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为了解东营河口浅海贝类生态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中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及分布特征,于2019年对保护区内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春、夏、秋、冬4个季度的详细调查,研究结果为:共采集大型底栖动物73种,优势种类为:彩虹明樱蛤(Moerellairidescens)、四角蛤蜊(Mactraveneriformis)、寡节甘吻沙蚕(Glycindegurjanovae)、三叶针尾涟虫(Diastylistricincta)、光滑河篮蛤(Potamocorbula laevis)、极地蚤钩虾(Pontocrates altamarimus)和马丁海稚虫(Spio martinensis)。大型底栖动物的年平均丰度为166 ind/m2,年平均生物量为14.30 g/m2, 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平均值为2.14。聚类分析结果为调查区域的大型底栖动物分为两组群落(近岸区和远岸区),近岸区域形成以光滑河篮蛤和四角蛤蜊为主的群落,远岸区域形成以彩虹明樱蛤-寡节甘吻沙蚕为优势种类的群落,两者表现出不同的群落特征。ABC曲线分析表明,保护区内... 相似文献
3.
珊瑚礁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高的海洋生态系统之一,底栖贝类是该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类群。为了解北部湾涠洲岛珊瑚礁底栖贝类的群落现状及特征,于2015年秋季(10月)与2018年春季(5月)采用水肺潜水截线样条定量调查法对涠洲岛珊瑚礁区6个断面的底栖贝类进行了调查,并分析了物种组成、丰度、生物多样性指数等群落特征。综合两次调查结果显示涠洲岛珊瑚礁区共有底栖贝类128种,分别属于多板纲1科1属3种,腹足纲25科46属68种,双壳纲22科31属57种。优势种为斑顶拟舌骨牡蛎、粗衣蛤、刺荔枝螺、马蹄螺、杂色牙螺、青蚶、旗江珧、甲虫螺、蕾丝蟹守螺、珠母爱尔螺。2018年春季定量断面采集到的样品为2纲14科43种,各断面的丰度、生物量、多样性指数、物种丰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值分别为3.39个/m2、86.94 g/m2、3.31、3.50、0.37。通过对两年的调查数据比较,发现2015-2018年涠洲岛珊瑚礁区的贝类生物群落呈现良好演替发育趋势。南海珊瑚礁区贝类群落结构可能受到了人为干扰强度和纬度的双重影响。本研究全面掌握了涠洲岛珊瑚礁底栖贝类的种类、分布区及群落的结构与变化,可为该地区海洋生物资源开... 相似文献
4.
贝类是海洋底栖生态系统的重要生态类群,在海洋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研究黄河三角洲潮间带底栖贝类群落结构及生物多样性特征,在贝类资源主要分布区分别设置调查断面进行了采样调查和分析。调查共发现贝类22种,隶属于2纲7目17科21属。从丰度来看,各断面季节差异性较大(变化范围在24~3 980 ind./m2),从生物量来看,低潮区>中潮区>高潮区的潮区差异较为显著,低潮区生物量(各断面平均值在945.61~1 091.72 g/m2)远高于其他两个潮区,尤以四角蛤蜊(Mactra Veneriformis)占比最高。优势种包括:四角蛤蜊、文蛤(Meretrix Meretrix)、青蛤(Cyclina sinensis)、托氏■螺(Umbonium thomasi)、光滑河蓝蛤(Potamocorbula laevis)和拟沼螺(Assiminea sp.)等。就各生物多样性指数来看,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Maglef物种丰富度指数均较低,表明本区域的底栖贝类在物种数量和... 相似文献
5.
北极楚科奇海及其附近海域海底底栖贝类遗壳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采自北极的23个站的底栖贝类遗壳进行鉴定,结果表明这些贝类遗壳计有17个种,其中双壳纲13种,腹足纲4种.根据鉴定到种的13个种可将所鉴定的软体动物分为两个区系:北极和环北极寒温带种,它们是Astarte montagui,Liocyma fluctusa,Macoma calcarea,M.moesta alas-kana,Mya pseudoarenaria,Nuculana pernula,N.radiata,Nucula bellotii,Serripes groenlan-dicus和Turritella polaris,共计10种,它们是北极水域软体动物区系组成中的主要成分;北极北太平洋寒温带种,它们是Argobuccinum oregonense,Cyclocardia crebricostata和Trichotropis cor-onata有3种.根据食性又可将它们分成滤食性、肉食性和碎食性三种,其中摄食沉积物中有机碎屑的碎食性种类占优势,包括双壳类中的Macoma calcarea,M.moesta alaskana,Macoma sp.,Nuculana pernula,N.radiata,Nucula bellotii,和腹足类的Trichotropis coronata,共计7种,它们不仅种类多,丰度高,而且在调查区的分布同细颗粒的沉积物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为了了解天鹅湖不同微生境条件下底栖贝类的群落结构及时空分布特征,于2013年12月至2014年11月,对天鹅湖矮大叶藻区、空白区、大叶藻区边缘及其内部的底栖贝类和环境特征进行了调查。共发现15种大型底栖贝类,隶属14科15属;贝类种类组成、分布密度、生物量以及物种多样性指数在4种生境中差异显著,但均无明显的季节变化。空白区域中贝类总密度和单位面积生物量最高,大叶藻区内部最低,但矮大叶藻区和大叶藻区内部多样性指数较高。大叶藻区内部的贝类以腹足类锈凹螺、日本月华螺、刺绣翼螺等刮食者为主,而双壳贝类则更倾向于选择无海草覆盖的空白区或者海草较为稀疏的草场边缘。综合分析表明,天鹅湖底栖贝类的分布和多样性受底质特征和海草覆盖影响最为显著,同时与水深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浙江苍南泥相潮间带春末底栖动物生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2003年6月对鳌江口南侧苍南县3条泥相潮间带断面的调查分析,鉴定出潮间带底栖动物74种,其中多毛类8种,软体动物24种,甲壳动物26种,棘皮动物1种,其他类动物15种。平均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分别为103.74 g/m2,667个/m2,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可占总生物量的72%和15%,断面数量平面分布为巴曹>白沙>海城,垂直分布中潮区>高潮区>低潮区,多样性指数H′值北侧白沙断面(1.82)大于南侧巴曹断面(1.61),均匀度J值中间海城断面为最大(0.72),调查区域北端鳌江淡水注入和南端外侧琵琶山阻挡,海流及潮汐的作用影响不一,致使该区潮间带动物种类和数量在南北断面间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8.
本文论述了不同浓度的沙柴油污染海洋底栖围隔生态系后,在各相中的分布及其变化。实验结果表明:柴油添加后20h,底质油含量与水体油污染含量成正相关;菲律宾蛤行(Ruditapesphilippinarum)对柴油有较强的富集能力。柴油中短链正构烷烃(C8~C15)较易消失。柴油对底栖生态系的影响周期较长。 相似文献
9.
海洋贝类利用模式生命周期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次将产品生命周期评价方法(LCA)应用于海洋贝类利用模式上。根据海洋贝类利用技术产业发展的特性和趋势,设计构建了由确定目标和范围、清单分析、影响评价3个步骤组成的评价体系,挑选了具有典型代表的2种扇贝利用模式进行评价,对其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固体废弃物、富营养化、温室效应、酸化影响和潜在影响进行对比评价。评价结果显示其中资源消耗、温室效应、酸化影响、潜在健康影响的影响潜值模式2(产品模式为扇贝柱、复合氨基酸、鱼虾饵料和贝壳工艺品)比模式1(产品模式为扇贝柱、食用贝边、鱼虾鲜饵料和饲料添加剂)低;而固体废弃物、富营养化的影响潜值,模式2比模式1高。本评价方法可用于选择和优化海洋贝类的绿色化高值利用模式。研究表明,利用文章提出的海洋贝类利用评价方法可以有效掌握贝类利用的整个过程的环境行为,确定其中优化资源、节省能源和减少污染的关键步骤,为优化利用模式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0.
11.
黄、渤海辽宁海区底栖海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报告了黄、渤海在辽宁海区底栖海藻的种类组成,区系性质、群落结构扣季节性变化。经调查共有底栖海藻166种,分别隶属于蓝藻门、红藻门、褐藻门扣绿藻门,其中包括经济海藻75种。黄、渤海底栖海藻的温度性质以暖温带为主,带有一定的亚热带性,其群落成分的季节性变化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12.
青岛小青岛海区底栖海藻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对青岛的小青岛海区的底栖海藻进行了年周期(1988.4—1989.3)的研究观察,分析了全年藻类的种群结构和季节变化、生物量变化,并对其作了初步分析。全年共采集底栖海藻标本61属、78种。其中红藻34属44种;褐藻16属19种;绿藻9属14种;兰藻1属1种。[见检索表] 全年中不同方位生物量以东面最高,北面最低。 相似文献
13.
黄岛油码头底栖海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黄岛油码头潮间带底栖海藻进行了年周期(1992.11—1993.9)的研究观察,分析了全年藻类的种群结构和季节变化,生物量变比,并于1993年1月和3月对该地水质进行了分析。全年共采集底栖海藻49属56种,其中绿藻类6属8种;褐藻类12属14种;红藻类31属34种。 相似文献
14.
青岛市沿岸潮间带底栖海藻群落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对青岛市沿岸,包括栈桥、太平角、石老人三个旅游区的潮间带底栖海藻进行了连续两年的采集和观察,分析了1998年春季和1999年春季两年中不同地区藻类种群结构变化和生物量变化。其中,以太平角潮间带的生物量最高,栈桥潮间带的生物量最低。两年共采集底栖海藻用属58种,其中绿藻门6属11种,褐藻门9属11种,红藻门23属36种。 相似文献
15.
北黄海表层沉积物中的底栖有孔虫分布与海洋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2006年8月取自北黄海的302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中的底栖有孔虫群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北黄海底栖有孔虫群落以适应低温、低盐的冷水种和广温、广盐种为主,胶结质壳底栖有孔虫含量明显高于我国其他海区。利用Q型因子分析提取了5个主因子,通过将主因子代表的底栖有孔虫组合与环境影响因子之间的对比印证,揭示了其内在联系,北黄海底栖有孔虫分布的决定性因素是表层沉积物的粒度,而温度和盐度则起到次要作用,该海区水深变化对底栖有孔虫分布的影响没有明显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16.
我国海岸带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永恒的主题 ,资源和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海岸带是一个特殊的地带 ,有着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在我国 ,海岸带资源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我国沿海地区以13%的土地面积 ,养活了42%的人口并提供了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1]。但是近几年来 ,由于人口不断向海岸带地区集聚 ,海岸带地区的资源和环境开发利用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 ,使得海岸带地区的资源开发过度 ,环境遭到破坏 ,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沿海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因而 ,研究海岸带资源和环境的… 相似文献
17.
海产贝类车轮虫病及控制途径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道山东沿海海产双壳贝类鳃丝上寄生的三种车轮虫:扇贝车轮虫、竹蛏车轮虫及蛤蜊车轮虫。同时对所涉种类的寄主专一性、感染途径、淡水杀灭效果及其危害性做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青岛有蜿蜒崎岖的海岸线,有众多的海湾及岛屿,并具有深厚的海洋文化底蕴。发展海上旅游的潜力巨大,空间广大。根据青岛海上旅游资源的分布和目前状况及未来发展趋势可建设青岛一线三湾五岛的海上旅游网络,形成点、线、面相互结合,相互支持的海上旅游区。发展海上旅游,一定会拉动青岛海洋旅游经济,使旅游业有更大更快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海南岛是我国的第二大岛,面积约32200平方公里。岛上沙质海岸占比例最大,另外泥滩、石砾、岩石海岸亦有所见。由于四面环海,所以海洋性气候较为显著。水温一般较高。与相邻的广东大陆沿岸相比,季节变化及年变化幅度均较小。基本上符合热带性气候的特点。但是,由于受季节风的影响,以及浅水区域较宽和接近大陆,沿岸水温和气温的年较差和日较差较大,局部地区具有一些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海南岛的潮汐类型是混合潮,潮水幅度通常不超过3米。
1959年11月-1960年2月,作者参加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生物考查组到崖县的榆林、马岭,陵水县的新村,万宁县的港北港,乐东县的莺歌海,文昌县的抱虎角、铜鼓角以及海口市的盐灶、北港、苍头前等地进行了调查采集。为了使原有的材料得到更进一步的充实,1962年3-5月,又到崖县的榆林,陵水县的新村以及临高县的新盈,东方县的八所进行补充调查。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潮间带藻类进行定性及定量的研究,并结合各地区不同的潮汐类型、潮水幅度等环境条件的具体影响,进一步探索藻类分布上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我国滨海旅游业的海洋文化开发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论述了我国滨海旅游业在发展沿海社会经济中的重要作用,介绍了“龙图腾”形象为中心的我国海洋文化的内容与特点,指出了滨海旅游业重设施轻文化的问题,提出了我国滨海旅游业海洋文化开发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