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许秋龙 《内陆地震》1995,9(3):286-290
在地震的孕育、发生到发展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多项地下流体观测量不同程度的前兆异常变化,这些异常变化是复杂多样、模糊不清的。引入模糊识别法对一定区域和一定时间段的地下流体观测数据进行了分析和处理,表明模糊识别法可较好地识别和分辨出地下流体前兆的地震异常。  相似文献   

2.
地震地下流体前兆机理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地下流体前兆信息的形成,转化,迁移及表现等几个方面对地下流体前兆机理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了较全面的综述,并针对该领域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3.
强震地下流体前兆信息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耀炜  施锦 《地震学报》2000,22(1):102-107
重视前兆异常点的空间分布与活动构造、深部介质及不同类型地震关系等特征的研究,已成为目前地震预报研究人员的共识.本文通过某些强震地下流体前兆的信息特征分析,认为地下流体强震前兆的信息特征主要表现在:出现时间上的阶段性、加速性和空间分布上的群体性和配套性等方面.而对异常的阶段性与配套性特征的深入研究,是揭示地震孕育过程,进而对潜在震源区及发震时间给予较准确预报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4.
地下流体短期前兆典型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分析了地震地下流体短期前兆异常资料,总结了转折型和单一型两类典型前兆的特征。通过对华北(含西北)和西南不同区域前兆特征的研究发现:在空间分布上,这两类前兆表现出与构造分布的密切关系;在比例关系上,前兆异常会随着震级的不同而表现出数量上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5.
试论地下流体前兆复杂性及其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富 《地震研究》2002,25(1):36-41
论述了地下流体地震前兆异常形态的多样性、空间分布的离散性、时间进程的不确定性、幅度的不规则性及其与地震关系的非确定性。同时从复杂的动力源、构造、水地质条件以及复杂的应力应变接收系统,讨论了地下流体前兆复杂性的机制。  相似文献   

6.
强震地下流体前兆信息特征   总被引:35,自引:2,他引:3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耀炜  施锦 《地震学报》2000,22(1):102-109
重视前兆异常点的空间分布与活动构造、深部介质及不同类型地震关系等特征的研究, 已成为目前地震预报研究人员的共识. 本文通过某些强震地下流体前兆的信息特征分析, 认为地下流体强震前兆的信息特征主要表现在: 出现时间上的阶段性、加速性和空间分布上的群体性和配套性等方面. 而对异常的阶段性与配套性特征的深入研究, 是揭示地震孕育过程, 进而对潜在震源区及发震时间给予较准确预报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7.
地下流体及流体力普遍存在且对地震前兆产生作用。本文从前兆机理、实例等方面综述了地下流体及流体力(包括降水等产生的力)对地震前兆的作用,表明降水等产生的地下流体及流体力对地震前兆的作用不可忽略,无论是浅层地下流体还是深部地下流体均影响前兆异常的产生,且地下流体对地震前兆的作用是在特定的地质构造、水文地质环境下发生。  相似文献   

8.
从宁波水文地质监测井网中遴选了北仑井和慈溪井进行水位和水温试验性观测,分析计算水位的气压效率、降雨载荷效应和潮汐因子,并与同处于宁波盆地映震效果较好的庄市井的相应参数进行对比。结果表明:(1)3口水井的水位变化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均有很好的相关性,水位异常动态与其影响因素之间存在很好的成因上的关联;(2)慈溪井的降雨载荷系数比庄市井和北仑井的大约小一个量级,这可能与慈溪井位于1960年代围海造田的滩涂地有关;(3)水井网均位于含有多个含水层的宁波盆地,为在同一构造中开展不同含水层观测和基础研究提供了可能,可以从井网中遴选出合格的地震前兆监测井,用于建设宁波盆地地震前兆流体台阵。  相似文献   

9.
关于发展我国地下流体前兆流动观测问题的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地下流体前兆流动观测及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地下流体前兆流动观测的历史与现状、我国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现状与问题,提出了建议我国地下流体前兆流动观测系统的建议,其中包括指导思想、发展目标、观测网的类型与布设、观测点的建议、观测项目与观测仪器的选择、观测工作的组织与实施、观测数据的产出与共享等科学与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10.
关于“九五”期间地震地下流体学科发展前景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自1966年邢台地震以来,在利用地下水(水位、水化)监测预报地震这一领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随着地震事业和经济建设的发展,社会对我们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在当前国际上地震预报受到冲击,我国地震事业研究经费严重短缺却又面临很多问题需要解决的形势下,如何在“九五”期间使地震观测与研究更上一层楼,针对这一重大课题,.国家地震局地下流体学科技术协调组组织有关专家进行了本学科“九五”期间地震工作重点的研讨,本专辑分别介绍了专家们从该学科不同角度针对地下流体监测预报地震研究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新形势下的认识和打算以及下一步规划提出的意见,供专业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1.
根据我国地震地下流体前兆台网的现状、“九五”台站建设取得的进展与存在的问题,提出“十五”期间有关台网优化与建设方面的如下工作建议:(1)优化现有的台网;(2)完善与推广数字化观测技术,力争使经过数字化改造的台站数量由100个扩展到300个,实现数字化观测的台项由300个增加到10000个,基本实现我国流体前兆观测技术的现代化;(3)建设以地震监测与预测研究为目的前兆实验场。(4)建成地下流体学科技术中心;(5)建设重大工程的地震安全性监测系统。  相似文献   

12.
我国地震地下流体前兆台站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系统介绍了我国地震地下流体前兆台站的产权与管理权关系,观测点的井泉类型、观测井深度,观测层类型与地下水物理化学特征,观测项目及仪器类型与运行现状,井房及其供电与通讯条件,观测人员的学历与专业结构、年龄与工龄结构等,为“十五”台站优化与建设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主要介绍了我国在“九五”期间实施的前兆台站流体测项的数字化中推广的仪器型号、主要性能指标及改造的规模,观测取得的成果及其有待完善的技术问题;简要介绍了我国长江三峡工程诱发地震监测系统中地下水动态监测井网的布设,观测井下地下水特征,数字化观测技术系统及建设的基本结果;最后介绍了流体学科前兆台站分级分类管理的改革意向。  相似文献   

14.
落实宏观异常是地震台站的一项重要工作,为了识别宏观异常是否是地震前兆异常,对近年来山西省地震局夏县中心地震台参与落实地下流体异常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对地下流体出现的类型、原因等进行了分析。指出,应充分认识落实宏观异常的意义,应根据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分区、分片、分段、分项目地进行宏观异常的分析,这样才能对各类宏观异常做出科学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新疆乌鲁木齐 10号泉中强震源兆、场兆及强震 (群 )远场兆的特征 ,认为中强震源兆的表现是震前 1a~ 2 a,绝大多数主测项出现同步高值异常 ,临震前有转折或反向 ,震后异常由强到弱 ,直至消失 ;中强震场兆的表现是仅有少数测项出现场兆异常变化 ,异常以脉冲式短临突跳为主。强震 (群 )场兆的表现是少数映震效能较好的测项出现趋势性前兆异常。  相似文献   

16.
汶川8.0级地震前典型流体中期前兆异常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范雪芳  王吉易  陆明勇 《地震》2009,29(1):132-140
汶川8.0级大震流体前兆异常的提取, 采用了严格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运用"同一化"思路和从属函数等判定方法, 处理川滇等地区的水位、 水氡观测资料。 介绍了5个典型的流体前兆异常实例, 并对其特征进行归纳。 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汶川地震的流体趋势前兆异常变化是明显的, 这些异常的一个显著特点是, 其变化特征与与我国其他强震前的异常相似。  相似文献   

17.
文中论述了地震前兆观测数据的采集、处理、入库、报送和共享等具体工作,指出了当前数据报送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措施,以保障前兆观测数据的连续、完整。为地震监测预报提供可信度较高的资料。  相似文献   

18.
首先对小波分析方法作了简单介绍,然后运用该方法,对1992~2002年上海地区9口水氡观测井的资料进行了6阶小波变换,提取的地震异常信息与实际地震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对1983年山东荷泽5.9级地震和1998河南清丰4.0级地震前聊古1井的氡观测资料进行了小波分析,发现1~6阶小波系数均出现异常;对1999年山东苍山5.2级地震前枣庄十里泉井的水汞观测资料进行了小波分析,发现1~6阶小波系数也出现异常.因此,运用小波分析方法可以有效地提取地震前兆异常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