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阐述了控矿成矿构造研究的一些新进展,包括剥离断层和剪切带理论在矿田构造研究中的应用及其控矿规律和成矿作用,构造旋回、变形序列、成矿阶段、矿化类型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立构造成矿序列的方法和意义,动力成矿机理的基本内容和研究手段及其在建立动力成矿模式、进行隐伏矿床预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论构造成矿规律及其动力学机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本文在简述构造成矿学概念的演进之后.着重论述了构造成矿的对称性、等距性、递变性和侧向迁聚性等规律,对构造成矿的动力机制进行了初步分析.作者指出.构造动力成矿作用,是构造应力场、构造地球牾场和构造地球化学场的综合作用;构造成矿过程,是构造运动和成矿物质运动的全过程:是一种不断存在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的开放体系中的不可逆过程.构造动力作用能促使成矿元素活化.驱动含矿溶液运移.改变成矿的物理化学条件,导致成矿物质聚集.构造成矿动力学机制的研究.是构造成矿学的关键问題.随着构造成矿学研究的深入发展.逐渐形成了构造成矿学的基础理沦系统.  相似文献   

3.
易门式大型铜矿床构造成矿动力学模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针对金属矿床隐伏矿定位预测的关键问题,在提出构造成矿动力学的分支学术方向的基础上,以易门式大型铜矿床为例,从成矿地质背景、矿田构造、构造地球化学和成矿构造应力场等方面进行构造成矿动力学研究,阐述在构造应力场控制下成矿流体运移和聚集的规律。构造地球化学研究认为,构造地球化学异常反映矿体的原生晕;构造地球化学异常受构造控制,其分带特征可指示成矿流体的流向,并提供矿床成因和隐伏矿(化)体相对埋深的信息。构造应力场的控矿特征主要表现在:构造应力场导致控矿构造的形成,并驱动成矿流体的运移;构造应力场控制了成矿能量场;应力和能量的高值集中区分布特点可反映某些构造型式。在此基础上建立构造成矿动力学模型,概括隐伏矿成矿预测准则,据此提出若干重点找矿靶区和靶位,其中部分靶区得到工程验证,表明构造成矿动力学方法对隐伏矿定位预测和评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成矿构造研究的回顾和展望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翟裕生 《地质论评》2002,48(2):140-146
地质构造对矿床的形成、改造和保存有重要作用,本文扼要论述了矿田构造、大型构造和全球构造与成矿关系的研究简史。成矿构造研究由单个构造控矿→综合构造控矿→构造成矿→构造成矿动力学是逐步深入的过程。文中提出:①成矿构造研究与区域地球化学研究相结合是探索成矿规律的重要方法;②构造-流体-矿床(体)是一个自然系统;③伸展、挤压、走滑等不同构造体制十产生不同成矿系统;④将构造成矿与构造破矿研究相结合,将矿床的形成、破坏或保存、产出现状等作为一个演化过程加以研究,以便更有成效地指导勘查工作;⑤采用先进技术,加强对典型矿田的构造研究。  相似文献   

5.
区域成矿与矿田构造--构建成矿构造体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构造与成矿具有密不可分的动态耦合关系。构造应力场和构造运动控制了成矿作用。不同形式的构造,如断裂、褶皱、韧性剪切带和壳幔构造等,对成矿作用具有不同的控制作用。构造体系具有多级控矿的规律。构造体系与成矿系统的有机结合,构成了成矿构造体系。全球具有多个巨型成矿构造体系,包括环太平详、特提斯一喜马拉雅、古亚洲、大洋脊一大陆裂谷和克拉通等巨型成矿构造体系。成矿构造体系的构建,是区域成矿规律与矿田构造研究的重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本文重点研究成矿构造应力场控制的成矿期构造活动,以讨论矿带范围内构造应力、应变能的分布规律,分析矿液运移、富集成矿的机制,并探讨构造应力与成矿元素分布之间的关系和构造作用中的地球化学过程。  相似文献   

7.
从成矿构造系统的开放性、成矿构造的有序结构以及成矿构造的功能结构等方面探讨了川西北地区金矿成矿的构造动力学问题。研究表明,该区金矿床成矿构造系统的开放性沟通了不同的圈层和岩石,表现为成矿流体、成矿物质的多源性以及构造矿化的分带性;成矿构造的有序结构表现为剪切变形及热动力变质与构造岩的分带性,以及含金剪切带的热液蚀变分带性;由导矿构造、储矿构造和成矿构造流体等子系统组成了成矿构造的功能结构。  相似文献   

8.
浅谈构造强度控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蒙古乌拉山金矿的大地构造背景和矿床地质特征表明 ,构造作用是控矿的主导因素。构造控矿的实质在于适宜的构造强度 ,也就是制约着岩石相变和化学元素聚散程度的构造变形和构造位移的程度。构造强度分 2类 4亚类 ,强调量化和量比关系。研究区的构造强度控矿宏观上表现为构造强度控制乌拉山群的变质和混合岩化程度 ;历经五台—燕山构造期广袤数十千米的成矿时空演化 ;构造强度阈值σ′ <σ <σ″ ,即强度过小或过大都不利于成矿 ;成矿机制和成矿阶段性的原因在于相当规模的断裂构造与成矿流体的多次活动 ,采用构造力学应力—应变曲线表示  相似文献   

9.
构造应力场控矿原理及控矿规律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本文从成矿构造应力场入手,研究了成矿构造应力场控矿的应变能原理及矿液运移原理,认为主应力和(σ12)与主应力差(σ12)决定了应变能的大小和矿液运移势的高低,它们都体现了能量规律。在此基础上对矿床中经常出现的4种典型构造在不同边界条件下进行了全息光弹模拟实验,发现应变能的分布、成矿流体的运动和集中与构造应力场密切相关,应变能的高梯度区和成矿流体运移势的低值区是成矿的有利构造部位。文中还介绍了一些控矿实例。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个旧高松矿田的构造地质调查、区域成矿构造背景研究和以往勘探资料系统整理和分析,初步厘定了个旧高松矿田成矿构造系统,并将其解析为印支中晚期—燕山早期近EW向成矿构造子系统、燕山中晚期NE向成矿构造子系统、喜山早-中期岩溶成矿构造子系统。近EW向成矿构造子系统控制区内有利含矿岩系空间分布,含矿岩系的层序构造是层间氧化矿重要的控矿因素;NE向成矿构造子系统控制矿田内燕山晚期花岗岩的侵入就位及层间氧化矿和接触带矿的产出;喜山早-中期岩溶成矿构造子系统控制岩溶残坡积型和溶洞沉积型砂锡矿的形成。EW向与NE向构造交接复合,形成了向断凹式、羽列式、背突式、断裂-接触带构造式等复合控矿构造样式。此外,构造也控制了矿体的产状。根据这些控矿规律,可有效地进行找矿预测。  相似文献   

11.
江永宏 《铀矿地质》2010,26(6):331-336
在成矿过程中由于控矿构造的级别、规模及序次的不同,导致对成矿的条级系统控制。工业矿体、矿柱或富矿包常产出于特定的构造部位,很显然是有利的构造部位控制了矿化的局部富集。构造对金属内生成矿演化更重要和直接的控制表现在成矿期构造的脉动对成矿多阶段演化方面。根据矿化形成环境,又可以分为碰撞造山期成矿、松弛期(伸展)成矿、走滑拉分盆地成矿和剪切带扩容成矿。通过对我国内生矿床与地质演化、内生矿床构造、成矿机理和成矿作用的分析,初步厘定出内生矿床的成矿模式,并建立了圈定成矿有利区的标志。  相似文献   

12.
六盘山弧形构造带铜多金属矿床的成矿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六盘山弧形构造带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自震旦-寒武纪以来,经历了“威尔逊旋回“构造演化。在陆内裂谷和板块俯冲阶段,成矿类型主要为海底火山块状硫化物型和与韧性剪切作用有关的构造蚀变岩型,而在碰撞造山和陆内造山阶段,成矿类型演变为与大型推覆体构造有关的似层状热液型,显示出不同构造演化阶段所反映的成矿环境不同。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遥感图像资料对茅排区线性构造和环形构造特征,分布规律及其与金矿床矿的关系系进行了解译,综合分析构造解译成果和金成矿构造条件,对茅排金矿区外围进行了成矿远景预测,圈定了三个成矿远景区。  相似文献   

14.
15.
分形方法在金矿化时空结构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张均  周乔伟 《现代地质》2000,14(1):56-60
以川西北地区微细浸染型金矿为例 ,采用分形方法探讨了金矿化的时空结构特征。研究表明 ,分数维 D值的大小能表征金矿化品位分布的复杂性 ,成矿过程中相关元素组合存在相似的分形结构。利用主成矿元素及相关元素品位数据的分形结构特征可以指示成矿期次 ,厘定成矿演化的时间结构 ;利用地球化学数据的二维空间序列的 R/ S分析方法 ,可以较精确有效地厘定金矿化的空间结构特征。分形方法在矿化时空结构分析中有着极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根据泰宁何宝山金矿区的控矿构造特征的综合分析,认为何宝山金矿区断裂构造发育,主要有近南北向、北东向、北西向3组。北东向的断裂为导矿构造,南北向断裂为控矿构造。控矿断裂为2组近南北向的断裂裂隙群,具有明显的剪性特征,控制了金矿化蚀变带及金矿体的空间展布。近东西向断裂构造为成矿后期的,对南北向的控矿断裂构造具有破坏作用。金矿化蚀变体产于断裂破碎带内,明显受断裂控制。而金矿化程度与蚀变强弱、断裂的规模、破碎程度有直接相关。结合地质类比法,通过构造分析法及矿区地质条件、矿化特征综合分析,认为矿区F3断裂及弧形的拐弯处、F2-4断裂深部为矿体产出有利部位,矿区北部在断裂构造收敛部位、帚状构造砥柱边缘为寻找矿体有利地段。  相似文献   

17.
以矿田构造–岩相填图为主要方法,研究确定矿田构造和岩浆-热力构造类型及矿床类型,进行成矿富集中心的圈定及找矿预测,是矿田构造背景复杂地区的有效调研方法之一。东昆仑西段祁漫塔格矿带多期构造–岩浆活动强烈,断裂发育,以印支晚期岩浆侵入成矿与找矿进展较大。本次选择景忍–虎头崖、卡尔却卡B区、乌兰乌珠尔三个矿田区,进行1∶10000构造–岩相填图,填制了三个矿田区岩浆–热力构造类型分布图,认为晚三叠世岩浆侵入作用是该区多金属大规模成矿的主要内因,叠加其上的不同方向断裂控矿作用不同,近东西向和北西西向断裂控矿显著,明确了各矿田构造背景和印支期岩浆侵入形成的花岗斑岩+矽卡岩+断裂带热液成矿的模式,厘定了岩浆–热力构造的识别标志,即主要是印支晚期中酸性侵入岩、花岗斑岩、矽卡岩带、大理岩带、接触交代蚀变带、断裂破碎带叠加热液蚀变带等,圈定了成矿和找矿富集中心。  相似文献   

18.
松潘地区北东向构造及金矿成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松潘地区北东向构造的新认识。北东向构造是主褶皱造山期后叠加在北西西-东西向和南北向构造之上的构造系统,并控制成矿。区域金矿成矿受矿源层三叠系、多期构造叠加、岩浆热流体复合作用多种因素的控制。应重视北京向构造控制的矿体、矿化带的找矿工作。  相似文献   

19.
通过桐溪金矿田矿区构造形迹特征的调查研究,及构造对该矿田矿体产出状态分布规律的制约作用分析,并以构造、蚀变、矿化演变的同步性解析为基础,推断NE向构造为矿区的主要导矿、容矿构造,NW向断裂为主要的容矿构造.结合矿石的化学成分及其稳定同位素的测试分析等,提出了桐溪金矿田经历了新元古代物源建造期、加里东前造山期和最终在印支-燕山期岩浆侵入期过程中成矿物质在有利的构造部位富集的多阶段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20.
胶东西北部断裂构造与成矿作用研究   总被引:10,自引:8,他引:10  
邓军  徐守礼 《现代地质》1996,10(4):502-511
以控矿断裂构造因素为主线,探讨分析断裂构造与含矿流体生成、运移、分配、聚集机制的关系,建立起断裂构造、围岩蚀变及矿化分带的对应关系,强调指出矿化类型及矿化组合分布以水平为主的空间分带特征。从构造地球化学角度,对断裂构造活动与地球化学行为在时空联系上进行了解析,加深了对区域构造控矿规律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