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从区域角度谈江(长江)湖(洪湖)关系的演变,将其划分为江湖一体、逐步阻隔和人为调控3个阶段。详细阐述了江湖关系演变给洪湖湿地带来的不利生态影响。主要表现在:加剧围垦、改变江湖水系格局、加重自然灾害以及土壤潜育化、沼泽化,破坏了江湖复合生态系统平衡。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重建江湖联系的必要性和对策,为长江中游江湖关系治理及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借鉴与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2.
洪湖湿地演替的影响因素与生态恢复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自然因素(地质构造发育、气候、水文等)及人为因素(农业政策、人口压力、水利工程、环境污染等)对洪湖湿地共同作用下,洪湖湿地的自然演替发生了改变。自然因素影响下洪湖湿地生态系统有向逆演化方向演替的趋势,而不合理的人为影响因素加速了正演化过程。在系统地分析两种影响因素对洪湖湿地演替影响的基础匕,针对人为影响因素产生的不良影响,初步提出了洪湖湿地生态恢复的一些对策,包括加强立法及管理、加强污染控制、扩大湖泊面积、加强水利工程和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开展湿地保护教育,提高公众保护意识以及加强监测等。通过湖北省各级政府及部门的努力,有望恢复洪湖湿地良好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3.
洪湖湖泊环境演变与湿地生态产业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洪湖的形成与生态功能地位入手,阐述了洪湖湖泊环境演变、水产业过度开发对洪湖湿地生态的影响,分析了洪湖湿地生态环境变化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发展休闲渔业和湿地生态旅游产业化的基本思路,将区域新型产业经济发展与流域生态文化建设相结合,确定人水和谐为洪湖生态产业经济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4.
通过构建最优控制模型及实证调查的方法,分析洪湖湿地恢复过程的公众参与与政府政策的可取之处及亟需进一步解决的问题。系统地探讨了洪湖湿地永续发展的管理模式并为其他地区的湿地管理提出建议。通过理论构建和实证调查提出以公众参与为主、政府政策为辅的环境管理模式,阐述了以公众参与为主、政府政策为辅的环境政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洪湖的环境变迁与生态保护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卢山  李世杰  王学雷 《湿地科学》2004,2(3):234-237
洪湖历史上经历了多次变迁,在同类型湖泊中表现出其生态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通过分析洪湖从成湖以来所发生的的湖泊环境变化,阐述了人类活动对洪湖环境带来的一系列生态问题,对洪湖生态环境的恢复与优化提出对策与建议;同时,对于洪湖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提出了科学的、可操作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6.
湿地生态恢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正>湿地生态建设包括生态保育、生态修复和生态重建,后两者统称生态恢复。湿地生态恢复指对退化或丧失生态功能的湿地通过生态技术或生态工程进行修复或重建,使其发挥原有的或预设的生态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7.
生态恢复前后洪湖水生植被景观各向异性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中心发散的放射式角度来确定景观各向异性的方向,将洪湖生态恢复前后时期的水生植被景观及其动态变化作为实例,计算各方向的水生植被百分比、最大斑块指数和最大斑块距离指数,对景观各向异性分析方法进行了探索性的应用研究.结果表明,生态恢复前后的2004~2006年,洪湖各方向的平均水生植被百分比在增加,最大植被斑块的面积在增加,但各方向植被恢复的程度存在差异;最大斑块距离指数较好地反映了水生植被向湖岸消退或向湖心推进的过程,直观反映了围网养殖和拆围等人类活动对洪湖植被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以中华秋沙鸭重要越冬地——桃源沅水湿地为例,分析了桃源沅水湿地现状,研究了其湿地保护与生态恢复工程,旨在保护中华秋沙鸭重要栖息地、水鸟与鱼类生境,保护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并提出了生态恢复方案及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9.
水文过程塑造了湖泊湿地的主要生态结构和功能,筑坝拦蓄、跨流域调水和航运等人类活动对湖泊的水文节律产生了明显影响,开展水位变化下湖泊的多目标修复,能够使湖泊受到的破坏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在综述水位变化生态影响和湿地修复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水位变化下的湖泊湿地多目标生态修复框架;在该框架的指导下,制定了引江济淮工程运行后菜子湖湿地的多目标生态修复方案;该方案能满足包括鱼类多样性保护、沉水植物恢复、泥滩和草本沼泽面积维持和水鸟多样性保护等多目标的湿地修复需求,在提高菜子湖湿地生态完整性、可持续性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针对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严重退化盐碱化问题,于2015年5月设计实施了微地形改造营造和水位控制相结合的生态恢复方案,并评估了恢复工程的初步效果。结果表明:生态工程实施3个月后,恢复区植被、水域和裸地面积发生显著变化,植被比例从18.8%上升到30.5%,水域比例从7.4%上升到53.2%,裸地面积从73.8%降低到16.3%,湿地的改善为鸟类提供了多样化的生境。底栖动物从无到有开始拓殖,至2015年9月已发现大型底栖动物14种。自2015年9月至2016年3月,共有35种鸟类,包括13种重点保护鸟类在该区域栖息觅食。相对于简单围封补充淡水的传统恢复方式,本研究设计的生态恢复方案效果更为显著,在该区的生态恢复和重建中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1.
生态恢复前后的洪湖水质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湿地的水质状况反映了湿地生态系统的基本背景和质量,其水质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根据洪湖2000~2010年的水质监测数据,采用灰色模式识别模型对洪湖水质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和评价。2000~2010年,洪湖水质综合指数位于2.08~3.58之间,以Ⅲ类和Ⅳ类水为主。总体上,洪湖不同年份的水质呈波动变化趋势。从空间变化来看,沿进水口—养殖区—开阔区—核心区—出水口的方向,洪湖水质逐渐好转。洪湖水质的变化主要受四湖流域地区工农业废水、生活污水等外源污染和湖内围网养殖的影响,其中,围网养殖是水质最主要的制约因素。为了使洪湖水环境更有利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一方面应控制养殖面积,在适当控制渔业的前提下,开展植被恢复工作;另一方面,应大力控制上游地区工农业废水和城镇生活污水的排放,逐步恢复洪湖水体自净能力,实现洪湖水环境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1990~2003年洪湖水体环境质量演变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以详细的水质监测资料为基础,采用标准指数法并结合实地调查,分析了1990~2003年洪湖水质的变化状况。结果表明,14 a间,洪湖水质类别以Ⅲ类和Ⅳ类为主。水质恶化的驱动因子是氮、磷及其它有机污染物。1991年到1994年期间,水体中氨氮(NH4 -N)占溶解无机氮(D IN)的比例逐年增高;1995~2003年,以氨氮和硝酸盐(NO3--N)同时作为水体中溶解无机氮的主要存在形式,与1990~1994年的水质状况相比,亚硝酸盐(NO2--N)所占的比例呈增加之势。氨氮、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年际变化表明,洪湖水体自净能力在逐渐降低。以总磷(TP)、总氮(TN)和溶解无机氮(D IN)作为评价指标,洪湖水体已属中富营养型湖泊。洪湖水质演变与该区域人类活动(围湖造田、围网养殖等)以及江湖连通的变化对水环境的作用相耦合。  相似文献   

13.
根据1961—2012年湖泊水位观测资料,采用时间序列线性趋势分析与小波分析法,对比研究了博斯腾湖与伊塞克湖近50多年来水位变化特征,并对湖泊未来水位变化趋势进行预测。结果显示:(1)1961—2012年,博斯腾湖和伊塞克湖年水位总体呈显著的下降趋势。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前,两湖水位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都平稳下降;90年代后,博斯腾湖水位变化波动比伊塞克湖更为频繁,经历了迅速上升和下降的阶段,而伊塞克湖年水位较为稳定。(2)水位小波分析结果表明,博斯腾湖和伊塞克湖年水位变化分别存在18a和22a的主周期,从水位未来变化趋势预测结果来看,博斯腾湖水位将来一段时间继续下降,伊塞克湖水位则继续上升。  相似文献   

14.
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与生态恢复对策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为了评估洞庭湖湿地生态服务价值,提出生态恢复对策,运用市场价值法、影子工程法、碳税法、替代费用法等方法评估其生态服务价值,基于评估结果和恢复生态学原理,提出其生态恢复对策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洞庭湖湿地生态服务价值多样且巨大,尤以生产性价值、调蓄洪水的价值、净化水质和维持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最为显著。因此洞庭湖湿地管理策略,应以洞庭湖湿地生态恢复为首要任务,以发展适应湿地生态环境的产业群和促进经济与生态良性循环为目标,外生态恢复和内生态恢复有机统一,以保障洞庭湖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15.
1987年后博斯腾湖水位的还原分析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境内的博斯腾湖近年来水位达到了有史记载以来的最高值。通过还原计算得出以下结论文:(1)天然状态下博斯腾湖水位通常在1047.5~1048.5m之间变化,除非特大年径流量(50~100年一遇)水位难以超过1049.00m。(2)博斯腾湖死库容水位为1047.20m。(3)2002年博斯腾湖水位超过1049m完全是人为造成的。(4)现在孔雀河径流量年际变化、年内变化都大于天然状态下。  相似文献   

16.
水文过程在湖泊和湿地形成、发育、演替甚至消亡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探讨天目湖水文特征变化及其对上游湿地和湖泊生态环境的影响有利于天目湖的保护和利用。利用1960~2001年实测的水文和气象资料,研究了天目湖的水文特征及其变化。42 a来,天目湖区的降水量略有增加,蒸发量逐渐减少,入湖水量不断增多,水位明显上升。采用吴淞高程对典型枯水年、平水年和丰水年天目湖湿地出露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枯水年17 m高程以下,平水年19 m以下,丰水年21 m以下为湿地,湿地面积在不同水分状况年份差别较大。水位上升引起的湿地面积增加丰富了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天目湖水文特征变化对湖泊水质有一定影响,一方面,由于径流量增加,入湖水携带了更多外界的污染物使湖泊污染加剧;另一方面,入湖水量增加和水位上升又会稀释湖中的污染物浓度。近年来天目湖水质总体上呈下降趋势。根据天目湖水文特征的变化和湖泊生态环境状况,提出了建立湿地公园、退渔还湖,调整湖泊水位等湿地管理和湖泊水质改善对策。  相似文献   

17.
利用增强型植被指数(enhanced vegetation index,EVI),采用Mann-Kendall方法和Sen’s斜率估计方法,研究2000~2014年洞庭湖区的植物面积及其变化趋势,以及其与水位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枯水年洞庭湖区的植物面积最大,平水年的次之,丰水年的最小;2000~2014年期间,洞庭湖区增强型植被指数的变化存在空间异质性,东洞庭湖区的大部分区域的增强型植被指数无显著变化,南洞庭湖区的大部分区域的增强型植被指数显著增大;洞庭湖区18.08%的区域的增强型植被指数显著增大,这些区域主要集中在高滩地(平均海拔为26.61 m);7.51%的区域的增强型植被指数显著减小,这些区域主要集中在低滩地(平均海拔为25.79 m);随着湖泊水位的上升,洞庭湖区植物面积在减少,当洞庭湖水位为24 m时,最适合植物生长,当洞庭湖水位低于24 m时,洞庭湖区的植物面积受水位变化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