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 毫秒
1.
岷县-卓尼5.0级地震的基本特征和地质背景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归纳总结了岷县-卓尼5.0级地震的基本参数、烈度分布、建筑物震害、发震构造等基本特征,并分析了该地震烈度偏高和震害较重的基本原因。该次地震与2003年11月13日岷县Ms5.2地震基本特征相同,发震构造也相同,为临潭-宕昌断裂带。  相似文献   

2.
张瑞斌  达杰 《高原地震》2000,12(3):50-56
在杂多5.3级地震宏观烈度考察、划分的基础上,分析讨论了区域地震构造背景及发震构造,并对地震序列类型进行了划分。  相似文献   

3.
2019年2月2日新疆塔城市发生MS5.2地震,根据现场震害调查确定本次地震极震区烈度为Ⅵ度。地震造成震中附近20世纪八、九十年代建造的个别土木结构房屋出现中等程度以上破坏,少数轻微破坏(含旧裂缝加宽),多数基本完好;其他结构类型房屋多数基本完好。本次地震震级小、有感范围广,震区土木结构房屋缺少抗震措施、年久失修、地基处理不当是造成房屋出现破坏的主要原因。综合分析等震线分布及深部构造特征,初步判定本次地震发震构造为塔克台断裂向塔城盆地迁移、扩展的隐伏断裂。  相似文献   

4.
2001年7月11日在甘意省意南县祁青乡发生了Ms5.3地震,经震后现场考察,总结了这次地震的基本参数、烈度与震害、发震构造等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5.
2008年3月30日在甘肃省肃南县皇城镇一带发生了一次MS5.0地震。本文归纳总结了本次地震的基本地震参数、序列特征,利用P波资料计算了震源机制解,根据地震现场考察结果分析了烈度分布特征。综合本次地震的地质构造和历史地震活动背景、震源机制、余震分布、极震区长轴方向分析了本次地震的发震构造,结果显示本次地震的发震构造不清晰。  相似文献   

6.
1573年甘肃岷县地震史料考证与发震构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1573年甘肃岷县地震的历史资料考证和发震构造的综合研究表明:在1573年岷县地震中遭受破坏最为严重的地区位于如今的岷县县城一带(当时为岷州府所在地)。综合各种资料确定1573年甘肃岷县地震震级为621,极震区烈度为Ⅷ~Ⅸ度,震中位于北纬34.4°,东经104.0°,震中精度为2类,震中位置偏差小于或等于25km。该地区构造上位于东昆仑断裂带和西秦岭北缘断裂带的应变传递和构造转换的中间过渡区,其中的临潭-宕昌断裂带活动特性差异明显,只有部分地段表现出全新世活动特征,地震极震区一带分布有不同程度的滑坡和基岩崩塌等。综合分析认为,临潭-宕昌断裂带的岷县-宕昌段是甘肃岷县1573年621级地震的发震构造。  相似文献   

7.
甘肃岷县Ms5.2地震前后兰州台前兆资料异常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研究了兰州台前兆仪器在甘肃省岷县Ms5.2地震前后的观测资料,发现形变学科的CZB-1型竖直摆倾斜仪、SSY-Ⅱ石英伸缩仪,流体学科的SZW-1A型数字式温度计,电磁学科的ZD8B地电仪等仪器的观测资料,在此次地震前后都有不同程度的异常变化.  相似文献   

8.
2013年7月22日,甘肃岷县漳县MS6.6地震发生在南北地震带的中北段,东昆仑断裂和西秦岭北缘断裂是该地区复杂多样的构造几何特征中2条主要的边界控制断裂.这次地震的震害分布与临潭-宕昌断裂的走向基本一致,为长轴走向NWW的椭圆,极震区内严重破坏范围也完全位于该断裂带内,这与临潭-宕昌断裂复杂的几何结构密切相关,也说明地震的发生是多条次级断裂共同作用的结果.综合分析认为,受西秦岭北缘断裂带向南侧的扩展和青藏高原向NE扩展过程中东昆仑断裂带的NE向挤压作用共同影响下的临潭-宕昌断裂是这次地震的发震构造.  相似文献   

9.
使用甘肃省测震台网记录的三分向宽频带长周期数字波形资料在时间域反演了2013年7月22日甘肃岷县MS6.6地震的矩张量解,并与Harvard大学CMT解进行了比较。最后结合该地区的地质资料和构造背景分析了岷县地震发震成因,对可能的发震断层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1837年甘肃岷县北6级地震考证与发震构造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对1837年甘肃岷县北6级地震的历史资料考证、 发震构造的综合研究表明:在1837年地震中遭破坏最为严重的地区位于今岷县堡子乡武旗及临潭县陈旗一带(当时的洮州厅以东约15 km)。 由此确定1837年甘肃岷县地震极震区位于甘肃岷县-临潭-卓尼三县交界, 极震区烈度为Ⅷ度, 震中位于北纬34.7°, 东经103.9°, 误差在10 km以内。 该地区构造位于东昆仑断裂带和西秦岭北缘断裂带的应变传递和构造转换的中间过渡区, 其中临潭-宕昌断裂带活动特性差异明显, 只有部分地段表现出全新世活动特征, 地震极震区一带分布有不同程度的滑坡和基岩崩塌等。 综合分析认为, 临潭-宕昌断裂带的岷县-宕昌段的前缘分支断裂是甘肃岷县1837年6级地震的发震构造。  相似文献   

11.
According to the detailed study of the historical earthquake records and causative structure of the Minxian M61/2 earthquake in 1573 A.D., we have found that the most grievous disaster area lies nearby the Minxian county seat (Minzhou county at that time). So, we have identified the extremely seismic area of the 1573 A.D. The Minxian M61/2 earthquake was located in Minxian city, the intensity of the meizoseismal region is Ⅷ~Ⅸ, the epicenter is 34.4°N, 104.0°E, the location precision is Ⅱ and the deviation of location is less than or equal to 25km. Tectonically, this area lies in the transition region of stress transfer and structural transform between the east Kunlun fault and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west Qinling fault.The differential activity of the Lintan-Dangchang fault zone is obvious, and only parts of the segment put up Holocene activity. There are landslides and rock bursts of different sizes in the meizoseismal region. By integrated analysis, we conclude that the Minxian-Dangchang segment of the Lintan-Dangchang fault is the seismogenic structure of the 1573 A.D. M61/2 Minxian earthquake, in Gansu Province.  相似文献   

12.
黄浩  付虹 《地震》2019,39(1):114-125
基于喜马拉雅地震科学台阵和青海区域数字地震台网的资料,采用广义极性振幅技术反演了2015年11月23日祁连5.2级地震的震源机制;利用逆时成像技术重新定位了祁连5.2级地震及64次ML1.0以上余震的震源位置。基于上述研究,综合分析祁连5.2级地震的震源位置和震源机制以及64次ML1.0以上的余震空间分布特征,结合托莱山断裂构造性质探讨了发震构造。结果显示,祁连5.2级地震的发震时刻为北京时间2015年11月23日5时2分38.9秒,震中位置位于(37.95°N,100.46°E),震源深度为12.4km。祁连5.2级地震的震源机制为节面Ⅰ的走向108°/倾角44°/滑动角40°,节面Ⅱ的走向347°/倾角63°/滑动角126°。节面Ⅰ与托莱山断裂左旋走滑兼具逆冲的性质相同,也与余震勾勒出的断层面倾向SW,倾角约48°的产状相同,因此节面Ⅰ为发震断层面。结合震源机制结果和托莱山断裂的构造性质,推测主震的发震构造为一条北西西向的断层,倾向SW,倾角在深部较缓而在浅部可能较陡。由于托莱山断裂带次级断裂发育、产状复杂、缺乏准确位置,因此无法通过定位结果来判断发震构造为托莱山主断裂还是其次级断裂。  相似文献   

13.
杨欣  聂晓红  夏爱国 《中国地震》2005,21(2):244-253
通过分析昭苏6.1级地震序列特征、震源与介质破裂特性、震源环境与历史地震活动类比及区域地震和前兆资料的异常变化等,对该震前的区域地震活动背景、震后的震情趋势等有了较为细致的了解和判定。主要结果有:①在2003年新疆境内中强地震成组活动的背景下,于现代地震活动很弱的昭苏盆地内发生了6.1级地震;②6.1级地震为主一余型地震序列,震后序列衰减正常;③主震震源机制解结果与现代区域构造应力场特征吻合,表明构造活动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并对地震活动有着控制作用;④震源区域构造应力释放充分,区域应力场处于相对稳定的调整状态。综合各类分析结果后认为,震区发生更大地震的可能性很小。  相似文献   

14.
2003年8月18日在西藏林芝地区发生的MS5.7地震的宏观震中位于波密县城扎木镇南13km的高山无人区。极震区烈度达到Ⅶ度。Ⅶ和Ⅵ度区面积分别为3200和11000km^2。这次地震的发生与NW向的嘉黎断裂和NE向的扎木-马尼翁断裂的活动有关。震区建筑物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或影响,地面破坏现象较明显。  相似文献   

15.
荣代潞  李亚荣 《地震研究》2006,29(4):344-348
利用地震震中周围7个台站的数字记录反演了甘肃岷县2003年11月13日ML5.5和2004年9月7日ML5.2地震的矩张量,得出了震源机制。将所得结果与用P波初动符号的结果进行了比较,二者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合该地区的地震分布,对可能的发震断层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广西地震发生频率明显提高,陆续发生了3次5级以上中强地震,包括2016年苍梧5.4级地震、2019年北流5.2级地震和2019年靖西5.2级地震,这可能意味着广西地区进入了地震活跃期。2019年靖西5.2级地震造成较重的房屋建筑物破坏,是分析广西房屋震害很好的样本。本文对各烈度区内不同结构类型房屋的震害现象进行了整理和统计,分析了不同结构类型房屋的震害特征与震害原因。结果显示:简易房屋除年久失修的之外基本完好;砌体结构房屋因结构不规则,缺乏抗震构造措施等,破坏较重,且破坏形式多样;框架结构房屋主体完好但填充墙会出现破坏。  相似文献   

17.
总结了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在甘肃陇南地区造成的农村房屋和城镇房屋的典型震害及其原因。考察发现,由于农村房屋一般未经抗震设防设计,在本次地震中即使在低烈度地区仍然震害严重;而城镇房屋震害较轻,一般均表现出良好的抗震性能,严重破坏的大多是一些施工质量差,缺乏良好的抗震概念设计以及改建时未考虑抗震设计的建筑。建筑震害调查的几个地区设防烈度均为Ⅷ度,实际烈度为Ⅵ~Ⅸ度,因此这些地区的房屋震害情况刚好能反映这些地区房屋抵抗小震、中震及大震的能力。结果表明,严格按照抗震规范设计、并保证施工质量的建筑基本都能达到三水准设防目标。最后本文对灾后重建和抗震设防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叙述了对1999年11月1日山西大同-阳高Ms5.6地震的宏观考察情况,确定了宏观震中的烈度,圈定了Ⅶ度、Ⅵ度、Ⅴ度烈度区的范围。指出极震区呈椭圆形,长轴北西向,长9.6km,短轴北东向,长4.2km,面积约32.0km^2。阐述了震前宏观异常现象及震区的地质构造环境,得出了本次地震的发震构造为团保断裂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