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多期复测水准网和重力网的动态联合平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利用重力测量结果研究地壳垂直运动时,重力-高程因子的确定是一个重要研究的问题。本文提出利用多期复测水准网与重力网动态联合平差的方法,同时求解地壳垂直运动速率和重力-高程因子。利用此方法对北京地区1983-1991年的水准和重力复测结果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两类不同观测值的权比配置是恰当的,平差模型是正确的,重力-高程因子的分布符合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2.
滇西动态重力网的分形特征及空间分辨力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介绍了用分形学描述地球物理观测网非均匀分布和联合应用分形特征与Shannon定理确定最佳网格距的方法。研究了滇西动态重力网的分形特征,它的分形维Df=1.27,最佳网格距r0=28km。讨论了9186年至1994年间网区发生的8次Ms〉5.0级地震前重力场变化的可信性,指出这些变化的波长均大于100km,至少2倍于网 最小空间分辨力,因而是可信的。  相似文献   

3.
关于我国国家重力控制网重新平差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简要地介绍了我国1985重力基本网和一等网的有关情况,探讨了国家重力控制网重新平差的必要性和设想.  相似文献   

4.
1996-2003年中国大陆高精度绝对重力观测   总被引:14,自引:7,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十年间利用自由落体式绝对重力仪(FG5/112)对分布在全国55个测点进行了绝对重力测定,观测精度均优于5×10-8 ms-2,对其中80%以上的测点还作了重复观测,文中给出了观测精度及其测量结果的互差.上述的测量极大地改善了我国目前重力网的精度和覆盖率,并为研究重力场的变化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本文还对观测结果和存在问题作了初步分析并提出有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6.
7.
8.
微重力监测地面沉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9.
陕西重力网监测范围由关中盆地扩大到覆盖了鄂尔多斯块体南缘、关中盆地、秦岭山地及陕南、关中主要活动断裂带,同时与豫西、晋南、宁夏区域重力网实现了联网,测网监测能力由原来只具备对网内5级地震的监测提升到具备对发生在网内6级地震的监测。基于3个绝对重力基准约束下的重力观测平差结果表明,测网单位权中误差为7.7×10^-8 m·s-2,平均点值中误差7.9×10^-8m·s-2,当以2.5倍中误差作为限差时,可以识别发生在监测区域内40×10^-8m·s-2左右的重力相对变化,为研究鄂尔多斯块体南缘重力场变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陕西重力网监测范围由关中盆地扩大到覆盖了鄂尔多斯块体南缘、关中盆地、秦岭山地及陕南、关中主要活动断裂带,同时与豫西、晋南、宁夏区域重力网实现了联网,测网监测能力由原来只具备对网内5级地震的监测提升到具备对发生在网内6级地震的监测。基于3个绝对重力基准约束下的重力观测平差结果表明,测网单位权中误差为7.7×10~(-8)m·s~(-2),平均点值中误差7.9×10~(-8)m·s~(-2),当以2.5倍中误差作为限差时,可以识别发生在监测区域内40×10~(-8)m·s~(-2)左右的重力相对变化,为研究鄂尔多斯块体南缘重力场变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我国绝对重力观测技术应用研究与展望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简要介绍了近年来运用高精度绝对重力仪,开展和建立我国2-5×10-8ms-2精度的绝对重力基准和绝对重力网工作;回顾了近年来中国学者利用绝对重力观测技术在地壳运动、地震监测与预报及地球动力学等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并探讨了未来进一步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了山东地区重力网的发展历史及现状,结合“十三五”重力网扩建项目进行综述,提出了优化山东重力网,尤其是增加鲁西网的必要性。目前山东重力网范围由鲁南测网、胶东测网扩大到鲁西测网,同时与河南测网、河北测网联网,实现山东地区与周边邻省全覆盖。并且详细阐述了山东重力测网分区及测量路线等设计情况,对网型特点及精度要求进行了说明。最后对山东重力网的监测能力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3.
中国地震重力监测体系的结构与能力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贾民育  詹洁晖 《地震学报》2000,22(4):360-367
对我国现行地震重力监测网和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工程实施后形成的中国地震重力监测体系的结构和能力进行了评估,得到的主要结论有:① 现行的地震重力监测网对5级左右地震有较好的监测预报能力,但对6级以上强震因测网范围太小而无此能力;② 网络工程实施后的中国地震重力监测体系,对7级以上大震有较好的监测预报能力,但对6级左右至7级地震,因测点太稀而分辨能力不足.   相似文献   

14.
河北文安5.1级地震前后重力场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2006年7月4日文安5.1级地震前后文霸流动重力测网的观测结果,讨论了垂直形变和浅层地下水位变化引起的重力改变,并对重力资料进行了高程改正.研究结果认为,文安地震前后,测网出现了明显的异常变化,测区的重力异常以重力上升为主,且上升幅度大的区域主要在测网南部;地震震中在震前形成重力高梯度带,2005年10月至2006年4月短期内的重力变化表现最为明显;测区内的正负重力变化的分界线,地震前后出现逐渐偏转的特点,且在2007年10月逐渐恢复.  相似文献   

15.
区域重力场相对基准的建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地壳形变与地震》1999,19(1):78-81
  相似文献   

16.
系统整理河北省1992-2014年流动重力资料,利用LGADJ数据处理软件,对每期重力数据进行单期平差、多期整体平差计算,改正历史遗留问题,利用差分结果绘制145幅流动重力等值线差分图,通过具体异常点位及重力变化分析,得出:①地震前重力场变化强度与震级大小存在相关性;②流动重力观测资料地震前具有较为明显的前兆异常反应;③地震均发生在重力变化的“0”等值线附近地区。  相似文献   

17.
1996年中国中西部地区高精度绝对重力观测结果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96年,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利用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FGS/112型绝对重力仪,在我国中西部地区的湖北、四川、云南和广西省开展绝对重力测量.给出了15个绝对重力点的最新观测结果,并与其他类型仪器在一些点上的观测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FGS/112绝对重力仪在15个点的观测结果的精度优于2.78×10-8m/s2.该仪器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重复性,并与其他类型仪器没有明显的系统误差.  相似文献   

18.
采用经典平差方法处理重力网数据时,判断起算基准是否稳定是一个关键性问题。本文在精细化处理陕西重力测网观测资料基础上,采用线性回归法,对1992—2011年陕西重力测网起算基准进行了稳定性分析。并以泾阳M_S 4.8地震为例,分析了重力起算基准稳定性对重力网计算的影响及线性回归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1)起算基准重力值随时间变化明显;(2)起算基准扰动影响改正后,地震前后重力场及跨断裂重力段差变化特征更加符合实际情况;(3)处理重力数据及分析重力场变化特征时,必须考虑起算基准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陆态网连续重力数据管理与处理系统采用 Access 设计数据库,以 Visual Basic 为开发软件,具有数据分割、入库、预处理、显示等功能,满足了数据处理分析的要求,为数据资料的分析研究提供了一种方便快捷的应用途径,充分发挥连续重力基站监测效能。  相似文献   

20.
绘制了河北省文霸网流动重力测值的时序变化曲线和空间等值线,从动态的角度分析了观测对网区及周边地震的反应.重力异常呈现下列特征:震前异常持续时间约2年左右,变化量值在几十微伽;异常主要形态表现为持续下降,震前转折;邢台5.4级地震和文安5.1级地震前网区重力场均出现了显著的、连续的高值异常区;网区内的文安5.1级地震的震中位于重力变化零等值线附近的高梯度带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