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第27届国际地质会议于1984年8月4—14日在莫斯科召开,正像近年来许多其他地球科学会议一样把地震预报也列为一项专题。提交这次会议的论文中有5篇是苏联科学家基于水文学和地球化学的研究,提供了苏联在这一比较新的研究领域内某些当前见解。某些科学家认为水文学和地球化学方法对短期预报非常有效,而另一些学者则持怀疑态度。约在20年前,苏联、日本、中国和美国就开始实际的努力尝试,以适当的精度来预报地震的时间、地点和震级。苏联的研究是由1949  相似文献   

2.
1984年12月7日,美国纽约州州立大学地质科学系Francis T.Wu教授,向云南大学地球物理系师生及云南省地震局部份科研人员作了题为“美国地震研究的现状及发展”的报告。报告阐述了美国在地球物理教学和研究方面的一些观点和经验;列举了美国近代地震学研究的课题;并介绍了世界上主要的地震资料收集台网。报告中,吴教授再三强调地球物理学是一门综合学问,涉及许多其它学科,研究领域相当广泛,勉励同学  相似文献   

3.
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将参加1990年8月21—25日在日本金泽召开的第一次西太平洋地球物理会议。这次会议是由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和日本9个科学团体发起的。预计有1000篇左右论文在会上发表,其中大多数是口述。由于这次会议的特点,应邀作报告的比例远远大于通常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的春秋会议,因此,这些论文一般较长,允许作详细论述。论文是由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的所有10个单位据出并送交会议的,所以这次会议除了规模以外都与联合会的春秋会议很相似,它对每个人都是比较重要的。由于帮助筹备会议的日本科学家的相互配  相似文献   

4.
青藏高原东缘深部地球物理与大陆动力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经过数十年的努力,我国青藏高原深部地球物理与大陆动力学领域的研究呈现蓬勃的发展态势,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地球物理学报》以青藏高原为专辑,集中在2017年6期刊发36篇文章,涵盖了青藏高原深部地球物理与大陆动力学方面的一批最新研究成果.这些工作涉及地震特性与大陆动力学、壳幔结构与地震各向异性、深部电性结构及密度结构等研究方向.本文将从这几个研究方向简要介绍收入本专辑论文的研究工作,分享青藏高原深部地球物理与大陆动力学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5.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与美国地球物理勘探工作者协会于1981年9月7日至11日在北京共同举办了石油地球物理勘探联合学术讨论会。双方与会者各为40人。中方代表是正在从事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工作的总地球物理师、地球物理师、总工程师、工程师、科研人员和教员;美方代表有石油地球物理勘探方面的专家、教授和工程师。双方代表在会上提出的论文共68篇,美方38篇,中方30篇;其内容绝大部分是属于地震勘探的方法、原理、数据的取得和处理方面的成果,也有些是就一个地震勘探问题的综  相似文献   

6.
四川省地震局、四川省地震学会联合召开的道孚地震学术讨论会,于1981年8月25日至29日在成都召开。国家地震局部份直属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兄弟省地震局及省内有关单位的95名代表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7.
以美国地球物理学会为主,中国地震学会,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青海省地震局,日本地震、火山、大地测量、地球化学、气象、地质学会,日本矿藏、石油、经济地质联合会,地磁、地球、行星和空间科学学会联合发起的西太平洋地球物理学会议(WPGM)于1992年8月17—21日在香港召开。大会共收到500多篇论文,内容十分广泛,共分六大类:综合问  相似文献   

8.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于1983年8月20日至24日在兰州召开《地震成因》学术讨论会。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国科学院、国家地震局所属研究所和有关高等院校代表90余名参加了会议,会上宣读了70余篇论文。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顾功叙做了书面发言。与会代表就地震成因方面近几年来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的研究成果做了生动的报告和热烈地讨论。涉及的内容  相似文献   

9.
前言     
这本专辑所登载的文章基本上是采用1985年7月14日杭州《地震波衰减专题讨论会》上宣读的报告。它反映了我国在地震波衰减问题上现有工作的一个概貌。由于是会议论文辑,各抒己见,除了一些明显的失误已经在编辑过程中修正以外,有些属于值得商榷的材料也保留在专辑中,供同志们参考。本专辑的宗旨是向地震界及地球物理方面的同行提供一本有助于衰减问题研究的参考资料,具有“基础性、参考性和资料性”。基础性指的是  相似文献   

10.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一次全国地壳与上地幔物理学术讨论会于1982年12月30日至1983年1月5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召开。参加这次会议的有47个单位的代表,在会上宣读了83篇论文,就人工源地震的深部探测、天然地震、大地电磁测深、地磁、重力、地热、遥感、古地磁地质构造和地球动力学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和学术交流。通过这次会议的讨论展示了我国地壳与上地幔研究的潜在力量及其广泛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1.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和地震科学联合基金会于1992年1月4日—7日在河北省保定市联合召开了“非线性科学在地球物理学中的应用研讨会”.来自地震、有关院校及中国科学院系统的22个单位,56名代表参加了会议.33篇论文报告分别在大会和分组会议上进行了交流. 这次讨论会的特点是:(1)会议所涉及的是当今国内、国外地球科学研究中的热点,报  相似文献   

12.
1988年5月在北京召开了一次由中国地震学会构造物理专业委员会发起并组织的国际构造物理学术讨论会。这次讨论会是中国地震学会构造物理专业委员会自1987年10月成立以来组织的第一次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会议期间英国培格曼出版公司(Pergamon Press)的代表旁听了论文的宣读,对论文涉及的学科内容与质量水平均有良好的评价。表示该公司愿意出版本次学术讨论会的论文集,并负担出版费用。经过两年的工作,论文集已于1990年7月“地球的物理和化学”,第17卷,第一部分(“Physics and Chemistry of the Earth”Vol  相似文献   

13.
亚洲地震委员会第三届会议暨地震学、地球灾害评估和地球内部结构相关论题讨论会于2000年10月10-12日在伊郎德黑兰大学地球物理研究所召开。文章介绍了这次学术大会的概况及近年来来亚太地区各国在地震前兆、地震预测、震源物理、地球内部结构、地震台网和数据处理,以及地震灾害评估和诱发地震等方面的研究和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14.
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秋季会议于1988年12月5—9日在旧金山召开,会议按地震学、构造物理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行星科学、大地测量学、地磁和古地磁学、水文学、日地关系、大气与大陆和海洋关系、火山、地化和岩石学等学科分组,每个学科内又安排了许多专题。来自美国和世界各国的代表共向大会提交了4000多篇报告。现将地震学和构造物理学中部分内容作一简要介绍。1.地震空区和地震预报美国对地震预报的强调,不再是给出中短期的确定性(deterministic)预报,而是对某一地区未来时段中发生一定强度的地震的条件概率作出估计。10年前麦卡恩等(McCann etal.)编制了“主要板块边界地震危险性区划  相似文献   

15.
1987年4月15日至20日,由地震局科技监测司和地震学会联合发起并组织的“全国地震台站科研成果交流会暨地震定量化问题讨论会“在广西桂林市召开。国家地震局副局长周锐、科技司处长孙其政、局地球物理所副所长许绍燮等同志出席大会。会议代表共97人,报告测震分析、仪器研制和改进、计算机应用、台站管理、震级等方面的论文共94篇。会议气氛热烈融洽,是有关测震学基础观测和分析方面学术讨论的一次盛会。 此次会议提出的报告较1983年12月在重庆召开的第一次台站学术交流会议的水平有较大提高。微机在台站的应用以及单板机、单片机在台站系统控制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6.
中国地震学会“第四届李善邦青年优秀地震科技论文奖委员会”会议,于2 0 0 4年7月1 1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地震学会第十次学术大会期间召开。会议根据《李善邦青年优秀地震科技论文奖简章》的有关条例,对申请人在中国地震学会第十次学术大会上所做的申请第四届李善邦青年优秀地震科技论文奖的大会报告进行了评审。经过论文评审和无记名投票,会议决定授予:论文“多分量地震记录P和SV波场的τ- p域分离方法”作者: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      王彦宾  一等奖;论文“加卸载响应比的时空变化与美国南加州地区地震趋势”作者:中国地震局分析…  相似文献   

17.
由中国力学学会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联合召开的第一次地球构造动力学学术会议,于1981年4月21日至26日在兰州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力学、地球物理学、地震学和地质学的科学工作者58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共收到论文和论文摘要49篇。这些论文反映了我国科学工作者近年来在全球构造运动和地球内部运动,区域构造的力学分析,以及岩石破裂和地震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在学术交流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六届年会于1990年10月13—17日在武汉召开。代表来自全国130多个单位,共607人。其中青年科技工作者达231人,占与会代表的38%,给会议增添了活力。会议共收到论文720余篇,其中441篇刊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1990)》;湖北省地球物理学会还为会议专门编辑印刷了论文集。  相似文献   

19.
序          下载免费PDF全文
第九届中国国际地球电磁学术研讨会于2009年11月26-29日在广西桂林举行,来自国内外的200多名专家和青年学者出席了会议,提交论文110多篇. 第一届(1984)和第二届(1991)研讨会分别出版了论文集.2003年第五届研讨会期间成立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电磁专业委员会,此后研讨会改为每2年举行一届,并已出版研讨会专辑和其它专辑共4期.本专辑刊载的是第九届研讨会会议交流的一部分论文,反映了地球电磁学科和相关方法技术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20.
2004年3月31日至4月3日,中国石油学会(CPS)和美国勘探物理学家协会(SEG)联合主办的2004年第六届国际地球物理会议暨展览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行.SEG年会是全球地球物理界的顶级专业学术会议.每两年召开一次小范围的会议,每4年召开一次大会.会议主要交流、展示各国在地球物理方面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设备、新仪器.本次会议共有国内外地球物理方面的专家、代表1200余名参加.会议共设立了5个分会场和软件、仪器展区,同时举办了由全球各大石油公司总裁参加的高峰论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