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晚更新世以来台湾浅滩西部地层结构与古环境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对台湾浅滩西部地质浅钻的沉积相、粒度和AMS 14C年代分析及高分辨率浅地层剖面解释,本文研究了浅滩大型沙波区的地层结构与沉积环境演化.台湾浅滩西部保存了三期海相层和两期陆相层.下部的海相层(DU6)可能形成于氧同位素5.1期,以潮间带—潮下带浅海沉积为主;中间的海相层(DU4)可能形成于氧同位素3期,以滨岸—潮间带沉积为主;上部的海相层(DU2和DU1)为形成于末次冰消期以来的海侵砂和潮流砂.两期陆相层(DU5和DU3)为沟谷充填沉积,可能形成于氧同位素4和2期.冰后期海侵过程形成的中粗砂层构成了沙波的基底部分(DU2).沙波的主体部分(DU1)形成于全新世高海平面以来,主要由中粗砂和含砾中粗砂组成.沙波的粒度频率分布曲线主要众数组分-1~3 Φ,形态尖陡;概率累积曲线多为两段式,跃移组分含量高于80%,悬移组分不足20%,滚动组分缺失或很少.潮流砂(DU1)的平均粒径与分选系数呈良好的正相关,反映潮流的淘洗作用越强,沉积物粒径越粗、分选越好.  相似文献   

2.
根据2015年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地质调查船在闽北近岸海域采集的3 500 km高分辨率的浅层地震剖面资料,结合所处海域水深35~40 m、长度90.2 m、穿过测线Z3和测线L9地震剖面的交叉处的一口地质岩芯ECS1601的分析,对闽北近岸海域晚更新世以来的沉积地层进行了精细的划分。研究结果表明:闽北近岸海域浅层地震剖面,可以识别出5个地震层序,自上而下分别为SU1(QT0-QT1)、SU2(QT1-QT2)、SU3(QT2-QT3)、SU4(QT3-QT4)、SU5(QT4-QT5);根据沉积特征和测年数据,地质岩芯ECS1601可以划为4个沉积地层单元,从上往下依次命名为DU1、DU3、DU4、DU5(DU5a、DU5b、DU5c)。将两者进行对比发现,SU1对应于DU1,SU3对应于DU3,SU4对应于DU4,SU5对应于DU5。综合分析地震剖面和地质浅钻,建立了闽北近岸海域的年代地层框架和沉积地层演化模式,探讨了研究区的沉积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3.
受晚更新世以来海侵影响,渤海西南内陆第四系浅层经历了复杂的海陆交替演化。利用4口钻孔取芯井和88口静力触探井资料,采用现代测试技术和地层对比的方法对渤海西南内陆广饶地区第四系浅层进行沉积学综合研究。广饶地区地表以下30 m内,南部以风成黄土沉积为主,北部自上而下发育两期海相层,在研究区称为第一、第二海侵层,分别是10~4 ka B.P.的黄骅海侵层和40~28 ka B.P.的献县海侵层。黄土沉积于晚更新世玉木冰期,在研究区南部以17 m为界划分为大站组和羊栏河组(未见底)。晚更新世以来发生两期海侵事件(黄骅海侵、献县海侵),在海侵范围最大时到达广饶地区,先后对冰期沉积黄土层侵蚀改造,形成了“上超型海蚀黄土”的海侵演化模式。根据海侵与黄土沉积演化所对应的古气候变迁,将研究区晚更新世以来气候演变划分为6个期次:干冷期、温暖湿润期、干冷偏凉期、温暖期、潮湿湿润期和现代气候期,对应不同的沉积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4.
对取自渤海辽东湾中部LDD7孔的300个沉积物样品进行了微体古生物分析,对196个样品进行了粒度分析,并选取8个层位的底栖有孔虫混合种进行了AMS14C测年,利用线形插值方法建立了该孔的年代地层框架。研究结果表明:自晚更新以来辽东湾中部保持了相对连续的沉积序列,LDD7孔记录了该区约60.85 cal.kaBP以来的沉积环境演化过程。根据垂向上微体化石组合和岩性的变化,将全长50.1 m的沉积物柱状样划分为9个沉积单元,分别代表晚更新世冰期旋回中随着海平面的变化,辽东湾中部区域在不同阶段分别处于海相、陆相或海陆过渡相沉积环境;LDD7孔中共识别出两次主要的海侵过程,分别对应着渤海中部Bc-1孔所记录的献县海侵与黄骅海侵;此次测年结果进一步明确了辽东湾中部两次海侵持续的确切时间,分别是45.84~27.66 cal.kaBP和10.64~0 cal.kaBP。此外,几个相关岩心的年代框架计算结果表明,献县海侵过程中辽东湾南部沉积速率低于中部,而献县海侵之后辽东湾南部的沉降总量和平均沉积速率都明显高于中部。  相似文献   

5.
北京平原地区晚更新世晚期地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北京地区第四纪地层的研究大体上可分为两个阶段:七十年代中期以前,主要根据地貌、沉积物特征及在地层中发现的若干哺乳动物化石,一般认为北京平原的上部地层大部分属于晚更新世。七十年代后期,初步建立了北京平原地区第四纪地层,特别是全新世  相似文献   

6.
前人对华北平原晚更新世以来的地层虽有较多的研究,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其所采的样品均过稀(一般为1个样品/2 m),所以,其地层界线的划分不够精细,争论也很大。对华北平原的HG1孔和HN1孔进行了加密采样(HG1孔1个样品/0.20 m,HN1孔1个样品/0.07 m),对HN1孔还加大了其微量14C年龄的测定数量(共测试17个样品),并对HG1孔的有孔虫进行了详细鉴定,对HN1孔的有孔虫进行了高分辨率鉴别。在此基础上,对华北平原晚更新世以来的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及气候地层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厘定了华北平原全新世与晚更新世地层的年龄界线。与此同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建立了华北平原第四纪地层的标准模式地层层系。  相似文献   

7.
8.
珠江三角洲晚更新世以来的沉积-古地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将珠江三角洲晚更新世以来的演化分为前三角洲(约40000—32500aB.P.)、老三角洲(32500—7500aB.P.)和新三角洲(7500aB.P.—现在)三个阶段,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珠江三角洲沉积-古地理的变迁。研究结果表明,在前三角洲阶段,珠江三角洲为内陆环境,五条大河在中山三角一带汇合,然后向南东入海。磨刀门西江水道形成于第二阶段的30000—20000。B.P.;狮子洋、珠江和银洲湖等水道则是全新世才发展起来的。三角洲发生过两次海侵。第一次大约开始于32500aB.P.,第二次大约开始于7500aB.P.。两次海侵形成了新、老两套三角洲沉积。  相似文献   

9.
珠江三角洲晚更新世以来的沉积-古地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将珠江三角洲晚更新世以来的演化分为前三角洲(约40000—32500aB.P.)、老三角洲(32500—7500aB.P.)和新三角洲(7500aB.P.—现在)三个阶段,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珠江三角洲沉积-古地理的变迁。研究结果表明,在前三角洲阶段,珠江三角洲为内陆环境,五条大河在中山三角一带汇合,然后向南东入海。磨刀门西江水道形成于第二阶段的30000—20000。B.P.;狮子洋、珠江和银洲湖等水道则是全新世才发展起来的。三角洲发生过两次海侵。第一次大约开始于32500aB.P.,第二次大约开始于7500aB.P.。两次海侵形成了新、老两套三角洲沉积。  相似文献   

10.
晚更新世晚期呼包盆地环境演化与地貌响应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对大青山山前台地沉积地层剖面的沉积学、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晚更新世晚期呼包盆地环境发生过两次重大转变。约47-28kaB.P.的呼包盆地湖泊水位一直维持着较高的水平,湖相沉积沿河伸入大青山内;约28kaB.P.以后,湖泊逐渐退缩,山区及山前地带沉积特征转为以河流加积为主,并一直维持到约22kaB.P.;此后山区河流由加积转变为下切,最大下切深度达100m。断裂两侧的地貌分析表明,在约22kaB.P.之前大青山山前断裂的构造活动不明显;约28kaB.P.的湖泊-河流转换事件是与区域性的气候变化有关。约22kaB.P.的环境突变事件主要由大青山山前断裂的构造活动引起,其垂向活动速率约为4-6mm/a;晚更新世晚期以来大青山山前断裂的稳定时期对应呼包盆地的湖相环境时期,而断裂的强烈活动时期对应气候的冷干时期。  相似文献   

11.
晚更新世以来昆仑山区黄土沉积及其气候记录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相似文献   

12.
晚更新世以来渤海南部莱州湾发生了3次重要海侵-海退事件及沉积演化过程,渤海南部多源河流三角洲对莱州湾沉积环境改变作用明显。本文选择莱州湾剖面进行沉积地层对比,结合调查资料和测试数据,初步建立莱州湾沉积地层格架,分析晚更新世以来莱州湾沉积演化过程。研究发现,渤海南部中小河流与黄河泥沙为莱州湾沉积物的共同物质来源,二者在不同阶段分别对莱州湾沉积演化起主导作用。提出本区沉积地层具有分期性、分段性和相关性规律。在124.6~72.0 ka B.P.,60.0~24.4 ka B.P.和10.2~4.0 ka B.P.出现过3次暖湿期,分别对应沧州海侵、献县海侵和黄骅海侵,主要发育滨浅海相沉积,向南退积为三角洲/潮坪—河流沉积;由陆向海,短源河流沉积贡献降低,黄河沉积贡献增加。在72.0~60.0 ka B.P.和24.4~10.2 ka B.P.出现2次冷干期,分别对应玉木早冰期和玉木晚冰期,河流相发育,三角洲进积。受海陆交互作用影响,晚更新世以来渤海南部莱州湾大致经历了浅海相—三角洲—潮坪—浅海相—三角洲—陆相的沉积演化。  相似文献   

13.
六盘山构造带夹持于青藏高原与鄂尔多斯地块之间,记录了青藏高原抬升向东北方向推挤的远程效应。关于六盘山抬升过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白垩纪及新生代早期,而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晚更新世的研究很少涉及。以盆山响应关系理论为指导,立足于与六盘山相邻的清水河盆地,开展系统的沉积学研究,查明清水河盆地晚更新世的地层序列、沉积充填过程,演绎了六盘山盆地晚更新世以来抬升的过程及其产生的环境效应。研究认为,清水河盆地晚更新世早中期发育2期古湖,以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为主,晚期由于相邻六盘山的快速抬升,湖水彻底退出了清水河流域,环境逐步开始恶化。晚更新世—全新世清水河流域发育了巨大的六盘山山前冲积扇,该扇体不断沿清水河河谷向东推移,有进一步阻隔清水河形成巨大堰塞湖的趋势。研究成果将为六盘山晚更新世抬升过程研究提供重要依据,为清水河流域的综合治理提供基础地质参考。移动阅读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滇西弥渡盆地中晚更新世以来的断陷特征及环境演化,开展了弥渡盆地各级阶地沉积物的热释光测年、沉积相和孢粉的研究工作。通过野外调查发现弥渡盆地西侧至少发育5级阶地,对应于5次间歇断陷阶段,重点调查弥渡盆地西侧的奇家营Ⅰ级阶地、龙华寺Ⅲ级阶地、平安庄Ⅳ级阶地、大树坪Ⅴ级阶地。Ⅰ级、Ⅲ级、Ⅳ级和Ⅴ级阶地热释光测年值分别为 200.48±22.05ka,239.06±26.30ka,320.85±35.29ka和 332.07±36.59ka。年代学分析结果表明: 滇西弥渡盆地的地貌格局形成约33万年来的间歇式断陷运动,而且表现出早期断陷速率快,晚期断陷速率减缓的趋势。从沉积特征分析: 早期沉积特征中出现半深湖沉积物,说明湖盆断陷速率相对较快,反映出该段时期程海断裂带南段的活动性相对较强; 晚期主要以湖泊近岸、浅湖为主,说明湖盆断陷速率相对较慢,反映出该段时期程海断裂带南段的活动性相对较弱。通过阶地堆积物沉积相和孢粉分析研究显示,更新世中晚期弥渡盆地沉积环境主要为山间盆地河湖环境,气候由凉爽湿润→温暖湿润→凉爽湿润转变的特点。弥渡盆地西缘、北缘发育较多洪积扇,洪积扇以线性排列,东缘洪积扇较少,多为单个扇体,说明盆地西、北侧断陷速率相对较快。盆地西侧的洪积扇,由北向南规模逐渐变小,堆积物由粗变细,扇面坡度由大变小,说明北段断陷运动较强。这一现象说明盆地近代具有向北掀斜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南海深水区晚更新世以来沉积速率、沉积通量与物质组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通过调查所获得柱样沉积物氧碳同位素测年资料及多学科综合分析表明,晚更新世以来南海沉积速率和沉积通量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总体上为间冰期沉积速率低、冰期沉积速率高,冰期沉积速率是间冰期沉积速率的 1.3~ 1.6倍;(2 )南海沉积速率趋势面分析表明,氧同位素 1期东北陆坡和西南陆坡沉积速率高,氧同位素 2、3期沉积速率分布特征相似,与 1期有所不同,东北陆坡沉积速率高于西南陆坡,表明氧同位素 2期之后,南海的沉积环境发生明显的改变,造成上述沉积速率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是南海周围的河流分布、季风、海流等;(3)南海东部沉积通量与物质组成分析表明,末次冰期以来沉积总通量北部陆坡区明显高于深海区,前者是后者 2~ 3倍,并有自北向南逐渐降低的趋势;(4)硅质生物沉积通量冰期明显高于间冰期,末次冰期以来东北部陆坡区的硅质生物沉积通量最高,末次冰期之前恰好相反,深海盆高于陆坡区;(5 )末次冰期以来,陆源沉积约占南海东部海域沉积的 4 4 %以上。  相似文献   

16.
基于现代黄河水下三角洲浅地层剖面资料和GYDY钻孔的岩性、磁性、地层年代与古生物数据,将研究区26.2m以浅地层自上而下划分为6个沉积单元,分别对应DU 1~6.在高分辨率粒度测试的基础上,根据沉积物粒径组分、粒度参数、粒度资料图解和结构散点图等分析手段,分析了各沉积单元的粒度分布规律及对应的动力沉积环境,并探讨了研究区晚更新世末期(约36.2cal.ka B.P.)以来的动力环境演化.结果表明:DU 6沉积单元为献县海侵层,形成于浅海陆架沉积环境,水动力环境强度弱,沉积作用以静水悬浮沉积为主; DU 5沉积单元形成于末次盛冰期,动力强度大,动力环境变化复杂,粒度图解显示其整段或局部可能接收风营力改造,接受风成沉积物补给的可能性较大; DU 4沉积单元冰后期约13.3~8.5ka B.P.,为河口沉积层,以中等到弱沉积动力为主,动力环境变化复杂; DU 3沉积单元为狭义黄骅海侵层,形成于受多种营力作用的滨海环境,沉积环境较稳定; DU 1和DU 2沉积单元属现代黄河三角洲沉积层,形成于较弱到中等动力强度三角洲环境,其中DU 2沉积单元可能受到黄河1855年铜瓦厢改道入渤初期尾闾大幅度摆动的影响,粒度特征变化复杂.各沉积单元的粒度特征的变化规律与海侵-海退层序基本一致,是冰期-间冰期旋回海陆变迁过程中多营力共同作用的结果.研究区古气候变化仅在本区暴露于陆的末次盛冰期与冰后期早期对相应沉积单元粒度分布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7.
珠江口外海域与珠江三角洲晚更新世以来的地层层序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韦成龙  张珂  余章馨  邱燕 《沉积学报》2015,33(4):713-723
本文综合运用珠江三角洲外南海北部陆架的地震测线和三角洲地区的钻孔资料进行联合解译,获得由浅海至陆地的层序地层剖面,辨识出三角洲地区4套地层层序和南海北部陆架6套地层层序及体系域,前者仅记录了2个沉积旋回和相应的2次海面变化,而后者记录了更多沉积旋回及相应的海平面波动.在海、陆层序对接和对比的基础上,文章重点把南海北部陆架6套地层层序与深海氧同位素阶段MIS6~MIS1进行了对比分析,认为珠江三角洲下旋回与南海北部陆架层序D相当,珠江三角洲下旋回对应着南海北部陆架MIS6~MIS5(距今15万年~8万年)时代的层序地层,MIS4~MIS2末次冰期低海面时期的三角洲沉积位于现今南海北部陆架之上,并未向北延伸到现代珠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和南海北部陆架的下沉都是南海陆缘扩张的表现.  相似文献   

18.
晚更新世以来我国北方沙漠地区的气候变化   总被引:46,自引:2,他引:44  
本文通过地层沉积相等资料的分析,讨论了我国北方沙漠地区晚更新世以来的气候变化。  相似文献   

19.
晚更新世以来长江水下三角洲的沉积结构与环境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蕴珊  赵松龄 《沉积学报》1987,5(3):105-112
根据长江口外的三口钻井(Ch1,Ch2和Ch3)的沉积岩心资料研究了冰后期长江水下三角洲的沉积构造;它们由前积层,底积层和边缘沉积三部分组成。并根据14C,热发光测年和生物地层的研究探讨了该区自晚更新世以来的环境变迁,在中更新世末,本区为陆相沉积环境,随着玉木冰期中亚间冰期的到来,研究区发生了海侵,当玉木冰期最盛时期,这里又成为湖泊环境,又随着全新世的到来,再度出现浅海环境,随着河口三角洲的逐渐形成,构成了今日长江水下三角洲的沉积体系。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长江三角洲沉积区、浙东近岸沉积区及陆架改造沉积区的钻孔剖面的地层进行了初步研究。根据钻孔柱状岩心的粒度、矿物、化学及生物组分的特征,本区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地层可划分为上更新统与全新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