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根据乌鲁木齐河源区末次冰盛期形成的保存完好的古冰川遗迹和现代气候条件下冰川物质平衡与气候的关系,用冰川动力学方法估算出冰川达到末次冰盛期规模时的气候条件。依据末次冰盛期冰川面积,结合冰川平衡线高度和冰川体积综合分析,乌鲁木齐河源区末次冰盛期的夏季气温应比现代低4.8℃左右,降水约只有现代的30%。但目前其它古气候方法的研究结果表明,末次冰盛期的夏季气温比现代低5.6℃左右,两者相差0.8℃,其原因可能主要是冰川动力学方法未考虑构造抬升对气温的影响,据此推测,乌鲁木齐河源区末次冰盛期至今的构造上升量约为130m。  相似文献   

2.
张越  许向科  孙雅晴 《冰川冻土》2022,44(4):1248-1259
末次冰盛期(LGM)时全球大范围降温,青藏高原冰川大规模扩张,重建LGM时期古冰川规模对认识高原冰川水资源演化及古气候条件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根据青藏高原东南巴松措流域及派山谷两地的冰川地貌及其10Be暴露年代数据,本文应用冰川纵剖面模型定量重建了两地冰川在LGM时期的范围、冰储量和平衡线高度(ELA)等参数,并通过冰川气候模型恢复了LGM时的气候条件。结果表明:巴松措流域LGM时期的冰川面积约为982.3km2,是现代冰川面积的4.5倍,冰储量约为274.4km3;派山谷无现代冰川分布,LGM时期的冰川面积达5.76km2,冰储量约为0.51km3;LGM时期两冰川的平衡线高度分别为4 460~4 547m和3 569~3 694m,与现代冰川相比分别降低了535m和1 034~1 184m。在降水减少60%的情况下,考虑LGM以来的构造剥蚀对平衡线高度变化的影响,LGM时期巴松措流域和派山谷冰川的夏季平均气温分别比现在低约2.96~4.89℃和5.09~6.99℃。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地热流体水化学、同位素以及热储岩石热物性测试,分析了延庆地热田大地热流特征、地热流体补给来源、年龄、循环深度以及热储温度等,从源、通、储和盖四方面系统总结了地热田成因。结果显示:延庆地热田属于由正常大地热流加热的非火山型地热系统,热田内大地热流值为75.6m W/m~2,地热流体补给来源于延庆西北部山区的大气降水。热田内三个主要热储中的地热流体年龄和循环深度存在一定区别。燕山期花岗岩、白垩系砂岩和蓟县系白云岩热储中地热水年龄分别为15~21ka、28ka、48ka。花岗岩和砂岩热储中地热流体循环深度约2500m。白云岩热储中流体循环深度为2900~3600m,热储温度分布范围为80.5~98.3℃,平均热储温度90.6℃。  相似文献   

4.
北京延庆白河堡地区后城组时代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火山岩样品的Rb Sr同位素分析结果 ,得到北京延庆白河堡地区后城组的Rb Sr等时线年龄为 1 6 2 8Ma ,误差为± 1 1 4Ma ( 1σ) ,或± 36 1Ma( 95%置信区间 ) ,M S W D 等于 2 98。结合其上下层位关系 ,白河堡地区后城组的时代可能属于中侏罗世Bathonian阶。北京延庆白河堡一带的后城组可能可以与髫髻山组对比  相似文献   

5.
基于GIS的北京市延庆县地质灾害易发性区域划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灾害科学研究的深入,区域地质灾害已成为其重要的研究领域。文章利用遥感技术及GPS工具获取地质灾害的特征信息,在对地质灾害的成因背景分析基础上,运用GIS空间分析功能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评估理论构建了地质灾害发育度模型。以北京市延庆县为实验区,采用ArcEngine&.NET进行易发性分区程序的编写,计算研究区域内单元网格的发育度值。为了克服调查数据的局限性和人为因素,在计算发育度时引入修正系数,从延庆县DEM数据中提取单元格网内的地形坡度值,根据坡度值区间确定修正系数。将发育度计算结果按照一定规律、原则聚类。进行地质灾害易发性区域划分,取得了与实际情况较为一致的结果。基于“3S”技术及灾害地质条件,采用地质灾害发育度模型,可以较好地用于区域地质灾害易发性区域的划分,并能为防灾、减灾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6.
以北京市延庆地区南湾道豁子泥石流沟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泥石流沟精细调查及历史资料统计,详细了解该泥石流发育特征和形成条件,针对流域内松散堆积物补给条件进行重点分析;综合研究该泥石流的动力学特征,进行泥石流危险区预测评价,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建议。研究结果表明:该泥石流沟内松散堆积物动储量为18.47×104 m3,分为冲洪积、残坡积、人工堆积和崩滑塌等4种补给来源,其中冲洪积和残坡积所占比重最大;泥石流发展阶段处于衰退期;经动力学分析,洪峰流量值在10年一遇的降雨条件下为52.53 m3/s,20年一遇的降雨条件下为59.25 m3/s,50年一遇的降雨条件下为68.13 m3/s,100年一遇的降雨条件下为74.85 m3/s,对应的一次固体冲出总量分别为0.77×104 m3、0.87×104 m3、1.00×104 m3和1.10×104 m3;属于中型泥石流,最大危险区面积为0.238 3 km2。通过评价分析,该泥石流沟仍存在爆发中型泥石流的可能性,将对下游南湾村以及千沙公路行车和行人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研究成果可为延庆地区该类泥石流单沟预警模型研究和灾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浅析北京市延庆区西北部地热地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进平 《城市地质》2019,14(1):26-33
为解析延庆区西北部地区的地热地质特征,本文通过对研究区内的地热流体通道、热储层和盖层条件的总结分析,并综合地温场分布特征和地热流体化学特征,浅析了研究区内的地热资源形成条件。结果表明,研究区内的NEE向与NS向断裂为主干断裂,在其交互处,形成主要的热水通道,发育了以蓟县系雾迷山组为代表的层状热储,地热流体主要来源于1.5~4.6万年前的大气降水补给,与浅层地下水几乎无水力联系。延庆盆地内的地热资源主要受以热传导为主的传热过程控制,热储层和盖层岩石热导率的差异,使得平面上的温度差异显示出受控断裂构造控制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北京延庆地质公园主要地质遗迹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质遗迹是地质公园的核心,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类型。本文对北京延庆地质公园的地质遗迹类型进行了划分,对地质遗迹的价值进行了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定性评价从地质遗迹的科学价值、美学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进行分析。定量评价选取综合评价方法,将层次分析法(AHP)和专家打分法等评价算法相结合,最后进行加权处理,计算出北京延庆地质公园主要地质遗迹的综合得分。通过对北京延庆地质公园内地质遗迹的评价,为地质公园内地质遗迹的开发与规划提供了理论保证,使北京延庆地质公园得到永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延庆千家店盆地土城子组底部不整合接触蓟县系雾迷山组,不见顶,主要分为3个岩性段,一段以复成分砾岩、砂砾岩为主;二段以紫红色、黑色薄层泥页岩和泥质粉砂岩为主;三段以复成分砾岩、含砾粗砂岩为主。前人在该盆地二段地层中发现大量动植物化石,有双壳类、叶肢介、昆虫、木化石、恐龙足迹等,但一直没有介形类、孢粉及恐龙化石的相关报道。在化石层位发现疑似"恐龙骨骼"化石,丰富了该区化石种类。通过LA-ICP-MS测年,得出一段底部年龄为157.62±0.69Ma;二段中上部年龄为157.13±0.96Ma。分析认为,千家店盆地土城子组主体沉积时代为晚侏罗世早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多样的古生物化石来探讨该盆地古气候背景及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10.
何情  张建平  邢立达  路硕  屈海英 《地质通报》2015,34(9):1726-1734
北京延庆千家店地区晚侏罗世土城子组化石稀少,而新发现的恐龙足迹是北京恐龙存活过的重要证据,研究其沉积环境对恢复当时恐龙动物群的生活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研究区恐龙足迹主要包括兽脚类、蜥脚类和可能的鸟脚类足迹。运用地层学、岩石学、古生物学和沉积学方法,通过地层剖面、岩石薄片、足迹分布、沉积构造及详细的粒度分布特征,综合得出千家店地区土城子组三段恐龙足迹点的沉积环境,认为当时的沉积环境为含火山碎屑的浅湖沉积,恐龙足迹的赋存层位为湖滨环境。  相似文献   

11.
何情  张建平  邢立达  路硕  屈海英 《地质通报》2015,34(09):1726-1734
北京延庆千家店地区晚侏罗世土城子组化石稀少,而新发现的恐龙足迹是北京恐龙存活过的重要证据,研究其沉积环境对恢复当时恐龙动物群的生活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研究区恐龙足迹主要包括兽脚类、蜥脚类和可能的鸟脚类足迹。运用地层学、岩石学、古生物学和沉积学方法,通过地层剖面、岩石薄片、足迹分布、沉积构造及详细的粒度分布特征,综合得出千家店地区土城子组三段恐龙足迹点的沉积环境,认为当时的沉积环境为含火山碎屑的浅湖沉积,恐龙足迹的赋存层位为湖滨环境。  相似文献   

12.
本区地下热水井资料表明,震旦亚界蓟县系雾迷山组白云岩类岩溶裂隙含水层,是本区地下热水的主要储层,而巨厚的(1200m)上第三系天竺组红色粘土类和第四系泥质沉积物构成了本区地热的良好盖层。太古界以来构造运动以及伴随的岩浆活动而形成的诸多岩体,是本区地下水的热源供体,与之有关的断裂与构造也是本区寻找地下热水的有利部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