。  相似文献   

16.
胶东地区的基底地质构造演化经历了陆核形成期、陆壳增生期和汇聚定型期3个主要阶段,古元古代克拉通化汇聚碰撞作用的形成使得原始的绿岩带矿源岩系活化改造;三叠纪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间陆陆碰撞形成了山东东部的胶南-威海造山带,碰撞造山作用使克拉通地体再活化,二大板块的物质成分在区内重新熔合分配并促使金元素转移富集;侏罗-白垩纪时期太平洋板块对欧亚板块的强烈洋陆俯冲作用,形成了活动大陆边缘俯冲造山带的大陆弧花岗岩,包括玲珑序列二长花岗岩组合、郭家岭序列花岗闪长岩组合和伟德山序列花岗岩组合,这些花岗岩的强烈岩浆活动为金元素迁移成矿提供了热驱动;巨型走滑系统即郯庐断裂带及其巨大的左型走滑系统及其所形成的次级羽状断裂系统为  相似文献   

17.
大量的研究资料表明煌斑岩与金矿在空间上、时间上具明显的对应关系。埠上金矿位于胶东玲珑金矿田西南方向的金岭金矿田的中北部;有关该矿区煌斑岩的研究资料较少。该文结合岩石学、矿物学、大地构造学等特征,对区内煌斑岩的地球化学进行了研究,揭示其内在成因,认为区内煌斑岩是因该区受到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华北板块与杨子板块碰撞造山及郯庐断裂带等构造岩浆活动的影响,俯冲洋壳析出的流体交代地幔形成的具氧化性的EM1型富集型地幔岩浆于造山拉张期在大陆活动边缘浅成侵入而成的。  相似文献   

18.
石炭纪处于秦岭南、北板块由俯冲到全面碰撞的重要阶段。在俯冲板块前缘,石炭系发育在两种不同类型的沉积盆地之中。前缘南带盆地的形成与俯冲板块边缘弯曲而导致的浅层水平伸展有关,前缘北带主要为一些小型残余盆地,并明显遭受定向滑移构造的改造。两种不同沉积作用演化是在不同的构造过程中形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