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于1996年4-5月,在山东即墨市田横镇对虾育苗场,以包膜维生素C和维生素C磷酸酯镁两种类型的维生素C添加饵料饲喂中国对虾蚤状幼体和糠虾幼体,以便研究在饵料中添加不同类型的维生素C对中国对虾早期幼体生长与存活的影响以及适宜的添加量。结果表明,添加包膜维生素C饲喂蚤状幼体的效果优于维生素C磷酸酯镁,其最适添加量为2mg/g饵料;添加维生素C磷酸酯镁饲喂糠虾幼体的效果优于包膜维生素C,添加量为1-5m  相似文献   

2.
中国对虾幼体发育阶段维生素A营养需要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96年5月11日-6月13日中国在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麦岛实验基地采集中国对虾幼体,在其配合饵料中添加维生素A,对其发育阶段维生素A的营养需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配合饵料中维生素A的含量为40.16-6.15μg/g时,对中国对虾幼体的变态,成活和健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维生素D对中国对虾生长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于1990年7-9月用不同维生素D水平的饵料饲喂中国对虾,研究饵料中维生素D的适宜添加量及对对虾的营养作用。结果表明,每百克饵料中添加6000U维生素D,其体长增长率和增重率最大,蛋白质消化吸收率最好,饵料系数最低;VD对对虾存活率无明显影响;投喂适量的维生素D时,有助于钙,磷在虾体中的吸收,虾壳中的沉积,虾壳的硬化。  相似文献   

4.
中国对虾对日本刺沙蚕的摄食率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1996年6月在山东莱阳市养殖场采集中国对虾(体长4.5-6.0cm体重1.2-3.7g)和日本刺沙蚕(体长1.0-5.0cm)通过持续20的室内实验,研究中国对虾对日本刺沙蚕的摄食率,实验条件为:水温21-23℃,海水盐度30-31,pH=8.2-8.6,室内自然光照,实验结果表明,中国对虾对日本刺沙蚕的摄食率C(g.g^-1.d^-1)与体重W(g)的关系为C=0.153W^0.7072,在  相似文献   

5.
甜菜渣对中国对虾消化酶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罗日祥 《海洋与湖沼》1997,28(3):280-284
于1996年10月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选取人工养殖中国对虾(平均体长9.02cm),以双缩脲法测定消化器官的蛋白含量;福林一酚试剂法测定蛋白酶活力;Somogyi比色法糖法测定淀粉酶和纤维素酶活力,同时研究中国对虾配合饵料中添加10%的甜菜渣或10%经不同方法处理的甜菜渣时,对消化器官蛋白酶、淀粉酶、纤维素酶活力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饵料中添加10%甜菜渣 经不同方法处理的甜菜渣饲喂中国对虾,  相似文献   

6.
杨仲明 《台湾海峡》1996,15(A00):80-82
在对虾配合饵料中以1‰-2.5‰的比例添加“对虾克毒王”药物,在整个养成期投喂含“对虾克毒王”的药饵,从1994年10月至1995年10月,在福建漳浦、广东深圳、山东莱州、文登对虾养殖病害防治示范区和示范区外的大连庄河市等养虾点进行大面积药物防治对虾暴发性流行病试验。  相似文献   

7.
不同剂型维生素C对中国对虾的营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不同剂型维生素C对中国对虾生长及其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增重率以维生素C磷酸酯镁和维生素C硫酸酯钾为最好,其次为多聚磷酸酯,结晶维生素C最差,分别较对照组增重14.7%、11.4%、8.9%及2.7%;存活率以维生素C多聚磷酸酯为最佳,其他剂型的维生素C的存活率皆相差不大。不同剂型维生素C在对虾组织中以游离态维生素C和磷酸酯形式存在,其在肝胰脏中的含量大于在肌肉中的含量。在肝胰脏中的含量以维生素C多聚磷酸酯组为最多,较结晶维生素C及对照组分别多42.59及93.17μg/g湿重;在肌肉中的含量以维生素C硫酸酯组为最多,较结晶维生素C及对照组多41.56及4.9.55μg/g湿重。  相似文献   

8.
中国对虾精子超温保存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柯亚夫  蔡难儿 《海洋与湖沼》1996,27(2):187-193,T001
于1991年11月-1993年5月对中国对虾纳精囊中精子进行超低温保存研究。结果表明,以自然海水或人工海水作基础液添加10%DMSO(V/V)及5%-10%的甘油配制成抗冻稀释液,稀释中国对虾精子进行超低温保存最有效,存尖率在60%以上;保存94-138d,解冻后作人工授精,受精率最高达59%;稀释液中Mg^2+,K^+,Ca^2+为超低温保存所必需,但Ca^2+浓度过高则不利于精子的保存。光镜及  相似文献   

9.
秦松  林光恒 《海洋与湖沼》1993,24(5):542-546
于1989年3月-1989年9月,利用极谱测定法研究了无机诱变剂Cd在3级实验食物(链从褐指藻经中国对虾至欧氏六线鱼)中的传递,并对积累Cd的中国对虾和欧氏六线鱼肌肉和内脏灰样进行了紫露草微核测定。结果表明,Cd浓度在传递中依次减少;经过6d喂食,Cd从褐指藻到中国对虾的传递比例为66.6%;经过7d喂食,Cd从中国对虾到欧氏六线鱼的传递比例为29.9%。t测验发现,处理组对虾内脏灰样与肌肉灰样之  相似文献   

10.
中国对虾日摄食节律的试验观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外界环境因子对对虾的影响已引起人们的关注,国内外学者对环境因子与对虾生理活动的关系做了不少研究。而有关环境因子对中国对虾(Penaeuschinensis)摄食和生长方面的研究较少。本文对中国对虾的日摄食节律进行了观察,并研究了浮游植物环境、温度、光照、日投饵次数等因子对中国对虾摄食和生长的影响。1 材料与方法1.1 中国对虾日摄食节律的观察在6个底面积为13m2的水泥池中,放养平均体长为7.88cm的中国对虾539尾,池底铺有20cm厚的底泥。使用直径30cm的饵料盘投喂配合饵料,将饵料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