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上海国土资源》2008,(3):F0002-F0002
2008年8月21日,上海地质工作报告会在地质大厦举行,上海市房地资源管理局陈华文副局长作了“关于上海地质工作发展的思路”主旨报告。全面总结了上海地质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阐述了地质工作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保障机制建设,服务模式创新的思路和探索。  相似文献   

2.
上海地铁建设有限公司总经理程骁在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院长陈华文陪同下,对明珠二期南浦大桥地铁车站自动化监测工作进行了参观和工作指导。 南浦大桥地铁车站的自动化监测为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和法国SOL DATA(ASIA)LTD公司(专注于大地、环境及结构之仪器装备和监控)、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的实时监测、数据管理及自动光学监  相似文献   

3.
2008年11月16日下午,国土资源部徐绍史部长在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局局长冯经明、副局长陈华文陪同下,视察了上海地矿工程勘察院(工勘院)、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地调院),听取了上海城市地质工作汇报,对城市地质、地面沉降防治、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和地勘队伍建设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局相关处室负责人、工勘院及地调院党政班子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4.
《上海国土资源》2005,(3):F0002-F0002
2005年8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市长韩正、副市长概括杨雄,在上海市房地资源局局长蔡育天、副局长陈华文的陪同下,视察了位于外淮的“上海地面沉降监测展示馆”,听取了上海市地面沉降防治工作的专题汇报,  相似文献   

5.
《上海国土资源》2009,(3):F0002-F0002
2009年6月12日,上海市地质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在灵石路930号地质大厦二楼召开,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副局长陈华文、上海市科学副主席胡家伦等有关领导与会员代表近百人出席了本次会议。  相似文献   

6.
《上海国土资源》2014,(3):101-101
<正>2014年6月11日上午,上海市地质学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在灵石路930号地质大厦二楼会议厅召开。中国地质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孟宪来、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副局长陈华文莅临会议并致辞,上海市地质学会第八届理事会理事长张阿根主持会议。中国地质学会、中国矿业联合会、中国观赏石协会、山东省地质学会、江苏省地质学会、浙江省地质学会、安徽省地质学会、江西省地质学会、福建省地质学会、上海市  相似文献   

7.
上海是一个开展地质工作较早的城市,19世纪50年代上海最早把西方近代地质学科引入中国,是中国近代地质学的发端地。上海地区系统的地质工作是解放以后进行的,为上海的城市建设和工农业生产开展了大量的矿产资源调查,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区域地质和地震地质工作。  相似文献   

8.
上海城市地质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机制与模式探索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上海作为一个临江滨海的特大型城市,地质工作承担着服务城市发展、保障城市安全的双重责任。形成地质工作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融入经济社会建设的制度与机制,是国土资源部与上海市政府合作开展"上海市三维城市地质调查"项目的初衷。上海城市地质调查中,注重了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对地质工作需求的把握,围绕社会需求主线,在开展三维地质结构调查、地面沉降控制、地球化学环境评价等工作同时,重点推进了海量地质资料信息化和社会共享,促进了地质资料汇交制度的建立和落实,研发了三维可视化的上海城市地质信息管理与综合服务系统。工作中探索建立了中央与地方联动,国家战略部署和地方公益性地质工作合理分工、有机衔接的城市地质调查新机制;探索并实践了一个紧紧依托行政管理平台、充分发挥多学科、多专业、多区域融合优势及现代化信息技术深入应用的工作新方法。  相似文献   

9.
上海城市地质工作深化服务领域及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上海的城市功能定位与发展建设规划,提出了上海城市地质工作深化服务的主要领域与工作重点,探讨了建立和完善与之相适应的管理工作机制以及具体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0.
丁全利 《湖南地质》2011,(10):37-38
记者: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获得社会的认可。你是怎么认识、评价“两化”工作的?贾其海:第一,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探索,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时期地质工作如何扩大服务领域、如何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这一重大课题。我们知道,地质工作包括基础地质、矿产地质以及水工环地质工作,  相似文献   

11.
姚华军 《地质通报》2009,28(203):359-366
作为地质工作服务社会的主要载体,地质资料的重要性正逐渐被人们所认知,需求量更是与日俱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明确地把“推进地质资料开发利用”作为新时期全国地质工作六大任务之一。近年来中国地勘投入沉淀的资料量与服务量增涨迅速,地质资料相关制度也从过去的注重汇交保管向注重开发利用转变。然而,地质资料工作存在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标准不完善、服务基础较薄弱、服务观念较落后等诸多问题,需要树立“全方位、全过程”的服务理念,以建设“服务型国家地调机构”为目标,以推进“地质资料开发利用工程”为契机,以建设“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为平台,最大限度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地质资料的需求。  相似文献   

12.
《浙江地质》2009,(10):28-28
9月16日上午,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储量司组织召开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专项研究会议。会议具体部署了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研究工作方案,对上海、湖南、湖北、安徽、青海、山东等6个试点省(市)试点方案进行了审查,要求各相关部门集中有效力量着力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专项研究。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世博会的临近,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近年来城市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而在这一进程中,地质工作服务城市发展、保障城市安全的作用也日益凸现。日前,记者从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了解到,该局编制的《上海市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和产业化工作三年行动计划(2009.7~2012.6)》已经国土资源部正式批复同意,其工作方案也即将进入专家评审阶段,由此,上海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初见成效,地质资料信息服务多元化实施已驶入快车道。  相似文献   

14.
关于推进地质资料公共服务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地质工作服务社会的主要栽体,地质资料的重要性正逐渐被人们所认知,需求量更是与日俱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明确地把"推进地质资料开发利用"作为新时期全国地质工作六大任务之一.近年来中国地勘投入沉淀的资料量与服务量增涨迅速,地质资料相关制度也从过去的注重汇交保管向注重开发利用转变.然而,地质资料工作存在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标准不完善、服务基础较薄弱、服务观念较落后等诸多问题,需要树立"全方位、全过程"的服务理念,以建设"服务型国家地调机构"为目标,以推进"地质资料开发利用工程"为契机,以建设"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为平台,最大限度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地质资料的需求.  相似文献   

15.
王凤宝 《安徽地质》2003,13(4):316-318
本文从地质工作性质与新形势下社会各界和公众对地质工作的服务需求出发,讨论了地质工作服务对象的演变、服务范围的拓展和如何开展服务的具体方法,对地质工作的地位、作用、发展前景以及加强和改进地质工作提出了意见。  相似文献   

16.
地质勘探单位的档案资源是地质工作历史的最真实的记录,客观地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的地质工作状况,是珍贵的历史资料.进行档案工作的规范化管理,有助于加快地质工作的进程,为社会提供地质信息技术服务.  相似文献   

17.
1上海城市地质工作的回顾上海地区有记载的地质工作始于上个世纪初叶。中国早期的地质学家丁文江等曾开展过上海成陆过程的地质研究,刘季辰、赵汝钧等曾对上海地区佘山、天马山及大、小金山等地的火山岩露头进行过地质调查。英美地质专家在钻凿深井开发地下水、设计建造高楼大厦时都曾对上海地区的第四纪地质、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进行过粗浅的调查与研究。1922年在市区水准测量时,首次发现因开采地下水引发的上海地面沉降现象。  相似文献   

18.
《地质学刊》2006,30(1)
为充分发挥江苏省地质资料馆作为公益性资料馆的作用,更好地实践国土资源部储量司提出的“以社会化服务为中心,全面提高地质资料管理服务水平”的总体要求,江苏省地质资料馆网站已于2005年末开通,现已投入试运行。借此大力宣传馆藏内容与服务方式,围绕便民服务与社会化服务广度做文章,推进地质资料社会服务网络化工作,拓展江苏省地质资料馆的服务空间。网站以清新的界面、丰富的内容向社会各届从各个角度介绍了江苏省地质资料馆。网站分别设置了地质资料馆概况、服务指南、目录查询、公益性地质资料、编研成果、政策法规、工作动态公告等子…  相似文献   

19.
关于地质资料信息的社会化服务与开发利用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华民 《安徽地质》2009,19(3):234-237
地质资料是地质工作成果的载体,应充分重视地质资料信息社会化服务和开发利用的重要意义,不断改善社会化服务方式,加强开发利用,积极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和产业化工作,提升地质工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水平和综合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20.
汶川地震催生地质安全新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12"汶川地震灾难震惊了世界!汶川地震给中国地学界提出了一系列最大问题.尤其突出的是,中国地质工作如何更加丰动地为人居环境建设的地质安全服务,更加主动地为国家重大工程规划、建设与安全运营提供地质服务,更加主动地为提高社会公众防灾减灾意识服务,推动和支撑各级政府科学管理地质环境.最终实现地质环境利用效益的最大化,地质灾害风险的最小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