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岷山断块位于中国南北强震构造带的中段, 区域地质构造复杂, 活动断裂众多, 强震频发。 4条不同走向的活动断裂NE向龙门山构造带的茂汶断裂、 NWW向东昆仑断裂带的塔藏断裂、 近NS向的岷江断裂和NNW—NS向的虎牙断裂构成岷山断块的南北西东边界。 638—2017年该区域共发生了10次6级以上破坏性地震, 2017年九寨沟7.0级地震就是其中之一。 结合区域构造背景, 对岷山断块所发生的6级以上地震的发震构造特征、 地震活动特性进行归纳总结, 综合分析该区域地震地质特征及地震危险性, 得出以下认识: ① 地震分布空间分区特征显著, 破坏性强震发震构造多为活动性较强的岷山断块东西边界断裂, 震中位置多位于两组或多组活动断裂构造的交会或穿切部位; ② 地震分布时间特征表现为随着时间发展具有迁移回返和原地复发性等特点; ③ 岷山断块东西边界断裂破坏性地震的发生具有一定的时间关联性, 东边界虎牙断裂1973—2017年的地震序列为西边界岷江断裂1933—1960年地震序列约40年后的地震构造响应; ④ 未来岷山断块仍应是继续关注的强震潜在危险区, 岷江断裂中北段的强震潜在危险区是近期值得深入研究的地区之一。  相似文献   

2.
依据统计极大值地震活动序列的小波时频功率谱,探讨了震区岷山断块隆起地震趋势,分析了震区新构造特征、主要活动断裂与历史地震、震源机制解显示的应力场特征以及现代仪器记录的极大值地震序列的空间展布,认为九寨沟7.0级地震是虎牙断裂北北西继续延伸产生左旋走滑破裂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云南省镶嵌卫星象片(约1:100万)的解译,对云南省构造格局;云南地区断块结构;断块边界断裂与强烈地震,挽近时期及现代应力场等问题提出一些认识。并试图用断块结构及其边界断裂与强烈地震的关系,探讨云南省强烈地震的孕育和发生的构造背景及空间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4.
麻城—团风断裂是一条区域性深断裂,发育于其主干断裂上盘的次生黄土岗狭长断块内部的剪性闭锁构造——鹰山尖四道河断裂,在主干断裂逆向左行错动活动中,贮存大量弹性位能,终致暴发地震。以此方式促其闭锁构造向一端发展,这是麻城黄土岗地震的基本孕震构造模式——岩石破裂型地震。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强震的地质背景——发震构造特征和破裂性质——出发,以我国西南地区为例,分析了强震的时空分布图象与地质构造的关系及强震序列的多种现象,将强震分为A、B两种地震地质类型。A型:是继承性破裂,发震构造是强烈活动的深大断裂,地震能量集中释放;多为主-余震型序列。B型:是新生性破裂,多发生在断块内部的多组构造交织地区,地震能量分散释放,多为强震群序列  相似文献   

6.
《地震研究》2021,44(4)
鄂中盆地地处稳定的扬子克拉通内部,但近年来陆续有中等强度地震发生,其孕震机理和发震构造备受关注。通过高密度电法勘探和野外地表地质调查方法,研究了鄂中盆地远安断裂的新活动特征。结果表明:远安断裂在第四纪早期构造变形强烈,运动方式以正断为主兼具右旋走滑分量。尽管断裂晚第四纪以来活动强度逐渐减弱,但仍具备发生中等强度地震的能力。应重视扬子克拉通内部NW或NNW向断裂作为中强地震发震构造的可能性,其潜在地震危险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7.
2013年芦山7.0级地震发生后,宝兴县作为地震灾区,在灾后重建工作中划设了穆坪镇和五龙乡两个规划区。由于两个规划区均位于龙门山断裂带南段中央断裂附近,中央断裂的晚第四纪活动特征研究可以为宝兴县的的灾后重建工作提供科学依据。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地球物理探测及钻探等手段,对中央断裂的两个分支断裂即盐井断裂和五龙断裂的地质地貌及活动特征进行了揭示。研究结果显示五龙断裂线性特征较为清晰,为晚第四纪活动断裂,穿过五龙乡规划区,考虑到未来发生地震造成的地表断错问题,应进行地震活断层避让。盐井断裂线性特征较弱,断层规模较小,为早-中更新世活动断裂,可以不考虑其对穆坪镇规划区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四川是我国多地震的省份。史前地震、历史地震和现代地震资料表明,四川的强烈地震无不沿晚第四纪以来有强烈活动的断裂带发生。不同强度的地震带在很大程度上与断裂的晚第四纪活动性程度相对应。活动断裂的区域特征表明,四川的活动断裂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规律性。强活动断裂分布在晚第四纪运动断块的边缘及断块内部,四川盆地内部的断裂活动性甚微。不仅如此,地质资料和断裂活动年代样品的测定结果反映了四川的活动断裂不仅具有向西部活动强度明显增大的特点,而且断裂活动的时代也有向西部逐渐更新的趋势。这种现象揭示四川断裂运动的动力来源主要来自西部印度板块的推挤,但这种推挤作用有减弱之势。活动断层上的断陷盆地,拉分盆地及断错地貌现象的研究表明,四川的主要活动断裂在中、晚更新世发生过断层性质和断层运动方向的改变。这一改变使断块的水平移动变为晚第四纪以来的主要地壳运动方式,对四川及西南地区的构造应力场,断裂运动及地震活动性产生重要的影响。联系到我国西部广大地区断层运动学特征的区域性同步变化,高原物质的横向扩展可能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西藏高原南部广泛发育的南北向拉张构造及其控制的第四纪盆地以及西藏高原中部的大型共轭断裂系所控制的第四纪盆地沉积物时代  相似文献   

9.
由汤阴断陷、济源断陷、洛阳断陷所组成的新月型断陷带与汾渭断陷带有着近似的构造特征。断陷带是一个断裂活动带,断陷盆地带,地震活动带,并由此构成断块之间的活动性边缘。近代,该区地震活动虽然微弱,但具备着发生中强地震的构造条件,所以应当做好该区的地震观测与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0.
岷山断块由岷江断裂和虎牙断裂自西向东的推覆逆掩运动所形成 ,处于我国南北地震带的中段。受区域NWW向主压应力场的控制 ,岷江断裂带第四纪以来表现为明显的推覆逆掩运动并具有一定的左旋走滑分量 ,岷山断块则处于强烈的隆起抬升状态。航片解译及野外地质考察结果表明 ,岷江断裂带由数条次级断裂呈羽列组合而成 ,其中尕米寺 -川盘右阶羽列区的羽列距达3km ,控制了低序次的地震破裂单元。第四纪地貌发育过程及断错地貌研究结果表明 ,岷江断裂晚第四纪以来的平均垂直滑动速率为 0 37~ 0 53mm/a ,水平位错量与垂直位错量大致相当 ;岷山断块第四纪以来的平均隆起速率为 1 5mm/a左右。地震活动特征表明 ,该地区 6级以上强震丛集于强烈活动的断块边界断裂上 ,中强地震及小震发生在新构造隆起区及近东西向断裂带上 ,与断裂的活动性质具有密切的成因联系  相似文献   

11.
埕宁隆起是渤海湾盆地内部与黄骅坳陷、渤中坳陷并列的一级构造单元,该地区沉积地层较发育,并具有断块构造,其内部断裂虽然相对不发育,大断裂及次级断层数目不多,但其皆属于张家口-蓬莱断裂带,该断裂带地震活动频繁,在1998年1月在其西北端发生了张北6.2级地震,因此分析研究埕宁隆起的构造分布特征及其内部各断层的空间位置、几何结构、延伸范围和活动时代及强度等问题,对探查渤海湾盆地区域地震构造背景及地震活动性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安徽省地处华北断块、下扬子断块及秦岭一大别山断块上,郯庐大断裂纵贯南北,构造条件比较复杂,历史上曾经发生多次5级以上地震。合肥遥测台网建于20世纪80年代,建成后曾记录到了省内数次有感以上地震。经过“九五”数字化改造后,目前包括10个子台,主要分布在以合肥市为中心的方圆约200km范围内,全部采用无线传输方式,建成之初就记录到了  相似文献   

13.
韩德润  苏怡之 《地震地质》1995,17(4):432-438
通过时豫西嵩县中~新生代断陷盆地构造类型、断裂发育及其活动程度的初步分析,认为该盆地及其邻区具有断裂发育规模小、新构造活动程度低、盆内无次级断裂及其所围限的地堑和地垒断块构造发育等特征,从而形成了被深断裂割开的地震空区  相似文献   

14.
<正>陕西南部地区在构造上属秦巴断块隆起,系由东西走向的紧密褶皱和压性断裂组成的强烈挤压带,地质构造极为复杂,为我国东西和南北巨型构造的交汇地带,是连接青藏块体和华北、华南地块的过渡区,也是多构造应力场的调整区,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中强地震。地震震源机制可以用来研究构造带的应力分布状况,特别是研究地壳深部构造形变特征,对研究地球内部动力学过程,区域地壳稳定性分析和地震灾害预测预防等至关重要。近年来,陕西南部地区发生了8次4级以上地震(最大震级5.9级),研究采用P  相似文献   

15.
1976年龙陵地震地震地质特征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龙陵地震是由7个相对独立的次级序列组成的强震群,除了两次大震(M7.3,7.4)之外,还发生了M≥6的强震5次。 龙陵地震序列的主要成分发生在被三条大断裂包围的三角形断块内部。发震构造是由一系列规模不大的断层组成的“断层带”,这是一种新生的、处于崛起过程中的活构造,强震的发生是断层发展、连贯过程的体现。发震构造是由北北西—南北向和北东—北东东向的“断层带”交切而成的构造格架,在北北东向的主压应力场作用下,地震活动过程显示了突出的共轭性构造活动。 整个龙陵序列没有一条规模较大的构造统一控制,7个次级序列的主震有各自的破裂面,这些破裂面对震区地震活动的控制能力很低,说明龙陵地震的脆性“碎裂”特征。龙陵序列的主要成分发生在花岗岩基上,花岗岩的相对各向均一性是“碎裂”特征的物性基础。  相似文献   

16.
本文首先着重讨论了中国大陆板内地震具有分带性和分区性的地质背景。在此基础上,考虑到板块边界运动的影响程度,提出中国板内地震的构造类型,可分为七种:(1)大陆板块碰撞影响型;(2)板块俯冲带牵动型;(3)板块边界走滑断层影响型;(4)断块区边界巨型断裂带型;(5)断块区内部的山脉和盆地交界型;(6)新生代地堑-裂谷型;(7)断块区内部岩石圈或地壳断裂型  相似文献   

17.
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在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造成了严重人员伤亡,及时了解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及其特征,对于分析区域未来强震危险性具有重要意义。综合区域地震构造、地质、震源机制、地震烈度和余震重定位等资料,对此次地震的控震构造及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后认为,此次强震是发生在西宁—兰州断块内部的一次北北西向逆冲断层作用事件,距震中最近的拉脊山逆冲断裂带构成了此次地震的控震构造。该断裂带处于北西向日月山右旋走滑断层与北西西向西秦岭北缘左旋走滑断层交汇部位,整体呈北西至北北西向弧形展布,包含了南缘与北缘两条倾向相反的分支断裂带。震中位置、余震及烈度分布等数据指示此次地震的具体发震断层为拉脊山北缘逆冲断裂带南段的东支断层带,余震分布和极震区范围等符合逆断层型地震的上盘效应特征,但是否引起同震地表变形,还需进一步的现场调查确定。综合研究认为,此次积石山地震是在印度与欧亚板块持续陆陆碰撞作用下,青藏高原东北缘的西宁—兰州断块沿海原左旋走滑断裂向东侧向滑移过程中,在北东向挤压构造应力场下,引发日月山断层与西秦岭北缘断层构成的区域共扼走滑断裂系交汇挤压部位发生逆断层活动的结果。此次...  相似文献   

18.
一、前言西安地区位于新生代渭河断陷盆地中部,南依秦岭,北傍渭河,西以沣河为界,东越坝河抵骊山西侧,该区断块构造发育,新构造运动表现强烈,历史上曾多次遭受地震的袭击。本文通过对活动断裂与地震活动关系的分析,提出西安地区是未来发生中强地震的危险地段。  相似文献   

19.
福建沿海北东、北西向断裂发育,它们近于直交,组成网格状断块构造格局,把福建沿海分割成许多大小不一的断块。断块构造控制了福建海岸地貌、第四纪地层的发育和海岸升降;并与地震活动关系密切。本文用地质方法计算了福建海岸升降速率和部分断块之间的相对活动量。结果表明,断块之间的相对活动量越大,发生在它们之间的地震震级也越大。  相似文献   

20.
地壳是成层的。它被不同深度的断裂切割为许多大小不等的地质块体谓之断块。在区域构造应力场中断块可以某种特定的方式运动。断块运动不仅有利于某些矿产的运移富集1),同时对块内地震的孕育和活动有控制作用。本文根据判定地壳升降运动的主要标志──沉积厚度及岩相探讨河北平原第四纪断块扭转运动与地震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