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塔河1区三叠系储层中夹层特征及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底水油藏而言,分布于油水界面以上的夹层,对开发中的底水水侵有一定阻碍作用.因此,在底水油藏的控制水侵地质条件的评价中,对夹层的类型和厚度及分布研究十分重要.这里综合利用测井、岩心等资料,对塔河1区三叠系下油组油藏中发育夹层类型及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夹层可分为灰质砂岩夹层、泥质夹层和物性夹层三类.在纵向上...  相似文献   

2.
系统剖析流花11-1礁灰岩油藏储层烃类的生物降解特征, 揭示油藏底水与隔夹层对原油生物降解程度具有显著控制效应, 这使得油藏原油生物降解程度及其分布预测更加复杂化.研究发现, 流花11-1油藏具有统一的油水界面, 油源类型单一, 原油成熟度较高且分布较窄, 可能为短期快速充注所形成的油藏.原油普遍遭受生物降解, 降解程度均小于6级.垂向上, 隔夹层虽可引起局部储层烃类降解程度的倒转, 但单井油柱生物降解等级仍以储层与油水界面的距离为主要控制因素, 表现为降解程度由顶部向底部呈明显梯度变化, 油藏底水控制效应明显.横向上, 油藏降解程度的差异主要由隔夹层控制下储层内原油与活跃底水的接触程度不同导致.在隔夹层密集发育区流体运动受阻, 进而使微生物营养物质供应不足, 代谢物质交换不畅, 原油降解程度相对较低.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 建立了油藏底水与储层非均质性对原油生物降解程度的控制效应模型, 并探讨了该方法在稠油油藏开发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陆相储层隔夹层是形成油藏内流体流动非均质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控制厚油层复杂水淹形式的主要地质因素。通过对辽河油田锦99块扇三角洲前缘储层隔夹层进行研究,认为在沉积作用、成岩作用的控制下,研究区内形成了泥质、物性、钙质三类隔夹层,其岩-电识别特征与分布规律均存在明显的差别。泥质夹层主要分布于厚层水下分流河道砂叠置区、水道侧缘区以及邻近砂岩尖灭区;物性夹层分布较杂乱,常分布于物性较差的区域;钙质夹层主要分布于砂厚较大、原生孔隙发育的岩相带以及Ⅱ级边界断层附近。隔夹层对油藏内剩余油分布具有重要影响,需要综合断裂构造、沉积相、成岩相等多种地质因素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4.
DH油田隔夹层测井识别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储层中隔夹层引起的渗流屏障和渗流差异,是影响剩余油分布的重要因素。非均质性研究是油藏三维地质建模的重要内容,因此隔夹层研究是东河砂岩非均质性不可缺少的研究内容。针对东河砂岩低阻、非均质性较强的储层特征,这里以岩芯物性为基础,测井资料为依据,将DH油田东河砂岩隔夹层分为三类。在孔隙度、渗透率精细计算基础上,建立隔夹层测井识别标准。对东河砂岩单井隔夹层进行系统识别,并做多井对比,研究隔夹层空间分布特征,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塔河9区三叠系下油组油藏属大底水、薄油层、受构造控制的砂岩孔隙型块状底水未饱和油藏.该区块的地质建模过程,采用目前较为先进的Petrel软件,充分利用钻井、地震、测井、地层对比信息,结合夹层解释结果,在孔渗曲线的基础上,选用不同的建模方法,通过对各种随机模型的评价,最终建立了接近油藏实际地质特征的三维精细地质模型.  相似文献   

6.
储层隔夹层研究是揭示油藏非均质性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特别是油田开发至高、特高含水期,储层隔夹层的类型、分布等对剩余油的分布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河流相储层隔夹层从成因上可分为沉积作用形成的隔夹层和成岩作用形成的隔夹层两大类型。沉积作用形成的隔夹层是指在沉积过程中形成的粒度相对较细、孔隙度较低、渗透率较小的岩层或界面,河流相储层中如点砂坝侧积层、河道砂体细粒微相等。成岩作用形成的隔夹层是在成岩过程中因钙质胶结而形成的,此类隔夹层分布零星,横向预测难,其分布受到沉积微相及断层的控制。点砂坝是河流相储层的主体,点砂坝侧积层是河流相储层中一类重要的隔夹层,因此着重研究了河流相储层中点砂坝的沉积模式及构型要素,它们控制着点砂坝砂体中隔夹层的分布。  相似文献   

7.
扇三角洲前缘砂砾岩储层隔夹层成因及识别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扇三角洲前缘砂砾岩储层中的隔夹层成因及识别方法是砂砾岩储层非均质性研究的重要内容,隔夹层剖面对比模式与空间分布特征研究也就成了研究砂砾岩储层非均质性及预测剩余油分布的关键环节。将准噶尔盆地东缘滴南凸起八道湾组一段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露头、岩心及测井资料分析隔夹层的成因及垂向分布特征确定隔夹层与测井曲线对应关系,借助野外露头的实测数据建立八道湾组一段储层隔夹层的定量地质库,以随机模拟的方法预测研究区隔夹层的空间分布特征,最终总结出一套基于露头、岩心、测井和随机建模具一定实用性的砂砾岩储层隔夹层综合表征方法。  相似文献   

8.
刘振坤  陈飞  范洪军 《江苏地质》2021,45(2):177-188
海上油田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复杂,优势渗流通道砂体与隔夹层分布特征决定了剩余油分布,是剩余油主控地质因素。如何准确刻画与表征储层内部的优势渗流通道砂体及隔夹层,明确剩余油分布特征,认清油田调整挖潜的剩余潜力,是油藏描述面临的主要问题。针对南海珠江口盆地西江油田(XJ油田)高含水期面临的优势渗流通道砂体认识不清以及隔夹层分布难以刻画的地质问题,探讨形成海相砂岩油田高含水期精细油藏描述的关键技术。基于“差异放大”理念的精细地层细分与对比技术,解决了精细地层格架建立困难的问题;“波形与属性结合”的优势砂体刻画技术明确了储层砂体的分布范围与空间叠置关系,为识别优势渗流通道砂体与认识渗流特征提供依据;“非均质性分级表征”的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将储层内部控制剩余油分布的优势渗流通道砂体、隔夹层、储层渗流差异表征在地质模型中。在精细地质模型及数值模拟的基础上定量表征剩余油空间分布特征,为剩余油挖潜和调整方案的实施提供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9.
人工夹层的抑制水锥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人工夹层在油田开发的堵水防水中具有重要作用。从研究底水突入油井的机理出发 ,分析了底水上窜绕过人工夹层的过程。讨论了K H Coat的底水流模型 ,对底水绕过夹层时的累计水侵量进行了计算 ,分析了夹层所在的位置、大小和厚度对底水锥进的影响。研究表明 :人工夹层处于油水界面之上对底水锥进能有效的抑制 ,使开采效果得到提高 ;夹层半径越大 ,水侵量的减小越多 ,夹层的有效作用时间越长 ;人工夹层的作用还同油层的非均质性和开采速度密切相关。最后给出了带夹层底水油藏水侵量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0.
有水气藏开发过程中,边底水的侵入严重影响气井产能,但是目前对底水气藏水侵规律缺乏深层次认识。为此,基于元坝长兴组气藏2类产水气井生产特征,结合气藏实际地质特征、水体性质及气-水界面关系,分别设计直井和水平井水侵机理数值模拟模型,重点分析采气速度、水体大小、致密层连通性及避水高度等因素对生产及水侵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采气速度是影响水侵的主要因素,水体一定,采速越高,水侵越快,气井稳产期越短,水平井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抑制水侵;(2)水体大小是影响水侵重要因素,水体倍数越大,水侵越严重,气井稳产期越短;(3)致密性夹层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水侵,渗透性夹层(Kiz=100%Kz)对应的底水锥进速度最快,稳产期最短;(4)随着避水高度的增加,水气比上升变缓,气井见水时间变晚。结论认为:对于底水气藏,保持合理的生产压差或优化配产是控制底水快速锥进的关键;若储层中天然致密层无效,则可通过建立较低垂向连通性的人工隔夹层(致密夹层)抑制底水锥进;同时,钻井设计或后期补射孔时,需兼顾射开程度和避水高度对生产的影响。本文研究成果以期为...  相似文献   

11.
储层中隔夹层引起的渗流屏障和渗流差异是影响剩余油分布的重要因素.非均质性研究是地质建模重要内容,隔夹层研究是东河砂岩非均质性不可缺少的研究内容.针对东河砂岩低阻、非均质性较强的储层特征,以岩心物性为基础,测井资料为依据,将HD油田隔夹层分为3类.在孔隙度、渗透率精细计算基础上,建立隔夹层测井识别标准.对东河砂岩单井隔夹层进行系统识别,并做多井对比,研究隔夹层空间展布,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2.
利用岩心、测井、铸体薄片等资料,采用SMI软件地震波形指示反演技术,分析珠江口盆地西部文昌A油田钙质隔夹层的空间结构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开发井构造位置、储层物性及产能探讨钙质隔夹层对油藏开发效果的影响.研究表明:波阻抗对钙质隔夹层预测效果明显,基于波阻抗的地震波形指示反演精度高(可识别0.5 m的钙质隔夹层);研究区目...  相似文献   

13.
《地学前缘》2017,(5):328-338
滨岸相砂岩储层发育薄层隔夹层,由于测井垂向分辨率和薄层效应的影响,用于识别不同类型隔夹层的关键测井参数的数值范围部分重合,使常用测井识别方法面临困难。针对这一问题,本研究在多口井岩心观察描述的基础上,基于常规测井资料、岩心实验分析资料,创新性采用"三端员定型"法识别三类隔夹层:钙质隔夹层、泥灰质隔夹层和泥质隔夹层。不同类型隔夹层在图版上不仅能有效区分,同时还能反映出钙质含量、泥质含量变化对隔夹层物性的影响。依据隔夹层识别结果,将研究区隔夹层垂向上分为4种接触关系:单一型、渐变型、突变型和多峰型;平面上分为4种分布模式:片状大面积分布型、突变接触型、渐变接触型和随机分布型,明确了隔夹层的发育特征。研究认为,垂直渗透率与钙质含量具有正相关性,与泥质含量相关性差;应用产量控制系数C(与隔夹层厚度和垂直渗透率相关)论证了具有一定厚度的隔夹层对产量的控制能力按泥质隔夹层、泥灰质隔夹层、钙质隔夹层顺序依次增强,因此钙质隔夹层在研究区对油水垂向运动的影响最大。研究成果对滨岸相砂岩储层油田开发后期剩余油挖潜及制订开发调整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黄骅坳陷板桥地区古近系沙河街组沙二段具有典型的湖泊滩坝沉积特点,其砂体内部主要发育泥质、钙质和致密粉砂质3种类型的隔夹层。利用构型分析法,将滩坝砂体分为复合坝、单一坝和坝内增生体3个构型要素,将内部隔(夹)层分为单一坝间隔层和单一坝内夹层2个级别。单一坝间隔层具有3种成因机制:(1)基准面波动造成单一坝叠置区分布的细粒沉积;(2)风暴作用形成的滞留泥砾沉积;(3)坝后水动力低能区域形成的泥质沉积。单一坝内夹层则是波浪能量衰减形成的细粒沉积,岩性以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为主。通过分析夹层的井上识别特征,结合青海湖、岱海现代沉积的原型地质模式,对单一坝进行内部构型解剖。结果表明,夹层厚度为0.1~1m,靠近岸线近水平分布,向湖中心方向以低角度倾斜,倾角为2°~5°。不同级次与成因的隔(夹)层在滩坝砂体中都有特定的发育部位,其分布规律和空间配置关系不仅可以反映不同隔(夹)层的沉积时间顺序,还可以依此来推测滩坝的沉积规模与展布形态。隔(夹)层会导致含油气性的差异,认识隔(夹)层分布规律是提高滩坝储集层油气采收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鄂尔多斯盆地旬邑地区长8_1致密油勘探程度不高,勘探效果差。通过旬邑地区24口井230m岩心观察、30口井岩心测试及18口井烃源岩测试,结合65口井测井资料、20口井试油资料对研究区长8_1致密油成藏条件进行分析,并进一步研究成藏主控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致密油成藏条件优越,油藏分布复杂。油藏分布主要受沉积微相、储层物性控制。砂厚为10m~20m,单砂体为4m~6m的区域易成为油层;储层渗透率大于0.14×10~(-3)μm2,孔隙度为5.9%以上致密油富集。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中部为致密油富集的主要区域。储层非均质性影响油气充满程度,非均质性越强,含油性越差。裂缝、隔夹层等油气运移条件影响油气充注,进而影响油藏分布。裂缝可降低油气充注阻力,有利于油气聚集。隔夹层特别是钙质夹层则会增加充注阻力,对油气成藏不利。寻找良好砂体、优质储层及裂缝为旬邑地区长8_1致密油勘探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底水油藏开发中夹层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研究底水突出油井的机理出发,讨论了底水上窜绕过夹层的过程。根据Coats KH的底水流模型,计算了底水绕过夹层时的累计水侵量,详细讨论了夹层所在位置、大小和厚度对底水锥进的影响。研究表明,处于油水界面之上的夹层对底水锥进能有效抑制,提高了开采效果;夹层半径越大,对水侵量的减小越大,其有效作用时间越长;夹层的作用还同油层的非均质性和开采速度密切相关;有夹层的油藏,开采速度和打开程度可适当提高。  相似文献   

17.
侯庆杰  林腊梅 《地质论评》2019,65(Z1):149-150
正钙质隔夹层指的是钙质胶结的致密砂岩、砾岩,它增强了储层非均质性,阻碍了储层内流体流动,加大了油气开发难度,但又由于隔夹层的隔档使得在油田开发后期仍有大量剩余油分布(张吉等,2003;田洋等,2009)。因此,对钙质隔夹层识别及其成因的研究引起了相关地质工作者越来越多的关注。春风油田位于准噶尔盆地西部隆起车排子凸起东北部,西北临近扎伊尔山,东部以红车断裂带  相似文献   

18.
针对塔河油田深层砂岩油藏埋深大、油层薄、非均质性强的特点,对塔河油田2区三叠系油藏进行了油藏描述研究,对油藏特征、储层展布、隔夹层分布、储层非均质特征有进一步认识,为改善油藏开发效果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9.
非均质性是储层成岩、沉积等地质过程综合作用的结果。它是影响油气田产量、最终采收率的重要因素。研究以渗透率变异系数、突进系数及级差等三个渗透率参数为基础,在建立的油藏机理模型中定量地表征储层纵向非均质性强度,并运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纵向非均质性强弱对复合韵律底水油藏剩余油饱和度、含水上升规律及采出程度的影响,从而总结出纵向非均质性对复合韵律底水油藏驱油效率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20.
加拿大阿尔伯达盆地油砂开发状况和评价实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加拿大阿尔伯达盆地油砂资源丰富,Athabasca矿区是盆地中最大的油砂矿区,含油层段为白垩系Mannville组,矿区的目的层为潮汐环境下典型的曲流水道沉积。由于油藏曾发生生物降解作用,油矿地层沥青油黏度可达1×104~100×104 mPa.s。油砂开发主要采用露天开采和钻井开采方法,属钻井开采法的SAGD技术的机理是通过向油藏注入高温蒸汽,使固体沥青油变为可流动的原油,流入采油井筒中而被采出。连续油层厚度、隔夹层和气水层的分布以及水平井段的有效长度影响蒸汽腔的扩展和注汽效率。除考虑孔隙度、泥质含量、含油饱和度和电阻率外,SAGD开采方式下油砂的有效厚度识别标准还考虑连续油砂层、隔夹层和气水层的分布。油砂储量级别的确定,取决于储量的地质落实程度、资料获取情况和开发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