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 毫秒
1.
2.
储文宜 《地震》1989,(2):48-57
本文研究了地壳形变资料中出现的各种突出变化和长期变化,比较了在同一地点不同深度地层所观测到的形变量,得出的结论是:形变资料的变化主要是由于地层中所含的水和温度变化造成的。当地层中水和温度的量值变化时,地层便膨胀或收缩,依附于地层的形变测量标志也就随之而被移动。因此,不应把形变资料就作为深部地层的形变信息。 本文还提出了一些鉴别由于地层含水和温度的变化所导致的资料异常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断层形变测量资料与辅助温度观测资料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独山子形变观测站位于独山子石化总厂厂区的西南,地理坐标为φN44°19′02.1,″λE84°48′13.3,″海拔高程为824.7 m。观测站始建于1989年,1993年正式观测。架设的是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研制的断层形变观测仪,MD 4412B型浮子式垂直变形测量仪测量垂直形变,MD 4211BA型岩体变形测量仪测量水平形变。仪器原观测方式为模拟纪录,1998年对其进行了数字化改造。改造后仪器为MD 4412型浮子式垂直变形测量仪及MD 4211型岩体变形测量仪。2003年7—9月对观测站地下廊道进行了保温改造,2003年10月安装了DFG、DSG型岩体形变测量仪,并新架…  相似文献   

4.
中强震前形变固体潮汐资料短期信息的提取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张晶  张立 《地震》2003,23(3):71-78
分析了各种潮汐观测资料处理方法,针对短期异常提取的要求,提出了适合提取短期异常信息的潮汐资料处理方法,对其计算公式进一步推导和展开。应用这些方法对华北地区和西南地区的重力、倾斜、应变等形变观测量进行了计算。对地震前潮汐因子、时间滞后、响应比等潮汐参数的异常信息进行了提取与分析;突出了震源区附近的短期异常信息,并分析总结其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5.
根据形变数字化数据和前兆特征。主要对EIS000中提供的数据处理及异常判定方法进行了使用分析。针对固体潮成分和非固体潮成分。提出了在日常分析和会商中较为适用的方法和步骤。  相似文献   

6.
引言 2001年,按照首都圈防震减灾示范区工程的建设要求,怀来台形变观测进行了数字化改造,包括基础环境、供电、避雷、通信系统和前兆仪器的改造。陆续改造安装了DSQ型水管倾斜仪、SS-Y型伸缩仪、VS型垂直摆倾斜仪、TJ-IC体应变仪和辅助观测的TCM-3型洞温测量仪、PTH/R-III气象参数测量仪。2001年10月1日进入试运行,2001年底通过中国地震局工程管理中心的质量验收,2002年进入正式观测。为更好地使用该台的数字化资料,及时对数字化和模拟资料的一致性、精度质量进行对比,分析产生差别的原因,探讨辅助观测与观测值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8.
福建省数字化形变资料的异常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继茂  陈光 《华南地震》2009,29(3):98-103
为了提取中短期地震前兆信息,对福建省2006~2008年数字化形变观测整点值资料进行了二进小波多分辨率分析,结果表明:小波分析结果的细节部分dn主要包含周期为2n-2a+1小时的信号,而近似部分‰包含所有周期大于2n+1小时的信号;在此期间,福建省及其邻近地区的中强地震发生前,多数形变观测台站或测项同步接收到了周期大约为21~43d幅度较大的异常信号,这些信号可能是地震前兆。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张家口地震台的基本现状及形变数字化仪器的改造情况。从长期趋势、短期趋势和固体潮形态变化等方面,对地形变模拟观测和数字化观测资料进行了对比,对资料的连续性、稳定性、一致性和固体潮观测精度进行了分析,得出数字化资料总体评价。并针对数字化观测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地形变资料求解应变值的尺度相对性问题研究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统计分析入手,研究了地形变资料求解地壳应变值的尺度相对性问题.发现应变值与计算图形尺度存在显著的相关性:随着图形单元尺度增大,应变值的统计平均值和均方差呈幂指数衰减的分布特征.据此提出了利用地形变资料求解应变场时,进行应变值尺度归化的必要性,并给出了归化方法.  相似文献   

11.
信息化给地震科技档案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为了更好地发挥信息化在地震科技档案工作中的作用,就如何应用先进的设备和先进的技术实现地震科技档案管理现代化问题进行了阐述,对地震科技档案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12.
信息时代和科技体制改革给地震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叙述了地震科技档案管理人员适应形势要求的体会,指出,只有转变观念.加强学习,不断提高业务素质,积极开发地震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努力提高地震科技档案的利用价值.才能开创科技档案为地震科研、防震减灾服务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3.
基于C/S和B/S混合架构的云南地震科技信息数字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基于C/S与B/S混合架构的云南地震科技信息数字化建设项目的设计和实现方法。该项目包括大震考察档案等8个数据库系统的设计、管理软件的开发和地震科技信息服务网络平台的建设。云南地震科技信息数字化系统的建立为地震科研人员提供了完善的地震科技信息服务。  相似文献   

14.
为了满足设备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的需求,前兆数据管理系统迫切需要建立有效的统一设备资源管理机制。分析了前兆数据管理系统中设备的实际特点及系统的各项业务需求,提出了符合地震行业应用特点的设备资源管理系统模型;针对地震台网中设备的异构性,对系统中的信息进行了抽象和统一的描述。将设备资源转化成为一种统一的标准资源,屏蔽各设备之间的差异,使系统具有可扩展性;实现了多用户并发任务的优化和结果数据分发处理,从而提高了系统的性能。该系统目前平稳运行于全国地震前兆台网中。  相似文献   

15.
科学数据共享领域的政策规范和法律规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数据共享活动中有数据产生与汇交、数据保管与使用、数据共享评估与监督、数据共享保障四个领域,针对性四个领域出台不同的政策规范和建立不同的法律制度,规范科学数据共享领域的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与总结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前GPS与跨断层资料反映的龙门山断裂带及其周边地区的运动、构造变形、应变积累演化过程,以及汶川地震临震阶段可能的物理机制,本文综合1999~2007期GPS速度场、1999~2008年大尺度GPS基线时间序列、1985~2008年跨断层短水准等资料进行了相关分析与讨论。结果表明:(1)GPS速度剖面结果显示,宽达500km的川西高原在震前有明显的连续变形,而四川盆地一侧和跨龙门山断裂带基本没有变形趋势,表明震前川西高原在持续不断地为已经处于闭锁状态的龙门山断裂带提供能量积累。(2)GPS应变率结果显示,震前龙门山断裂带中北段的NW侧EW向挤压变形明显,变形幅度从远离断裂带较大到靠近断裂带逐渐减小,而断裂带变形微弱;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周边形成了显著的EW向挤压应变集中区,应变积累速率明显大于中北段。(3)断层闭锁程度反演结果显示,除了汶川地震的震源位置闭锁相对较弱,且西南段有大概20km宽度断层在12~22.5km深度为蠕滑状态以外,震前整条龙门山断裂基本处于强闭锁状态。(4)大尺度GPS基线结果显示,跨南北地震带区域的NE向基线从2005年开始普遍出现压缩转折,反映NE向地壳缩短的相对运动增强。(5)跨断层短水准场地结果显示,震前年均垂直变化速率和形变累积率很低,表明断层近场垂向活动很弱、闭锁较强。通过以上分析认为,在相对小尺度的地壳变形中,震前龙门山断裂带深浅部均处于强闭锁状态,断裂带水平与垂直变形都很微弱,这可能经历了一个缓慢的过程,而且越是临近地震的发生,微弱变形的范围可能越大;在相对大尺度的地壳变形中,震前龙门山断裂带西侧的巴颜喀拉块体东部地区经历了地壳缓慢且持续的缩短挤压变形,为龙门山断裂带应变积累持续提供了动力支持。  相似文献   

17.
我国科学数据共享现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国家财政性资金资助的科技活动产生的科学数据是我国科学数据的主体,为了了解我国科学数据共享的现状,规范科学数据汇交、共享、管理,科技部以项目任务的形式下达了科学数据共享研究。本文以基础调查为依据,展示科学数据共享现状、立法现状、管理模式,并提出了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18.
科技期刊发展的挑战与机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 ,面对开放的世界性大市场的直接冲击 ,我国出版发行行业的竞争必将更加激烈。优胜劣汰 ,会直接考验每个出版社、每份期刊。为了使我国的期刊在竞争中成为胜者 ,探讨了科技期刊参与竞争的困难与优势 ,提出了如何提高我国科技期刊竞争力的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9.
叙述了地震科技档案的重要性,针对当前地震科技档案归档工作中存在的制度不健全、档案原始件归档难等问题,提出了全面提高档案意识、领导重视、全员参与、及时归档等几点建议,以避免档案流失,做到资源共享,使科技档案更好地服务于防震减灾事业。  相似文献   

20.
影响提高科技期刊编辑质量的主要因素是编辑人员的素质.从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强烈的责任心与事业心、创新意识等几方面进行了论述.指出,只有编辑工作人员的总体素质提高了,才能办出科技期刊的时代特色,才能代表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才能引导、提高读者的学习趣味和鉴赏能力,才能使科技期刊起到传播和积累科学技术与文化知识,丰富和提高人民的精神生活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