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通过对保留在沉积物中与水动力条件有密切联系的原生沉积构造的观察和研究,分析了淮北煤田芦岭井田二叠纪含煤岩系属于以河流作用为主的建设性三角洲沉积环境,阐明了根据原生沉积构造序列解释沉积环境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3.
微生物形成的原生沉积构造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10,自引:8,他引:10
早在上世纪60年代,沉积学家Pettijohn和Potter曾经将形成原生沉积构造的地质作用划分为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变形作用。在沉积期间和沉积之后到沉积物还未固结之前由上述作用所产生的沉积构造被定义为“原生沉积构造”,包括各种类型的层理、层面上的各种作用痕迹以及各种变形现象。在该分类之中,叠层石被定义为突出沉积面的正生长构造,这种构造由微生物与同沉积胶结作用共同构建而成。上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随着研究程度的深入,沉积学家们越来越认识到除了叠层石以外,微生物还会形成一种并不突出于底层面的原生沉积构造,并被认为是微生物席或微生物膜与各种物理作用营力共同作用的产物。这些作用营力包括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变形作用。该类沉积构造被定义为微生物形成的原生沉积构造并被归为第五类原生沉积构造。正如叠层石主要产在前寒武纪以及显生宙未受到后生动物强烈改造的浅水环境中一样,微生物形成的原生沉积构造也主要发育在前寒武纪,以及显生宙的一些未受到后生动物强烈改造的潮坪和潟湖等环境之中。因此,该类沉积构造(第五类原生沉积构造)的研究,对于前寒武纪沉积环境重塑具有重要意义。燕山地区元古界串岭沟组和大红峪组碎屑岩中的变余波痕、皱饰构造和纺锤状裂缝,是碎屑岩中微生物形成的原生沉积构造的代表; 高于庄组第三段非叠层石碳酸盐岩(以灰岩为主)层面上发育大型皱饰构造和变余波痕,是碳酸盐岩中微生物形成的原生沉积构造的代表。这些沉积构造的发现和初步研究,为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从席底构造到第五类原生沉积构造:沉积学中具有重要意义的概念 总被引:18,自引:8,他引:18
发育微生物席或微生物膜的沉积底被形象地称为席底,在席底上由于微生物席的发育使沉积物富黏性而抗水流改造,并在沉积面和沉积层内形成一系列奇形怪状的原生沉积构造,如变余波痕、皱饰构造、微生物席碎片、纺锤状或次圆状收缩裂缝等等,这些构造都归为席底构造;与席底相对应,那些不发育微生物席或微生物膜的沉积面则称为混合底,在混合底上单个沉积颗粒受到水流剪切与变形作用的改造而形成诸如正常波痕等原生沉积构造,这些沉积构造则归为混合底构造。席底和席底构造的概念很重要,用来专指微生物沉积作用的产物而区别于混合底和混合底构造。从沉积学概念的演变方面分析,混合底构造就是1964年Pettijohn和Potter所定义的原生沉积构造,他们曾经将其归为4大类并且沿用至今;席底构造也就是微生物形成的(或相关的)原生沉积构造,由于其在形成机理和形态上与Pettijohn和Potter所定义的原生沉积构造存在较大的区别,Noffke 2001年认为其应该具有合适的分类位置,所以就将席底构造归为“第五类原生沉积构造”并纳入Pettijohn和Potter 1964年的原生沉积构造的分类体系之中。从席底构造到第五类原生沉积构造,概念的演变表明了万能的微生物在沉积作用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沉积学家对微生物沉积作用认识的深入。这些相关的沉积构造及其所形成的席底,就像叠层石(被当作正生长原生沉积构造)一样在前寒武纪地层之中较为普遍。随着后生动物的大规模出现而造成的寒武纪“农艺革命”(Agronomic revolution)的开始,显生宙的席底及其相关的席底构造多出现在那些不适宜后生动物居住的地方并大多被混合底及其相关的混合底构造所替代;因此,与微生物相关的原生沉积构造,除熟知的叠层石以外,在席底上发育的一系列原生沉积构造,由于其具有特别的指相意义并有助于古环境重塑而被很自然地归到“第五类原生沉积构造”。该类构造由于其在前寒武纪的普遍性和显生宙的局限分布性,特别是在生物大灭绝事件之后的灾难性泛滥,对于研究地球表层环境的演变具有重要意义。所以说,从席底构造到第五类原生沉积构造,是近年来沉积学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较为重要的基本概念。根据这一重要概念,对前寒武纪地层中一些常常被认为是遗迹化石、长期以来存在的“臼齿状构造谜”(Molar-tooth structure enigma)等奇形怪状的沉积构造的成因以及从前寒武纪到显生宙地层中均有分布的特殊的纹理化构造等,将会得到一些更加合理的认识;另一方面,关于微生物形成的原生沉积构造的研究,对于了解地球表层生物变化与沉积变化之间的复杂关系将会发现更多的新问题而得到进一步的思考与研究。 相似文献
5.
6.
本文在1:5万尤溪县等四幅区域调研工作的基础上,就本区广泛分布的梨山组沉积岩的沉积环境。通过沉积地层的基本层序划分、地方性剖面模式层序的建立及采用相分析,划分出辫状河及交织河沉积。辫状河积的河道宽、深化值大、沙滩及坝形成侧向连续的带状砂体。细粒沉积薄而少,多呈不连续状,构成“砂包泥”的宏观特征,交织河流具低梯度、低弯度、快速填积的低能及广阔的洪泛盆地,河道沉积的砂体在侧向上包含于细粒沉积物中,由于 相似文献
7.
8.
砾岩是沉积大地构造和盆地研究的重点内容,它不仅记录了物源区的岩石组成,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区域构造演化过程。砾岩形成于不同沉积和构造环境,主要发育在冲积扇、辫状河、扇三角洲和水下扇等沉积体系内。地层中的砾岩层被认为是强烈构造活动的沉积响应,因此常用来限定构造带挤压逆冲和构造抬升的时间和剥蚀过程。然而,这种简单的线性因果思维方式在盆 山体系研究中可能导致错误的构造解释。砾岩沉积过程和空间分布受多种因素制约,包括盆地沉降速率、盆缘构造活动性质、物源区岩石组成、沉积物搬运途径以及气候条件和变化等。合理恢复和解释盆缘构造历史应对砾岩沉积体的时空变化进行详细分析,不应简单地将砾岩沉积与构造活动在成因上直接对应。本文对砾岩沉积环境进行了简要总结,讨论了大陆伸展、挤压和走滑构造环境下砾岩沉积过程以及如何根据砾岩沉积的时空变化来恢复区域构造活动。笔者对“磨拉石”术语的使用进行了讨论,建议避免用该术语来概括不同构造环境下形成的砾岩或粗粒碎屑沉积。 相似文献
9.
10.
武昌地区孤峰组硅质岩主要包括放射虫岩、海绵骨针岩和微晶硅质岩。将这些岩石样品浸入氢氟酸(5—10%)中12—24h,可见清楚的沉积构造。孤峰组上部具丰富的放射虫化石,发育块状层理、条带状层理和三分层理,形成于深水盆地环境;下部具丰富的海绵骨针,发育滑塌构造、粒序层理、水平层理、波状层理,形成于较深水斜坡环境。 相似文献
11.
青海湖现代沉积环境与沉积相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青海湖系第四纪以来形成的一个高原内陆断陷湖盆。湖盆的形成与演化经历了断陷期,河湖共存期,全盛时期和萎缩时期四个阶段,目前处于萎缩期。沉积体系展布受气候,物源,河流,地形,构造演化和断裂系统等多种因素的控制,具有山间断陷近物源沉积的特点。沿盆地长轴方向,西部发育有辫状河,曲流河,三角洲,水下河,深湖相沉积体系;东部有风成堆积相,泻湖相。 相似文献
12.
13.
近河口处的潮间分流河道充填沉积速率较高,但仍有海产双壳类Cyclina Sinensis(Gmelin)等生活在那里,伴随堆积而向上逃逸,其逃跑遗迹长可达40cm之多.根据沉积速率,可将软体动物扰动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即潮坪型、分流河口型和独流河口型.黄河分流河道的边滩上长有phragmites CommunisTrin和Polygonum hydropipe L.,在丰水期,堆积相对缓慢时,植物在接近地表处长出新的根系而取代堆积较快时被埋藏的根系,由此维持着生命的延续,其逃逸迹可达0.9—1.2m长. 相似文献
14.
辽东大连新元古代臼齿构造(Molar-tooth)形态与沉积微环境关系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臼齿构造(Molar tooth),简称MT,是一种仅发育于前寒武纪碳酸盐岩地层中的特殊沉积现象。在全世界的许多地区
广泛发育。中国辽宁大连地区新元古代碳酸盐岩中发育了大量的臼齿构造。野外和室内的观察研究将MT 形态划分为2 大类
(原地MT 和异地MT),5 亚类(条带状、杆状、蠕虫状、斑状和碎屑状),主要发育浅潮下带-潮间带环境。通过对MT 形
态及发育的微环境特征分析得出,大连地区MT 形态与沉积微环境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泻湖中以MT1-1 和MT1-2 类型为主,
潮间带中部主要发育MT1-3 和MT4 类型,潮间带中部-潮间带上部常见MT2 和MT3类型,浅潮下带风暴浪基面附近或潮间
带下部高能环境多见MT5 类型。由此推断,在水体安静并且陆源碎屑物质干扰小的环境中,容易产生平直或弯曲的宽、长
条带状MT,而在动荡的水体中或是陆源碎屑物质含量高的环境中,往往形成短小的MT。因此,MT 的形态类型一定程度受
到沉积水动力条件和陆源碎屑物质混入的影响。此外,大量的陆源碎屑物质的混入或抑制MT形成或减小MT 的发育规模。 相似文献
广泛发育。中国辽宁大连地区新元古代碳酸盐岩中发育了大量的臼齿构造。野外和室内的观察研究将MT 形态划分为2 大类
(原地MT 和异地MT),5 亚类(条带状、杆状、蠕虫状、斑状和碎屑状),主要发育浅潮下带-潮间带环境。通过对MT 形
态及发育的微环境特征分析得出,大连地区MT 形态与沉积微环境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泻湖中以MT1-1 和MT1-2 类型为主,
潮间带中部主要发育MT1-3 和MT4 类型,潮间带中部-潮间带上部常见MT2 和MT3类型,浅潮下带风暴浪基面附近或潮间
带下部高能环境多见MT5 类型。由此推断,在水体安静并且陆源碎屑物质干扰小的环境中,容易产生平直或弯曲的宽、长
条带状MT,而在动荡的水体中或是陆源碎屑物质含量高的环境中,往往形成短小的MT。因此,MT 的形态类型一定程度受
到沉积水动力条件和陆源碎屑物质混入的影响。此外,大量的陆源碎屑物质的混入或抑制MT形成或减小MT 的发育规模。 相似文献
15.
黄河三角洲冰冻沉积构造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野外定位连续观测和实验模拟的方法 ,研究了各冰冻构造的特征和成因。冰冻沉积构造是冰成沉积构造的主要类型之一。与水成沉积构造一样 ,冰成沉积构造也有丰富的类型和独特的特征。在黄河三角洲新识别出 6种冰冻沉积构造 :冰劈裂缝、冰成滑痕、冰塌裂缝、冰成球粒、冰蚀波痕和冰位痕。其中 ,冰劈裂缝、冰位痕分布最广 ,成因与冰晶生长有关 ;冰塌裂缝、冰成滑痕分布较局限 ,受冰层垮塌和滑动控制 ;冰成球粒与冰劈作用和冰携泥作用有关 ;冰蚀波痕为冰对波痕强烈改造的产物。综合黄河三角洲现代冰冻构造和胶莱盆地莱阳组马耳山段地层中冰冻构造的识别和环境解释认为 ,冰冻构造对季节冰冻 (冻土 )的存在 (± 0℃的气候条件 )和河床、河漫滩、三角洲及潮坪等沉积环境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17.
为了探讨全新世以来珠江三角洲沉积演变的时空变化特征,将全新世珠江三角洲划分为4个阶段、12个区域,并根据92个钻孔,分别统计计算了不同阶段和区域的沉积速率。研究表明:(1)珠江三角洲在全新世4个阶段中的平均沉积速率有较大变幅,其中在10.0~7.5 ka BP最小,仅为1.27 mm/a,在7.5~5.0 ka BP阶段最大,为2.34 mm/a。这主要受沉积基底地形、海平面上升所引起的沉积空间的差异性所导致;(2)距今2 500年以来虽然由于人类活动频繁使珠江来沙量增多,但由于河湾中河道的形成、束窄,沉积物被输运到外海的比例不断增加,使得该时期平均沉积速率并不是全新世各期中最大;(3)由于三角洲复杂边界对河流和海洋动力的改造和重塑,高海面期三角洲的沉积中心同时分布在中部不同区域。表明三角洲的进积模式不同于其它大型三角洲——三角洲的发育并非单一自河口向外海逐渐发展,而是不同区域的沉积体同时多向发育。 相似文献
18.
鲁西南地区上白垩统-始新统主要发育官庄群,前人对该群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地层归属年代的划分上,而对于沉积环境的分析涉及较少。本文主要运用岩石学、沉积地球化学方法对鲁西南地区平邑盆地广阜庄-挑沟剖面地层沉积特征及沉积环境演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官庄群的固城组为陆相河湖碎屑岩沉积,卞桥组为浅湖碳酸盐岩和蒸发岩沉积,常路组以滨浅湖碳酸盐岩沉积为主,朱家沟组为一套山麓洪积扇沉积;卞桥组和常路组碳酸盐岩总体属于高盐度、强蒸发的陆相咸化湖泊环境沉积产物;官庄群沉积旋回的发育主要受蒙山断裂的多期次活动及古气候条件控制。 相似文献
19.
南盘江盆地三叠纪,经历了早三叠世中、晚期的拉张、断陷和中三叠世拉丁期之后的挤压断隆。其间形成复杂多变的沉积古地理环境。通过对沉积盆地中发育的风暴沉积组合以及引起风暴流作用水动力特点的研究,将风暴岩分为:(1)回流型风暴岩;(2)搅动型风暴岩。根据沉积地质背景分析及对含有风暴岩剖面结构的研究提出沉积地质构造背景与风暴沉积作用模式,说明构造运动对风暴岩的成困类型和保存是一个十分关键的地质因素。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