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同号文  胡楠  韩非 《第四纪研究》2011,31(4):643-653
2006~2008年,在泥河湾盆地山神庙咀化石点发现大量保存完好的哺乳动物化石,已初步鉴定出如下种类:兔科(属、种未定)、鼠兔(未定种)、直隶狼、猫科(属种未定)、硕鬣狗(未定种)、草原猛犸象、披毛犀、板齿犀(未定种)、长鼻三趾马(未定种)、三门马、猪(未定种)、真枝角鹿(未定种)、转角羚羊(未定种)及中国羚羊等;尽管...  相似文献   

2.
吉云平  王贵玲  赵华 《地学前缘》2016,23(3):178-185
位于河北省西北部的阳原盆地在第四纪期间长期被泥河湾古湖所占据,堆积了巨厚的第四纪河湖相地层,其中夹有多层化学沉积。文中对广泛分布于盆地西端河湖相地层顶部的白色化学沉积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野外调查和年代测试、电子显微镜扫描观察、X射线粉晶衍射、常量和微量元素分析,以及硅藻和介形类化石鉴定等一系列实验手段,确认北梁地区地层中的灰白色化学沉积主要由文石组成,其年龄大致在270 ka前后,属中更新世晚期,是在当时比较温干的气候环境下,湖泊逐渐萎缩、湖水不断咸化、文石类矿物大量析出的结果。该地区的泥河湾古湖于中更新世晚期消亡。本研究首次发现了中更新世晚期的化学沉积,在时代上明显区别于以前发现的晚更新世晚期化学沉积。该化学沉积的发现为探讨泥河湾古湖消亡过程和原因提供了直接的沉积学证据,对于重建我国北方中更新世晚期的古环境也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3.
为了揭示东昆仑阿拉克湖地区早更新世的气候环境演化,利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以及古地磁对位于东昆仑山系东段的阿拉克湖断陷盆地早更新世沉积物样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黏土矿物的成分主要为伊利石和绿泥石,含有少量的高岭石.伊利石结晶度在0.280~0.513°之间,反映伊利石结晶度存在明显的差别.古地磁分析结果显示,磁化率介干14.85×10-6~214.20×10-6SI之间,平均为68.41×10-6SI,也存在着明显的变化.ω(Kao)/ω(I Ch)比值在0.11~0.22之间,反映不同时期沉积物中高岭石与伊利石、绿泥石之间相对含量的变化.ω(Kao)/ω(I Ch)比值、伊利石结晶度以及古地磁分析结果的变化特征,均反映了东昆仑阿拉克湖的古气候经过了从冷干到温湿的气候变化,而沉积物以伊利石和绿泥石为主以及相对较高的伊利石结晶度和偏低的磁化率值则说明早更新世阿拉克湖地区的气候总体以冷干为主.  相似文献   

4.
青海格尔木早更新世昆仑河砾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昆仑河发源于昆仑山,是格尔木河的重要支流之一。前人所报道的新近纪与第四纪地层,主要集中于昆仑山垭口地区,而在昆仑河—格尔木河谷地中,只有中更新世以来的最新地层,从而提出了发生于1.1~0.6 Ma BP间的“昆仑—黄河运动”的概念。然而在昆仑河谷中发现了厚达20 m的钙质胶结的河流相砾石层(昆仑河砾岩),其分布、特征及其与纳赤台沟组、三岔河组和低阶地沉积等上覆地层的不整合接触关系,以及ESR法测定的该砾石层2个钙质胶结物样品的年龄(分别为1 042 ± 104 ka BP与1 269 ± 126 ka BP)均表明,早在距今1.27~1.42 Ma之前昆仑河—格尔木河河谷已经形成,而且已深切到现今的谷底。此后河谷内的多次切割与堆积,不应是构造运动的结果,而可能是冰期与间冰期气候变化所引起的侵蚀与搬运能力变化造成的。同样,昆仑山相对于柴达木盆地的强烈隆升至少应发生于距今1.27~1.42 Ma之前。   相似文献   

5.
6.
黄河源区早更新世含植物化石地层的发现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扎根加陇早更新世湖相地层(1919.6kaB.P.)、棒咯涌K5号钻孔早更新世河湖相地层(1135.9~945.4kaB.P.)、野牛河西岸早更新世河湖相地层(1548.2~765.4kaB.P.)以及产于扎根加陇早更新世湖相地层中的植物化石、各剖面孢粉资料的分析,获知黄河源区早更新世早期为亚热带山地针叶林植被景观,地层中木本植物花粉占绝对优势,以针叶植物云杉属、松属、冷杉属、铁杉属为主,是源区动植物发育的鼎盛时期;进入早更新世晚期初,乔木植物花粉迅速减少乃至全部消失,草本植物花粉大幅度增加。晚期末,孢粉出现贫化,以草本植物花粉为主,呈现荒漠草原植被景观。提出了现今黄河源区生态地质环境的形成是地质演化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7.
前人曾经提出青藏高原早更新世存在一次大冰期,但苦于未找到冰碛层而未曾被人们重视。本次《康西瓦》、《恰哈》、《岔路口》、《阿克萨依湖》四幅1:25万区域地质调查项目,2003年在《岔路口》幅天文点一乔尔天坦一带野外地质调查工作中,首次发现了早更新世冰碛层,其分布特征与现代地形地貌无直接关系,说明该期冰碛层形成之后,地壳还发生了差异隆升。该冰碛层的发现对确定青藏高原早更新世冰期的存在,提供了直接的证据,对研究青藏高原“大冰盖”和“统一大湖”学说提供了可靠的资料,对进一步研究大陆动力学及地壳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北京周口店地区早更新世古冰楔遗迹的发现及其研究意义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相似文献   

9.
刘平 《贵州地质》1999,16(1):34-35
李宗发同志通过 1:5万区调 ,在沿河县境内发现了铝土矿含矿岩系 ,无疑为寻找铝土矿提供了新的信息 ,是值得高兴的。现就李宗发在《沿河石炭系九架炉组铝土矿的发现及其意义》〔1〕一文中的两个问题提出商榷。1  该文在“时代归属问题”一节中提到 ,“这套铝质岩系或硅质岩系位于志留系秀山组三段之上、二叠系下统梁山组之下 ,……其产出层位与黔北道真一带产铝土矿的姚家林组(贵州地勘局 10 6队曾定为石炭系上统 )相似 ,……”〔1〕。据笔者所知 ,10 6地质大队无论在公开或内部的文献中 ,从未将道真一带产铝土矿的地层定为“姚家林组” ,而…  相似文献   

10.
11.
赵希涛  张永双  胡道功  曲永新 《地质通报》2006,25(12):1381-1386
报道了云南大具盆地北部金沙江下渡口西岸的2层早更新世金沙江砾石层,它们分别位于盆地底部的冲、洪积砾石层的底部。该砾石层的砾石分选与磨圆很好,局部被钙质胶结,成分复杂,大部分为本地所无,表明其应为金沙江长距离搬运而来。该砾石层的钙质胶结物和钙质砂层2个样品的ESR年龄测定结果分别为1950±230kaBP和1770±160kaBP,属早更新世。对比其上游四川德格含下更新统汪布顶组哺乳动物群的金沙江第五级阶地砾石层和下游四川攀枝花金沙江沿岸伏于中、晚上新世湖相沉积昔格达组之下的分选与磨圆良好、成分复杂的河流相砾石层,表明在早更新世甚至上新世时期,金沙江已经贯通。  相似文献   

12.
济阳坳陷早第三纪震积岩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49,自引:3,他引:46  
济阳坳陷下第三系沙河街组三段及四段地层中发现了大量与地震活动有关的变形构造,如微断层、层内小褶皱、液化砂岩脉、振动液化卷曲变形和火焰构造等。通过牛110、利 981、车古 201和义 377等井的系统观察,发现震积岩的垂向序列自下而上依次为震裂岩和震塌岩层段、阶梯状正断层层段、振动卷曲变形层段、液化砂岩脉层段、碎块层段和均一层段,分别对应于强震期、地震衰减期和余震期。震积岩的发现不但有助于分析判断控盆边界断裂的强烈活动时期,震积岩自身也可能是一种潜在的油气储集体,因而地震事件沉积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3.
通过札达盆地河湖相地层的野外实测剖面和地质调查,结合前人资料,根据沉积岩性、不整合面、所含化石、固结程度和岩相变化,初步将这套水平产出、原顶底及接触关系不明的新近纪上新世-第四纪早更新世河湖相地层,划分为1个群、3个组、2次构造运动(不整合).从新到老为下更新统香孜组(Qp1x)和上新统古格群(N2gg),其中后者又细分为上新统札达组(N2 2z)和上新统托林组(N 1 2t).河湖相沉积中香孜组与札达组、札达组与托林组之间2个不整合面的发现和象泉运动与古格运动2次构造运动的确定,为研究青藏高原隆升过程、该区新近纪以来湖泊与河流演化、气候变化、古地理变迁和环境演化,以及新近系、第四系地层划分等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14.
通过札达盆地河湖相地层的野外实测剖面和地质调查,结合前人资料,根据沉积岩性、不整合面、所含化石、固结程度和岩相变化,初步将这套水平产出、原顶底及接触关系不明的新近纪上新世-第四纪早更新世河湖相地层,划分为1个群、3个组、2次构造运动(不整合).从新到老为下更新统香孜组(Qp1x)和上新统古格群(N2gg),其中后者又细分为上新统札达组(N2 2z)和上新统托林组(N 1 2t).河湖相沉积中香孜组与札达组、札达组与托林组之间2个不整合面的发现和象泉运动与古格运动2次构造运动的确定,为研究青藏高原隆升过程、该区新近纪以来湖泊与河流演化、气候变化、古地理变迁和环境演化,以及新近系、第四系地层划分等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15.
通过札达盆地河湖相地层的野外实测剖面和地质调查,结合前人资料,根据沉积岩性、不整合面、所含化石、固结程度和岩相变化,初步将这套水平产出、原顶底及接触关系不明的新近纪上新世—第四纪早更新世河湖相地层,划分为1个群、3个组、2次构造运动(不整合)。从新到老为下更新统香孜组(Qp1x)和上新统古格群(N2gg),其中后者又细分为上新统札达组(N22z)和上新统托林组(N12t)。河湖相沉积中香孜组与札达组、札达组与托林组之间2个不整合面的发现和象泉运动与古格运动2次构造运动的确定,为研究青藏高原隆升过程、该区新近纪以来湖泊与河流演化、气候变化、古地理变迁和环境演化,以及新近系、第四系地层划分等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16.
吉林省东南部早寒武世晚期地层中含有数层含铜层,它们主要赋存在红色岩层所夹的灰绿黄绿色岩层之中。本区含铜层的形成与当时富氧阶段中的缺氧时期息息相关;而且该类型含铜层主要产自滨海或滨浅海地带,受当时古地理严格控制  相似文献   

17.
西藏错鄂及邻区晚更新世高位湖相沉积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西藏那曲县西的错鄂(31°24′~31°32′N,91°28′~91°33′E,湖面海拔4515m)东南岸(嘎杂西北坡),发育了拔湖18~271m的湖相沉积。错鄂及邻区湖相沉积的U系法测年和孢粉分析结果表明,至少在75.3~48.8kaBP间,当地植被经历了早期以松、蒿、桦为主的森林草原和晚期以松、蒿、水龙骨科为主的森林草原或森林等两个阶段,反映了气候由温和较干到温和偏干的状况,但晚期温度与湿度均较早期为高,而干燥度则略有降低。同时,包括错鄂盆地在内的“那曲盆地”则是古“羌塘东湖”的东半部。约在37kaBP左右,可能由于怒江的溯源侵蚀,切开了“羌塘东湖”与怒江的分水岭,使“羌塘东湖”的东半部古湖外泄,而成为外流区———怒江(上游那曲)流域的一部分。正因为有古湖外泄的一段历史,故可以理解钻穿了整个第四纪地层的错鄂孔B/M界线以上部分的地层较薄的原因了。  相似文献   

18.

新疆西天山备战铁矿床出露下石炭统大哈拉军山组海相火山喷发-沉积碎屑岩夹碳酸盐岩建造, 前人认为矿区铁矿体赋存在中-基性火山岩中, 主要为岩浆-热液成因。本文作者对矿区进行了剖面测量和钻孔岩芯编录, 发现在碳酸盐岩地层中也发育有铁矿体, 该矿体由纹层状、浸染状、条带状和块状矿石组成, 前三种矿石组成贫矿体, 呈层状分布于碳酸盐岩中; 块状矿石组成富矿体, 呈脉状产出于不同围岩界面及裂隙中。对矿区的碳酸盐岩进行了岩相学、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分析, 认为区内碳酸盐岩包括灰岩、硅质灰岩、白云岩、钙质白云岩和大理岩等, 含矿岩石主要是白云岩。碳酸盐岩的碳同位素δ13CV-PDB值(3.0‰~5.2‰)变化小, 而氧同位素δ18OV-PDB值(-21.7‰~-12.3‰)变化大, 与成岩作用及热液活动有关; 灰岩和硅质灰岩的U/Th(< 0.5)、Ni/Co(2.99~7.59)和V/Cr(1.37~2.32)比值相对较低, δCe(0.85~1.02)异常不明显, 硅质灰岩中含有较高的SiO2(>15%)和Al2O3(>3%), 其中还有硅质岩夹层, 指示其沉积环境为受陆源碎屑混染作用影响的酸性、氧化环境。白云岩的U/Th(>0.5)、Ni/Co(6.01~-18.36)、V/Cr(2.06~5.38)比值适中, δCe(0.83~0.98)具有负异常, 岩石含有硫化物和有机质, 很少有陆源碎屑混染, 指示白云岩沉积环境为碱性、还原环境, 利于Fe2+的溶解及铁胶体沉淀成矿。矿相学和矿物化学研究表明, 碳酸盐岩中的纹层状和浸染状矿石的磁铁矿分别是铁胶体后期转化和黄铁矿被交代的产物, 磁铁矿具有富镁低硅的特点, 为沉积成因; 而条带状和块状矿石中的磁铁矿是重结晶作用和热液交代及充填作用所致, 磁铁矿具有富钙和铝的特点, 为热液成因。因此, 备战铁矿床的碳酸盐岩中发育的铁矿体为沉积成因, 有后期热液成矿作用的叠加, 可归为沉积-热液叠加成因。

  相似文献   

19.
陕西商南地区牛耳川组化石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0.
新疆半岛湖地区晚二叠世与早三叠世地层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巴颜喀拉弧后盆地西端的半岛湖地区,分布着大量的复理石建造,以往一直认为其属三叠世沉积。近期笔者在该区上述地层中发现了牙形石和孢粉化石,首次厘定该区上二叠统和下三叠统的存在,对完善该区的地层系统和沉积构造研究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