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江西崇义地区局部出露晚二叠世早期龙潭组与早三叠世大冶组之沉积。前人认为二者之间缺失晚二叠世晚期大隆组的沉积,视二者为假整合关系。 1983年在开展崇义幅一比五万区调工作中,笔者参加了崇义县左溪二叠系上统龙潭组一三叠系下统大冶组的剖面测制,在龙潭组之上的硅质岩、硅质页岩中采到了Pseudotirolites等化石,从而确定大隆组存在。现将崇义县左溪剖面描述如下: 上覆地层:三叠系下统大冶组(T_1d)黄绿色页岩;产Claraia hubeiensis Chen ——整合——二叠系上统大隆组(P_2d) 12.02米 3.黄绿色硅质页岩夹薄层状硅质岩,产Hunanopecten sp.,Wilkingia cf.Komiensis  相似文献   

2.
桂西南柳桥地区深水相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剖面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桂西南柳桥地区上二叠统为厚约84m的浅灰—灰白色块状海绵蓝藻生物灰岩(生物礁),之上为浅灰绿色—暗灰色薄层状含远洋浮游生物硅质岩、含泥质硅质岩、硅质泥岩(大隆组),这套深水相的沉积岩夹有大量浅灰白色的粘土岩。上覆的三叠系罗楼组底部为黄色泥岩,夹多层灰白色粘土岩,往上渐变为灰色薄层状含大量双壳类、菊石化石的钙质泥岩、泥灰岩。柳桥地区晚二叠世末期沉积岩和中基性火山岩的特征显示其是在地壳裂解、快速沉降、相对海平面快速上升过程中迅速淹没台地边缘的生物礁而形成的深水相海盆,造成深水盆地与浅水台地并存,具有多岛洋的地理分布格局。东攀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剖面的露头完整,对剖面的岩石学特征、生物化石组合特征等方面的详细研究显示,该地区一直处于连续沉积的深水环境中,没有发生沉积间断,界线上下的岩石特征和生物组合特征较清楚。  相似文献   

3.
在西藏自治区北部区域地质调查过程中 ,在班戈地层分区的下白垩统郎山组之上发现一套厚约 180 0 m的滨海—浅海相碳酸盐岩、陆源细碎屑岩岩石组合 ,该套组合不属于郎山组定义之内 ,且出露良好、层序稳定、标志清楚、厚度巨大、化石丰富 ,并具有很强的可填图性。因此 ,我们将整合于郎山组之上 ,岩性以杂色微—薄层状钙质泥岩、钙质 (粉 )砂岩与泥质生物灰岩的韵律产出为特征 ,产圆笠虫、腹足类、双壳类等化石的地层命名为康曲组 ;将整合于康曲组之上 ,下部以灰—深灰色中薄层状泥质生物灰岩、圆笠虫泥晶灰岩、钙质泥岩等韵律出现为特征 ,上部以灰色中—厚层状含硅质结核圆笠虫泥晶灰岩、圆笠虫泥晶灰岩夹灰绿色薄层状钙质砂岩为特征 ,富含圆笠虫、腕足类、腹足类、双壳类及海胆等化石的地层定名为余穷组。时代均置于早白垩世晚期  相似文献   

4.
鄂西地区大隆组沉积类型及地质时代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鄂西地区的大隆组富含菊石类化石 ,下部产 K onglingites、 Sanyangites、 Jinjiangoceras等 ,上部产 Pseu-dotirolites、 Tapashanites、 Changhsingoceras、 Pleuronodoceras等 ,时代为晚二叠世吴家坪晚期至长兴期。自西而东存在 3种沉积类型 ,即为硅质岩—灰、泥岩型、泥岩—硅质岩型和硅质灰岩—泥岩型。硅质岩层在区域上存在穿时性现象。大隆组与下伏吴家坪组的接触关系有两种 :连续沉积的整合接触和间断沉积的似整合接触  相似文献   

5.
扬子地台北缘中二叠统孤峰组主要由黑色硅—泥质岩石组成,化石丰富,成藏条件较好,是我国页岩气勘探开发有利区带之一。通过对中二叠统孤峰组地层进行放射虫化石带和岩性地层对比,认为孤峰组由下至上可划分为3~4段:硅质泥岩段、泥质硅质岩段、硅质—钙质泥岩段和炭质泥岩段,部分地区缺失炭质泥岩段。通过对野外露头剖面实测和钻孔岩芯原始资料以及前人研究成果的收集,依照60条剖面和钻井资料探讨扬子北缘中二叠统孤峰组页岩的分布特征,并按岩性特征对孤峰组页岩空间分布做了进一步细分,绘制出该区孤峰组各段的岩性等厚图。为该层系页岩气资源评价和勘探开发打下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6.
郑全锋 《地层学杂志》2006,30(4):T0003-T0004
通过对浙江煤山剖面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层序新鲜露头的仔细研究后发现,长兴组顶部岩层(层22—层24)主要由3种微相构成:生物碎屑粒泥灰岩、富有机质生屑泥粒灰岩和含生屑或生屑质高有机质泥状灰岩—粒泥灰岩,其间夹有少量硅质骨针灰岩薄层或条带。殷坑组底部泥岩段(层30—层37)也主要由三种基本微相组成:灰绿色白云质泥岩、黑色白云质泥岩和灰白色瘤状白云质灰岩,其间夹有5层灰绿色火山灰层。界线附近的层25—层29的岩性及生物变化较为独特和复杂,属于以上两者的过渡部分。根据沉积微相组合特征和生物面貌纵向上的变化特征,将界线层序归为斜坡上部、斜坡下部和盆地环境3个沉积相带,并组成一个跨越界线的三级层序,层序底界位于层22中部(层22-11底面)。  相似文献   

7.
王国庆  夏文臣 《现代地质》2003,17(4):378-386
湖北黄石二门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剖面出露完好,原始沉积连续,由乐平统龙潭组保安段灰黑色硅质岩、大隆组黑色硅质岩—硅质泥岩和下三叠统大冶组黑灰色泥岩以及泥岩夹灰岩组成,为介于典型浅水碳酸盐岩型与深海硅质岩型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剖面之间的半深海剖面。长兴阶可划分为Clarkinasubcarinata—Clarkinawangi及Clarkinachangxingensis两个牙形刺带。后者又可划分为3个亚带,自下而上依次为Clarkinachangxingensischangxingensis—Clarkinadeflecta亚带、Clarkinameishanensis亚带及Waning—Clarkina亚带,完全可以与二叠系/三叠系界线的全球层型剖面与点进行对比。另外,二叠纪末牙形刺的生态演化呈阶段性绝灭模式;有机碳同位素值在二叠纪/三叠系界线处出现明显的负偏移,指示了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生物绝灭后海水表层水原始产率的降低以及大气和海水中CO2含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8.
广东加禾下二叠统栖霞组的有孔虫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林甲兴 《地质论评》1985,31(4):289-294
我国南部栖霞组的分布十分广泛,生物群极其丰富。华南地区栖霞组的岩性,除江南古陆以北地区其底部为炭质泥岩、砂岩、泥质灰岩夹煤层外,其他地区整个栖霞组大都为生物泥晶灰岩、藻屑泥晶灰岩,含燧石结核或燧石条带,顶部或底部有时夹有薄层含炭钙质泥岩。  相似文献   

9.
寻甸地区位于上扬子地台,该区灯影组三段发育了一套以白云岩夹粉砂岩泥岩为主的沉积岩层。通过对摩洛河剖面岩石学特征及沉积相的研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认为该区灯影组三段可分为三个岩性段:下部以细粒石英砂岩、泥岩为主;中部以砂屑白云岩为主,夹少量石英细砂岩和泥质粉砂岩为主;上部以泥晶灰岩、泥质灰岩夹钙质泥岩钙质粉砂岩为主。岩层中主要发育水平层理和平行层理;并且认为研究区灯影组三段地层发育在碳酸盐台地一陆表海环境中,从底到顶可识别出潮坪浅滩相、瀉湖相和开阔台地相的沉积。总体上为海退一海侵的沉积旋回。  相似文献   

10.
广西柳桥地区上二叠统礁灰岩中发现沥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区位于广西扶绥县东门镇和柳桥镇之间,主要分布上二叠统和下三叠统地层.上二叠统包括合山组、上二叠统礁灰岩和大隆组.下三叠统罗楼组由泥岩和灰岩组成.大隆组主要为放射虫硅质岩和泥岩,含有丰富的放射虫、有孔虫、介形虫、菌藻类、腕足类、菊石类和双壳类化石,是好的烃源岩层.礁灰岩具有大量裂隙和孔洞,是好的储集层.在柳桥地区东攀剖面、岜陇剖面和岜料剖面,礁灰岩裂隙和孔洞普遍被沥青充填.研究区上二叠统礁灰岩是值得注意的油气勘探远景区.  相似文献   

11.
林建南 《广东地质》2000,15(2):36-44
广东三洲长坑矿区的小坪组和梓门桥组是金银矿的赋存层位。小坪组的岩性自下崦上为:块状细砾岩、含砾粗砂岩→中粗粒砂岩夹细砂岩、粉砂质泥岩、炭质泥岩→黑色薄层泥岩夹细砂岩→泥质粉沙岩、薄层细砂岩夹碳质泥岩→细砂岩、粗砂岩等,总体经历了河流→滨浅源→海湾泻湖→三角洲→河流的沉积环境。梓门桥组的岩性以含钙质粉砂岩、泥岩、泥质灰岩为主,上部夹角砾状硅质岩、灰岩,属于碳酸盐局限台地的近外围沉积。  相似文献   

12.
前言根据岩性特征和生物化石组合带,安徽南部下二叠统可划分为栖霞组和孤峰组。栖霞组主要为一套含硅质结核及硅质条带的灰岩建造。灰岩中含大量的藻类、(虫廷)、有孔虫、珊瑚、腕足和棘皮等浅海底栖型生物化石。孤峰组主要为一套薄层状硅质岩与薄层状泥页岩互层,组成硅—泥韵律沉积建造,含薄壳腕足、菊石、小有孔虫、硅质海绵和放射虫等浮游型生物化石。据两条主干部面(巢湖龟山、宿松坐山)统计,下二叠统碳酸盐岩占地层总厚的81.2%,  相似文献   

13.
新疆克拉麦里地区中及上志留统划分与对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根据岩性和生物组合特征,该区的志留纪地层划分为:中志留统白山包组,上志留统下部红柳沟组,上部苦水泉组.白山包组为粉砂岩和细砂岩,夹钙质砂岩和少量砾岩,钙质砂岩中含腕足类化石:Tuvaella rackovskii,T.gigangea, Stegerhynchus angaciensis,Tannusp-irifer,Spiriferina,Zygospiraella,Resserella obicularia,Leptostrophia elegestica等,以及三叶虫:Encrinurus.红柳沟组为钙质细砂岩、泥质灰岩、生物碎屑灰岩,灰岩中化石十分丰富,含床板珊瑚:Favosites cf.[zhifangensis,Mesofavosites shang-siensis,Hil aepora,Pseudoplasmopora;四射珊瑚:Amsdenoides,Laccophyllumetc.:三叶虫:Encrinurus,Phacops:头足类:Geisonoceras,Michelinoceras等.与白山包组整合接触.苦水泉组整合在红柳沟组之上,为中厚层状凝灰质粉砂岩、细砂岩、沉凝灰岩,夹少量钙质砂岩和砾岩,在下部发现床板珊瑚(Favosites)、四射珊瑚(Petraia,Hapsiphyllum,Syringa-xon)、三叶虫(Encrinurus)、腹足类及放射虫化石.该区中及上志留统可与中国新疆北部、东北、内蒙、蒙古及苏联等地同期地层进行对比.  相似文献   

14.
塔河油田巴楚组底部砂泥岩段沉积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塔河油田下石炭统巴楚组底部砂泥岩段岩性复杂,沉积相类型及分布规律不清楚。利用岩心观察、连井剖面对比、薄片分析、地震属性分析等方法,对巴楚组底部砂泥岩段沉积特征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巴楚组底部砂泥岩段主要为冲积扇、潟湖、障壁型滨岸相沉积。冲积扇沉积发育于工区北部S85井附近,为北东-南西向展布的朵状体,岩性以大套细-中砾岩为主,物性差,不具储集能力;潟湖沉积分布于工区南部古鼻凸西南轴部,岩性主要为钙质泥岩、泥灰岩;障壁岛沉积位于工区南缘,沿北东东向平行于阿克库勒古鼻隆轴线分布;滨岸沉积位于工区西南部,主要发育临滨亚相,以细砂岩沉积为主。障壁沙坝和滨岸临滨砂岩的储集能力良好。  相似文献   

15.
从新疆叶城剖面砂岩和砾岩组分看西昆仑山的剥蚀历史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叶城晚新生代山前盆地沉积序列由中新统乌恰群,上新统阿图什组和上新统-更新统西域组构成。乌恰群岩性为细粒泥岩夹砂岩,阿图什组为砂岩夹薄层砾岩,西域组为粗粒砾岩。中新世的沉积以细颗粒泥岩和砂岩为主,表明物源区较远,古流域坡度较小,搬运距离较长。叶城剖面碎屑岩粒度总体上是沿剖面向上逐渐变粗,到上新统的阿图什组时,开始出现砾石沉积,砂岩的岩屑成分增加,成熟度降低,反映西昆仑山已经开始有规模地隆升。西域组的沉积标志着作为物源区的西昆仑山已有相当的高度。西域组砾石成分在剖面下部以沉积岩为主,向上过渡为沉积岩和深变质岩为主,反映了源区的沉积盖层首先被剥蚀,随着山系的隆升,基底岩石(深变质岩和侵入岩)也被暴露和剥蚀。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野外露头和钻井资料的重新梳理,运用Vail经典层序地层学理论方法,对元坝地区吴家坪组进行了层序地层划分。结合三维地震资料分析,选择典型连井剖面进行地层层序对比,建立了等时层序地层格架,在层序格架内开展了沉积充填作用的研究。研究表明:(1)元坝地区吴家坪组地层划分为三段,吴一段底部岩性以泥岩、炭质泥岩及铝土岩为主,中上部为生屑灰岩,吴二段下部岩性为泥岩、泥灰岩,上部为生屑灰岩夹薄层硅质灰岩,吴三段岩性以厚层生屑灰岩为主,吴一段为一个三级层序SQ1,吴二、吴三段组成一个三级层序SQ2;(2)吴家坪组继承了茅口组的沉积格局,SQ1和SQ2早中期为碳酸盐岩缓坡沉积模式,SQ2晚期在峨眉地裂运动的拉张作用下,出现"台盆分异",具有发育台缘高能浅滩的沉积背景,且地震响应特征明显;(3)吴三段台缘高能浅滩储层发育,且具有"多元供烃、近源富集"的特征,生储盖配置好,成藏条件优越,展示了良好的勘探潜力。元坝地区吴三段发育台缘浅滩相储层这一认识将有利拓宽上二叠统油气勘探领域。  相似文献   

17.
中上扬子地区上奥陶统主要发育庙坡组、宝塔组、临湘组(涧草沟组)、五峰组和观音桥组。笔者通过对研究区野外露头及钻井剖面的考察,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利用岩石学、古生物学、生态学及室内分析等方法将其划分为潮坪相、浅海陆棚相和深水盆地相3种沉积相类型。潮坪相以沉积灰岩、白云岩、钙质粉砂岩和粉砂岩等为特征。浅海陆棚相主要沉积龟裂纹灰岩、瘤状灰岩、页岩和粉砂质页岩。深水盆地相主要岩性为黑色碳质页岩、粉砂质页岩与硅质页岩,产以营漂浮生活的笔石为主的生物组合。岩相古地理研究表明,晚奥陶世桑比-凯迪早中期,受加里东构造运动影响,华南板内碰撞挤压作用显著,汉南隆起、川中隆起、川西-滇中-黔中-雪峰隆起不断抬升扩大,中上扬子地区表现为海平面相对上升,原本镶边型碳酸盐台地被淹没,沉积了大范围的浅海陆棚相龟裂纹灰岩和瘤状灰岩。凯迪晚期-赫南特期,隆起面积继续扩大,构造围限作用加剧,中上扬子地区发育大面积黑色碳质页岩、粉砂质页岩和硅质页岩。尤其川东南宜宾-泸州,川北旺苍-南江及黔北渝东武隆道真地区五峰组黑色碳质和硅质页岩,具很好的生烃潜力,应视为下一步烃源岩及页岩气勘探开发的重点研究区域。  相似文献   

18.
孙之平  韩颖平 《贵州地质》1998,15(2):115-118
文章对威宁西部敞寨(三道河)向斜两冀下三叠统东川组剖面层序、横向分析、化石组合等作了详细的介绍,根据岩石组合特征将其划分为四个岩性段八个岩性亚段,其剖面结构由四个大的沉积旋回组成,每一旋回为红色泥岩→灰紫色粉砂岩、砂岩→灰岩组合而成,以岩性、沉积结构结构及化石组合等分析认为属东川组,为早三叠世奥伦期河湖相沉积的产物,共与贵州其它地区同期地层的沉积环境有较大的差异性,为贵州三叠系下统一个新的地层单元  相似文献   

19.
下三叠统洪水川组沉积地层研究结果表明,洪水川组由底到顶可划分为6个岩性段,一段主要为灰绿-肝红色粗碎屑岩及紫红色细碎屑岩组合;二段主要为灰绿色含砾粗砂岩、粗砂岩夹砾岩组合;三段以深灰色-灰黑色薄层-中薄层灰岩为主,四段主要为浅灰色-灰色中-薄层粉砂岩夹灰色薄层灰岩组合,五段主要为鲍马序列中某几段有规律的浊积岩组合,六段主要为灰色中薄层细砾岩、含细砾粗砂岩、细砂岩夹薄层钙质粉砂岩及灰岩组合。岩石组合及沉积结构构造特征表明,洪水川组一段和二段属于扇三角洲沉积体系,三段和四段属于浅海混积陆棚沉积体系,五段属于半深海-深海浊流沉积体系,六段属于滨浅海沉积体系。洪水川组沉积序列与弧前盆地沉积序列相似,记录了一个弧前盆地初始沉积、正常沉积、晚期沉积等连续的沉积-构造演化过程,认为洪水川组是一套形成于阿尼玛卿-布青山古特提斯洋向北俯冲过程中的弧前盆地的产物,客观记录了东昆仑三叠纪弧前盆地形成及古洋壳俯冲过程。  相似文献   

20.
湖北长阳资丘二叠纪沉积及演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秋 《江苏地质》2016,40(1):7-14
湖北长阳资丘二叠系剖面地层出露良好,特征明显,以碳酸盐岩沉积为主。野外剖面测量和室内微相分析表明,二叠系岩相主要由生物碎屑颗粒灰岩、砂屑灰岩、砾屑灰岩、硅质岩、钙质页岩等组成。根据岩相、古生物化石及碳酸盐岩微相分析,研究区二叠系主要为碳酸盐斜坡、台地和盆地沉积。其中,中二叠世发育碳酸盐斜坡沉积和盆地沉积,晚二叠世发育斜坡沉积、碳酸盐台地和盆地沉积。沉积演化表明,该区二叠纪发生了2次海进—海退旋回:第一次海侵发生在栖霞期,茅口期末结束;第二次始于吴家坪初期,持续到长兴末期。在中二叠统栖霞组下部发现了丰富的遗迹化石Zoophycos,形态及沉积构造研究表明此遗迹化石产生于浪基面以下较深水的碳酸盐岩斜坡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