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分析了2009年2月20日柯坪5.2级地震前柯坪块体地震活动和前兆异常。柯坪5.2级地震前5、6级地震异常平静,4级地震平静达到了“十五”项目总结的异常指标,且震前1个半月2级以上地震“成片”向震中附近地区迁移;震前乌什水管仪、阿合奇地倾斜和巴楚土层应力存在不同程度的中短期异常和临震异常。  相似文献   

2.
2013年12月1日新疆柯坪县发生M5.3地震,柯坪县境内震感强烈,极震区烈度为Ⅵ度。综合分析余震分布和震源机制解,确定本次地震的发震构造为柯坪推覆构造最南端的柯坪塔格断褶带。对灾区乡镇进行房屋调查,土木结构房屋破坏最严重,砖木和砖混结构房屋基本无破坏。该地区为盐渍土发育,地下水埋藏较浅,对地震破坏有放大效应,加大了地震的震害损失。  相似文献   

3.
柯坪块体的地震活动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柯坪块体1969年以来强震活动特征,发现该块体内6级地震的发生显示出明显的轮回特征,且发震周期与新疆地区强震活跃期吻合;西克尔和乌什2个地震活跃区的地震活动对块体内的6级地震活动有一定的预报意义;一次6级地震发生后该块体内所发生的4.5级以上地震对于预测未来6级地震的发生地点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尹光华  陈忠民 《内陆地震》1991,5(4):344-351
根据国家地震局震害防御司制定的“震害评估细则”对1991年2月25日柯坪6.5级地震的震害进行了评估。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灾区房屋破坏情况进行分区统计,对不同房屋进行分类统计并计算破坏比,得出该地震造成的总的经济损失约461万元。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乌什-阿图什地震危险区所处的柯坪块体地震时空活动特点:6级以上地震均沿块体边缘分布;6级地震时序分布不均匀,空间分布表现出轮回特征;6级地震前4级地震平静较为普遍,相关构造带以增强-平静为主要特征;响应地震的地点指示意义较为明确。文中还对危险区异常判定及2009年块体3次5级地震异常跟踪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6.
对青海省1990年以来年度地震危险区进行了分析,整理总结了青海省年度地震危险区的分布、预测面积及地震对应情况,得出预测正确率为52%。将预测基本准确的地震危险区进行归并,得到确定的地震危险区共有5块:祁连地震带、三湖地区、库玛地震带东段甘青川交界地区及共和地区、唐古拉地区、茫崖地区。对历史地震危险区的整理和初步研究,对今后地震趋势预测研究积累一些值得参考的认识和经验。  相似文献   

7.
以2020年5月9日新疆柯坪Ms5.2地震附近阿克苏区域的地球物理观测数据为研究对象,采用形态法对多项地球物理观测资料进行对比分析,获得了震前的前兆异常变化信息.结果表明:在2020年5月9日柯坪5.2地震震前乌什台伸缩、阿合奇地倾斜、阿克苏断层氢资料均出现了明显的异常变化,异常特征表现为震前加速、转向变化,属于地震前...  相似文献   

8.
北京地区地震、爆破和矿震的记录图识别   总被引:2,自引:7,他引:2  
以北京地区台网数据为例,讨论了天然地震、人工地震和矿山地震的区别,并对多重地震和不同地区的地震特征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北京地区地震,爆破和矿震的记录图识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北京地区台网数据为例,讨论了天然地震、人工地震和矿山地震的区别,并对多重地震和不同地区的地震特征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中强地震活动地区地震区划重要性及关键技术进展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4  
本文分析了中强地震活动地区的地震灾害特点,指出了加强中强地震活动地区地震区划的重要性,回顾了中强地震活动地区的地震活动性参数确定、潜在震源区确定、地震动衰减关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主要技术环节的方法改进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谢智  谢健健  王磊  龚倩 《华南地震》2010,30(3):42-52
利用豫北地区1485年至今M≥4.7级地震和1970年以来ML≥3.0级地震资料,采用了地震活动韵律、6级地震的减震效应、P轴方向变化等方法,对豫北地区,特别是聊兰地震带近几年地震活动特点进行了分析,并剖析了其与1983年菏泽6.0级地震震前异常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柯坪塔格断裂西段古地震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柯坪塔格断裂位于西南天山柯坪塔格推覆构造的最前缘,以皮羌断裂为界分成东西两段。在柯坪塔格断裂西段开挖了6个规模较大的探槽,6个探槽都揭露出断层,但其中3个探槽的古地震事件不清晰,另外3个探槽有古地震遗迹。通过分析研究,共确定了全新世以来的4次古地震事件:第1次古地震事件发生于距今约12ka,第2次事件发生于距今约8·6ka,第3次事件大致发生于距今约5ka,第4次事件发生于距今(1·73±0.15)ka以来,很可能是1961年西克尔6·8级地震。这4次古地震事件具有约3~5ka的准周期重复特征。天山南麓有5~6排推覆体,每排推覆体的前缘都发育活动逆断裂,它们向下收敛于寒武系底部的滑脱面,因此,天山南麓的地震破裂非常复杂,这4次古地震事件的震级、发震构造等问题都有待于今后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3.
徐向宏 《高原地震》2009,21(2):32-36,31
总结分析了库车-拜城地区中强地震活动特征和分布特点,探讨了库车、拜城附近地区中强地震分布的不同之处和可能的原因,并对近期中强地震前前兆资料的异常特征进行了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14.
柯坪塔格断裂带重复地震识别及其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互相关系数不小于0.8的波形互相关意义上重复地震的定义,利用国家数字地震台网中的乌什和巴楚台记录的区域地震波形数据,识别并研究了新疆柯坪塔格断裂带及其周缘的板内重复地震.对所有相互距离不超过30 km的地震事件的垂直分量采用0.5-5.0 Hz带通滤波后进行波形互相关计算.其中乌什台共识别出460例重复地震,组成重复地震对和多重地震对共171组,占总事件数的15.5%;巴楚台共识别出822例重复地震,组成重复地震对和多重地震对共298组,占总事件数的21.2%00.对重复地震的分析表明,台站分布的不同和波形事件记录质量的差异,是造成两个台站识别出的“重复地震”数目和比例不同的原因.对重复地震复发的时间间隔统计表明,重复间隔从数分钟到数百天不等,最长重复间隔达10年.  相似文献   

15.
2020年5月6日、5月9日,新疆地区南天山西段先后发生乌恰5.0级和柯坪5.2级地震,系统总结2次地震发生前出现的地震活动和地球物理观测异常,其中:①地震活动:震前存在调制地震集中、地震窗、5级以上地震成组等中短期异常;②地球物理观测:2次地震震中附近震前出现形变、电磁和流体观测异常,其中形变异常3项、电磁异常4项、流体异常1项,主要分布在柯坪5.2级地震震中附近。通过对2次地震序列进行跟踪,发现:乌恰5.0级地震余震较少,震后60天内共记录ML 3.0以上余震4次,最大震级为ML 4.5;柯坪5.2级地震后余震较丰富,震后60天内共记录ML 3.0以上余震10次,最大震级为ML 4.7,计算得到序列h值为1.6,b值为0.73。综合分析认为,2020年5月新疆地区2次5级以上地震前存在的地震活动异常较少,但区域地震活动水平较强,主要存在具有中短期指示意义的地球物理观测异常。  相似文献   

16.
华北东部地区的共轭地震破裂与地质构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研究了华北东部地区地震与地质构造的关系。对该地区1966-1976年发生的5次强震的震源机制、地震形变一、余震活动、极震区等震线、地形变制量资料进行了综合分析,发现华北东部地区地震破裂具有在强度上不对称的共轭剪切破裂特征;地震破裂相对于地质构造具有突出的新生性。  相似文献   

17.
根据互相关系数不小于0.8的波形互相关意义上重复地震的定义, 利用国家数字地震台网中的乌什和巴楚台记录的区域地震波形数据, 识别并研究了新疆柯坪塔格断裂带及其周缘的板内重复地震. 对所有相互距离不超过30 km的地震事件的垂直分量采用0.5—5.0 Hz带通滤波后进行波形互相关计算. 其中乌什台共识别出460例重复地震, 组成重复地震对和多重地震对共171组, 占总事件数的15.5%; 巴楚台共识别出822例重复地震, 组成重复地震对和多重地震对共298组, 占总事件数的21.2%. 对重复地震的分析表明, 台站分布的不同和波形事件记录质量的差异, 是造成两个台站识别出的“重复地震”数目和比例不同的原因. 对重复地震复发的时间间隔统计表明, 重复间隔从数分钟到数百天不等, 最长重复间隔达10年.   相似文献   

18.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后的强震趋势研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程万正  乔慧珍 《地震研究》2002,25(2):100-107
对我国大陆及邻区与西部地区1895年以来各地震期中地震能量主释放段分别进行了分析,各时期地震能量的主释放段的时长,均为7-8年;并利用各地震期累计地震频度的指数型分布模型分区拟合,得到各时期增长率;分析了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后在川、滇地区发生强震的几率,最后对强震趋势和了预测研讨。  相似文献   

19.
宁波地区的地震与新构造运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家庚  陈存国 《地震学报》1998,20(3):285-294
在分析论述了宁波地区的历史地震、地震活动性、新构造运动和断裂活动性等特征的基础上,对其地震构造环境作出了综合评价.以此评定了宁波地区的地震危险性,并作为对我国东部弱地震活动地区开展工程地震研究工作的实例.   相似文献   

20.
合肥地区地震活动性及地震地质构造背景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合肥地区区域(R=200 km)和近场(R=25 km)范围内的地震活动性进行了研究,对区域和近场地震地质构造、区域重力场和磁场特征进行了分析,并重点对郯庐断裂及对合肥地区影响较大的近场区断裂活动性进行了研究,分析研究表明:自公元294年以来区域范围共发生Ms≥43/4级地震47次,1970年以来区域测震台网记录的ML≥2.0级地震有25次,其中ML3.0~3.9级地震5次;该区域断裂构造比较发育,其展布方向主要有北北东、北东、北西和近东西向,这几组方向的断裂形成区域断裂构造格架.区域Ms≥6级地震多发生在这几组不同方向断裂的交汇处附近.合肥地区未来的地震危险性主要来自华北地震区的长江下游-黄海地震带和郯庐地震带,其中安徽六安-霍山地震危险区、涡阳-凤台地震危险区和江苏的溧阳地区等未来可能发生中强震的地区,是对合肥地区影响较大的潜在地震危险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