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正中国是农耕国家,水利对农业有着重大的意义。我国是河湖众多的国家,所以治水在我们国家是至关重要的。但是,我国由于受季风气候的影响,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匀,各大江河流域洪涝、干旱灾害发生频繁,在三千多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发生洪涝灾害的年度有两千两百多年。在传统社会,治水关系民族生存和国家兴亡;在现代社会,水是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中国历史上,治国与治水始终紧密相关,管子有言:善为国者,必先除水旱之害。正因为治水的重要性,中国的传统社会又被称为"治水社会",治水对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的塑造产生了深  相似文献   

2.
《地球》2014,(7)
正治水好不好,关键在领导!推进"五水共治"的成效,就是对领导干部最好的考核。把治水一抓到底,不仅需要有直面矛盾、问题的勇气,更要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勇于担当的魄力和敢于碰硬的实干精神。重拳治水的社会共识已经达成,当以重整河山之雄心,扎扎实实调研,科学合理规划,保障项目落实,强化责任监管,全力改善城乡生态环境,真抓实干,取信于民。五水共治是为了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亲水型宜居环境。  相似文献   

3.
金星宇 《地球》2014,(7):36-39
水,乃万物之命脉所在,她孕育了生命,使地球上的一切生意盎然;她滋润了万物,使世界中的一切缤纷多彩;江南一带自古河流纵横,湖泊星罗棋布,也正因江南多水,可“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屈原笔下避世隐退的渔夫,不为世俗纷扰,心境素然开阔,成了古往今来历代文人吟咏追慕的智慧、大悟之人,是不是水的灵秀洗涤了他们心上的尘污,让他们空明如水?“烟销日出不见人,!乃一声山水绿。”这便是渔夫的境界,也是水给人的一种韵味享受。  相似文献   

4.
姚鹏飞 《地球》2014,(7):1-1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这首词,总是把人们的思绪牵到风景如画的江南。长江以南的江浙,自古就有“人间天堂”之美誉。这里河湖交错、水网纵横,小桥流水、田园村舍,古镇小城、曲径回廊,江南丝竹,如诗如画。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浙江因水而名,因水而美,因水而兴;水是生命之源,也是浙江之源。  相似文献   

5.
蓝颖春 《地球》2014,(7):52-53
水是生产之基、生态之要、生命之源。在人类文明史上,历朝历代莫不把治水作为兴邦富国的首选方略。浙江域内河网水系发达,河道交错,塘漾棋布。随着经济的发展,水环境却承受着极大的压力,江南水乡,为找到能游泳的河流寻寻觅觅,平原水网,不时为饮用水被污染的传闻困扰。治水对于浙江来说,既有历史意义,更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蓝颖春 《地球》2014,(7):40-43
治水就是生态,就是民生,就是转型。打赢“五水共治”攻坚战,不仅能有效缓解城市不断扩展与自然生态日益萎缩的发展矛盾,也是切实改善民生保障、倒逼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亲水型宜居城市,让群众乐享品质生活,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7.
郑仙蓉 《地球》2014,(7):28-31
中国自改革开放开始,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到现在,不得不说创造了一个奇迹。 三十年前,贫穷的中国还面临饥饿、疾病、灾难,以及各种因素威胁。改革的春风让神舟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当我们吃饱穿暖后,却发现我们的江河变黑了、空气浑浊了、家园变丑了!  相似文献   

8.
金星宇 《地球》2014,(7):48-51
“五水共治”正在浙江省如火如荼地开展,在这一场关于水的综合整治行动中,有哪些外国经验可以给我们借鉴,有哪些先进的方法可以为我所用,下面我们来梳理一下国外的“五水”治理的宝贵经验。 在国外虽然没有“五水共治”这样一个整体的范畴,但是细化到“五水”的各个方面还是有许多可以值得借鉴的地方。  相似文献   

9.
吴凤鸣 《地球》2019,(9):32-33
2019年是浙江义乌城西街道“五水共治”工作提升的一年,也是生态环境改善、全域旅游打造等方面开花结果的一年。随着“污水零直排区”创建、五水共治示范村创建、美丽河湖生态廊道等具体工作的无死角推进,义乌城西街道“五水共治”工作助力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发展,交出了一张令人振奋的成绩单。  相似文献   

10.
王国起 《地球》2014,(2):38-41
粮食既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也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最基础的生活资料,粮食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社会的和谐、政治的稳定、经济的持续发展休戚相关,世界各国都极为重视。“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手中有粮,心里不慌”,这些民间谚语形象地说明粮食在民生中的战略地位。而水利作为农业的命脉,则是影响粮食生产的重要资源要素。  相似文献   

11.
“七·五”期间我国地震工作的一些设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生在大陆的地震虽然只占全球地震的15%,但给人类造成的损失却占全球地震损失的85%。我国是世界最主要的一个大陆地震区,自1966年邢台地震迄今,已发生20次7级以上大震,初步统计,受灾面积达91万平方公里,死伤约49万6千人(不含台湾省)。仅唐山地震,经济损失就达100亿元。地震给我国人民带来极其严重的灾害,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当前我国地震工作面临着两个方面的事实:  相似文献   

12.
《地球》2015,(6)
<正>"海兴则国强民富,海衰則国弱民穷"。我国是海洋大国,海岛资源丰富,拥有面积超过500平方米的海岛近7000个(不包括海南岛本岛和港、澳、台所属海岛),其中无居民海岛6500多个,占海岛总数的94%。海岛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个非常特殊的区域,在国家权益、安全、经济、生态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众多"无人岛"就像蒙尘多年的宝藏,闲置在仓库僻静角落里,静静地等待着有心人来发掘。  相似文献   

13.
岳尚华 《地球》2013,(10):30-33
正北京是一座严重缺水的特大城市。按照国际公认的标准,当人均水资源量少于1000立方米时,人们就会感觉到缺水。当人均水资源量少于500立方米时,为重度缺水。当人均水资源少于300立方米时,即为极度缺水。按照水资源综合规划分析,北京市1956~2000年,多年平均降雨形成的水资源量为37.4亿立方米。1999~2011年,北京市连续多年干旱,  相似文献   

14.
《地球》2017,(9)
<正>在过去特定发展阶段,有一部分进口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在弥补国内资源短缺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进口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暴露出不少问题,污染了环境,损害了民众的身体健康。尤其是"洋垃圾"问题,已经到了人人喊打的地步。为此,环保部近期对"洋垃圾"连续出击,采取了有针对性的多项打击和整治行动,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暴露出不少我国再生资源利用行业的多年积弊。  相似文献   

15.
耿继晔 《高原地震》2007,19(2):42-44
1 民族地区的发展和防震减灾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少数民族大都生活在我国西部的草原、大漠、高原、边疆和丘陵山区,这些地区也是我国强震的主体活动地区。20世纪以来,我国大陆近90%的强震发生在西部地区。众多的少数民族人口虽然在分布上呈现“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但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省一级的民族自治地方全部分布在西部;  相似文献   

16.
正让"残山废水"变成"金山银山",一直是中国这辆高速列车在多年飞驰中的一块心病。矿产资源的大规模开发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也付出了矿山地质生态环境破坏、地面塌陷、土地损坏、植被和地形地貌景观的破坏等一系列代价。自2001年以来,国家相继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开展了矿山复绿行动,建设了国家矿山公园,建立了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保证金制度,初步构建起开发补偿保护机制。但总  相似文献   

17.
蓝颖春 《地球》2012,(11):88-91
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子曾说过:"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荀子的这句话是说:"砍伐树木与种植和保护树木要同时进行,这样山林才不会光秃,百姓也才有生活用的木材。"这也是我国历史上较早有关于生态与保护生态的记录。我国是少林的国家,森林覆盖率列世界第111位,人均拥有森林面积和储量分别列119位和160位之后。另外由于毁林开荒、乱砍滥伐、火灾、自然灾害等原因,我国每年有44万  相似文献   

18.
张文娟 《地球》2013,(10):44-47
正多年以来,水资源不足、水污染以及洪水灾害制约了我国很多地区的经济发展,影响了公众健康和福利。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持续,我国水资源承受的压力进一步加大。水供给与用水需求之间差距的扩大,以及大面积的污染造成的水质恶化,有可能会引发一场严重的缺水危机。目前,我国已充分认识到水资源问题的严峻性,正致力于通过政策和制度改革把我国建设为一个节水型社会。北京、天津、深圳等城市也在应  相似文献   

19.
而立 《地球》2010,(6):35-39
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在国民经济高速增长条件下迅速推进。 30年来,数以千万甚至上亿的农民“洗脚上田”。转变为城镇居民,这是中国已经发生并且还将持续发生的一大现实,是以农业经济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先进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步演进的一个复杂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20.
《地球》2019,(10)
正自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提出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以来,作为一个老党员,我深受教育鼓舞,并且想起一件往事。抗战时期,黄炎培去延安,与毛泽东谈及中国漫长历史的发展演变,他说:"‘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跳出这初兴后亡的周期率。希望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这个周期率的支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