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长三角地区水环境治理情势复杂,地方政府是水环境治理的主要力量,地方政府水环境治理能否达成协同受多方面因素影响,而地方政府协同是长三角水环境治理的关键。文章通过设计水环境府际协同治理影响因素分析框架,进行案例分析,同时将根因分析法引入问题研究,用亲和图、鱼骨图、帕累托分析图等工具,探析水环境府际协同治理主要影响因素,并根据因素数量占比进行次序排列。研究发现,合作治理机制、制度设计、社会参与等是影响水环境府际协同治理的重要因素。因此,建议构建合作治理机制、完善协同制度、鼓励企业与社会公众参与治理、法律协同、技术协同。研究结果可丰富环境协同治理的理论研究视角,为地方政府水环境治理实践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有效应对我国海洋环境污染和提高海洋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文章以辽宁为例,在生态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指导下分析海洋环境治理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基于信息融合技术建立海洋环境合作治理机制并提出对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加强海洋环境治理是海洋经济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主要包括陆海联动和多元主体参与机制不...  相似文献   

3.
海洋环境治理的政策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琪  何广顺 《海洋通报》2004,23(3):73-80
海洋经济的发展必然给海洋环境带来冲击,解决海洋环境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三方的共同努力。本文在对海洋环境政策进行结构分析的基础上,从政府与企业关系的角度,对海洋环境治理的政策选择模式进行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4.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动力学开放实验室是致力于热带海洋环境动力过程相关学科领域 (物理海洋学、环境海洋学、海洋生态学、气候学等 )基础研究的科研机构 ,实行“开放、流动、联合”运行原则。现有一支以中青年为骨干、老中青相结合的热带海洋环境动力学研究队伍 ,有广泛的国内外合作基础。开放实验室拥有较丰富的海洋、大气、环境、生态等方面的常规和遥感观测资料 ,并配备了先进的计算机与网络环境资源 ,为开放课题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科研条件。根据热带海洋环境动力学开放实验室的宗旨 ,近期开放研究课题指南设立如下 :…  相似文献   

5.
为推动中法在南太平洋地区的海洋治理合作,进一步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文章考察中法在南太平洋地区海洋治理的动因,并尝试提出双方合作的现实选择。研究结果表明:中法应联合设立应对南太平洋地区气候变化的资金平台,规范融资机制;推动建立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机制;联合开展海草床和珊瑚礁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的监视监测、健康评价和保护修复;加强蓝碳治理合作;以南太平洋区域环境署为平台,推动中法在南太平洋海洋环境保护方面的合作。  相似文献   

6.
制定和完善海洋环境管理政策体系 ,是实现海洋资源环境可持续开发与利用的重要问题。作者通过构造一个包括海洋经济、环境、资源和技术等因素的理论模型 ,探讨了海洋环境管理中税收、交易、公平及效率等因素在管理政策中的影响 ,以便为海洋环境管理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物联网在海洋环境监测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联网作为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物联网的兴起为实现智能海洋环境监测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手段.回顾了近年来无线传感网络在海洋环境监测中的研究现状,并对基于无线传感网络构建海洋环境监测系统的原理及框架进行了介绍.同时,对物联网在海洋环境监测应用过程中面临的技术标准、信息安全、无线传感器网络构建、海量信息处理等方面提出了关注.  相似文献   

8.
水声网络已成为海洋信息获取、传输和感知的关键技术,并得到广泛研究。目前的水声通信研究主要集中于考虑时延、多径等水声信道影响因素。当海洋环境发生变化时,水声信道中的时延、多径的特性也会相应发生变化,从而影响水声通信系统的性能。然而,对于复杂海洋环境现象与水声网络性能的直接关联性的研究还较为有限。基于厦门海域进行的水声网络实验,从平均端到端时延、丢包率等网络性能指标评估风、浪、潮汐等典型近海海洋环境因素对水声网络性能的影响,并基于试验结果对海洋环境与水声网络性能进行关联性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水声通信网络的时延受到温度、风速和潮位变化的影响,存在一定程度的关联性。评估分析结论可为复杂近海海洋环境下水声通信网络的设计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海洋环境治理存在涉海部门管理模式切割性、陆海环境治理体系脱钩性与跨省海洋环境协作治理实践绝缘性等方面的"制度失灵"问题.长三角区域的跨省海洋环境治理需要正视和破解重政策主导轻法律保障、重陆海分离轻陆海一体、重纵向命令服从轻横向沟通协调等"三重三轻"现象.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国家战略背景下,需要将"湾长制"纳入...  相似文献   

10.
渤海溢油数值预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溢油漂移扩散模式为核心,采用"油粒子"方法来模拟溢油在海洋环境中的漂移扩散行为,与业务化渤海三维海洋数值预报模式、中尺度海洋风场数值预报模式相衔接,获得海流、海面风场等海洋环境预报产品作为溢油模式的外强迫,建立了渤海溢油数值预报系统.本文简要介绍了该系统的组成、运行机制和模拟试验情况,并讨论了建立我国全海域溢油预报系统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中国海洋环境管理实践正经历着从"管理"到"治理"的变革,为海洋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思路。文章从界定海洋环境治理相关概念入手,系统梳理海洋环境治理过程中政府、企业、公众三者角色定位的研究成果;从海洋环境治理的概念和理论支撑、企业与公众的参与互动和研究方法多样化3个方面进行了扩展研究,对海洋环境治理相关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针对目前我国海洋管理中市场型环境政策工具存在的一定问题,提出确立既科学合理又适合国情的市场型海洋环境政策工具,构建政府间协调机制督促海洋环境政策执行;转变企业环保动机,实现政企合作减排;提高公众海洋环保意识,加强监督力度.  相似文献   

13.
随着海洋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的推进,入海排污口造成的陆源污染问题逐渐成为制约海洋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因素。文章从我国入海排污口的现状出发,分析入海排污口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和治理入海排污口的必要性;法律作为社会治理的有效手段和工具,从法律视角研究我国治理入海排污口的改进措施。在入海排污口治理的相关立法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是减少海洋污染、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专门法律,以该法为依托,从法律角度思考入海排污口造成的污染问题,研究备案制度在入海排污口治理中的可行性与运行的不足之处,分析现存的排污总量控制制度对入海排污口的管理现状,聚焦现有法律制度对入海排污口造成的入海污染物排放的监管局限。进而从完善入海排污口管理的具体细化立法,改进监管体系漏洞、促进监管体系全面性,以及提高公众对海洋环境污染防治的参与度等角度提出相应的法律建议。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在海洋强国的建设过程中,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是必不可少的,随着对海洋资源开发力度的加大,海洋生态环境中所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显现。海洋环境问题从实质上说是治理机制问题,因此,有效的海洋生态环境“微治理”机制的形成,是将海洋环境问题碎片化、细微化的根本途径。文章通过分析海洋生态环境“微治理”机制的五大功能,明确其机制内涵并构建出开放空间参与和协同合作共建两种治理模式,通过搭建微治理平台、完善微治理保障制度和强化微治理参与度来建构其实现路径,对从基层层面完善海洋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提高海洋生态环境治理效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逐步深入,中外经济、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合作日益增多,沿海省市的许多开发工程中,不少中外合作项目均涉及到对外提供海洋资料问题。对外提供我国的海洋资料,是涉及到许多方面的事情,不只是一般的科研或工程技术问题,如果缺乏统一的管理,就有可能造成失误。这里提出两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1>重大的海洋环境和资源调查原始资料,涉及国家的军事、科技、经济和外交等多方面因素,如果向外提供就有可能损害国家安全和应有的海洋权益,或有悖于我国的对外政策。 <2>我国有许多具有重大科研价值的海域,对这些海域进行凋查的原始资料或长期观  相似文献   

16.
为促进我国海湾环境保护和提升水环境治理水平,文章在介绍坦帕湾河口计划(TBEP)的发展历程、组织架构及其政策目标的基础上,运用社会网络分析的方法比较分析坦帕湾和圣安德鲁斯湾水环境治理网络的定量数据和内在运作机制,并针对我国相关实践提出启示。研究结果表明:TBEP通过治理网络中参与者的个体选择和各类组织的集体行动影响流域水环境治理,使治理网络的发育更加成熟和完善;在个体选择层面,TBEP减少参与者的行为风险、拓展参与者的连接方式和信息资源获取渠道以及创造参与者之间更多的信任基础;在集体行动层面,TBEP实现科学研究与管理行为的整合、多层级政府及其部门的整合以及各类组织和个体的整合;在借鉴TBEP运作的成功经验时,应注意TBEP适用于政策目标明确、手段模糊且须整合多方利益主体的治理问题,合理的经费来源和机构设置是TBEP取得良好治理绩效的前提条件,TBEP在水环境治理中的整合力来自其在治理网络中所发挥的强大作用,科学化和多样化的治理方式是TBEP成为治理网络核心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7.
为提高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事业发展水平,充分发挥其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作用,文章分析广西海洋事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制约因素和路径选择。研究结果表明:广西海洋事业发展具有地理位置优越、海洋资源丰富、国家政策支持和信息技术助力等基础条件,但面临港口建设不完善、产业发展不均衡、海洋生态环境破坏和对外合作水平较低等因素的制约;在绿色发展的背景下,广西海洋事业发展亟须落实顶层设计规划、提高港口运输能力、优化海洋产业结构、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和增进对外交流合作。  相似文献   

18.
中北太平洋过渡区是高低纬海洋西边界强化动力系统的接续区和交汇区,是大尺度和中小尺度海洋过程的突出集中区,是研究海洋和海气系统多尺度过程与海洋气候和环境生态效应的关键区。文章从海洋学和气候学角度简述中北太平洋过渡区相关海域有关科学研究成果,并就相关科学问题研究现状和不足提出启发性研究对策和建议。结果表明,中北太平洋过渡区对认识全球变暖背景下海洋与气候变化的临界条件、临界状态、跨界触发、通道机制等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建议通过国际合作主导引领相关地区海洋自主或联合调查,系统构建气候变化观测体系,发展多尺度过程互馈机制和可预测性研究,创建仿生仿真多功能耦合模型,突破致害致灾风险预评估与区划技术关键,为深化海洋与气候变化认识,防灾减灾研究,海洋区域治理和海洋环境与生态安全保障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9.
海洋氢能作为一种清洁、低碳、高效且可再生的能源,逐渐成为目前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能源载体,其开发对我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但由于海洋氢能起步晚,目前存在技术成熟度不高、政策支撑较少、法律配套不完善等诸多困难。同时存在海域管辖权竞合、海洋环境污染、海洋生物多样性破坏以及国际合作开发难等问题。关于海洋氢能开发法律规制问题,在国际法层面,以《联合国宪章》《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等基本法构建海洋氢能国际合作开发以及海洋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律框架,以《生物多样性公约》和《BBNJ协定》为基础进一步对海洋环境污染和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提出法律规范;在国内法层面,通过现有能源领域法律法规可知,《可再生能源法》填补海洋氢能开发法律空白;在海洋环境领域,我国法律法规对海洋氢能开发提出了环境影响评价的要求,以保障海洋生态环境不受侵害。综上所述,海洋氢能开发利用应当完善国内相关立法,制定有针对性的海洋氢能领域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以促成国际开发与合作。这些完善建议旨在为海洋氢能开发提供清晰的法律指导,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和利用,同时保护海洋环境和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20.
2008年的青岛浒苔治理过程暴露出我国应对海洋环境突发事件的严重准备不足,浒苔等海洋环境突发事件的特点决定了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的必要性。浒苔问题并非我国独有,近年来国外在各地NPO的组织下,开展了各项浒苔治理工程,凸现了社会组织的主导作用。我国目前正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涉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海洋环境问题如果处理不当,极易在沿海地区引发新的社会危机,文章在借鉴国外浒苔治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凸现社会组织的重要性来加强海洋环境应急管理是迫在眉睫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