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客运专线铁路匝道的铺设必须具有较高精度,测量误差必须控制在毫米级范围之内,因此,测量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郑徐客运专线工程为例,介绍了CPⅢ控制网点的设置、CPⅢ控制网平面测量、CPⅢ水准控制网测量等测量技术进行分析和研究,通过对测量结果的评价发现,平面控制网的精度和高程控制网精度均满足精度要求,说明了CPⅢ测量技术在无匝道轨道的铺设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鉴于铁路客运专线无砟轨道CPⅢ控制网与常规铁路控制网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本文详述了基于掌上电脑PDA的CPⅢ精密控制测量自动化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方法。本文首先介绍了CPⅢ控制网布设施测的方法以及数据自动采集的基本原理,然后对系统的设计思想、总体设计和实现的基本功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3.
徐峥 《北京测绘》2023,(11):1561-1566
城市轨道交通轨道控制网(CPⅢ)是轨道铺设和运营维护的基准,具有测设精度高、多余观测数多、使用方便、控制点易保存等特点。本文分析了CPⅢ控制网测量误差来源,基于苏州轨道交通隧道贯通控制点施工成果与第三方成果差值的限差,推导了苏州轨道交通CPⅢ控制网起算点的中误差;根据苏州轨道交通盾构隧道限界图及实测CPⅢ数据、第三轮线网隧道洞径,构建了多种纵横向点对距离的苏州轨道交通CPⅢ仿真控制网;对仿真控制网进行间接平差计算,得出了隧道洞径增大可提高CPⅢ相邻点间的相对点位精度、CPⅢ点对纵向间距不宜超过80 m等结论,对苏州轨道交通CPⅢ控制网的布设、施测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
高速铁路轨道控制网测段网衔接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轨道控制网(CPⅢ)是高速铁路(简称高铁)建设中轨道铺设、安装调试控制和运营维护监控的基准。CPⅢ依据技术设计、建设需要,分测段建网,测段网衔接处理是CPⅢ建网技术的关键,其衔接处理将直接影响CPⅢ网成果精度和控制着轨道安装、调试及运营维护监测质量,为此把控测段网衔接技术是提高和保证CPⅢ建网质量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5.
详细介绍了GPS精密控制网在杭长客运专线复测中的布设,以及GPS精密控制网数据处理及在客运专线工程中施测,总结了GPS用于布设铁路测量控制网所具有的特点,同时推出了GPS1200在布设测量控制网中的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6.
结合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铺轨基标测量的工程实践,提出研发地铁城市轨道交通工程CPⅢ控制网自动化测量系统的必要性,介绍了系统的开发平台和技术要求,指出了系统的架构设计和开发流程,开发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CPⅢ控制网自动化测量系统。  相似文献   

7.
合肥至蚌埠客运专线CP0网是合蚌客专精测网的基础,本文详细介绍了CP0网点位选择与埋设,CP0点外业观测与数据处理。  相似文献   

8.
铁路第六次提速后,为提高对铁路的监测维护,保障铁路运营安全,更加高效地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在既有铁路上布设高精度的精密控制网CPⅡ测量和轨道控制网CPⅢ迫在眉睫。现将结合已做的精密控制网研究如何在既有铁路施测精密控制网。  相似文献   

9.
CPⅢ控制网是直接控制无碴轨道施工的最后一级平面、高程控制网,已经在高速铁路建设中大量采用,其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技术已日趋成熟。文中结合重庆市某桥墩变形监测项目,介绍将CPⅢ技术应用于变形监测工程的操作流程。监测结果表明,CPⅢ后方交会测量精度达毫米级,能够满足大部分变形监测工程的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10.
轨道控制网(CPⅢ)是高速铁路(高铁)的线下工程与线上轨道工程有机结合的控制纽带,它控制着高铁建构筑物衔接,是轨道铺设、精调及运营维护的基准。为此CPⅢ控制网要求技术设计科学、严谨,工序控制严密、合理,测量技术先进、实用,建网成果持续稳定、高精度。本文基合蚌先导段(试验段)工程实际研究,探讨高铁工程测量控制网中的轨道控制网(CPⅢ)测量技术。  相似文献   

11.
为了适应高速铁路行车的平顺性和舒适性的要求,高速铁路轨道必须具有较高的铺设精度,甚至精度要保持到毫米级范围内,测量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无砟轨道板静态调整是控制客运专线高平顺性和高精度的最后一个工序,也是整个测量过程的重中之重,本文以石武客运专线SWZQ-7标段漯-驻特大桥为例,通过对CPⅢ测量、全站仪设站、外业数据采集及模拟调整等测量技术进行分析和研究,说明测量技术在CRTSⅡ无砟轨道板长钢轨静态调整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为了适应高速铁路行车的平顺性和舒适性的要求,高速铁路轨道必须具有较高的铺设精度,甚至精度要保持到毫米级范围内,测量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无砟轨道板静态调整是控制客运专线高平顺性和高精度的最后一个工序,也是整个测量过程的重中之重,本文以石武客运专线SWZQ-7标段漯-驻特大桥为例,通过对CPⅢ测量、全站仪设站、外业数据采集及模拟调整等测量技术进行分析和研究,说明测量技术在CRTSⅡ无砟轨道板长钢轨静态调整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从已知点兼容性、测量设备误差、距离投影改化等方面分析影响CPⅢ平面控制网测量精度的主要因素。通过剔除兼容性差的CPⅡ加密测量已知点、更换误差超标的棱镜、测定并改正全站仪综合加常数误差、对观测边长进行投影改正,能有效提高无砟轨道CPⅢ平面控制网平差精度,减少观测数据的返工重测次数,为我国无砟轨道CPⅢ平面控制网测量技术的...  相似文献   

14.
刘士旬 《测绘通报》2015,(2):133-135
CPⅢ控制网复测质量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保证复测的准确性;二是保证复测的可靠性。在合福客运专线六标的CPⅢ控制网复测中,平面网测量使用具有自动目标搜索、自动照准、自动观测和记录的智能型全站仪Leica TS30(标称精度:0.5″,0.6 mm+1×10-6D)进行;高程网测量使用Leica DNA03电子水准仪(标称精度:0.3 mm/km)进行。在此次高速铁路CPⅢ控制网复测过程中,通过采取各种切实可行的措施和方法,保证了复测的质量,完成了测量任务。  相似文献   

15.
王作钰 《地理空间信息》2021,19(3):90-91,114
新建南通至上海铁路一期工程线上CPⅡ复测按照新规范技术要求实施,CPⅡ点按照评判标准更新后,部分更新点的坐标变化与CPⅢ控制网的变化并不协调。通过分析复测中的典型案例发现,线上CPⅡ更新在规范评判原则的基础上,还应增加CPⅢ复测与建网成果的分析来确定CPⅡ成果的采用情况,并扩展至无砟轨道。提出了采用CPⅢ控制网的复测数据更新CPⅡ的方法,以保持CPⅢ基准的统一,减小轨道精调的工作量。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高速铁路CPⅢ高程控制网建网时普遍采用的德国测量方法,指出其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技术上更为合理又适合我国国情的矩形法测量方法。通过对矩形法相邻点高差相对中误差和最弱点高程中误差的估算以及实验验证,认为矩形法可以用于CPⅢ高程网的建网测量。研究结果对于目前高速铁路工程测量相关规范的制订和在建高速铁路CPⅢ高程网的测量具有重要的参照价值。  相似文献   

17.
高速铁路CPⅢ高程控制网测量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分析高速铁路CPⅢ高程控制网建网时普遍采用的德国测量方法,指出其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技术上更为合理又适合我国国情的矩形法测量方法。通过对矩形法相邻点高差相对中误差和最弱点高程中误差的估算以及实验验证,认为矩形法可以用于CPⅢ高程网的建网测量。研究结果对于目前高速铁路工程测量相关规范的制订和在建高速铁路CPⅢ高程网的测量具有重要的参照价值。  相似文献   

18.
高速铁路CPⅢ平面网需要在不同施工阶段进行复测,复测过程中的主要技术困难有大跨度连续梁段埋设的CPⅢ点随梁体伸缩变化存在多值性,无法满足随时使用的坐标准确性小于等于±3mm。采用线性回归模型对大跨度连续梁段的CPⅢ点平面坐标进行预测,基本解决了多值性的问题,同时提出在复测阶段选用合格的cPⅢ点代替CPII对其平面网进行约束,使复测后的成果尽量与原测成果相匹配。该方法可增强CPⅢ点使用的准确性,为现场施工提高效率。  相似文献   

19.
为提高高速铁路轨道控制网(CPⅢ)建网及复测的效率,提出单点交错形式三维CPⅢ控制网测设新方法。该方法采用单点交错的布点方式,较点对形式的CPⅢ控制网CPⅢ控制点数量减半;该方法采用全站仪一次测量同时构建CPⅢ平面网和CPⅢ三角高程网,测量效率显著提高。为验证该方法的精度及可行性,对某段高速铁路CPⅢ控制网实测数据进行计算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求得的坐标与传统点对形式的CPⅢ控制点坐标的较差落入[-1 mm,1 mm]区间的概率为98.9%,求得的高程与矩形法水准高程的较差落入[-3 mm,3 mm]区间的概率为97%,说明按照本文方法构建的CPⅢ平面网及CPⅢ三角高程网,均满足高铁CPⅢ控制网的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20.
在铁路运营维护阶段,线路大型养护机械特别是自动化养护机械的使用极大提高了线路养护的效率和质量,但同时对轨道控制网(CPⅢ)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对我国普速有砟铁路CPⅢ测量技术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对现有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对比分析。通过工程实例对CPⅢ单侧形式和自由测站法建立的CPⅢ网精度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单侧形式CPⅢ点自由测站法的点位精度及相对点位精度皆优于导线测量法,能很好满足自动化养护机械对有砟铁路轨道控制网的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