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国际地震学与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IASPEI)第29届大会于1997年8月18~28日在希腊塞萨洛尼基举行。来自62个国家和地区的1051位科学家参加了这次大会。国家地震局有近20位科学家出席了会议。本届大会共安排了46个学术专题报告会和研讨会,会上宣读论文716篇,张贴展示论文695篇。本届IASPEI大会的学术报告涉及广泛的地震学和地球内部物理学研究的问题,内容包括:地震预测;地球内部构造和地球动力学;不同构造区的强地面运动;地震孕育过程:定量模型和假设检验;岩石圈结构、动力学过程和各向异性;火山地震学;地震早期预警系统;地震危险性与地震危害;地震危险性和地震危害评估中的新的地学信息技术;触发/诱发地震;与构造过程有关的电磁信号;岩石圈结构的长周期研究和工程地震学;估计地震大小的新方法;地球的结构和演化:地球物理观测、实验约束和模似;地震成核、动力破裂及其终止:观测和物理模拟;今后的地震仪器的发展;地震灾害与危害的公众教育,等等。  相似文献   

2.
国际地震学与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LASPEI)第27届大会于1994年元月10-21日在新西兰首都惠灵顿的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举行。来自42个国家的483位科学家参加了这次大会。国家地震局派出了以副局长陈为团长的13人代表团出席会议。本届大会共安排了27个学术报告会和研讨会,会上宣读论文和报告399篇,张贴展示论文约160篇。本届IASPEI大会的学术报告会和研讨会涉及广泛的地震学和地球内部物理学研究的前沿问题,内容包括:波在非均匀介质中的传播;地震危险性与地震危害;亚太地区的沉积盆地及其构造背景;地球深部间断面的构造形态和动力学;地震预测;地震层析成像和地幔动力学;俯冲带和弧后盆地;地热在下地壳、岩石学与流变学等方面之作用;区域地震的定位和定量化;毫赫与毫微赫地震学;脊区的地震学详细研究;太平洋的地震和海啸危险性;大小尺度的各向异性;全球地震观测技术的改进;地震的震源模拟和断层力学;诱发地震;非线性地震学;地震运动的地面地质效应;空间大地测量学和实时构造地质学;热流和热液循环;宽频带地震学和震源,等等。  相似文献   

3.
亚洲地震委员会第二届会议暨地震危险性评估和地球内部相关论题讨论会于1998年12月1~3日在海得拉巴印度国家地球物理研究所召开。本次会议是由亚洲地震委员会(ASC)发起的,得到了国际地震学与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IASPEI)、印度国家科学院、印度政府科学和工业研究委员会、印度政府科学技术部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发起。来自亚洲、南太平洋和世界其他国家的约200名科学家参加了会议,其中中国代表16名,IASPEI主席和秘书长及国际大地测量学与地球物理学联合会(IUGG)主席也出席了会议。会议共收到来自亚洲和世界其他国家的论文摘要189篇。本次会议的学术报告广泛涉及地震学、地震预报和地震危险性评估及地球内部相关论题,内容包括:地震预报与地震危险性评估、岩石层结构与过程、板内和板间区域构造与地震、地震过程的物理学、近期破坏性地震、诱发地震、热流与地壳热结构、地震学与其他地球物理学信息的传播和减轻地震灾害方面的公众教育的当前趋势等。在亚洲地震委员会第二届会议之前,印度国家地球物理研究所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减灾十年秘书处、印度政府科学技术部等的赞助下,于1998年11月15~30日负责举办了地震监测、数据分析和交换  相似文献   

4.
亚洲地震委员会(ASC)正式宣告成立1996年8月1~3日,在唐山召开的国际地震学与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IASPEI)亚洲区域大会期间,由IASPEI秘书长Engdahl博士主持召开了亚洲地震委员会代表会议。来自亚洲和南太平洋地区共19个国家的代表出...  相似文献   

5.
第二十九届国际地震学和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大会国际地震学和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大会(GeneralAssemblyofInternationalAssociationofSeismologyandPhysicsoftheEarth’sInterior(IASPEI))于(1997年)8月18日~28日在希腊第二大城市萨洛尼卡举行中国(包括台湾)、美国、俄国、英国、法国、德国、希腊、澳大利亚、新西兰、荷兰、等40多个国家约800多位学者出席了大会,我国国家地震局团组(24人)、中国科学院(4人)、地质矿产部(1人)、高等院校(1人)和山西省科委共引人前往参加大会共收到摘要约1500篇,其中我国67篇.大会…  相似文献   

6.
亚洲地震委员会作为国际地震学与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IASPEI)的地区性组织,自1996年在中国唐山成立以来,至今己成功举办过六届学术大会和五次地震学和防震减灾技术培训班,在推动和提高亚太地区的地震研究水平,增强各国防御地震灾害的能力,以及培养年轻人才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和积极的作用。目前,ASC已是IASPEI各委员会中工作最活跃的组织之一。2008年11月24—28日在日本筑波科学城召开,这次大会由亚洲地震委员会和日本地震学会共同主办,中国地震学会参与协办。大会研讨的主题是:共享现代科学和技术,减轻亚洲的地震灾害。欢迎中国地震…  相似文献   

7.
IASPEI2009(国际地震学与地球内部物理学联合会)大会于2009年1月10日至16日于南非的开普敦市举行,现将会议上关于地震预报的进展汇总如下,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8.
简要介绍了2001年8月19-31日在越南河内召开的国际地磁学与高空物理学协会(IAGA)和国际地震学与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IASPEI)联合科学大会以及地震电磁研究进展,表明地震电磁前兆在地震预测研究中具有一定的实际效果与良好的研究前景。我们建议在不久的将来能在北京举办IAGA,IASPEI和IUGG(国际大地测量学与地球物理学联合会)大会。这将促进我国的科技进步,有助于加强我国在国际科学界的地位与影响。  相似文献   

9.
为纪念国际地震学与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IASPEI)成立一百周年,IASPEI 组织编写的《地震学与工程地震学》(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EARTHQUAKE AND ENGINEERINGSEISMOLOGY)于2002年出版。这部百科  相似文献   

10.
国际地震学与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亚洲区域大会将在我国唐山举行由亚洲地震委员会(ASC)、中国国家地震局主办,由国际地震学与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IASPEI)、唐山市政府、国际岩石国计划(ILP)、联全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相似文献   

11.
1994年第四季度,全球地震在维持了一年多的中等水平以后,出现了高水平的活动。全球地震如1993年,继续以西北太平洋地震带为中心,千岛群岛和日本本州以东接连发生海沟浅源大地震。1993-1994两年,全球最大地震发生在西北太平洋地区。菲律宾海周边地区发生强烈地震多次,日本南部近海海槽区发生大地震的形势更加迫近。中国大陆东半部地震活动有增强的迹象,1995年,中国华北地震活动将有新发展。本季度美洲地  相似文献   

12.
从第29届IASPEI大会看国际地震预测研究动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第29届IASPEI大会于1997年8月18~28日在希腊塞萨洛尼基召开,来自世界62个国家的1050人出席了这次大会。提交大会的论文共1411篇,其中口头报告716篇,张贴报告695篇。该文根据提交大会的有关论文,介绍了国际地震预测研究情况与研究动向。  相似文献   

13.
第29届IASPEI大会于1997年8月18~28日在希腊塞萨洛尼基召开,中国派代表参加了大会。该文根据提交给大会的有关地震危险性评估的论文,结合美国南加州地震中心在这一领域的最新工作,介绍了世界地震危险性评估研究的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14.
东亚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及其与区域应力场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纪人  赵志新 《地震学报》1991,13(3):287-294
来自板块之间相对运动的构造力可以传递到大陆地壳,从而形成了大陆内部的地震应力场.在某一地区,包括小地震在内的地震活动性的分布可以反映该地区的应力场的变化.根据这一观点,本文根据大量的震源机制解的结果以及最近500年的地震活动资料,详细地研究了东亚地区内几个地区的区域应力场的特征.其结果表明,来自太平洋板块相对欧亚板块的俯冲所形成的构造力,控制了从华北地区到南北地震带北段的应力场.本文根据小震的地震活动变化的特征,讨论了日本一部分地区由地震活动性的变化所反映的区域应力场的变化.中国西部以及印度-澳大利亚和欧亚大陆板块边界地区,最近大约100年地震活动性的同步变化表明,来自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所产生的构造力,传递到了中国西部.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和欧亚大陆板块边界,以及中国西部的地震活动,现在依然处在地震活动高潮期.   相似文献   

15.
It is the essence of the study on the dynamics of eastern Asian continent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geophysical field and the process of the deep block boundaries, and furthermore, to estab-lish a geodynamic physical-mathematical model based on the d…  相似文献   

16.
厄尔尼诺现象的构造基础与激发因素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北太平洋对北极的半封闭状态和南太平洋对南极的开放状态是厄尔尼诺事件发生的构造基础,它导致北太平洋海表热能的积累和周期性向南太平洋输送,强潮汐振荡和火山喷发是其激发因素。  相似文献   

17.
对全球及一些地区地震在地球自转速率长周期变化的加速和减速段里年发生次数进行了分析,得到的结果表明,就全球地震而言,减速期7级以上地震年发生次数似乎略高于加速期,8级以上地震年发生次数似乎相当,没有明显差异,8.5级以上地震年发生次数似乎比加速期里高.太平洋东带和太平洋北带的地震,在减速期的年发生次数似乎一致地比加速期略...  相似文献   

18.
The sea-surface height anomalies derived from Simple Ocean Data Assimilation (SODA) during 1958–2001, Topex/Poseidon satellite during 1993–2001 and the SODA heat content anomalies (125 m depth) during 1958–2001 are filtered into annual and biennial Rossby wave components using a two-dimensional Finite Impulse Response filter. The filtered Rossby wave components (both annual and biennial) in the southern Pacific and Indian Oceans have considerable strength and variability. The propagation of annual and biennial Rossby waves in the Indonesian through-flow region [12.5°S–7.5°S] of the Indian Ocean is in phase with the southern Pacific Ocean waves. So it is speculated that the Pacific Ocean influences the Indian Ocean, especially through the region 17.5°S to 7.5°S and thus the southern Pacific Rossby waves could be an unexplored contributor to the Indian Ocean Rossby waves. We also carried out Fast Fourier Transform (FFT) and wavelet analysis on the tide gauge sea-level data along the Australian coast to support our claim. Filtered annual and biennial components of SODA heat content anomalies (125 m depth) also support these findings.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现今和历史地震资料的分析研究可以看出:甘肃和山西两地地震存在着较好的相关性。这种相关性的内在联系可能依赖于它们共同所处的地质构造背景—祁连山、吕梁山、贺兰山的"山"字型活动构造体系,可能是欧亚板块东南部在印度洋板块向北俯冲作用力和太平洋板块向西挤压作用力的共同影响下,该活动构造体系产生的一种应激响应。  相似文献   

20.
南印度洋副热带偶极模在ENSO事件中的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晏红明  李崇银  周文 《地球物理学报》2009,52(10):2436-2449
南印度洋副热带偶极模(Subtropical Dipole Pattern,SDP)是印度洋存在的另一种很明显的偶极型海温差异现象,在年际和年代际尺度上均有十分明显的表现.而目前有关印度洋海气相互作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赤道印度洋地区,针对南印度洋地区的工作还比较少,特别是有关南印度洋海温与ENSO(El NiDo-Southern Oscillation)事件关系的研究.本文初步探讨了年际尺度上南印度洋副热带偶极型海温变化差异与ENSO事件的关系,发现SDP与ENSO事件有密切的联系,SDP事件就像连接正负ENSO位相转换的一个中间环节,SDP事件前后期ENSO的位相刚好完全相反.进一步,本文通过分析SDP事件前后期海温、高低层风、低层辐合辐散、高空云量和辐射等的变化特征研究了南印度洋偶极型海温异常在ENSO事件中的作用,结果表明:SDP在ENSO事件中的作用不仅涉及海气相互作用的正负反馈过程,还与热带和副热带大气环流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关,特别是与东南印度洋海温变化所引起的异常纬向风由赤道印度洋向赤道太平洋传播的过程等有十分直接的关系;同时,SDP对ENSO事件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大尺度平均气流随季节的变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