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青海湖盆地35万年来的植被演化及环境变迁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本文依据青海湖南岸二郎剑阶地QH-86孔(深155m)中200余个孢粉样品的分析资料,将该孔深78m以上的孢粉图式,从下至上划分出七个区域性孢粉带,并结合铀系法测年数据,论述了350ka B.P.来的湖区植被和环境演变。其气候曲线与毗邻的柴达木盆地,甚至与深海钻孔及洛川黄土,具有可对比性。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深沪湾沿岸地层、构造、海底古森林及晚更新世古牡蛎滩遗迹,深沪湾的地壳运动与古环境变迁;研究了海底古森林和晚更新世古牡蛎滩的成因。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指出了海底古森林与古地震的关系,给出了深沪湾全新世强古地震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潘安定 《内陆地震》1992,6(4):388-393
本文应用孢粉分析对富蕴水磨沟探槽的地层年代和古环境进行了探讨,认为富蕴地区在新冰期第一期活动中气候干净,为寒冻荒漠植被;在大西洋期为暖干气候,生长了草原化荒漠植被;在其后的新冰期活动中为冷湿气候,发育了灌丛草原植被。结合新疆特殊的地理条件,将上述环境演变过程与国内外全新世气候波动研究结果相比较,并参考有关(14)~C数据,作者认为该探槽中发现的第一次古地震活动应晚于6000a,B.P,第二次古地震活动似应发生于2500a,B.P之后。  相似文献   

5.
古地震学、地震复发性及面临的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过去25年中,地震地质学家和古地震学家们在确定单个古地震的时间和强度方面取得了重要信息。全球大部分地区,历史地震记录都短于地震轮回长度(发生一次会释放出某个地区长期累积的平均地震  相似文献   

6.
浙东沿海新元古代地层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浙东沿海大片中生代火山岩覆盖区的永嘉县枫林镇附近、地层时代原定为上侏罗统茶湾组(J3c)或下白垩统馆头组(K1g)的一套沉积地层中,首次发现较为丰富的、曾产于中国某些地区新元古界的俄罗斯陆台与西伯利亚陆台上里菲及文德系中的微古植物化古。据此,该地层时代应属于新元古代。从而为研究渐东沿海基底构造了重要而可靠的窗口。  相似文献   

7.
郇堡地滑是1303年山西洪洞8级大地震的重要遗迹之一,郇堡地滑使民宅、水利设施遭受了严重破坏,使地貌形态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形成了地滑洼地、鼓丘、堰塞湖、地滑泉、地滑阶地等众多滑坡遗迹。郇堡地滑体经过700a的漫长岁月,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古老的地滑体地貌已不完整,通过对地滑体所处的构造环境和该地区各种条件与地滑有关的地质、地貌条件现象分析,确定出郇堡地滑的规模及滑动方式,并对其成因机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西昆仑甜水海古湖泊介形类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0  
为探讨青藏高原演化过程,在高原西北部甜水海湖盆地区进行了钻探,井深56.32m,对所获取的岩芯做了介形类分析,共发现介于形类8属10种,按照介形类生态及在钻孔中的分布特征,将其划分5个不同的化石组合,根据介形类种类和组合所提供的环境信息,并结合沉积特征和年代学研究,可将24万年来以的甜水海古湖泊演化分为6个阶段:前4段(242-59kaBP)甜水海地区为淡水湖泊与河流交换变化的环境,第5段(59-  相似文献   

9.
福建深沪湾海底古森林与全新世强古地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指出了海底古森林与古地震的关系,给出了深沪湾全新世强古地震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南四湖地区水环境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末次盛冰期(LGM)是太阳辐射异常处于极低值,北半球第四纪冰流规模处于峰值,两万年来距人类环境最近但与现代气候有着巨大反差的特殊时期,70年代以来由于新资料不断积累,气候模拟技术发展,海洋大陆冰流各圈层的相关和偶合,传统的气候指标和新的气候指标的认识和应用,以及区域性和全球性的国际合作,在LGM古气候环境领域已经取得了巨大进展,本文根据数个国际LGM合作计划研究成果,综述90年代以来全球对LGM研  相似文献   

11.
利用自由基浓度研究盆地古地温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主要讨论了利用自由基浓度研究盆地古地温的三种方法,并结合实测的自由基浓度值估算了塔里木盆地TZ1井的古地温梯度和反演了琼东南盆地单井的热流变化历史.  相似文献   

12.
岷江断裂羌阳桥一带古堰塞湖沉积及构造变形与古地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支援茂县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期间,发现在现今叠溪堰塞湖(小海子)上游30km的岷江沿岸及其支流断续有第四纪湖相层出露。通过对羌阳村一带古堰塞湖沉积层的研究,获得了岷江断裂全新世活动的证据。分析认为:岷江断裂沿线古堰塞湖相沉积及其构造变形反映了岷江断裂的多次活动。羌阳桥古堰塞湖沉积及其构造变形可能反映岷江断裂的多次古地震活动。较肯定的是:第1次地震活动导致羌阳桥堰塞湖的形成,堆积第1套湖相沉积;第2次地震活动使湖相层变形;第3次地震活动使第1,2套湖相地层变形;第4次地震活动错断了湖相层之上最新的堆积物。全站仪实测结果表明最后一次古地震活动的垂直位移约为2.6~3.6m  相似文献   

13.
江苏宿迁发现古地震遗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谢瑞征  丁政 《地震地质》1990,12(4):378-379
1987年秋,作者在郯庐断裂带江苏段的宿迁县井头乡元庄至塘湖农机站一带的砂坑中,发现保存较为完好的古地震剖面。该剖面中保存着中更新世后期至晚更新世初期地震活动遗迹,是上新世宿迁组和更新世沉积层中的永久变形和位移。由于本区历史上无大震记载,因此,上述古地震遗迹的发现,对本区地震区划、小区划及重大工程地震危险性分析中潜在震源的判定和最高震级的确定提供了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14.
15.
16.
本文根据近几年来在青海境内发掘的古地震资料,阐述了开展古地震研究工作的目的、意义和现状。提出了辨认古地震期次、判别古地震强度和确定震中位置的方法与标志。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1548年蓬莱地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1548年渤海海峡南岸——今蓬莱县北部海域曾发生一次破坏性地震,影响及于北京、辽宁西部和朝鲜等地。最近对这次地震进行了实地考察。今蓬莱县境内的两座地震前的古建筑,都是相当坚固的砖石建筑,却受到了地震的严重损坏,其地震烈度当在八度以上。据在接近震中区的长山岛上曾发现整体宋代拱型砖墓被严重扭裂,显然也是这次地震所致。此资料补充了现有文字资料之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