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热带西太平洋潜流模拟:(Ⅱ)潜流结构与输运及其季节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积分30 a的准全球HYCOM(HYbrid Coordinate Occan Model)模式结果,研究了热带西太平洋潜流结构与输运及其季节变化.在年平均状态下,新几内亚沿岸潜流流核位于约175 m、2.8°S附近,最大流速超过45 cm/s,约110 km宽;棉兰老潜流流核位于离岸处,约400~800 m深度、127.5°~128.5°E范围,最大速度超过3 cm/s.在季节时间尺度上,新几内亚沿岸潜流流核位置比较稳定,海流强度与体积输运表现出夏秋季强、冬春季弱的季节变化特征;棉兰老潜流流核位置、流速强度都具有较大的时空变化特征,棉兰老潜流的体积输运约2.5~11.5Sv,其季节变化规律不够明显,2~7月份,体积输运较弱,8~1月份,体积输运较强.  相似文献   

2.
李理  王琰  崔凤娟 《海洋科学》2017,41(3):113-121
基于HYCOM(Hybrid Coordinate Oceanic Circulation Model),以OFES(OGCM for the Earth Simulator)资料为参考,分析了KPP、MY2.5、KT三种不同混合方案对北太平洋西边界流系的模拟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不同混合方案模拟的上层海洋平均流场与OFES资料相似,但在流向和流幅上略有差异,其中KPP方案模拟的流速与OFES资料最为接近,MY2.5方案次之,KT方案与其差别最大。通过代表性断面上流速的对比分析,对模式就北赤道流、棉兰老流、棉兰老潜流、黑潮的模拟效果进行比较,KPP方案模拟的效果同前人的观测和研究最为接近。分析了北赤道流,棉兰老流,棉兰老潜流,黑潮的流量的季节变化特征,其中KPP方案与OFES资料计算的棉兰老流和棉兰老潜流的季节变化特征与前人描述比较一致,表现为春强秋弱。KPP方案和OFES资料的计算结果表明,北赤道流和棉兰老流大致上是同向变化的,而在冬季棉兰老流同黑潮的变化基本上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3.
利用漂流浮标、ADCP和Argo等观测资料,对太平洋低纬度西边界流和涡旋结构的季节变化进行了分析.根据漂流浮标资料计算的北赤道流、棉兰老海流和北赤道逆流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而且北赤道流/棉兰老海流和北赤道逆流在冬春、夏秋之间具有明显的反位相变化,这一特征造成了气旋式棉兰老冷涡强度的季节变化很弱,水团分析表明,该冷涡的水团特性主要是北太平洋热带水.反气旋式的哈马黑拉暖涡强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其水团特性主要是南太平洋热带水.给出了棉兰老涡和哈马黑拉涡强度的垂直结构,表明这两个涡旋的强度在0~30 m迅速减弱,在30~450 m近似线性减弱,在450 m以下涡旋消失.  相似文献   

4.
利用Argo浮标定位信息估算分析赤道太平洋中层流场状况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利用Argo浮标的定位信息,经过较为严格的质量控制与误差估算,得到2003~2005年赤道太平洋区域中层流场信息,并对其进行较为详细的诊断与分析,得到以下几个结论:(1)棉兰老涡、赤道逆流和南赤道流在中层流场中多数时间清晰可辨,北赤道流较弱,有时不易分辨。(2)棉兰老涡、赤道逆流和南赤道流都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一般在2、3月间最弱,8、9月间最强。(3)棉兰老涡、赤道逆流和南赤道流存在较明显的年际变化。(4)赤道逆流通常表现为两支,分别位于东赤道太平洋和西赤道太平洋,东太平洋支主轴位置大约在7~8°N附近,西太平洋支主轴位置大约在3°N附近。  相似文献   

5.
本文应用热带西太平洋海面风资料,讨论了风应力涡度场的年际变化,及其对棉兰老冷涡和北赤道流分叉位置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风应力涡度场、棉兰老冷涡以及北赤道流分叉位置三者之间的年际变化存在密切相关。特别是在ENSO期间(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热带西太平洋风场的变异,导致了风应力涡度场的变化,从而致使棉兰老冷涡加强和扩张,最终引起北赤道流分叉位置北移。相反,在LaNina(反厄尔尼诺)期间,风应力涡度减弱,冷涡减弱和西缩,从而引起北赤道流分叉位置南移。  相似文献   

6.
南海中尺度涡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11a(1993—2003年)TOPEX/Poseidon、Jason和ERS1/2高度计的融合资料为基础,统计了南海中尺度涡的时空分布,分析了南海中尺度涡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并结合QuikSCAT、ERS1/2风场资料初步探讨了南海中尺度涡形成的可能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南海中尺度涡存在明显的季节和年际变化,而季风强迫是这种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冬季冷涡(气旋涡)主要分布在吕宋岛西北和越南东南海域,而暖涡(反气旋涡)主要在18°N以北出现。春季暖涡在南海中部开始出现并得到充分发展。夏季暖涡明显多于冷涡,暖涡主要分布在越南东南和吕宋岛西北海域,而冷涡分布于越南以东和南海东北部。秋季冷涡主要分布在越南沿岸,暖涡则分布在南海东北部;11a海面高度异常均方根的时空分布变化也显示了南海中尺度涡存在较强的年际变化。  相似文献   

7.
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的太平洋海域 1 980— 1 995年四维同化资料 ,计算了棉兰老海流和与之有密切联系的北赤道流、北赤道逆流流量的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由此得出以下结论 :( 1 )棉兰老海流对北赤道逆流的初始流量贡献较大 ,是北赤道逆流的主要水源提供者之一 ,棉兰老海流与黑潮在季节变化中存在反相关系 ;( 2 )棉兰老海流在厄尔尼诺年初期加强 ,在反厄尔尼诺期间减弱 ;( 3)棉兰老海流的季节变化信号强于年际变化信号。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HYCOM(HYbrid Coordinate Ocean Model)数据,得出棉兰老流(MC)位于0~800m深度,紧贴岸界,最大流速发生在次表层。棉兰老潜流(MUC)位于400m深度以下,127°E以东离岸侧,最大流速发生在1 600m深度处。MUC的流核数目在12个月的分布不尽相同,大概在1~3个,其中存在2个流核的月份最多;MUC各个流核在不同月份的核心强度有明显变化,5月份流核核心速度最大,可达10cm·s~(-1);MUC各个流核的纬向剖面面积也有明显的季节变化,2月份的剖面面积最大。从季节内变化上看,MUC与MC都存在较明显的季节内变化信号,周期在100d左右。MC的季节内变化是由海表面涡旋引起的,而MUC的季节内变化是由温跃层以下的涡旋引起的。  相似文献   

9.
南海是个准封闭的辽阔海域,它的尺度足以形成独立的水平环流和涡旋。徐锡祯等人(1980)利用最近50年约六千个站次的历史资料,研究了整个南海四季表层及深层的平均水平环流模式,指出东沙群岛东北方有一个反气旋性的暖涡,西南方有一个气旋性的冷涡。冷涡夏强冬弱;暖涡相反,冬强夏弱。1979—1982年,本所进行了南海东北部海区海洋学综合调查,郭忠信、仇德忠等(1984,1985)用实测资料计算表明,在东沙群岛东北方确实有一个反气旋性的暖涡,冬强夏弱,西南方有一个气旋性的冷涡,  相似文献   

10.
ENSO事件对北赤道流分叉位置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应用热带西太平洋海面风资料,讨论了几应力涡度场的年际变化,及其对棉兰老冷涡和北赤道流分叉位置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