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角度道集数据出发,充分利用它们之间的差别,流体信息和骨架信息在尺度和方向上的差别,以及Curvelet变换的多尺度性和多方向性,提出应用角度流体因子属性进行流体识别的方法.参考时移地震数据的互均衡方法提出子波均衡法,对各个角道集数据进行均衡.然后,利用背景场信息(骨架信息)和流体信息在curvelet域分布的不同,将其进行逐步分离,得到目的层处的异常.把角度流体因子应用到模型与实际地震数据中,计算结果证明了其应用价值,可以准确地判定储层的位置及范围.进一步的与其他属性结合,为油藏精细描述提供较为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缺失地震数据重构恢复是后期地震资料处理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笔者通过研究稀疏变换(F-K变换、Curvelet变换)与最近流行的压缩感知理论,将两者结合起来,建立基于稀疏变换的地震数据重构模型.F-K变换是将地震数据由时间—空间域变换到稀疏域频率—波数域,Curvelet变换由于其良好的方向性、局部性以及各向异性,能够将地震数据进行更优的稀疏表达.基于重构模型,分别采用这两种稀疏变换对地震数据进行重构,并且比较两者的重构效果,证实Curvelet变换重构效果优于F-K变换.最终通过Marmousi2模型以及实际地震资料处理分析,证明该重构模型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首先以Fatti近似推导得到的弹性阻抗方程为出发点,讨论了纵波、横波阻抗的直接反演方法与流程,然后对各种流体识别因子进行了分析与归类和总结,给出了流体因子的一般表达形式,最后从Gassmann公式出发,对地震资料的特点以及含不同流体介质的物理特性进行分析,提出了一个高灵敏度流体因子。应用实例表明,高灵敏度流体识别因子对流体的识别较其它的流体识别因子有较高的灵敏度。  相似文献   

4.
朱建刚 《地下水》2012,(2):199-200
现代油田的开发,为提高采收率,需在不同时期注入水和二氧化碳等。油田的后期开发,剩余油的开发是主要问题,识别剩余油富集区是开发的重中之重;油田失去开发价值,成为储存CO2的天然地方,有效的识别剩余油和储存了多少CO2,4D AVO流体识别技术是最好的方法。绘制AVO梯度截距图,识别流体边界,找出流体识别因子,找出剩余油富集区,判别CO2的多少。利用AVO差异表达出流体边界,精确的识别储层的流体。  相似文献   

5.
扩展流体识别因子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地震资料的流体识别因子,使在地震剖面中就能实现储层中的油、气、水层的识别,这些因子通常由介质密度和纵横波速度或其函数构成,主要有纵横渡阻抗、纵横波速度比、泊松比和LMR识别因子、ρf识别因子等,这些识别因子均基于纵横波速度和介质密度等3个参数对流体响应的差异而构建.研究以此三参数差异以外的其他地球物理属性差异来构建新的流体识别因子并与现有应用效果较好的流体识别因子组合成灵敏度更高的因子.扩展流体识别因子EFD,包括高灵敏度流体识别因子(HSFIF)及组合型流体识别因子(EFDC).它们分别是基于不同炮检距差异特征和优化组合两类扩展流体识别因子.并通过对川东北碳酸盐岩气藏气水层的模拟计算和识别处理,证明扩展流体识别因子具有很好实用性及可靠的识别效果.  相似文献   

6.
杨童 《物探与化探》2012,36(3):360-366
通过EI-Fatti弹性波阻抗反演直接得到了纵波阻抗、横波阻抗和密度数据,并以三类AVO模型进行反射系数试算,满足了流体识别对反演精度较高的要求.同时,采用基于EI-Fatti弹性波阻抗的两个流体识别因子对三类AVO模型进行对比分析,表明两种流体识别因子对于不同类型的AVO模型的流体识别效果是不同的.在实际资料中,利用弹性波阻抗反演产生较多弹性参数的优势,将这些弹性参数与储层参数进行交会和相关分析,分别定性和定量地对储层进行流体识别,从而达到了有效区分高饱含气和低饱含气储层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目前对于火山岩储层流体的识别技术还处于不断探索的阶段,特别是对于气藏的流体识别,更是目前开发的一个热点。常用的流体识别方法有图版法、曲线重叠法、三孔隙度组合法、比值法和参数法等。虽然每种方法都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流体的性质,但是由于火山岩储层岩石成份复杂多变,利用上述五种方法分别会出现试采数据点少,曲线刻度单一,岩石骨架参数求取不准确,测井序列响应不敏感和数据单一等诸多问题。因此这里以松辽盆地南部英台气田为例,避开火山岩气层岩石成份复杂的问题,通过统计学的原理放大流体性质,提出一种新的针对火山岩气层流体识别技术,从而对流体进行有效识别。  相似文献   

8.
基于第二代Curvelet变换的地震资料随机噪声衰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噪声衰减是地震资料处理中的关键问题之一。根据Curvelet变换对含有光滑边界的二维二阶连续可微函数所具有的稀疏表示性能,给出了Curvelet变换域地震资料随机噪声衰减的阈值方法;并给出了基于地震资料中随机噪声是独立同分布的高斯白噪假设条件下的阈值估计方法。通过合成数据和叠后实际数据算例,对该方法的有效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Curvelet变换不仅可以很好地衰减随机噪声,并且能较好地保持有效信号。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基于地震资料的不同尺度小波变换方法下的沉积旋回识别特点,秉承前人运用测井数据连续小波变换进行地层旋回划分的依据和思路,以合成记录标定为桥梁,成功利用地震资料对歧口坳陷古近系沙三段31砂组进行旋回划分.通过建立理想声波曲线模型,总结了旋回界面和旋回内转换界面与能谱图和不同尺度小波系数曲线对应特征,并对实际测井资料进...  相似文献   

10.
基于岩石物理理论建立的Gassmann流体因子能更好地区分多孔介质的流体和岩石基质,在储层预测及流体识别中获得了广泛地应用.现有技术中对常规叠前地震反演的弹性参数进行转换得到Gassmann流体因子的方法存在误差累计且预测精度不高.为此,建立一种Gas-smann流体因子叠前地震道集反演方法,给出了叠前流体因子反演的目...  相似文献   

11.
地震勘探资源频率域叠加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叠前共深度点道集内各地震道的动、静校正误差很小的情况下,地震资料时间域水平叠加方法有较好的叠加结果。但是,如果动、静校正的误差较大时,叠加效果将受到影响,即叠后振幅和分辨率都会降低。因此,提出一种频率域叠加方法。该方法既具有常规水平叠加方法能提高信噪比的优点,又能将共深度点道集内的走时时差消除,达到内相叠回的目的。几个比较叠加方法效果的有噪CDP道集叠加的例子证明了该方法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根据所研制的天然场源大地电磁仪的特点与其数据采集要求,基于面向对象技术,采用C++语言开发了可视化PC端大地电磁数据采集软件。在采集过程中用户可以通过便捷的操作界面,控制数据采集过程,实时观察所采集到的电磁信号,对信号质量作出判断,并采取措施提高信号质量。  相似文献   

13.
单一的岩性或物性参数均无法很好的满足复杂油气藏流体检测的需要.从测井岩石物理参数统计人手,找出与油气特征关联程度高的多个敏感参数进行交会分析,优选出流体敏感参数.基于叠前弹性参数反演成果,探索了井—震联合进行流体检测的方法.通过实际应用,明显的改善了叠后反演的多解性问题,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4.
共反射面叠加在实际地震资料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共反射面叠加方法运用3个地震波场参数来描述地下反射面元时距关系,不对地下反射界面形状做任何假设,并且是一种不依赖于宏观速度模型的反射波成像方法。共反射面叠加利用了邻近多个共反射点道集的相似性,提高了资料的覆盖次数,从而压制了随机噪声,增强反射波同相轴的连续性,大幅提高了地震资料的信噪比。通过在实际地震资料处理中的应用,证明了该方法的这些特性。  相似文献   

15.
利用声波阻抗信息识别裂隙流体异常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岩石物理学和利用声波阻抗信息识别流体异常的新方法,结合理论模型和实际资料,对砂岩和碳酸盐岩中流体饱和EDA介质进行了等效的流体分析。这里首先提出了一种计算EDA介质等效波速的几何平均法。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不同状况下EDA介质的几种流体属性的敏感性,并将结果与实际资料进行了比较,发现二有较好的一致性。这既证明了几何平均法的可行性,也证明了EDA介质在流体识别方面的可拓展性。对EDA介质的最终分析结果表明,合理的流体属性地提取,要考虑各种因素特别是信噪比的影响,同时裂隙密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流体属性的敏感度。  相似文献   

16.
基于GIS技术的工程物探数据管理与处理解释系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者在本文中介绍了以WINDOWS98/2000为平台,基于个人PC机用于工程物探数据管理和模块化数据处理应用系统的开发和设计,为工程物探数据管理和处理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手段。  相似文献   

17.
应用时空变—倾角扫描叠加KL变换提高地震资料信噪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使用KL变换可去除地震资料中随机噪声和相干噪声,提高地震资料信噪比。但常规KL变换仅能加强水平方向同相轴,对倾斜或弯曲同相轴处理效果较差,且在处理大量数据时计算成本很高,在实际生产中难以广泛应用。一些文献中针对常规KL变换的两个缺陷进行了改进,即使用倾角扫描叠加KL变换和采用数据分块技术。作者在本文中将这两个方面的改进有机地结合起来,提出应用时空变-倾角扫描叠加KL变换对地震资料进行处理,并指出使用该方法时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理论模型和实际资料处理效果表明,使用本方法可以克服常规KL变换的缺陷,有效改进剖面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