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继续报道我国西沙群岛海产色球藻目 Chroococcales 的十种蓝藻,隶于三科六属,有八种是我国海产蓝藻的新记录,它们是:铜锈微囊藻 Microcystis aeruginosa Kuetzing,小形色球藻 Chroococcus minor ( Kuetzing) Naegeli,湖沼色球藻盐泽变种 C. limneticus Lemm.var. subsalsus Lemm,易变色球藻 C.varius A.Braun,膜状色球藻C. membraninus ( Meneghini) Naegeli,圆胞束球藻 Gomphasphaeria aponina Kuetzing,附钙管鞘藻 Hormathonema epilithicum Ercegovic 和透明拟丝藻 Johannesbaptistia pellucida ( Dickie) Taylor at Drouet。其中透明拟丝藻形态特征独特,这对于蓝藻类的研究,特别是研究从色球藻目进化到丝状蓝藻类的系统演化具有重要价值,早已为藻类学家们所重视。该种也是我国海产蓝藻属的新记录。 迄今为止,藻类学家们一致认为色球藻目是蓝藻门 Cyanophyta 中最原始、最低级的类群,其植物体最简单,大都是单细胞或简单的群体,而且都十分微小,常被肥厚的胶质鞘所包埋,这就使该目蓝藻能适应复杂的自然环境。所以,在地质学和古生物学的研究中它已引起许多学者的注意。有关该目海产种类的分类研究,我国仅有少数报道,这方面的工作还有待深入。  相似文献   

2.
管华诗 《海洋与湖沼》2005,36(3):226-226
海藻遗传学是研究海藻遗传和变异的遗传学分支,是海藻种质改良的理论基础。第一部藻类遗传学专著《The Genetics of Algae》是1976年出版的,主编是美国藻类学家R.A.Lewin先生,此后没有这方面的专著出版。这本由中国海洋大学张学成教授、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秦松研究员、上海水产大学马家海教授、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许璞研究员等编著的《海藻遗传学》是我国在该领域的首部专著,  相似文献   

3.
胡鸿钧,男,60岁,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于196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生。于1980—1982年为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问学者。兼任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海洋湖活学会副理事长,湖北省出国留学回国人员联谊会副理事长,《海洋与湖沼》学报编委。主要从事淡水藻类学研究。30余年来以他为主或与同事合作发现淡水绿藻3个新属,20多个新种。1980年与同事合作首次发现一种裸甲藻光合色素系统中含有藻蓝素(Phycyanin),为研究甲藻的系统演化提供新的线索。80年代水期以来,主要从事螺旋藻生物…  相似文献   

4.
海藻提取物抗炎活性的筛选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属绿藻门、红藻门、褐藻门的海藻样品于2000年采于山东青岛和威海沿海,首次采用人白细胞弹性蛋白酶体外筛选技术对39种海藻样品的甲醇提取物进行了抗炎活性筛选,以期从海藻中寻找天然抗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炎症性疾病的药物活性前体。结果表明,18种海藻(7种褐藻,11种红藻)对HLE有抑制活性,而绿藻缺乏抗HLE活性。这18种海藻中,7种表现出较强的抑制活性,分别为:鸭毛藻、海头红、江蓠、细枝软骨藻、粗枝软骨藻、小粘膜藻和绳藻,其中尤以绳藻的抑制活性最强(在浓度为25μg/ml时可达98.9%)。  相似文献   

5.
福建漳江口红树林保护区浮游植物群落的季节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于2001年1月~2003年1月对福建省漳江口红树林区水体浮游植物群落的季节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漳江口红树林区浮游植物以硅藻门种类为主,优势种为长菱形藻(Nitzschia longissima)和菱形藻(Nitzschia sp.1)等,同时出现多种裸藻、绿藻和甲藻。本次调查共鉴定到浮游植物31属87种(包括变种),其中硅藻门23属75种(包括变种),蓝藻门3属3种,绿藻门1属4种,金藻门1属1种,甲藻门2属2种,裸藻门1属2种。浮游植物密度变化范围为2.78×104~1.14×106个/L,平均为3.51×105个/L,季节变化为双峰型。出现大量的底栖硅藻和淡水性藻类是该水域浮游植物的一个特点。浮游植物的组成和结构表明该水域水质较好。  相似文献   

6.
对虾养殖塘浮游植物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6年7月6日~2006年9月5日,对上虞地区南美白对虾养殖塘水体的浮游微藻群落结构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养殖塘中共检出常见浮游微藻4门25属30种,其中蓝藻8种,绿藻18种,硅藻3种,裸藻1种。绿藻门藻种类最多,占藻类种类的60.0%,其次是蓝藻门藻占26.7%,硅藻门藻占10.0%,裸藻门藻占3.3%。主要蓝藻有项圈藻(Anabaenopsis sp)、色球藻(Chroococcus sp)、平裂藻(Merismopedia sp)、微囊藻(Microcystis sp)、小席藻(Phorimidium sp)、螺旋藻(Spirulina sp);常见绿藻有小球藻(Chlorella sp)、空星藻(Coelastrumsp)、卵囊藻(Oocys-tis sp)、盘星藻(Pediastrum sp)等;常见硅藻有舟形藻(Navicula sp)、尖针杆藻(Synedra acus)。养殖早期浮游微藻细胞数量为5.8×107/L,香浓多样性指数平均为1.2005。养殖后期浮游微藻细胞数量为2.5×107/L,香浓多样性指数平均为1.4939。浮游藻类多样性指数总体表现为养殖前期低后期高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高坤山 《海洋与湖沼》1996,27(6):670-671
THEASIANPACIFICPHYCOLOGICALASSOCIATIONANDITSFIRSTPHYCOLOGICALFORUM(GaoKunshan)1989年日本与韩国的藻类学者在汉城召开了第一届日韩藻类学研讨会。1991年日韩藻类学者又在筑波举行了第二次日韩藻类学研讨会。在这次会议上,日韩藻类学家以及来自亚太地区的其他藻类学者,决定邀请亚太地区国家的广大藻类学者于1993年在汉城召开亚太藻类学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各国藻类学家经过讨论达成共识,决定成立亚太藻类学会,作为亚太藻类学会的组织机构。亚太藻类学会议每三年举行一次,时间定在国际海藻学学术讨…  相似文献   

8.
在75g/L浓度的硫酸镁溶液中发现了一株生长良好的单细胞绿藻。为了解这株特殊微藻的系统进化学分类地位和潜在利用价值,本文结合了分子系统学方法和形态特征,并测定其不同盐环境下的光合效率,以探讨其对于硫酸镁盐的耐受机理。结果表明,基于该藻株18S及ITS r DNA序列构建的系统进化树确认其隶属于胶球藻属。该株藻细胞为椭圆形、具有较小的长宽比、色素体多为分叶的2瓣和无明显胶被等特征与胶球形胶球藻较接近,系统发育分析显示其与伪胶球藻株系和与地衣Peltigerales共生株系亲缘关系较近。对该藻不同培养条件下的耐受特征做出初步探索,结果表明其对硫酸镁有着独特的单盐抗性,并可以耐受蒸馏水环境。这些特性表明该藻株有良好的抗杂藻污染特性,具有潜在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1976年6月至8月,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藏北分队对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以北,昆仑山以南的广大藏北地区进行了多学科的综合考察。我所陈宜瑜同志参加了这次考察,对该地区各种水体的水生生物进行了广泛地采集,在采得的标本中,藻类是十分丰富的。我们在鉴定该区振泉湖藻类标本时,发现一特殊类型的藻类。通过对液浸标本和固定染色标本的研究,确定它是绿藻门丝藻目的一新属。  相似文献   

10.
在西藏那曲的错鄂和湖北武汉的紫阳湖采集到两株淡水绿色海绵。形态观察显示,两株海绵呈现绿色是由于其内共生有球状绿藻。基于形态观察和分子系统发育分析确定为该球状绿藻为索囊藻属的寄生索囊藻(Choricystis parasitica(K.Brandt)Pr?scholdDarienko)。结果表明:(1)两株藻均为纺锤形或倒卵形,长1.2—2.8μm,宽0.8—1.5μm;具一个侧位片状色素体;(2)依据18S r DNA和rbc L cp DNA的进化分析显示这两株藻均位于胶球藻科(Coccomyxaceae),索囊藻属(Choricystis);(3)基于ITS2的二级结构分析显示这两株藻与寄生索囊藻具有相同的二级结构,表明这两株内共生的球状绿藻均为寄生索囊藻。寄生索囊藻为中国新纪录种,所在属索囊藻属为中国新纪录属。本研究以形态性状和分子性状描述了采自中国的寄生索囊藻标本,为今后研究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用光镜和电镜对一种绿藻分离物(MC-1)的显微结构进行研究。显微与亚显微结构表明,MC-1以似亲孢子方式繁殖,在细胞形态、叶绿体和蛋白核结构上具有绿藻门绿藻目绿球藻科绿球藻属的形态分类特征。结合形态及生理生化特性,该藻种可能是绿球藻属的一个新种,建议定名为嗜碱绿球藻Chlorococcum alkaliphilus。  相似文献   

12.
雨生红球藻和虾青素研究述评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虾青系作为食品和饲料色素添加剂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单细胞绿藻雨生红球藻在特定条件下可双大量积累虾青素,有可能成为该色素的良好天然资源,受到微藻学界的重视。但目前雨生红球藻培养还处于实验室阶段,大规模生产尚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解决,我国这方面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为此通过微机查阅1981 ̄1997年的国内外发表的有关文献,结合我们的实验结果,从该藻的基础生物学特性、虾青素累积的机制、养殖现状进行了综述,并  相似文献   

13.
采用PCR扩增的方法获得了第一个松藻目物种长松藻(Codium cylindricum)的ITS序列,长松藻ITS全长515bp,其中ITS1的长度为74bp,5.8S序列长163bp,ITS2的长度为278bp.与已知的绿藻门其它5个目8个属物种的ITS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绿藻门物种分为三大支,其中团藻目藻类为一支,松藻目和刚毛藻目藻类为一支,石莼目、顶管藻目和丝藻目藻类构成一大支;长松藻与刚毛藻目的刚毛藻属和硬毛藻属物种同为多核藻体,在系统发生上表现出更近的亲缘关系;不同绿藻目海藻的聚类关系表明,其能够准确地反映出其在单核与多核、单细胞与多细胞等生物结构特性方面的差异与水平.  相似文献   

14.
杜氏藻的RF-RAPD分子系统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氏藻(Dunaliella)是绿藻门、绿藻纲、团藻目、多毛藻科中的一个属(也有单独归为杜氏藻目、杜氏藻科、杜氏藻属[1]).因可以在高盐的极端环境中生存,也称之为盐藻.盐藻富含各种类胡萝卜素和甘油,其中β-胡萝卜素累积可达细胞干重的14%,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另外盐藻无细胞壁,仅有一层糖蛋白和神经氨酸组成的外膜包裹,类似天然的原生质体,是真核细胞基因工程首选的受体之一.盐藻主要用来生产β-胡萝卜素,生产中发现β-胡萝卜素产量不稳定,推测种质差异因素与此有密切关系,因此分析不同种及种内品系及其与β-胡萝卜素含量相关性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5.
中国麒麟菜族的分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麒麟菜是生产卡拉胶的主要原料(Doty,et al.,1978)。麒麟菜的研究在其他国家起步校早,Agardh J.于1847年创立了麒麟菜属 Eucheuma,随后,荷兰藻类学家Weber-van Bosse(1928)、日本藻类学家Yamada(1936),以及Kraft(1969)都有较详细的报道;此外,还有一些区域性的研究报告(Taylor,1960;Dawson,1961;Dawes, et al.,1974; Cheney,et al.,1988)。我国从50年代起陆续开展了麒麟菜的资源保护、繁殖及养殖工作,主要开发利用的是琼枝 Betaphycus gelatinum。1985年我国从菲律宾引进了异枝麒麟菜(吴超元等,1988),现称长心卡帕藻Kappaphycus alvarezii。从分类的角度来说,琼枝藻属和卡帕藻属在我国为属的新记录。 1985年,美国藻类学家Dory和 Norris从商业角度出发,提出了15种具有商业价值的麒麟菜的分类标准,使麒麟菜属的分类研究获得较大进展;1988年,Doty再次修正了18种麒麟菜的分类标准,并在红翎菜科内新建了麒麟菜族Eucheurnatoidae,其中除麒麟菜属外,还建立了一新属一一卡帕藻属Kappapyrus,1996年再次新增了琼枝藻属Betaphycus。 随着世界工业的发展,目前卡拉胶的需求量大增,作为其主要原料之一的麒麟菜种类甚多,每属富含的卡拉胶的种类不同(琼枝藻属以β-型、麒麟菜属以t-型、卡帕藻属以k-型卡拉胶为主)(Doty,1996),同时特定的工业也要选用特定类型的卡拉胶,因此,正确区分这三属的不同种工作是十分重要的。迄今,我国关于麒麟菜的研究,除了一些区域性的调查外(夏恩洪,1963),还没有分类方面的专论性研究。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对所能收集到的标本的分析研究,明确我国产的琼枝藻属、麒麟菜属和卡帕藻属的种类、产地和种类间的区别,为卡拉胶实验的科学研究部门和生产单位在选择实验材料、选种养殖或收购原料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了揭示苏北浅滩紫菜养殖区附着绿藻和绿藻微观繁殖体的分布现状,从2013年三月到五月份对苏北浅滩紫菜养殖区及附近海域进行航次调查。结果表明, 绿藻微观繁殖体在水体和沉积物中广泛分布,水体中的平均值为267株/L,沉积物中的平均值为43株/g。调查期间,紫菜养殖区筏架上附着绿藻的生物量持续增长。在紫菜筏架上发现有浒苔,缘管浒苔,盒管藻三种绿藻,其优势种为盒管藻,其次是浒苔。研究表明,绿潮发生早期在苏北浅滩海域存在绿藻微观繁殖体和附着绿藻,这将为中国绿潮治理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7.
于2009年6月对海南岛红树林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海南岛红树林区水体浮游植物以硅藻门种类为主,主要优势种为骨条藻(Skeletonema sp.)、微小小环藻(Cyclotella caspia)、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颤藻(Oscillatoria sp.),同时出现多种裸藻、绿藻和甲藻。本次调查共鉴定到浮游植物46属97种(包括变种),其中硅藻门25属59种,绿藻门9属18种,蓝藻门7属10种,裸藻门2属4种,甲藻门5属5种,金藻门1属1种。浮游植物密度变化范围为(0.29~1.96×10~6) cells/L,平均为8.85×10~5cells/L。浮游植物的组成和结构表明红树林区水质较好,但新英港、三亚河、彩桥等红树林区,水体质量有下降的可能,应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凡纳滨对虾(Litoperaaeus vannamei)与缢蛏(Siaoraovacula constricta)生态循环养殖过程中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与水质因子变化特征之间的相关性,本实验于2018年6月至11月在宁波市鄞州区椿霖养殖场对虾蛏循环养殖池塘中水质及浮游植物的动态开展了逐月采样监测,分析了养虾塘与养蛏塘中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及水质因子变动。结果显示:(1)对虾养殖期间共鉴定出6个门101种浮游植物(包含9个未定种),从种的数量上来看,硅藻门>甲藻门>绿藻门>蓝藻门>裸藻门>隐藻门,其中包含优势种14种,养殖初期优势种为硅藻门的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uelleri)等,随后甲藻门的海洋原甲藻(Prorocentrum micans)和绿藻门的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等逐渐占据优势,后期仍以硅藻门为主要优势种。(2)浮游植物的丰度介于6.8×105-2.5×108cell/L,生物量为2.04-65.72...  相似文献   

19.
海洋单细胞藻对紫外吸收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日本岛津UV-260分光光度计,对9种海洋单细胞藻的紫外吸收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种海洋单细胞藻的吸收峰的波长均在280nm以下,它们相应的波长范围在252.8~266.4nm之间,高低相差仅为13.6nm;(2)按吸收峰值从大到小排列依次为:盐藻>扁藻>小球藻>塔胞藻>角毛藻>三角褐指藻>新月菱形藻>金藻3011>金藻8701,呈现明显的规律性变化,即:绿藻门>硅藻门>金藻门;(3)在UV-B(280~320nm)波段,9种海洋单细胞藻的吸收度均随波长的增加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而吸收度的大小排列次序同吸收峰值完全一致,同样表现出绿藻>硅藻>金藻的规律.  相似文献   

20.
2009年夏季黄河口及其邻近水域网采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刘晓彤  刘光兴 《海洋学报》2012,34(1):153-162
为了研究黄河调水调沙对黄河口及其邻近水域浮游植物群落的影响,于2009年7月黄河第九次调水调沙后对黄河口及其邻近水域的浮游植物进行了调查。利用网采浮游植物样品研究了该水域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丰度分布、优势种以及生物多样性,结果表明调查水域共鉴定出浮游植物29属53种,隶属于硅藻门、甲藻门、蓝藻门、金藻门和绿藻门,其中硅藻43种,甲藻6种,还有少数浮游植物属于蓝藻门、金藻门和绿藻门;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为0.96×104~76.32×104个/m3,平均丰度为21.23×104个/m3;主要优势种类有念珠藻(Nostocaceae)、八幅辐环藻(Actinocyclus octonarius)、佛氏海线藻(Thalassionema frauenfeldii)和卡氏角毛藻(Chaetoceros castracanei)等;调水调沙引起的黄河径流量的增加对黄河口及其邻近水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显著。该研究揭示了特定时期黄河口及其邻近水域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并丰富了该水域浮游植物群落的基础资料,为深入探讨河口环境变化对浮游植物群落的影响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