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1 毫秒
1.
森林是能源、木材和非木材林产品、药用和芳香植物、水文功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要载体,也是国家税收的基本来源之一。研究表明,森林可以极大促进经济增长,并在集约化管理下为当地社区创造就业机会。本文旨在预测森林部门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本文研究的林业经济主要是指木材(timber)、非木材林产品(NTFP)、药用和芳香植物(MAP)以及保护区产生的收益。ARIMA模型可用于预测林业部门的经济贡献。研究发现,在过去15年中,木材/薪材销售的总收入(5019万美元)高于保护区(3758万美元)和非木材林产品的收入(690万美元)。该模型预计,未来十年木材和薪材销售的平均收入将为350万美元/年。同样,在未来十年中,NTFPs/MAPs和保护区的平均收入将分别为约50万美元/年和620万美元/年。因此,实践可持续的森林管理,建立林业苗圃,实施农林业实践以及明晰林业权属,建立以森林为基础的产业,可以改善林业部门的经济状况。  相似文献   

2.
中国人工林面积居世界首位,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人工林在提供木材和固定CO2等方面同时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木材生产与碳储量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权衡关系,如何综合考虑二者权衡过程,实现区域森林综合效益最大化,是中国森林生态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选择会同森林生态实验站磨哨林场作为研究区,采用人工林固定样地多年观测数据以及InVEST模型,定量评估木材生产与碳储量,构建了不同管理模式下的权衡分析方法,提出了研究区森林生态系统综合效益最佳的权衡对策。研究发现:① 在采伐活动的影响下,木材生产与碳储量显著负相关(R = -0.907, P < 0.001),表现出强权衡关系;② 随着采伐强度增加,木材生产与碳储量的综合效益逐渐增加,权衡值先下降后上升;每10年采伐总面积10%~20%的管理模式下,收获木材量和碳储量的综合效益相对较高且权衡值最低,是最佳森林管理模式;③ 研究区当前采伐强度略高于最佳采伐强度,适当降低采伐强度能够使森林获取更多的综合效益。因此,在明确森林管理目标的基础上,可借助基于标准差的权衡分析方法,提出中国南方人工林生态系统服务提升与可持续经营的权衡对策。  相似文献   

3.
高尚武 《中国沙漠》1982,2(1):40-42
自古以来,人类就用木材作为能源,今天木材在能源中仍占重要地位。十九世纪工业发达国家,由木材能源转移到煤炭,二十世纪又转移到石油天然气。目前由于"能源危机"从而重新重视森林能源。重视森林能源,是由于人们认识到树木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化成生物物质是可再生的循环资源,潜力最大,而且森林能源有着其它能源不可能具备的附带好处。特别是森林能源在发展中国家村镇能源中,不可能由煤炭、石油、原子能所代替。木材作为能源使用,除了直接燃烧外,还可通过气化、液化、热解转化为其他类型的燃料加以利用。因此,森林能源的发展和技术的开发,已为世界各国所重视。  相似文献   

4.
论森林保护     
<正> 森林效益的来源可分为贸易性商品和非贸易性商品两类。贸易性商品指木材、浆材、薪材和非木质林产品;非贸易性商品主要指森林服务功能,如净水功能、土壤肥力维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贸易性商品效益的体现有赖复杂多变的市场。通过对森林的择优劣汰获得的利润虽然要比可持续经营管理来得快,但只能是短期利益。要避免这种短期效应,目前可行的保护措施有价格调节机制,但这种机制常常受国家或国际市场的影响,且不能确保节约、合理地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5.
森林是一项宝贵的自然资源。它不仅蕴藏有丰富的木材、粮食、药物和工业原料,而且在生物圈中起着重大的作用。对于森林的全球性的意义,人们是逐渐有所认识的。  相似文献   

6.
<正> 20世纪80年代,欧洲非政府环境保护组织关注热带国家的森林危机,为了帮助他们尽力挽救森林,在欧洲和北美掀起了承认当地林区人民的土地权和限制进口热带木材的运动,使得热带国家的木材无法进入消费  相似文献   

7.
水土流失、人口激增和水资源短缺是制约中国西部固原市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为此,中国政府从1999年底开始实行退耕还林工程并于2003年完成第一阶段的计划任务。该工程以生态恢复为首要任务,同时兼顾减轻农村贫困及加快经济发展的目标。本研究旨在评估3种森林管理政策情景对当地可持续发展的潜在贡献和弊端,研究首先应用参与式影响评估框架(FoPIA)设定了3种森林管理政策情景,然后针对各个情景下土地利用的变化,进行了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评估。3种情景分别为"生态林"、"经济林(以种植水果为主的复合农林业)"和"生物能源林"。通过与当地利益相关者座谈,界定了与固原市可持续发展相关的9项重要森林功能,包括3项社会功能,即提供就业机会、生活质量、森林可达性;3项经济功能,即木材收入、非木材林产品收入、林业相关产业和服务收入;3项生态功能,即提供生物性资源、提供非生物性资源、生态过程维持。研究进一步通过多学科专家讨论和专家知识,评估了不同情景对森林功能的影响,探索了当地不同可持续发展目标间的权衡关系。结果显示:生态林可以达到生态恢复的首要目标,但是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较低;水果经济林对社会经济贡献大但对环境改善作用较小;生物能源林可以同时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功能,但是在当地缺乏实践经验。基于专家观点,讨论了各情景的优势、劣势、机会和风险。研究发现,生态林树种选择需要重新考虑,并优先采用本土树种;水果经济林在经营得当情况下能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生物能源林在农户或村落尺度上提供清洁能源方面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8.
<正> 森林的持续经营已被列入许多国家重要的议事日程。目前,由于过渡采伐天然林,全球可采伐和利用的天然林面积越来越少,木材供应日趋紧张。为了满足日益增加的木材需求,各国加  相似文献   

9.
中南半岛森林覆被变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南半岛森林覆被是热带地区极为重要的自然资源,对当地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都有重要影响。本文从遥感监测与制图、时空变化格局、影响因素和生态环境效应4 个方面,系统总结和评述了中南半岛森林覆被变化的研究进展,并对研究问题和发展方向进行了讨论。研究表明:①中南半岛森林覆被遥感监测数据源由光学遥感逐渐转向雷达遥感,监测方法向采用多分类器和多源信息转变,监测对象主要是天然森林覆被,人工林监测仍面临多重困难;②1980-2010 年期间,中南半岛不同地区森林覆被变化时空差异明显,其中,在1990 年前森林覆被面积为净增加,之后净减少;在空间上,泰国、老挝、缅甸和柬埔寨森林面积在1990 年后均持续减少,只有越南呈增长趋势;③中南半岛森林覆被变化的直接驱动因素主要为经济林扩张、刀耕火种农业、道路建设和商业采伐,间接驱动因素包括人口、社会经济和政策等因素,主要表现为森林数量变化、森林退化和森林再生/恢复等方面,其程度与干扰方式、强度、频率直接相关;④中南半岛森林覆被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主要体现在水分效应、大气环境效应、土壤效应和生物效应4方面。  相似文献   

10.
从河南黄河下游自然和社会经济情况入手,在深入分析林业综合开发的土地、树种、湿地资源潜力以及木材、经济林产品和森林旅游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了河南黄河下游林业发展对策;对林业综合开发的投资和效益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