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党的十八大指出,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中央强调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坚决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坚定不移推进节约集约用地,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全国国土资源系统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要求,在坚守耕地红线的同时,高举节约集约用地的大旗,严控增量、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着力在转变土地利用方式、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上动脑筋、做文章,以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土地资源向开发和保护并重转变,资源利用方式向高效集约转变,资源利用布局结构向集中优化转变,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做到科学规划“节”地,有保有压“控”地,多措并拳“腾”地,立体发展“用”地,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实现了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庆阳市西峰区节约集约用地的这一模式值得各地借鉴。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江西省上饶市为实现绿色发展,始终高举节约集约大旗不动摇,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深化土地节约优先战略,把节约集约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作为加快科学发展、实现绿色崛起的重要抓手,以资源利用方式转变促进了全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泰安市国土资源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严格土地管理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正确处理保护耕地与保障发展的关系,大力推进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地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得到全面提高,推动了全市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切实解决土地粗放利用和浪费问题,以土地利用方式转变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型城镇化,2014年9月12日,国土资源部印发了《关于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出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总体要求和严格用地规模管控等7项重点任务,为深入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管理工作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江苏省沛县紧紧围绕“尽职尽责保护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尽心尽力维护群众权益”国土资源工作新定位,始终坚持“保护资源、节约集约、维护权益、改革创新”十六字方针,以节约集约促双提升为主线,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以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结构调整,实现了“节地水平”和“产出效益”双提升.2015年7月,沛县荣获了“江苏省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称号.  相似文献   

7.
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步骤和战略需要。土地供应作为一种调控手段,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近年来,上海市积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按照"积极主动服务、严格规范管理"的总体要求,以"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为主线,以节约集约用地为核心,切实利用好有限的土地资源,逐步形成各类用地得到切实保障、土地资源效益得到切实发挥的节约集约用地新格局。  相似文献   

8.
国土资源部开展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创建活动,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举措。江苏自然资源短缺,环境容量偏小,人口密度居全国省份之首,国土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高投入、高产出、高负载的资源利用特征,决定了我们必须实施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政策。因此,深入开展创建活动,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对江苏实现“两个率先”显得尤为重要。创建工作启动后,  相似文献   

9.
《国土资源通讯》2014,(11):29-31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提升土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制定本规定。  相似文献   

10.
发展是硬道理,节约是大战略。《2013中国国土资源公报》显示,这一年,国土资源部将节约集约作为国土资源工作的核心和主线,从更大范围、更宽领域和更深层次推进节约集约,以资源利用方式转变促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效推动了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相似文献   

11.
第一条 为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强化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全面提升节地水平和产出效益,根据《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规定》(国土资源部令第61号)和《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的意见》(苏发[2014]6号),制定本办法。  相似文献   

12.
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创建活动,是贯彻党中央“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和落实土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是推动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重要平台和抓手.近年来,面对资源环境紧约束、城市品质提升、区域协同发展等新常态、新要求,上海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制度体系建设与城市发展框架构建相结合,不断提升政策内涵,完善政策体系,以规划土地管理方式率先转变,促进城市发展方式和治理方式转型.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辽宁省建平县将节约集约利用资源作为一项民心工程、民生工程、惠民工程,举全县之力大力推进,在转变土地利用方式、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谋篇布局,探索出一条符合建平县域特色的节约集约利用资源之路。提高思想认识,着力完善创建工作机制进入"十二五"以来,建平县委、县政府抓住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等机遇,紧扣"加快转型升级、构建中等城市、争创全国百强"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安徽省青阳县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皖南山区北部,南依黄山,北枕长江,下辖11个乡镇110个村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人口27.3万,县域面积1180.6平方公里.截至2013年年底,全县耕地保有量23147.91公顷,基本农田面积21013.84公顷.近年来,青阳县委、县政府多措并举,着力在构建五项节约集约用地新机制上下功夫,以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以资源利用方式转变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大大提升了节约集约用地水平,资源消耗量明显降低、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经济效益和发展水平大幅度提升,被国土资源部评为2012年度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  相似文献   

15.
山东省肥城市近年来把节约集约用地摆到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位置,大力推进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地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提高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推动了全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一、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把节约集约用地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节约集约用地是缓解土地供需矛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和必然选择。在严格保护耕地的前提下,肥城市切实做好节约集约用地这篇大文章。市里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分管市长任副组长,各乡镇、办事处和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全市节约集约用地领导小组。在全市招商引资和项目策…  相似文献   

16.
“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对于工业化、城镇化已进入中期的我国而言,土地问题仍然是现代化进程中一个全局性、战略性、根本性重大问题.而在当今中国面临的各种土地问题中,最根本、最迫切的是转变土地利用方式、推进节约集约用地.推进节约集约用地,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必然选择,是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保障经济社会长远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7.
江苏省常州市地处长江之南、太湖之滨,是长江三角洲地区中心城市之一,与苏州、无锡联袂成片,构成苏锡常都市圈。近年来,常州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不动摇,大力推进土地资源全面节约集约和高效利用常态化、制度化,以土地利用方式转变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实现节地水平和产出效益双提升,城镇用地结构布局不断优化,土地利用效率不断提升,走出一条有自身特色的盘活闲置低效用地之路。2016年被国土资源部评为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市。  相似文献   

18.
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建设用地需求不断增加、国家紧缩"地根"的形势下,转变土地利用方式,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也是缓解土地供需矛盾、正确处理保护耕地与保障发展关系的唯一出路。国土资源部门作为土地资源的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的主管部门,要推行土地资源的节约和集约利用,首要的是推进土地管理方式转  相似文献   

19.
从消费弹性和使用强度看我国矿产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目标之一。本文通过分析建国以来,特别是“十五”期间,矿产资源消费弹性和使用强度两个较为宏观的资源经济指标的变化趋势,评价消费阶段矿产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分析影响利用水平的原因,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福建省建瓯市为了实现“保护资源、保障发展”的双赢,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以土地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变,充分发挥土地资源在推动经济、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基础作用,为全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供了强有力资源保障.今年6月27日,在北京召开的第三届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表彰大会上,建瓯市受到国土资源部的表彰,荣获了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市称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