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山东省矿山地面塌陷状况与恢复治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矿山开采引起的地面塌陷问题由来已久,属于一种人为的灾害现象,给矿区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经济发展及生态平衡等方面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文章论述了矿山地面塌陷的危害,划分了地面塌陷类型,建立了山东省地面塌陷数据库,在此基础上设计了相关查询系统,以便及时了解全省矿山地面塌陷的分布和特点,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2.
唐山开滦煤矿地面塌陷治理途径及其效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到1989年,唐山开滦煤矿地下采空面积超过60km~2,各矿累计地面塌陷面积约17万亩,其中积水面积约3.5万亩。近年因塌陷平均每年付出征地费、迁建费3000多万元。根据国内外已有经验,可以采用“移山填海”,综合开发的方法治理地面塌陷。即利用已有的堆积如山的煤矸石和其它工业废渣,就近填充积水洼地和塌陷坑,然后根据矿区和城市发展需要,因地制宜地复田、复地、复林,发展种植业、养殖业以及开辟新的建筑场地或营建公园、游泳池、体育场等公共文化娱乐场所。初步估算,进行综合整治约需投入资金4000万元,可获效益近2亿元;除经济效益外,还可获得显著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3.
《地下水》2015,(5)
前游子庄地面塌陷是在土体侵蚀和降水的双重作用下发生的,造成内涝积水、房屋开裂、道路损毁等灾害。通过调查、讨论分析提出治理工程采用综合治理措施:注浆、排水渠、综合水文地质钻井,最大程度消除地面塌陷,恢复生态环境。解除对地质灾害带来的恐慌,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相似文献   

4.
岩溶地面塌陷监测技术与方法   总被引:4,自引:9,他引:4  
重点阐述地质雷达和岩溶管道裂隙中的水(气)压力传感器自动监测两种监测技术的原理及在岩溶塌陷监测中的应用,对光导纤维监测技术的原理及其在岩溶塌陷监测、预报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同时分析、说明了三种塌陷监测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条件: 地质雷达监测费用昂贵,适用于短距离、小范围监测;光纤监测法适用于各种线状工程监测;岩溶管道裂隙中的水(气)压力传感器自动监测法则适用于由地下水触发的塌陷的监测。   相似文献   

5.
中国地面塌陷灾害与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6.
地面塌陷及其预防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波 《城市地质》1999,11(2):21-22
地面塌陷是地质灾害的一种,具有发生突然、地点隐蔽的特点。多发育在人口相对较多、经济较发达的城镇或工矿区,对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危害严重。根据地面塌陷的形成机理我国一般将其分为岩溶塌陷、采空塌陷、黄土湿陷三种。它们的形成除自然因素外,往往与...  相似文献   

7.
我国岩溶地面塌陷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罗小杰  沈建 《中国岩溶》2018,37(1):101-111
为了解我国岩溶地面塌陷理论和实践的状况,在讨论了岩溶地面塌陷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后,全面总结了岩溶地面塌陷在塌陷机理、预测、监测、防治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概述了近年来研究的新进展,提出了岩溶地面塌陷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柳江水源地岩溶地面塌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秦皇岛市柳江水源地开采岩溶地下水,出现地面沉降、开裂与塌陷。通过实地调查研究,总结了本区岩溶发育特征、岩溶塌陷的分布规律,分析了地面塌陷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9.
林丹  游省易  唐小明 《中国岩溶》2016,35(2):202-210
浙江省某岩溶矿区南部洼地先后发生6处地面塌陷,引发了当地居民的恐慌。矿区排水是唯一地下水开采活动,为分析塌陷区与矿区之间的水力联系,遂在研究区全面布置地下水监测系统。通过对比分析观测水位、矿坑排水量及当地降雨量数据,探讨地面塌陷与矿区排水之间的关系及其潜在成因。研究表明,研究区岩溶地下水动态变化整体保持一致,受降雨、矿坑排水等综合因素影响。北部矿区和南部洼地存在岩溶连通管道,两者在雨季水力联系微弱、旱季水力联系密切。经长期径流潜蚀作用,〖JP2〗导致区内地面塌陷区灰岩顶板岩溶发育处上覆土层出现土洞,当矿区排水量急剧增大时,南部洼地岩溶水位大幅度下降,使得土洞中出现负压、上覆土层所受浮托力降低、孔隙水与岩溶水补排关系改变,在多种效应共同作用下,土洞最终形成地面塌陷。   相似文献   

10.
岩溶地面塌陷是地下水动力条件改变的产物,关于其形成机理目前主要有潜蚀论、真空吸蚀论和液化论等.但实践表明,上述理论仍难解释某些实际问题.如岩溶地面塌陷形成时间、较薄潜水含水层的潜蚀破坏、土洞盖层由相对稳定状态转为非稳定状态时的强度降低原因等.本文据有关资料从另一角度对岩溶地面塌陷的形成机理进行了解析.1山东省岩溶地面塌陷现状与分布规律1.1岩溶地面塌陷现状及危害岩溶塌陷是一种发生在隐伏碳酸盐岩地区的突发性地质灾害,山东省鲁中南地区寒武系、奥陶系灰岩分布广泛,是岩溶地面塌陷的多发区,主要分布于泰安、枣庄、莱芜、临沂等地.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1995年,全省共发生岩溶地面塌陷500余处,累计塌陷面积已达50余km2,对公路交通、农田水利、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以及地下水源等均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和危害,据有关资料统计,全省因岩溶地面塌陷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达0.1218亿元/a.  相似文献   

11.
岩溶地面塌陷神经网络预测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应用神经网络理论的原理 ,通过对收集到的岩溶地面塌陷实例进行学习 ,建立了岩溶地面塌陷评价及预测模型 ,对某市岩溶地面塌陷进行预测。结果表明 ,神经网络方法具有精度高、收敛速度快、容错能力强等特点 ,在岩溶地面塌陷研究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岩溶矿区地面塌陷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根据多年大量野外观察、资料分析和室内模型实验,提出了塌陷成因的新观点,即真空吸蚀作用致塌及防治塌陷的新途径—消除岩溶真空以防塌陷的钻孔自然充气防塌法。本文着重论述真空吸蚀的理论基础及其致塌过程。  相似文献   

13.
岩溶地面塌陷预测模型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岩溶的发育程度、上覆岩土体性质是岩溶地面塌陷形成的基本条件;地下水位下降,地表水或降水入渗,震动荷载等动力扰动,是形成岩溶地面塌陷产生的诱发动力条件。本文以山东省泰安市岩溶地面塌陷区为例,讨论了岩溶地面塌陷的产生机理,并从受力情况对其进行了分析探讨,从而提出了岩溶地面塌陷的预测模型。本文还根据研究区的8个塌陷实例对模型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该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4.
岩溶地面塌陷的形成条件   总被引:12,自引:14,他引:12  
岩溶地面塌陷的形成,需具备有岩溶洞隙、一定厚度盖层、地下水活动三个基本条件。岩溶洞隙的存在是塌陷产生的基础,为塌陷物质提供容纳的场所和运移的空间。松散破碎的盖层是塌陷体的主要组成部份,已知塌陷大多数由土层组成。地下水活动是塌陷产生的主要动力,地下水位升降、流速流量的变化,将对土层、洞隙空间产生多种力学效应和作用,引起岩土体破坏,导致塌陷产生。深入研究岩溶塌陷的形成条件,将有助于搞清它的形成机理,为塌陷的预测、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孙凤贤 《安徽地质》2001,11(3):230-234
论述航运局综合楼地基所在处的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分析地基基础盲目施工诱发造成建筑场地工程地质灾害和危及周国民居安全的原因,提出防治措施,合理施工,治理塌陷,并取得较好效益。  相似文献   

16.
隐伏岩溶地面塌陷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矿山疏干排水、近年来在许多地区产生严重的地面坍陷、地面沉降、开裂等环境工程地质问题。本文以铜陵某区地面塌陷为例,初步探讨隐伏岩溶地面塌陷的分布规律、成因特点,对塌陷进行预测和防治。  相似文献   

17.
通过地面调查资料,对乌鲁木齐地区地面塌陷的成因类型和特征,形成条件,影响因素及其形成机制进行分析,并提出防灾对策。  相似文献   

18.
浅谈乌鲁木齐地区的地面塌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地面调查资料,对乌鲁木齐地区地面塌陷的成因类型和特征、形成条件、影响因素及其形成机制进行分析,并提出防灾对策。  相似文献   

19.
研究区内已发岩溶地面塌陷灾害严重,地质环境条件极其复杂,第四系覆盖土层厚度大,底部粉质黏土层土洞发育、隐伏基岩为壶天群灰岩,溶洞及断层破碎带发育,单个溶洞、土洞规模较大,溶洞与溶洞、土洞与溶洞之间连通性能较好。岩溶地面塌陷是以覆盖层粉质黏土层或砂类土层的扰动和土洞的形成为起点的,根据勘查区上覆盖层二元结构的特征,区内地面塌陷及土洞的发育过程可分为"下黏上砂"二元结构塌陷模式和"下黏上砂、软土"多元结构塌陷模式,塌陷区的岩溶塌陷致塌机制主要为机械贯穿作用,塌陷发育大约经历了四个阶段,建议今后不宜在勘查区及其周边一定范围进行地下工程建设活动及抽、排岩溶地下水行为,避免地下水动力条件发生改变,再次发生岩溶地面塌陷。  相似文献   

20.
汤池镇位于两组断裂交汇处,下伏震旦系碳酸盐岩中赋存岩溶热水。每年冬季超量开采地热使地下水位骤降37m,产生真空吸蚀、失托增荷等作用,破坏上覆岩土体结构,周而复始,导致7处地面塌陷。目前塌陷的解除性依然存在,为防治地面塌陷必须减少冬季开采量,严格控制水位降深小于16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