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6 毫秒
1.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大学城等新型城市空间大量涌现,与此同时,建立在城市边缘的大学城与城市中心的地理“隔离”也逐渐显现。本文用“孤岛化”来概括这种现象,并从教师行为视角出发,以济南长清大学城为例展开探究。主要运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分析了教师的通勤、购物、医疗、休闲等日常行为特征,揭示了大学城“孤岛化”的影响因素及形成机制。研究发现,大学城生活服务设施的不完备,使多数教师选择在市中心区居住,工作地和居住地的分离引发了教师高频率、高耗时的通勤行为。教师的生活需求在大学城内得不到充分满足,因此购物、就医、休闲等日常行为倾向在市中心区进行。因此,通过教师行为可以看出,存在长清大学城、长清区中心、济南中心区三个层次的空间,大学城孤岛化特征明显;并且,孤岛化是在物质、行为和心理三方面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2.
城市边缘区是城市郊区化和乡村城市化共同作用的地区,也是城乡矛盾凸显的地区.大城市边缘区作为国内大学城的主要地域载体,大学城的开发建设对其健康、有序发展有着重大意义.以城市地理学与区域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为基础,运用实地调研和文献资料分析法,时西安西部大学城进行了实证研究.结论如下:(1)大学城对城市边缘区发展的促进作用明显;(2)大学城与城市边缘区之间存在用地矛盾、交通问题以及"城中村"隐患等不协调音符.最后,对大学城与城市边缘区的协调发展对策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1990年代,社会经济转型期中国城市社会空间演进机制成为城市地理学、城市社会学研究的重点。以广州市为例,分析出现的“城中村”、大学城、“华南板块”等若干“新社会空间”类型,发现“新自由主义”经济发展策略及其政府的企业化行为、市场力量的强大与投机成为该时期城市社会空间演进的内在动力,在此基础上总结其社会空间结构演进的抽象模式。  相似文献   

4.
陈淳  肖玲  张战锋  崔海波  彭勇 《热带地理》2007,27(4):364-368
对广州大学城进行意象调查,结果显示大学城边界及区域清晰,但整体意象模糊;区域性标志物明显,但缺乏全"城"性标志物;节点和道路特色不明显,可识别性不高;文化氛围不浓,大学城的个性不够突出。根据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从"居民"的环境体验出发,着眼于大学城景观表面的可读性,为建设能够引起人们强烈意象的广州大学城提出建议:加快共享步伐,形成大学城的整体意象;建环"中心湖"标志性建筑群,凸现大学城精神;改善大学城道路,营造人性化环境;培育文化氛围,塑造大学城个性。  相似文献   

5.
广州大学城及周边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2004年建成投用的广州大学城为例,以2005年和2009年SPOT5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作为主要数据源,运用RS、GIS技术对大学城及周边地区的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分类,重点分析广州大学城自建成以来建成区、裸地、绿地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情况,分析了大学城中心湖区7km范围内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大学城建成区中的教学楼、实验楼、生活楼、行政楼、道路等最早建设完成,而商服、住宅、文体设施等在2005年后才陆续修建。至2009年,除部分新批建住宅用地外,其余用地大部分已建设完成。建成区和绿地面积增加迅速,裸地持续呈动态变化,以减少的趋势为主;施工建设的区域明显减少。受大学城建设的影响,大学城附近的用地沿交通线轴向变化明显。  相似文献   

6.
近20年来中国许多城市都兴起了建设大学城的热潮,这成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一种独特的土地利用变化。本研究以福州地区大学城为研究区域,基于2000年Landsat7 ETM+卫星遥感影像、2003年、2008年SPOT5卫星遥感影像和2015年资源三号卫星遥感影像,解译获得福州大学城地区土地利用动态数据。在此基础上,通过GIS空间叠加及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方法,对该区域2000—2015年15 a间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福州大学城地区建设过程中,耕地面积减少近九成,斑块趋于破碎;非居住建设用地面积增加接近3倍,且格局日益优化完善;居民地由原本点状零散分布的农村住宅向斑块规则完整的商业楼盘逐渐转变;绿地由自然景观转化为城市人工景观;随人工湖的挖掘水域与湿地斑块数量增加。福州地区大学城建设促进了周边地区的发展,但影像表明,该区的快速城镇化也遗留了城中村问题,并导致原有湿地系统受损,从而增加了洪涝等灾害风险问题。  相似文献   

7.
福州大学城暴雨期频发洪涝灾害,主要与纵贯大学城的溪源江水系有关。运用区域降水空间分析、遥感影像分析、河流地貌调查等方法综合研究后认为:溪源江上游夏季降水集中,暴雨引发山洪是大学城洪泛的主要原因;大学城地块上升,河流下切侵蚀、袭夺原河道、改道后纵贯大学城、行洪路径大大延长、导致排水不畅是大学城积涝的主要原因。此外,大学城建设中地表硬化,排水系统不完善,河道多处受堵等人为因素加剧了大学城积涝。大学城洪涝灾害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综合结果。  相似文献   

8.
大学城的另类定位--广州旅游的"太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旅游的角度,运用定性分析和比较分析的方法,分析广州大学城,发现它在广州所有景区中,最有资格和条件担当广州旅游的“太阳”。它位于广州市番禺区新造镇小谷围岛,投资规模、大学数量、占地面积和规划人口容量皆为中国之最,是世界最大的人造景区,具有浓浓的文化氛围、时代气息,能够体现与闪烁广州的灵魂与精神。为此,广州应在大学城的建设中为未来角色创造更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9.
杭州下沙高教东区学生行为时空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祁黄雄  陈立章 《地理研究》2010,29(7):1281-1290
以杭州下沙高教东区为例,尝试探讨空间要素对大学生生活、学习等行为的时空影响,从大学生的需求出发,为完善大学城规划发展提供案例数据和思路。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方法,以杭州下沙高教东区部分大学的大学生日常行为调查问卷为基础,对其行为的时空特征进行调查和分析,并与处于市区的老校区学生进行对比。调查表明,新生和高年级学生行为空间模式和空间选择存在差异,新老校区的学生之间同样也存在差异。进而,探讨了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总结出目前高教东区空间布局对学生行为的影响主要有:(1)功能分区;(2)校园区位与对外交通;(3)树形空间结构;(4)公共空间及设施布局。由此提出建议:(1)东区有必要考虑优化管理体制提高配套设施的共享效率;(2)加强高校与城市社区的互动;(3)大学城规划建设进一步"以人为本"满足师生合理的空间需求。  相似文献   

10.
大学城商业区是大学城内以广大师生为服务对象的各种商业的聚集地,其空间布局将会影响大学生的消费行为,进而对大学城的经济发展产生一定影响。以呈贡大学城为研究区,通过实地调研和网络问卷调查,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绘制了用以描述各类型商铺集散程度的空间洛伦兹曲线,构建了基于问卷结果以及赫夫模型的商业区吸引力模型。得出结论:餐饮类、零售类、服务类、娱乐类商铺在呈贡大学城的主要商业区分布均衡;呈贡大学城现有商业区的吸引力不大,服务范围较小,其整体空间布局缺乏高级别核心,基本无法满足大学生的消费需求;心理感知距离远、商品种类不全、价格不合理、环境卫生不好是现有商业区吸引力不足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I.EvolutiollofSateIlitcToxv1lsofGuallgzl10llAsate1litetoxvi1referstotllesettlel11el1tlyiIlgxvitl1il1tl1e)urisdictiol1ofabigc1t)',orbeinglesstl1anlOOkl11farfrol11thccitycel1tre(witllil1t11ec0111l11lltingc2ltcI1l11el1tareasofacity),l1avingclosc1il1lcs\\i1l1tllccit)ill1)1'0c1Llc[lo1l<1}1(1ll\)clll100LjT11"SatCllitetOxvill11tlSt11;lVCt1lreCftl11C11Ol1S`1)SCItl.2[1.LdCCC11l1-'1l1icCdl>0P\ll;1LI'....1i-olllthecentralcity,2)abs0rbtl1edecentralizedindustriesfr0l1ltlleCel1tralcity,and3)s11…  相似文献   

12.
基于SWOT分析的广州大学城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肖玲 《热带地理》2004,24(2):168-172,181
采用SWOT框架分析认为,如何有效地利用现有资源,提高大学城的核心竞争力,打造强大的广东省高等教育产业体系,是广州大学城建设中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对此提出,用科学的人力资源观拓展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思路,优化高校进城模式,培育高校根植性,调整广东高等教育产业结构等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以广州市10村为例,采用因子分析法对郊区农民的迁移意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城市化进程中,郊区农民进城的意愿不强,小城镇和卫星城是主要的拟迁目的地.因子分析发现,农民愿意进城的主要动因是城乡预期收入、失地压力、城乡预期生活收益、养老和望子成龙的心理,而乡土情结和小农心理、城乡意识淡泊、预期就业风险和搬迁成本、预期生计成本、农村既得权益等则是阻碍农民进城的主要动因.推进城市化的政策制定应充分考虑影响农民迁移意愿的因素.  相似文献   

14.
基于无尺度结构的苏南乡镇公路网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苏伟忠  杨桂山  甄峰 《地理研究》2007,26(5):1005-1012
从图论视角建立区域尺度乡镇公路网络图,并基于节点度D提出等级节点度Dr及规模节点度Dp。从无尺度结构视角,运用D、Dr、Dp指数及数理统计方法描述苏南乡镇公路网的异质结构,结果表明苏南乡镇公路网D并非无尺度结构,但其Dr和Dp符合无尺度结构。利用SPSS相关分析和GIS空间分析发现Dp与D相关性小,但与Dr相关性高且空间对应明显。乡镇Dp-Dr的互动机制空间显示为"核-带"式区域乡镇发展模式,这种开敞组团格局有利于区域发展与保护双赢,由此建议苏州、无锡和常武地区控制乡镇密集分布,集中合并乡镇,适当限制高级公路发展;南京、镇江及金坛、溧阳地区加强高级公路地"带"乡镇的发展力度。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城市为中心的经济区划的理论方法为指导,结合珠三角经济区的实际(地理资源结构、城镇体系结构、经济空间结构和交通运输系统结构等方面),将以广州市为最大经济中心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划分为3个一级区,即以广州市为中心的中西部、以深圳市为中心的东南部、以珠海市为中心的西南部.每个一级区下面又分为3个亚区。每个亚区都是相当于原来地级市范围,其所属市县即为基层经济区。  相似文献   

16.
新加坡城市管理模式及其借鉴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城市管理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文章在对新加坡城市管理进行实地调研与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新加坡城市管理模式及其特点,并提出其对我国城市管理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国内外城市型政区设置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区设置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关系到行政管理效率和政权的稳定性,因此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城市型政区的设置与调整是城镇化发展进程的客观要求,城市型政区不仅包括直辖市、地级市、县级市等各级城市,还包含市辖区、建制镇和街道等。建制市是城市型政区的主要类型,中国的建制市仅有百年历史,却有着极其复杂的演变过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数量的快速增加,城市型政区设置变化较大。本文在辨析城市型政区相关概念与内涵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城市型政区的演变过程、设置模式、层级与管辖幅度,并对国内外城市型政区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梳理与总结。在此基础上,评述了国内外城市型政区研究的主要特征与存在的不足,得出以下启示:合理设置城市型政区、创新大都市区管理体制以及减少城市行政层级。最后,通过对国内外城市型政区的行政区划研究进展的总结,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李雪梅 《干旱区地理》2019,42(1):180-186
绿洲城镇组群是新疆特殊区域形成的规模相对较小的单一中心空间自组织模式。运用城市中心性指数、城市经济联系模型和Theil系数对新疆八大绿洲城镇组群内部城镇中心性、经济联系及空间差异测度。结果显示:绿洲城镇组群内部的中心城市的中心性职能较强,周边城镇的中心性职能相对较弱,形成了单中心的空间自组织模式;绿洲城镇组群内部经济联系量和经济联系隶属度大小的排序一致,离中心城市的距离越近、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经济联系隶属度越高;近10 a年来绿洲城镇组群的整体空间差异一直在扩大,且呈现出继续扩大趋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立区域合作协调机制、明确城镇组群发展方向、增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实现产业合理分工以及构建制度保障体系促进绿洲城镇组群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9.
城市体系的完善在中国城乡一体化道路中十分重要,迅速发展起来的小城镇是城市体系中的重要结点,由于它的特殊位置-城之尾、乡之首,能真正起到联系城乡的重大作用,而以大城市为中心、中小城市为骨干、小城镇为基础的多层次城镇居民点体系的形成等等,均使小城镇的不断壮大成为了必然,更在城乡一体化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分析了小城镇作为增长极的六大特征后阐述了小城镇以增长极的身份在城乡一体化过程中起到的重大作用,为小城镇在新时期进一步发挥其功能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