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Dilong  paradoxus  Xu  钱迈平 《地质学刊》2008,32(3):229-229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徐星和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马克·诺瑞尔(MarkA.Norell)等古生物学家2004年宣布一项重大的发现:在中国辽宁省北票市陆家屯的义县组地层,发掘出4具距今1.39亿年-1.28亿年的兽脚类恐龙骨骼化石。研究证明,它们是暴龙(也叫霸王龙)类(tyrannosaurs)早期的祖先类型,因此前发现的暴龙类一般都相当巨大,不少超过10m,而这些恐龙化石身长仅1.5m左右,故命名为奇异帝龙(Dilong paradoxus),意思是令人惊奇的恐龙皇帝。  相似文献   

2.
2000年春,丽水文物部门在金丽温高速公路文物普查时,在丽水市联城镇白前村白垩系朝川组地层中发现了恐龙化石,浙江自然博物馆和丽水文物部门即展开抢救性发掘。其正型标本包括:8个脊椎骨,完整的右肠骨,坐骨近端和完整的耻骨,部分左肠骨,2个完整的后肢,14个尾椎以及一些无法确定的骨骼化石。  相似文献   

3.
(Jiangshanosaurus lixianensis Tang,et al,2001)1977年10月,江山县(今江山市)礼贤乡陈塘边村金交椅一小山坡上,发现了大型恐龙的骨骼化石,层位  相似文献   

4.
钱迈平 《地质学刊》2008,32(4):270-270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徐星和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马克·诺瑞尔(Mark A.Norell)等古生物学家2006年宣布一项重大的发现:在中国新疆准噶尔盆地上侏罗统下部地层,发掘出2具距今1.6亿年的兽脚类恐龙骨骼化石,研究证明它们是迄今最古老的暴龙(也叫霸王龙)类(tyrannosaurs)祖先类型,因它们头部有奇特的冠,而发现地点的岩石色彩绚烂,故命名为五彩冠龙(Guanlong wucaii)。  相似文献   

5.
钱迈平 《地质学刊》2009,33(4):345-345
1999年7月以来,在广东河源市源城区黄沙村的长岭顶、东源县城武装部工地和农林街工地区上白垩统地层,陆续发掘出包括头骨、尾椎及腰带等恐龙骨骼化石,至少7具个体。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吕君昌研究,确定为是一种新发现的盗蛋龙类恐龙,属名取自化名产地名,种名赠给在这些化石的发掘和保护中作出巨大贡献的河源市博物馆馆长黄东。  相似文献   

6.
2004年10月,中国科学院的徐星和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马克·诺瑞尔(Mark A.Norell)共同报道了一项新发现———辽宁省北票市早白垩世义县组地层中的伤齿龙科恐龙新物种骨骼化石,第一次让人们看到了恐龙的睡眠姿势。这只长53 cm的小型食肉恐龙保存极为完整,整体形态看上去很像一只大鸟,有着小小的头骨,长长的后肢。其后肢蜷缩于身下,头埋在一个前肢下面,这与现代鸟类的睡眠状态非常相似。徐星认为,这只恐龙的体态和睡眠状态都与现代鸟类相似,团着身体睡觉,减少了表面积,有利于抵御体温下降。诺瑞尔则指出,该恐龙可能是在它熟睡时,附近的火…  相似文献   

7.
1941年中国恐龙研究的奠基人杨钟健,将一种发现于云南省禄丰县金山大洼王家山的原蜥脚类(Prosauropoda)恐龙命名为许氏禄丰龙(Lufengosaurus huenei),以感谢德国专家许耐对其研究工作的热情帮助。这是中国人发现并研究命名的第一种骨骼保存完整的恐龙化石。  相似文献   

8.
钱迈平 《地质学刊》2007,31(4):366-366
1979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古生物学家董枝明,对发现于广东省南雄盆地下白垩统地层的1具不完整的恐龙骨骼化石研究后,根据其背部神经棘低平而宽阔的特征,命名为短棘南雄龙(Nanshiungosaurus brevispinus)。  相似文献   

9.
10.
2005年4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徐星和内蒙古国土资源系统的学者,在中国内蒙古二连盆地约8000万年前沉积的岩石中,发现了巨型似鸟恐龙化石。研究确定为罕见的巨型盗蛋龙类恐龙,命名二连巨盗龙(Gigantoraptor erlianensis)。在2007年6月14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上,他们报道了这一新发现。  相似文献   

11.
钱迈平 《地质学刊》2013,(4):652-652
2008年1月,中国科学院在山东省诸城市白垩纪恐龙化石地点展开第三次大规模发掘。在该市上白垩统王氏群地层,发掘出包括部份颅骨、下颌、牙齿、脊椎及肋骨在内的一种纤角龙科恐龙骨骼化石。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徐星等人研究,  相似文献   

12.
1954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苏有林在云南省武定发现一种新的恐龙化石,经两次采集,1990年终于架装成一条较完整恐龙骨架,由1991年董枝明完成研究并命名。  相似文献   

13.
1987年8月,云南省昆明市博物馆恐龙发掘队在晋宁县夕阳彝族乡下禄丰组地层中,发掘出了一具属于古脚类的云南龙化石,当地村民纷纷前来围观。有村民告诉发掘队,这种骨头化石在木杵榔村青龙山也有,在村民指引下,果然在一小冲沟里发现了恐龙骨架化石,经几天挖掘,揭露出两具纠缠在一起的恐龙化石:一条兽足类恐龙正咬住一条古脚类恐龙的尾巴。其兽足类恐龙属双嵴龙。虽然双嵴龙化石早在1942年就在美国的亚利桑纳州下侏罗统地层中已有出土,但在亚洲则是首次发现。分类:蜥臀目(Saurischia),兽脚亚目(Theropoda),腔骨龙超科(Ceolophysoidae)。特征:…  相似文献   

14.
2005年,浙江省天台县街头镇方山村附近白垩系赖家组上部地层发掘出一具恐龙骨架化石,包括12个颈椎,9个背椎,28个尾椎,13条背肋及残缺的骨盆和后肢。虽缺失头骨、荐椎、前肢和脚,但仍是迄今为止浙江发现的最完整的恐龙骨架化石。2007年,中国科学院董枝明和其他有关部门专家  相似文献   

15.
1977年,中国科学院研究恐龙的专家董枝明先生对发现于新疆吐鲁番盆地鄯善县连木沁晚白垩统地层的不完整恐龙头骨及相连的颅后骨骼化石研究后认为,这是一种体长2m~3m的小型兽足类掠食性恐龙,以化石发现地点命名它为“火焰山鄯善龙”,系统分类归入霸王龙科。但有的学者怀疑它是早先发现于蒙古晚白垩统地层的一种体长8m~10m的霸王龙科恐龙——警报龙(Tarbosaurus Maleev,1955)的幼体。  相似文献   

16.
1982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考察队在新疆准噶尔盆地克拉玛依地区中侏罗统五彩湾组地层一化石坑中采集到27个保存不佳的恐龙肩胛骨化石,其中17个左肩胛骨,10个右肩胛骨,经综合整理修复出2副骨架。1990年经恐龙专家董枝明先生研究认为是一种体长约5m的小型蜥脚类恐龙,因其体形小巧,并为纪念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已故的恐龙修复架装专家苏有伶先生,命名为苏氏巧龙。这是苏先生生前修复的最后一条恐龙,也有学者怀疑它是后来发现的体长约17m的克拉美丽龙(Klamelisaurus Zhao X,1993)幼体。  相似文献   

17.
18.
19.
<正>2003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学者尤海鲁、徐星和汪筱林,发表了对产自内蒙古赤峰市附近下白垩统义县组地层的一种新恐龙属种化石的描述。因发现地点位于著名的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晚期红山文化分布区,故以此命名属名,种名则以同一研究所学者及化石保管者侯连海命名:侯氏红山龙(Hongshanosaurus houi)。特征:小型素食恐龙。两足行走,上、下颌前端有骨质喙,脸颊两侧有咀嚼用齿列。头骨与鹦鹉嘴龙很像,主要区别是:红山龙的头颅骨比鹦鹉嘴龙低平,眼框椭圆形而非鹦鹉嘴龙的圆形。  相似文献   

20.
2008年1月,中国科学院在山东省诸城市白垩纪现之一,就是在该市龙都街道臧家庄村的上白垩统地层是在北美以外首次发现角龙科恐龙化石。经中国科学2010年描述并命名其中一新属种:诸城中国角龙(Sinoc特征:中型素食恐龙。体长6~7 m,躯干及四肢粗头前部有一超过30 cm的粗壮角;在头后缘有超过10分类:动物界(Animalia)—脊索动物门(Chordat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