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介绍了南四湖区新建池塘主养鲤鱼高产试验的全部过程。试验选用了优良大规格鲤鱼种,研制颗粒饲料,强化精养,合理搭配其他品种的方法,获得了高产量和显著的经济效益。本试验从一九八九年四月上旬开始,至同年十一月止。通过验收、鉴定,50.52亩水面,总净产47289.32公斤,平均亩净产936.05公斤,其中鲤成鱼总净产40324.12公斤,平均亩净产798.18公斤,亩均纯收入3500多元,为开发湖区宜渔资源,加快湖区经济建设提供了一条极好途径。 相似文献
2.
3.
青蛤是我国南北沿海常见的经济贝类之一,属帘蛤族,帘蛤科,生活在浅海泥沙中。它不仅肉嫩味美,营养丰富,在国内外市场深受欢迎,而且还具有适应性广、抗污染能力强等优点,是发展滩涂养殖的良好品种。尤其在前几年海区赤潮影响严重,滩涂养殖文蛤大批死亡的情况下,发展青蛤养殖,越来越被沿海各级政府和养殖户所重视。 相似文献
4.
5.
虾夷扇贝人工苗种高产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虾夷扇贝苗种生产中,改进了亲贝升温促熟、产卵、孵化、幼虫培育等技术措施。在海上保苗中,选择适宜保苗袋和培养水深,使成活率明显提高,生长速度加快。在445m^3水体中,培育出商品苗(壳高1.5cm以上)1.5亿粒,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鲍的杂交育种高产技术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鲍的人工育苗与养殖,在我国已有近20a的历史。由于多年来忽视种质改良,始终采用我国自繁自养的鲍做亲鲍,使亲缘关系越来越近,易造成种质退化,其后代抗逆性较差,剥离后大量死亡。结果,导致许多鲍育苗单位连年出现亏损或倒闭。为此,作者于1998年引进日本的虾夷盘鲍(Haliotisgiganteadiscus)与中国的皱纹盘鲍(Haliotisdiscusdiscushanai)进行杂交育种技术研究,并取得了较好效果。1材料1.1育苗主要设施山东寻山水产集团公司育苗场位于桑沟湾北畔。共有鲍育苗池200个,共1400m…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道了在海水池搪进行红鳍笛鲷人工育苗的实验结果.实验水温为26~32℃,盐度为25~31,经过33~35d的培育,3口池塘鱼的苗平均全长分别为35.3、32.3、28.5mm,成活率分别为16.7%、18.1%、7.8%.本文还对仔鱼的放养密度、生长状况、饵料系列以及池塘中主要生物饵料密度变化作了较为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8.
泥蚶人工育苗高产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泥蚶人工育苗的若干技术。提出一些高产措施:如优选亲蚶;高密度来卵再分地洗卵、孵化,高密度培育面盘幼虫;无“底质”采集眼点幼虫,细砂(含极少量泥质和有机质)底质培育稚蚶,加大投饵量和换水量;严格防病等。在生产中取得一定的效果,平均单产稚蚶(壳长0.9±0.2mm)32.90万粒/m2,最高单产59.44万粒/m2。 相似文献
9.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7(3):F0002-F0002
中国海洋大学董双林教授与山东省淡水水产研究所、中科院南京湖泊与地理研究所、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等专家联合完成,获200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相似文献
10.
11.
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高位池养殖中几个单项因子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高位池养殖凡纳滨对虾中,分别采用150×104尾/ha、135×104尾/ha、135×104尾/ha、120×104尾/ha、113×104尾/ha、105×104尾/ha、90×104尾/ha的放养密度。经过120d的的饲养,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养殖条件下,随着放养密度的增加,水中亚硝酸氮、氨氮的含量也相应增加;产量虽有所提高,但对虾生长缓慢。波吉卵囊藻可降低水中亚硝酸氮、氨氮的含量,增加溶解氧;养殖后期,保持1.5m的水深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2.
13.
本文论述了海湾扇贝大水体人工育苗的高产技术和亲贝暂养、幼体培育,海上育成等的有关技术环节。并提出在相同的管理条件下,采用网箱暂养亲贝比网笼成活率提高14%,产卵时间提前5天,孵化率提高15%,幼体选育应及时进行。且在相同的孵化条件下下,产卵后26小时倒池比30小时后倒池成活率可提高38%,饵料投喂应坚持勤投、少投和混合投喂原则。在一定量的投饵条件下,日投10次比日投3次成活率高70%以上。但海上疏苗密度不宜过大,以每袋1000~2000个稚贝为宜。 相似文献
14.
对虾养殖塘浮游植物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6年7月6日~2006年9月5日,对上虞地区南美白对虾养殖塘水体的浮游微藻群落结构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养殖塘中共检出常见浮游微藻4门25属30种,其中蓝藻8种,绿藻18种,硅藻3种,裸藻1种。绿藻门藻种类最多,占藻类种类的60.0%,其次是蓝藻门藻占26.7%,硅藻门藻占10.0%,裸藻门藻占3.3%。主要蓝藻有项圈藻(Anabaenopsis sp)、色球藻(Chroococcus sp)、平裂藻(Merismopedia sp)、微囊藻(Microcystis sp)、小席藻(Phorimidium sp)、螺旋藻(Spirulina sp);常见绿藻有小球藻(Chlorella sp)、空星藻(Coelastrumsp)、卵囊藻(Oocys-tis sp)、盘星藻(Pediastrum sp)等;常见硅藻有舟形藻(Navicula sp)、尖针杆藻(Synedra acus)。养殖早期浮游微藻细胞数量为5.8×107/L,香浓多样性指数平均为1.2005。养殖后期浮游微藻细胞数量为2.5×107/L,香浓多样性指数平均为1.4939。浮游藻类多样性指数总体表现为养殖前期低后期高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16.
对山东半岛南海岸3个地点虾池内的蟹类组成、分布和携带病毒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并用敌百虫和次氯酸钠对天津厚蟹(Helicana fridens)进行了杀灭试验。发现虾池内的蟹类组成相对简单,蟹洞分布 85%集中在水位线以上 100 cm至水位线下 30 cm区域内;敌百虫对天津厚蟹的 96 h半致死浓度 LTD_(50)(96 h)=1.25×10~(-6),96 h全部将天津厚蟹杀死的浓度为 2.75×10~(-6);次氯酸钠(以有效氯计)对天津厚蟹的 72 h半致死浓度为 LTD_(50)(72 h)=63.8×10~(-6),72 h内将天津厚蟹全部杀死的浓度为 111.1×10~(-6)。 相似文献
17.
18.
应用纤毛虫的定性和定量方法 ,研究了规模化鲍苗硅藻饵料培养池中危害性纤毛虫的种类组成和各种类的种群变化过程。共观察到纤毛虫 33种 ,斯坦盾纤虫Aspidiscasteini和三齿盾纤虫Aspidiscatridentata为优势种。在藻类培养过程中 ,危害性纤毛虫种类数量呈先增加后减少 ,最多时有 2 5种。随着培养的藻类数量增加 ,纤毛虫数量也有所增加 ,在培养的第 1 3天达到数量的最大值。其最大总密度可达 2 1 2 8和 2 1 55个·cm- 2 。优势种斯坦盾纤虫和三齿盾纤虫最大密度达到 5 3— 7 2个·cm- 2 。此外 ,大突口虫Condylostomamagnum ,扇形游仆虫Euplotesvannus,具棘旋毛虫Dysteriaspinifera和双眉虫属Diophrys在数量上具有较高的比例。与藻类不同的是 ,纤毛虫的密度在达到最大后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