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近年来,省测绘地理信息局紧紧围绕省委提出的"三区"战略建设任务,充分发挥测绘地理信息工作基础性、先行性作用,主动介入生态保护与建设工作,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卫星遥感技术以及全球定位等空间信息技术为创建生态文明先行区提供了高效优质的测绘地理信息服务。一、开展地理国情监测,生态文明保护建设有了"千里眼"(一)运用测绘遥感技术为省生态保护与建设提供服务。一是开展了三江源黑土滩本底调查,确定了三江源区"黑  相似文献   

2.
三江源位于青藏高原的腹地、青海省南部,总面积为30.25万km^2,为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源头汇水区。三江源区河流密布,湖泊、沼泽众多,雪山冰川广布,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湿地类型最丰富的地区,素有“江河源”、“亚洲水塔”之称。三江源地区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高原湿地生态系统,是我国淡水资源的主要补给线和西部地区的生态屏障,关系到全国的生态安全。三江源区生态保护与建设,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它不仅是一项造福于青海三江源区子孙后代的生态工程,也是一项惠及三江流域乃至全国人民的宏大工作。  相似文献   

3.
三江源是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最脆弱和敏感的区域之一,一旦遭到破坏则不可逆转。受三江源地区多云等不利气象条件的影响,很难获取大范围尺度上季相一致的、无云的Landsat遥感影像。本文利用Google Earth Engine平台,对1990-2015年的相同季节的3766景Landsat影像进行像元级融合并重构最小云量影像集,借助GEE的并行云端计算,快速得到了能够反映生态环境质量的遥感生态指数(RSEI),对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与监测。三江源时空变化与差异分析表明:1990-2000年生态环境质量呈快速下降状态,RSEI平均值从0.588下降到了0.505,生态环境质量变化以轻度恶化为主;2000-2015年生态环境质量下降速度变缓,并于2015年呈现变好态势,生态环境质量变化以不变为主,且轻度恶化面积大幅减少;该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呈现出空间分异,自西向东,生态状况变差。基于GEE平台在三江源地区的实验结果表明,GEE可以作为大区域范围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与监测的计算平台。  相似文献   

4.
三江源地区位于青海省南部、青藏高原的腹地,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源头,故称三江源。三江源地区是我国最重要、影响范围最大的生态调节区和产水区,是青海、中国、亚洲乃至世界的重要生态屏障。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在几十年前还是令人称羡的  相似文献   

5.
基于2000-2013年三江源MODIS NDVI数据,本文系统地分析了三江源植被生长季累计NDVI的时空变化特征,并结合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实施的相关统计数据,探讨了人类活动对三江源植被变化的影响,最后通过气候因子与生长季累计NDVI的相关性分析,揭示了影响三江源不同地区植被变化的主要气候限制因素。结果表明,2000-2013年三江源植被NDVI整体上呈增加趋势,NDVI明显增加的区域面积比例达17.84%,主要分布于研究区的西部和北部;明显减少的区域仅占0.78%,多零星分布于研究区中部;NDVI变化稳定或没有显著变化趋势的区域面积比例为59.64%,主要位于研究区东部和南部。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的实施虽然促进了植被恢复,但对区域植被整体变化的影响有限,研究时段内区域植被整体好转主要受气候因素控制。西部长江源区的植被生长主要受气温影响,东北部黄河源区主要受降水制约,南部澜沧江源区降水和气温的限制性均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正>黄河流域构成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是连接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的生态廊道,拥有三江源、祁连山等多个国家公园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样,是重大国家战略。  相似文献   

7.
局属动态     
<正>青海湖面积近10年持续增加三江源草原生态逐渐恢复省测绘地理信息局在第一次全省地理国情普查工作中,对青海湖水面面积变化和青海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生态环境进行了监测。从监测数据表明,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的实施,促使青海湖面积近10年持续增加,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草原生态系统逐渐恢复。该监测成果于9月16日在全国地理国情监测研究成果发布会上正式发布。  相似文献   

8.
一、在农牧业区多目标化探项目实施的意义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全面实施,国家对农牧业进行了战略性结构调整,提出了“退耕还林、还草”,“三江源区生态环境保护”等再造西北秀美山川工程,生态环境地质的发展将对地区经济  相似文献   

9.
正5月26日,青海省委常委、组织部长王宇燕赴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青海省林草局、青海省自然资源厅调研机构改革后体制机制运行情况。王宇燕实地查看了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展陈中心、生态监测中心、党建长廊,调研了解了林草生态保护建设展馆、青海省自然资源博物馆建设情况,与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就机构改革后自然资源系统工作运转及职能履行情况进行座谈。她指出,按照中央统一部署,青海省于2019年全面完成机构改革工作,有力保障了各  相似文献   

10.
正记者从青海省发改委及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获悉,2005年至今,我国在三江源地区的生态保护投入资金已超180亿元,今年将再投9亿元。三江源地区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20世纪70年代起,气候变化及人为因素致当地草原、河湖等生态系统发生退化,源头涵水能力下降,对下游产生影响。2005年,我国启动为期9年的三江源生态保护  相似文献   

11.
以“三江源”地区为研究对象,对该区遥感影像NDVI指数的提取,对植被盖度多级灰度分割,并通过野外的查证,对“三江源区”植被覆盖及其分布状况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为以后“三江源区”的草地分布状况以及其变化趋势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三江源地区是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和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科学认知三江源地区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城镇空间的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及驱动机制,对于促进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从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入手,分析1992―2020年的变化特征;然后结合土地分类和量化评价辨识出农牧空间,进而界定出“三区空间”并对其演变特征进行分析;最后,利用地理探测器分析变化背后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① 三江源地区城镇空间增幅达774.56%;生态空间和农业空间以2005年和2015年为转折点,分别呈“U”字型和倒“U”字型变化趋势;② 研究区仅发生了4种交叉转换:生态空间转农业空间规模为1154.1 km²,多发生在气候变化主导区,转化量大但速度在逐步放缓;农业空间转生态空间规模为1140.8 km²,多分布在气候与人类活动共同作用区,转化速度呈明显变快趋势;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转为城镇空间的总量分别为41.0 km²和12.3 km²,多分布在县(市)驻地镇附近,转化速度在三个阶段表现为“缓慢增长―变快―减缓”的态势;③ 地理基础条件是“三区空间”格局演化的基本动力和前提,制约着交叉转换的位置和方向;社会经济因素是演化的关键驱动力,对交叉转换规模和速度均具有显著影响;生态保护政策在2005年之后驱动作用显著,尤其在“生态―农业”空间的相互置换过程中发挥着稳定作用。本研究可为牧业地区主体功能降尺度传导和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提供新思路,可应用于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决策和各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  相似文献   

13.
平朔露天矿区生态环境空间信息系统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平朔露天矿区生态环境空间信息系统(ESISP)是以MapGIS为平台,以露天矿区在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中的资源与环境问题为研究对象,通过Visual C++开发各类资源与生态环境专题应用模型.该系统可为矿区环境管理部门及从事生态环境的研究人员提供该矿区的环境背景信息及土地复垦、土地利用、环境质量、环境规划等专题分析,为解决平朔露天矿区的环境问题提供技术支持.本文介绍了ESISP系统的基本功能、空间数据库的建立及专题应用模型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4.
准确认识三江源植被生产力月度尺度的时空格局变化,对三江源畜牧业生产以及生态保护政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可稳定获取的重访周期为4 d的16 m分辨率GF-1/WFV数据使中等空间分辨率的月度NPP产品生产成为可能。本文建立了一套以GF-1/WFV为基本数据源的中等空间分辨率草地月度NPP估算技术方法,并评估了其在三江源地区应用的可行性。在黄河源区玛多县的实验表明以GF-1/WFV为基础,以MODIS13Q1数据为补充,可以获得覆盖全区的中等空间分辨率月度NDVI数据,据其反演得到的草地NPP,地面验证精度在70%以上,优于MODIS NPP产品精度,且能更为详细地反映草地生产力变化的空间差异,在青海三江源地区利用GF-1/WFV数据生产中等空间分辨率的草地月度NPP产品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正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是党中央在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按照中央决策部署,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安排,自2016年启动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以下简称"体制试点工作")以来,作为核心区的玉树藏族自治州大胆创新、扎实前行,强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健全完善政策制度体系,体制试点工作即将圆满收官。在这一进程中,与体制试点工作最为紧密的玉树藏族自治州自然资源局是如何开展相关工作的,主要做了哪方面的工作,让我  相似文献   

16.
三江源生态工程实施以来草地恢复态势及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实施以来,区域生态环境发生了明显的改善。为了正确认识该地区草地退化恢复的程度及其空间分布特征,本文通过对比分析2004年和2012年2期遥感影像,利用人工解译的手段获取了工程实施后三江源地区退化草地变化态势数据集,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退化草地的恢复态势,以及草地退化现状的空间格局特征。结果表明:① 2004-2012年三江源生态工程实施以后,该地区草地退化呈现不同程度的减缓态势,而且局部地区草地状况明显好转;② 三江源地区各县草地退化趋势基本得到控制,退化草地变化以轻微好转和明显好转为主,退化发生和退化加剧现象仅发生在极少数县;③ 2012年三江源退化草地面积比2004年降低了5.78%,其中中度退化草地的面积减少最显著,下降了5.35%。黄河源和长江源草地退化的形势依然比较严峻,玛多县、曲麻莱县、称多县北部和治多县东南部草地退化最明显。三江源生态工程自实施以来,草地恢复态势及现状分析对归纳总结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一期工程的成功经验和基本教训,以及合理指导二期工程的实施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17.
露天矿区土地复垦及生态重建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研究以及复垦模式的验证、推广,都需要借助数据库技术对多年研究数据进行有效的组织管理。本文论述了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数据库设计过程中的用户需求分析、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物理结构设计以及数据库的实施与维护。该研究促进了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工作的信息化。  相似文献   

18.
日前,国家测绘局与省政府在西宁签署青海省地理空间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合作协议,并正式启动在江源区生态环境遥感动态监测系统建设,这是继三江源区自然灾害监测、环境监测之后开展的一个综合监测预警系统,将对青海省特别是三江源地区的环境保护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近20年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植被生产力变化模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三江源保护区是我国最大的自然保护区,对我国的生态安全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作为生态系统功能重要指标之一的净初级生产力的大小及其速率,一直是人们关心的问题。本文利用GLOPEM模型模拟得到的青海三江源地区1988-2008年的NPP数据,计算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内外1988-2008、1988-2004,以及2004-2008年3个时间段的NPP年际变化速率,比较了三江源保护区内外的NPP年际变化。同时对三江源各个下属保护区的NPP增长潜力进行了排序,结果认为,三江源地区自生态系统工程实施以来,NPP有了明显的回升,回升速率约为0.47 gC/m2·a,其内部大多数子保护区的NPP也有了明显恢复,NPP回升的保护区占到总保护区数量的72%。  相似文献   

20.
11月16日,由青海省测绘地理信息局牵头历时四年完成的“三江源区生态环境遥感动态监测系统”和“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地理信息系统”通过青海省科技厅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评审,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这两项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是测绘服务于省委、省政府工作大局的重要举措,是测绘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平台。系统的建成,标志着青海省转变地理信息服务方式取得了新的进展,为青海省生态保护及循环经济建设提供更好的地理信息服务,以及直观、科学、准确的空间辅助决策支持,推动青海省政务信息化迈上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