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多期复测水准网和重力网的动态联合平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利用重力测量结果研究地壳垂直运动时,重力-高程因子的确定是一个重要研究的问题。本文提出利用多期复测水准网与重力网动态联合平差的方法,同时求解地壳垂直运动速率和重力-高程因子。利用此方法对北京地区1983-1991年的水准和重力复测结果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两类不同观测值的权比配置是恰当的,平差模型是正确的,重力-高程因子的分布符合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2.
3.
4.
5.
6.
多网重力数据联合平差和系统误差改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北地区现行的地震重力监测网由于独立联测, 自成体系, 绝对控制点较少, 获得的重力场动态变化图像在绝对控制较弱的地区会产生畸变, 也不能有效的消除仪器标定系统所引起的测量误差。 本文以华北大网作为控制网, 结合绝对重力点进行联合平差计算, 使各省区地震重力监测网平差精度提高了(0~4)×10-8 m/s2, 平差起算基准相统一, 绝对控制较弱的地区畸变减小。 采用相关系数检验法, 对华北地区各省区地震重力监测网2010年二期重力平差计算结果进行检验, 部分重力点位系统误差高达60×10-8 m/s2, 经过系统误差改正后, 重力场动态变化趋于一致。 经过各项改正后, 华北地区2010年重力场动态差分图像对地震前兆具有更好的反映。 相似文献
7.
以1995—2016年川滇地区实测水准资料为例,分别采用动态经典平差、拟稳平差、伪逆平差和GPS速率约束平差4种平差方法进行平差计算,分析探讨4种平差方法在水准网平差处理时的适用条件及优缺点;最后分析了1995—2016年川滇地区的地壳垂直形变特征。结果表明:①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GPS速率约束平差优于动态经典平差、拟稳平差和伪逆平差,主要体现在GPS速率可知、平差后速率误差明显减小,且能有效地抑制误差的传播与积累;而拟稳平差、伪逆平差虽优于动态经典平差,但同样存在着基准假定的问题;②1995—2016年川滇地区整体处于差异隆升阶段,只有四川盆地、滇西北和滇南少部分区域下沉,跨断裂剖面结果显示几条断裂带以继承性运动为主。 相似文献
8.
附合重力网的严密平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证明了传统的强制符合条件平差法已不适用于现代高精度附合重力网平差,而应根据相关分组平差原理将控制网起始数据作为具有先验精度的虚拟观测值与附合网观测值一起进行平差,其结果与对控制网和附合网实行不等精度一并平差等价.按长段差法组成相对观测方程能获得较高的重力值和仪器格值线性项求定精度.本文推导了有关数学模型,并通过算例对这种平差方法的结果和精度进行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9.
10.
精密水准测量资料研究地壳垂直变形,尤其是捕捉中长期地震前兆信息,是一种有效的手段.但基准问题一直是有待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长期以来,用精密水准复测资料研究地壳变形一直受到几个因素的困扰:首先,基准问题不好解决,以往确定基准一般均是单纯依靠水准测量本身确定基准,但由于水准测量只是一种测定高差的相对测量,在确定形变时不得不采用一些假定(或者假定一个不动点、如在被认为地质构造上稳定的地区建立一个或数个基岩水准点,认为这些基岩水准点是稳定不变的,计算时假定该点速率为零,或者假定一个不动面,例如借助“相对稳定度的概念”,找出相对稳定的参考点假定它们的平均面是不动的,作为基准)而所有水准点实际上都是在变动的(实际情况就是如此),那么这种变动直接影响所得结果的真实性;二是水准测量的误差随着推算路线很快地积累起来,于是在推算路线较长的时候,所求得的垂直运动速率误差变得大到不可接受,以至于所求得的变形量可信度很低,甚至不可信;三是由于基准的确定受到上述试图找到相对不动点的限制,往往会使这些相对不动点局限于构造相对稳定地区,从而使得整个研究区得到垂直变形信息的精度相当不均匀,影响了我们对形变态势的分析和判断. 相似文献
11.
采用经典平差方法处理重力网数据时,判断起算基准是否稳定是一个关键性问题。本文在精细化处理陕西重力测网观测资料基础上,采用线性回归法,对1992—2011年陕西重力测网起算基准进行了稳定性分析。并以泾阳M_S 4.8地震为例,分析了重力起算基准稳定性对重力网计算的影响及线性回归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1)起算基准重力值随时间变化明显;(2)起算基准扰动影响改正后,地震前后重力场及跨断裂重力段差变化特征更加符合实际情况;(3)处理重力数据及分析重力场变化特征时,必须考虑起算基准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