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李秀丽  郎需娟  初颂扬 《地下水》2018,(5):40-41,80
地下水水源热泵空调系统是以地下水作为热泵空调的热源,具有中央空调合理利用能源、运行成本低和安全、环保、节能、灵活等优点。本文以昌邑市东隅小区水源热泵空调工程水资源论证为例,通过对区域取用水、退水合理性和供水水源的可行性、可靠性及取水、回灌对周围水资源生态环境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切合实际的结论和建议,为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取水许可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
叶芳  曹彬  王维平 《地下水》2011,33(5):50-51,95
根据潍坊市区水文地质条件进行地下水源热泵适宜性分区研究,确定适宜区范围。应用"热储法"对适宜区进行地下水热储量计算,得出潍坊市区地下水源热泵供热潜力为冬季供暖面积约3 800万m2。结合潍坊市区地下水源热泵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地下水源热泵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3.
周浩  马宇  王维志  王淑伟 《地下水》2012,(4):64-64,154
沈阳市地下水源热泵应用已经取得一定规模和成绩,但在实际应用当中还有一些问题,针对地下水源热泵在实践应用过程当中的经验和不足,探讨地下水源热泵应用和推广的一些管理措施,为地下水源热泵应用提供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4.
地下水源热泵系统中回灌能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宏亮 《水文》2012,32(3):60-65
近年,地下水源热泵技术在我国被广泛应用,并在节能、环保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效益。但是,回灌问题仍是困扰我国地下水源热泵发展的瓶颈。以唐山市丰润区乡居假日住宅区A4区地下水源热泵系统的应用为例,从区域水文地质条件方面,对水源热泵系统中地下水回灌能力进行了分析,指出开展地下水源热泵项目时,掌握热源井所在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的重要性。探讨了影响地下水回灌能力的关键因素,其中包括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热源井成井工艺、回灌井阻塞以及地下水回灌方式。  相似文献   

5.
基于野外实际地下水源热泵系统和长时间抽灌实验,构建场地水文地质概念模型和水热耦合模型,进行场地地下水温度场数值模拟研究。利用场地群井观测数据对所建模型进行验证,诸观测孔各时段的绝对误差均值为0.38℃,平均相对误差率为2.00%,表明模型模拟结果良好。模型经验证后,预测不同抽灌模式下温度场分布,发现季节性交替抽灌结果优于正常抽灌,但均产生热贯通现象,说明现状抽灌井距(30 m)偏小。设计不同抽灌井距情况模拟回灌井对抽水井的影响,得到研究场地合理井距为50 m。进一步研究渗透系数、热弥散度、抽灌水量和回灌水温差对合理井距的影响,发现抽灌水量和回灌水温差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6.
对于场地受限的地下水源热泵项目,随着系统运行时间的增加易引发热贯通现象进而降低机组运行效率。地下水源热泵设计中,在抽灌水井连线间布设热屏障井可改变地下水流场,降低热量在抽灌井间的运移速度,有利于延长热贯通发生时间并缓解热贯通程度。通过构建地下水换热模型,模拟计算夏季制冷工况条件下36组热泵运行场景,分析了热屏障井的位置,过滤管长度及回灌量对热贯通和含水层温度场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热屏障井回灌量的增加有利于提升热屏障效果,但提升幅度随回灌量的增加逐渐减弱;最大水位降深值随着热屏障井回灌量的增加呈线性增长;增加热屏障井滤管长度可提升热屏障效果,提升效果随屏障井回灌量的增加逐渐增强。通过模型多周期、长时间模拟计算发现,热屏障井的运行可促使回灌的冷热量集中在回灌井一侧,对于采用冬夏季抽灌井交换运行模式的热泵系统,可充分利用含水层储能,提升机组运行效率。  相似文献   

7.
吴继强 《地下水》2020,(1):37-39,67
通过调查统计西安城区水源热泵系统历史运行数据,对水源热泵系统用户分布、运行现状及回灌率等内容进行了评价,系统分析了水源热泵系统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制度建设、行政监管、水资源税征收及技术创新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应通过建立健全水源热泵系统运行管理规定、建设高效智能的水源热泵运行监管平台、充分发挥水资源税征收的奖惩机制和强化创新研究,着重解决可持续回灌技术瓶颈等策略,保证西安城区水源热泵系统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曹磊 《地下水》2020,(5):83-87
在水源热泵空调系统的应用日益广泛的大环境下,回灌难问题成为制约其推广的瓶颈。地下水源热泵系统在改善大气环境质量、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等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引起一系列地质环境问题。以河南省郑州某地下水源热泵系统工程例,通过进行生产性回灌试验和系统动态监测,并对经济效益进行评价分析,结果可见:该工程水源热泵中央空调系统每天抽水量和回水量基本持平,回灌效果较好,系统运行工程中对水量、水温、水质的影响不大,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9.
为了准确模拟预测地下水源热泵系统运行期间的地下水渗流场与温度场的变化规律,避免未来地下水源热泵系统运行期间出现的冷热贯通现象与堆积问题,科学合理地设计地下水源热泵系统。以江苏南通益兴集团地下水源热泵示范工程为例,建立了地下水渗流与热量运移三维耦合数值模型,并结合地下水源热泵系统的设计运行方案,预测分析了未来地下水源热泵系统的热平衡发展趋势。结果表明,该工程按设计方案运行,整个区域地下水温度逐渐升高,出现热堆积问题。采用春秋季与冬季多加热生活用水增加制热负荷量的方法,可有效缓解热堆积问题。  相似文献   

10.
以苏州城区为研究背景,阐述了浅层地温能资源赋存的水文地质条件,分析了地下水源热泵系统应用可能对地下水环境产生的影响,研究得出第Ⅱ承压含水层是该地区地下水源热泵开发利用的理想含水层.在此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综合指数法建立适宜性分区标准,将苏州城区地下水源热泵系统应用划分为适宜区、一般适宜区和不适宜区,并进行了分区评价.为苏州城区地下水源热泵系统的合理开发利用和制定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等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1.
浅议水源热泵系统中的地下水回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海军  李春晖 《地下水》2010,32(2):49-50
通过对水源热泵使用现状的调查,分析水源热泵的应用范围,同时对水源热泵系统中地下水回灌进行剖析,比较不同类型回灌的效果及所产生的影响,指出最优化的回灌思路,并针对其实际应用过程提出严格成井工艺,制定国内相关技术标准,加强对现有的项目的跟监控等几项推广建议。  相似文献   

12.
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应用对地温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建立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试验场,运行热泵系统,并进行地下水温度连续监测,分析应用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对地温场的影响。抽水井与回灌井之间以及回灌井附近的地下水温度随系统运行明显变化。系统运行后,回灌水体将以不规则边缘的透镜体贮存于含水层中,以回灌井为中心向外围扩展,水温最低或最高点位于含水层中部。粘性土相对隔水层的温度变化幅度、影响范围均小于含水层。由于热量的累积效应,即使是冷热负荷均衡的热泵系统,运行一个采暖、制冷周期后也将在热源井附近的抽、灌水含水层以及相邻的隔水层中形成冷量或热量的小范围聚积。  相似文献   

13.
地下水源热泵是一种国内外正在迅速推广的新型节能环保型空调技术,但如果设计和运行管理不合理,会造成水资源的耗损和地质环境的破坏,因此需要加强其水文地质设计。地下水源热泵的水文地质设计包括水力学设计、热力学设计和地质环境保护设计。水力学设计的重点是维持地下水回灌能力,热力学设计的重点是防止回灌井导致的地下水过热和过冷,地质环境保护设计重点是防止水资源浪费和地下水污染。算例分析表明,抽灌井距的确定需要把水力学设计与热力学设计结合起来进行。  相似文献   

14.
淮河流域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与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晖  刘淼  李瑞 《地下水》2010,32(3):44-47
在查明淮河流域地下水各含水岩组的水文地质特征、水资源总量、开采现状及存在的环境地质问题的基础上,对该区域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进行了详细的评价,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措施及促进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为该区未来更长时期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北京城市规划区水源热泵系统应用适宜性分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鉴于北京市水源热泵系统应用过程中存在地下水水资源因不能完全回灌造成浪费及运行效率未能充分发挥等问题,本文针对水源热泵系统运行过程中地下水的抽灌模式,根据北京规划市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对水源热泵系统应用的适宜性进行了分区,为水源热泵技术因地制宜、合理有序应用提供了科学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王宇 《中国岩溶》2019,38(6):823-830
岩溶地区地表水流域与地下水流域边界的分异形式有三类,即:地表分水岭与地下水流域边界在平面分布上基本一致;地表分水岭超出了地下水流域边界;地下水流域边界超出了地表分水岭。岩溶区地表水与地下水耦合流域的顶界为地表水流域的水面及下垫面,底界为浅循环潜水含水层或潜水—承压含水层下伏的隔水层顶面,在大厚度岩溶含水层分布区,可以弱岩溶发育带的顶面作为底界。其中地表水与地下水两个子系统间的次级边界,为地表水流域的下垫面。结合专门调查(勘查)评价和区域调查评价的特性,提出评价单元划分的原则及方法。这有助于在新一轮自然资源调查评价中,以流域为单元系统地开展水资源及环境调查评价,实行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及环境的统一管理。  相似文献   

17.
石期河流域岩溶水系统及其水资源构成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深入研究石期河流域岩溶水系统含水介质结构特征、水资源形成的基础上,通过对流域岩溶水总排泄口流量动态长观资料系列的分析,选择2005年丰水期内最后一次洪峰(年内最大洪峰)后的流量衰减过程,根据该过程的数据资料建立本流域岩溶水总排泄口的流量衰减方程,并利用该流量衰减方程对流域岩溶水资源的构成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石期河流域岩溶水系统在2005年最大洪峰状态下,可自然排泄的岩溶水资源总量为69 469.95×104 m3, 其中:流域坡面产流占3.64%,赋存于大型溶洞或管道中的溶洞-管道水占4.53%,赋存于小型管道或强岩溶化裂隙中的管道-裂隙水占74.10%,赋存于细小溶蚀裂隙中的溶隙水占17.73%.从衰减期的初始时刻起,它们各自可供消耗(可作为有效利用岩溶水资源)的时效分别为2日、8日、35日和126日以上.  相似文献   

18.
西辽河(内蒙古)严重缺水区地下水资源及开发利用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辽河(内蒙古境内)严重缺水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库伦旗一带。在地表水严重匮乏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地下水一直是该区工业生产、城镇居民生活及农村人畜用水的主要水源,合理开发利用十分重要。通过研究地下水资源的分布特点及开发利用条件,分析地下水资源供需平衡及用水现状,提出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相应的对策与建议。研究表明,只有查明地下水储量,对地下水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防止水污染,提倡节约用水,积极推行地表水和地下水联合调度,才能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  相似文献   

19.
胡小平  马海文 《地下水》2009,31(6):46-47,97
地下水是维持人类生产、生活的基础性自然资源。加强地下水统一管理与保护,严把取水许可审批关,严格控制地下水的开采,加大防污减排力度,建立规范有序的水环境秩序,对促进地下水有序利用和良性循环,保障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了甘州区地下水开发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今后加强地下水管理保护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20.
组件软件技术在地下水资源管理系统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组件式地理信息系统(ComGIS)是当前新一代地理信息系统发展方向之一.本文阐述了组件式GIS基本概念,并根据"长江三角洲(南部)地区地下水资源管理系统"的开发,在分析本管理系统需求的基础上,从数据管理、模型建立、专题制图、三维可视化等多方面探讨了组件式软件技术在GIS二次开发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