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陈润业 《地质科学》1983,(2):203-204
洒普山虫是关杨虫(Kuanyangia)的一个亚属,乃1966年张文堂教授建立的,过去只有两个种:一个种名瘤点洒普山虫Kuanyangia(Sapushania)granulosa Chang,产于云南武定洒普山及狮子山,下寒武统筇竹寺组;另一个种名陕西洒普山虫Kuanyangia(Sapushania)shaanxiensis Zhang et Lin,产于陕西宁强坑家洞,下寒武统郭家坝组。本新种Kuanyangia(Sapushania)bella Chen(sp.nov.),产于云南昆明筇竹寺,下寒武统筇竹寺组。虽然只有一块标本,但标本保存的十分精美完好,与之共生的还有云南云南头虫Yunnanocephalus yunnanensis(Mansuy),产出层位系筇竹寺组的中上部。  相似文献   

2.
晚二叠世-中三叠世在中亚造山带东段构造演化过程中是承上启下的关键地质时期,所以晚二叠世林西组沉积环境对研究古亚洲洋闭合这一重大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大兴安岭地区晚二叠世林西组曾有双壳、叶肢介、植物及孢粉化石记录,但鲜有介形虫化石报道。在大兴安岭中段林西组研究中首次发现介形虫化石,经初步研究,主要分子有Kemeroviana,Volganella,Iniella,Qitaina,Darwinuloides,Palaeocypridopsis,Tomiella,DarwinulaUrumqiella等,暂划为Volganella-Kemeroviana组合,其时代为晚二叠世。与俄罗斯地台晚二叠世介形虫化石群关系较为密切,部分属种曾见于我国新疆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从介形虫化石组合特征和保存特点来看,其生存环境为淡水湖泊,故认为这一地区的林西组为陆相沉积。  相似文献   

3.
牙形石动物     
关于牙形石的性质前人已作了各种不同的解释,至今有两个生物的化石被解释为可能代表一种牙形石动物,即:Scott(1973)和Melton et Scott(1973)描述了产自蒙大拿州纳缪尔阶熊溪灰岩中的几块具软体的动物标本,定名儿牙索功物,但Lindstrǒm(1974)和Conway Morris(1976,1979)曾指出这些所谓“牙索动物”是吃了具牙形石的动物,牙形石保  相似文献   

4.
成都地质调查中心云南区调项目组2007年在罗平县中三叠统关岭组二段中发现了罗平生物群。罗平生物群是三叠纪的化石宝库,化石包含了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以海生爬行类和鱼类为主。无脊椎动物以节肢动物为主,伴生有双壳类、腹足类、菊石、棘皮动物、腕足类、牙形石、有孔虫和植物类化石。牙形石研究显示罗平生物群处于Nicoraella kockeli牙形石带,时代上属于中三叠世安尼期Pelsonian亚期。罗平生物群保存在一个局限的台盆环境中。其化石的特异保存很可能与底层水缺氧和微生物席的密封作用有关。罗平生物群目前是研究三叠纪海洋生态系统复苏的最好的一扇窗口,也是三叠纪海生鱼类和节肢动物化石保存最好的产地之一,为研究二叠纪末大绝灭后海洋生态系统复苏以及中生代海洋生态系统的演化历史提供了新材料。  相似文献   

5.
牙形石在以碳酸盐岩为主的华北奥陶系划分对比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针对华北奥陶纪牙形石的研究已持续近半个世纪,总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自20世纪70年代到21世纪初,第二阶段为最近10年(2010—2020)。第一阶段以建立牙形石生物地层序列为目标,主要为解决石油勘探过程中地层时代的确定和地层对比的需求;第二阶段的研究以修订化石带为主,目的是与国际地层研究接轨。近年来在华北板块西北缘的工作显示,该区奥陶纪牙形石在纵向上具有显著的生态变化,可分为达瑞威尔期中期、达瑞威尔期晚期—桑比期中期、桑比期晚期—凯迪期中期3个时段。第一时段以介于北美中大陆区和北大西洋区之间的热带台地边缘型牙形石为特征;第二时段以北大西洋型为主混有少量亚澳型牙形石为特征;第三时段以亚澳型和北美中大陆型牙形石混生为特征。在华北西北缘尽可能使用广布性标准牙形石属种进行化石带厘定,共识别牙形石带12个,自下而上分别是达瑞威尔期Histiodella cf. holodentata间隔带、Histiodella kristinae谱系带、Histiodella bellburnensis延限带、Dzikodus tablepointensis间隔带、Eoplacognathus suecicus间隔带、Pygodus serra间隔带和Pygodus anserinus(早期型)间隔亚带,桑比期Pygodus anserinus(晚期型)间隔亚带和Belodina compressa间隔带,凯迪期Belodina confluens间隔带、Yaoxianognathus neimengguensis间隔带和Yaoxianognathus yaoxianensis间隔带。由于部分化石带与国际同名带的对比还存在一些矛盾,尚需今后进一步解决。  相似文献   

6.
四川南部古宋下二叠统的双切尾虫(三叶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润业 《地质科学》1989,16(3):302-304
本文研究的双切尾虫Ditomopyge是一个新种,定名为四川双切尾虫Ditomopyge sichuanensis (sp.nov),标本产自四川南部古宋下二叠统铜矿溪组。该组过去很少发现三叶虫化石,故四川双切尾虫的发现,不仅对铜矿溪组的划分、对比提供了可靠的三叶虫化石依据,而且对研究双切尾虫的地质地理分布,提供了新的化石资料。  相似文献   

7.
广西菜子岩剖面处于台地边缘地带,含有底栖生物及浮游生物化石。综合岩相、生物相等资料,按牙形石带时限讨论了该地区吉维期—弗拉斯期早期主要的海平面变化历史。吉维期早期(相当于东岗岭组)经历了持续的海侵,大致下varcus带末期可能出现短暂的海退;“谷闭组”下部岩性复杂,海平面波动强烈,其中较大规模的包括了发生于上varcus带的海退(即吉维期中期海退)及下hermanni-cristatus带初期的海侵。吉维期晚期地层含有丰富的床板珊瑚以及其他礁体生物碎屑,产层孔虫、海百合等,意味着这个时期研究区可能处于礁前的上斜坡部位。“谷闭组”上部(牙形石falsiovalis带至transitans带下部)的岩性为中—薄层与厚层的灰岩互层,以正常的底栖生物为主,反映了由原来的礁前到滩前的变化,但水体深度在中—晚泥盆世界线前后可能总体相似。融县组(底部)以浅灰、灰白色的中—薄层至厚层—块状灰岩为特征,其沉积始于牙形石transitans带中部,证据表明此时海水可能变深。菜子岩剖面的白云岩位于上varcus带的下部,主要为细—中晶结构,见有灰岩残余以及正常海相生物碎屑。横向上与其他剖面对比表明,广西地区上varcus带可能出现了区域性的海退事件。  相似文献   

8.
Budurovignathus和Pseudofurnishius牙形类动物群是世界上具有重要地层研究价值且比较稀有的牙形类动物群,迄止目前,在滇西保山地区发现:Budurovignathus hungaricus(Kozur et Vigh)、B.mungoensis(Diebel)、B.aff.mungoensis(Diebel)or B.baoshanensis sp.nov.、B.diebeli(Kozur et Mostler)、Pseudofurnishius socioensis(Gullo et Kozur),P.murcianus(Van Den Boogaard)和Pseudofurnishius sp.A等重要的属种,本次发现,为云南保山地区中—晚三叠世地层提供有力的生物年代约束,拓展了三叠世牙形石生物带,同时也丰富了中国这两个牙形类动物群的资料。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宜昌黄花场(扬子地台中部)大湾组剖面和重庆城口(扬子地台北部)的湄潭组剖面笔石动物群特征的分析,结合江西崇义地区(盆地相)、江南过渡带笔石动物群的研究成果,讨论了华南下/中奥陶统界线附近笔石相分异的现象,并探讨了下/中奥陶统界线附近笔石动物和牙形石的相互关系。认为宜昌黄花场剖面完全具备建立全球下/中奥陶统界线层型剖面和点(GSSP)的条件,牙形石B.triangularis的首次出现(FAD)是良好的界线生物标志。  相似文献   

10.
中国南方泥盆系的颗石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侯奎  陈延成 《地质科学》1991,(3):239-245
本文鉴定和描述了中国南方泥盆系的颗石藻化石,计有两个新属,八个新种和一个未定种。其中中华甲球藻属(新属)(Sinothoracosphaera gen.nov.)包括盘桃中华甲球藻(新种)(S.placenta sp.nov.)和异孔中华甲球藻(新种)(S.heteromorphicpororata sp.nov.);始驳船球石属(新属)(Eopontosphaera gen.nov.)只一个新种,即背篓形始驳船石(新种)(E.basketa sp.nov.)其它五个新属是瘤刺篮石(新种)(Scyphosphaera verruca-cras-sispina sp.nov)、小卷螺海石颗石藻(新种)(Helicopontosphaera snaila sp.nov.)、口盖无缘帽形石(新种)(Calyptrolithus operculum sp.nov.)、口孔棒球藻(新种)(Rhabdosphaerabucca-pororata sp.nov.)、柿子颗石藻(新种)(Coccolithus persimmonus sp.nov.)。一个未定种是篮石未定种(Scyphosphaera sp.)。这些化石均是在深水断槽相中发现的。  相似文献   

11.
在简要回顾牙形石动物分类位置研究历史的基础上,主要介绍了近十年来这一问题的最新研究成果。英国古生物学家们通过牙形石动物的软体解剖学研究,发现眼睛、脊索、神经索、肌肉组织、尾鳍等软组织;牙形石分子硬体组织学研究揭示了细胞状骨骼、球状钙化软骨、类珐琅质及牙质等硬组织。新的证据表明牙形石动物是脊椎动物,从而将脊椎动物的历史向前推移了40~50Ma。  相似文献   

12.
最近的研究表明,安徽霍邱地区安阳山(白大山)剖面下部碳酸盐岩段属于晚石炭世,上部碎屑岩段属于青白口纪。我们进一步对剖面进行了微体古生物分析,在晚石炭世碳酸盐岩中发现了丰富的微体古生物化石,其中以牙形石和虫颚化石数量最多。经鉴定,有牙形石Belodina和虫颚化石Marlenites marginatus,Chairidogenys borealis,Cornugenys sp.,Porrhogrnys sp.,Channahania sp.,Paradrilonersgenys cherylae等,Belodina时代为晚奥陶世,虫颚化石的时代为奥陶纪。晚石炭世地层中存在奥陶纪化石,表明可能存在奥陶系的物源区,微体化石是通过剥蚀、搬运再沉积保存到晚石炭世碳酸盐岩中。显然,新发现的微体化石可能并不具有地层意义,但是具有古地理和古构造意义。  相似文献   

13.
袁崇喜 《地质学报》2004,78(4):464-467
本文记述了一件产自辽宁锦州义县早白垩世九佛堂组燕鸟 (Yanornis)化石的新标本。研究标本不但自身保存非常精美 ,而且其嘴里还完整地保存了它捕获的最后一件猎物——吉南鱼 (Jinanichthys longi-cephalus)。该标本的研究 ,不仅对燕鸟的生存环境、生活习性、捕食类型等研究提供了直接的证据 ,而且对于探讨辽西热河生物群中脊椎动物的“集群死亡”的原因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介形类简况:1.介形类有现代还活着的,叫介形虫。还有保存为化石的。介形类生活的时代很长,从寒武纪到现代。介形类个体小,除古生代有大到几厘米的以外,一般只有零点几~几毫米。肉眼看来,介形类化石一般有半个芝麻粒大小,有少数大一点的,象绿豆粒大小。介形类有左右两壳,肉体位于其间。介形虫肉体分节,因此,在分类学上,介形类属韦肢动物门,甲壳纲,介形目(亚纲)。介形虫虽小,其肉体构造复杂,分化清楚,头部和躯干部分开,眼、脑、触角、大腭、小腭、足肢、心脏、口、食道、胃肠、肛门齐全。2.介形虫是水生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强,现代海洋、湖 泊、沼泽、海 湾、水 塘、河流、溪水、泉水、污水坑中都有,甚至少数可以生活在地下水或硫磺泉中。其生活方式是游泳或底栖(爬行或钻穴),喜群生。介形虫的食料是腐烂的动植物、藻类、水草等。同时又是鱼类等的食料。介形虫脱壳生长,一个个体的生长发育史中脱壳7一9次,因此保存化石数量多。介形类化石与瓣鳃类、腹足类、头足类、鱼鳞、有孔虫、轮藻等共生。3.保存为化石的部分是介形类的壳。壳质为几丁质、钙质所组成。内、外几丁质层甚薄,不易保存,只有钙质层能够保存成为化石。壳体构造比较复杂,分表层、内层,包括壳面装饰、饺合构造、肌痕、边缘毛细管带等。4.介形类属微体古生物范畴。是生物地层工作的手段之一。微体古生物学是一个人为的名称,因个体微小而得名。一般需要凭借显微镜进行观察。微体古生物包括内容很多,如有孔虫、介形虫、苔藓虫、牙形虫、抱粉、轮藻以及大化石的碎片等。介形类只是微体古生物中一部分。   相似文献   

15.
藏北羌塘地区地层新资料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新的牙形石化石资料证实在羌塘北部地区有泥盆纪查桑组地层,它是该盆地保存的最古老海相沉积地层,羌塘地区中西部广大地区上侏罗统索瓦组顶部产有丰富的以Virgatosphinctes和Aulacosphinctes两属为主的菊石化石,可初步建立5个菊石组合,其中Berriasella和Blanfordiceras菊石的出现使最高海相层位上延至提塘阶顶部或贝利阿斯阶,而圆笠虫(Orbitolina)、似异卷虫(Heterohelix)出现可能反映有海相白垩纪地层的存在,在晚三叠世肖茶卡组中发现有Epigondolella牙形石动物群,这是我国晚三叠世最高位牙形石带又一产地,首次在双湖比隆组油页岩剖面顶部发现产Harploceras sp.菊石化石的层位,时代属早上托阿尔斯(Toarcian)。解决了这一特殊沉积地层单位长期争论的时代归属问题,并指出它与早侏罗世海侵高峰期全球缺氧事件有关。  相似文献   

16.
东沙岛周围海区发育众多深水(200~2 000 m)海丘,其中一些显示了明显的泥火山活动特征。近年的取样调查在多个底质差异明显的海丘都发现了非常丰富的深水珊瑚。为什么这些海丘上深水珊瑚兴盛尚不清楚。根据样品形态分析,初步识别的珊瑚既有以基座紧密固着于碳酸盐岩结核硬底的Madrepora oculate(多眼筛孔珊瑚)、Lochmaeotrochus(灌丛珊瑚)、Enallopsammia(突出海沙珊瑚)、Solenosmilia variabilisDendrophyllia(树珊瑚)、 Bamboo Coral (竹节珊瑚)、Golden Gorgonians (金柳珊瑚),还新发现有以鸭蹼状凹凸不平形底壳贴附于海底砂泥级生物碎屑的Desmophyllum dianthus(葵珊瑚)和尖底浅植于碎屑沉积中的Flabellum(扇珊瑚)、Crispatotrochus(卷轮珊瑚)、Balanophyllia(栎珊瑚),还有饼形、杯形能在软质海底缓慢自由移动的Fungiacyathus(蕈杯珊瑚)、Deltocyathusi(角杯珊瑚),指示在底质硬度及海流强度迥异的东沙海丘环境中有多种属珊瑚生长。大量具有机动性的深水珊瑚栖居于弱水动力海底,应更多依赖于栖居地本地而非海流带来的丰富食物,意味着东沙海区的泥火山活动泄漏的烃类流体可能是深水珊瑚食物的主要来源。泥火山的流体活动与珊瑚的兴盛可能具有相互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牙形刺(牙形石,Conodont)是一门重要的微体化石.它和孢粉、介形虫和藻类等微古生物一起,在我国石油地质工作中起了重要作用.国际上对牙形剌的地质意义给予很高的评价,称它为最准确的"地质计时器".南京古生物所展出的牙形刺化石标本,一般只有0.2~0.3毫米那么大,最大的不过2~3毫米,肉眼勉强可见(见图).  相似文献   

18.
贵州奥陶—三叠系牙形石颜色变化指标(CAI)及油气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希云 《贵州地质》1990,7(4):361-372
贵州奥陶—三叠纪海相沉积发育,分布广泛。这些沉积中含有丰富的牙形石和油气显示,为研究牙形石的颜色变化指标(CAI)和烃类相态之间的关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有关贵州牙形石CAI资料曾有周希云(1980,1985,1987)、蒋武(1980)、钟端和董致中(1982)等作了零散报导。 根据A.G.Epstein等(1977)所建立的CAI系列,贵州及邻区的86个地层剖面或产地的奥陶—三叠系的牙形石颜色可分成1.5—5CAI级和4个不同的CAI值区。CAI高值或低值区分别与高或低的古地温梯度和大或小的原始埋深区相对应。 文中讨论了CAI与烃类相态之间的关系。奥陶—三叠系的CAI低值区对石油的生成和热力保存较有利,但在贵州这些地区均已暴露,不再具有石油勘探价值。CAI的中—高值区,可生成天然气,在有区域盖层的地区得以保存。在贵州,这种有利于天然气保存的地区大约还有40000km~2,它相当于贵州总面积的24%。  相似文献   

19.
云南中三叠世罗平生物群中首次发现牙形石齿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云南罗平中三叠统关岭组二段产罗平生物群的大凹子剖面进行厘米级牙形石样品的精细采样、处理与鉴定分析, 发现了丰富的牙形石齿串, 并拼绘出一个较完整的牙形石多分子器官属(P1、S0、S1、S2/3和M).成对的片形Neospathodiform形态分子占据P1位置; 单个指掌状的Cypridodelliform形态分子占据S0位置; 成对的Enantiognathiform、Hindeodelliform与Cypridodelliform形态分子分别占据器官属的S1、S2、S3和M位置.   相似文献   

20.
对全球寒武系与奥陶系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位(GSSP)——西纽芬兰绿岬(Green Point)剖面和我国吉林白山(原浑江)大阳岔小洋桥原全球寒武系与奥陶系界线候选剖面的对比研究表明,绿岬"金钉子"剖面所指定的界线生物标志——波动古大西洋牙形石(Iapetognathus fluctivagus)并不存在于所指定的界线生物层和点位上,而且在分布和分类上是均存在争议的物种,更遗憾的是,所展示的大部分牙形石和笔石标本图片以及碳氧同位素异常数据也并非来自该"金钉子"剖面,因而完全违背了选择金钉子剖面的原则和要求,有必要进行重新的评估。小洋桥寒武系与奥陶系界线剖面交通方便、环境优美,寒武系与奥陶系界线地层系由一套深水且未变质的黑色、黄绿色页岩与灰色薄层瘤状灰岩所构成的韵律沉积组成,并保存了完整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牙形石和笔石序列,在详细研究的34 m界线间隔中,自下而上保存了完整的Cambrostodus、Codylodus proavus、C.intermedius、C.lindstromi和C.angulatus等5牙形石生物带,在C.intermedius带上部至C.angulatus带之间,还依次出现3层笔石,归属于重新厘定的Rhabdinopora parabola和Anisograptus matanensis等2个笔石带,此外还有大量三叶虫和介形类化石共生,结合高精度同位素地球化学的研究,笔者等建议,以全球广泛分布的牙形石C.intermedius的首现,取代Iapetognathus fluctivagus,作为寒武系与奥陶系界线划分对比的标志,其层位与原来所指定的界线层几乎一致或接近,界线之上所记录的最大碳同位素异常和首次出现的最早的浮游正笔石——R.parabola(含R.praeparabola),可作为该界线划分的辅助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