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新疆棉花"矮密早"栽培技术的气候条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要论述了新疆棉花“矮密早”栽培技术形成的气候条件和依据。  相似文献   

2.
冬季半岛地区“冷流低云”的云图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冷流低云”一词,系指冬季冷空气流经较暖的黄渤海海面时,使低层大气层结不稳定而产生的一种对流性低云。该云一旦被适当气流吹送至半岛陆地,常可造成持续数日的阵雪天气。“北风吹,雪花飘”,构成山东半岛独特的冬季气候特色。  相似文献   

3.
根据黄栀子对气候条件的要求,结合抚州市的历史气候资料,对抚州市种植黄栀子进行了科学的区划,并提出了相应的高产措施和防灾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4.
河西地区绿洲的小气候特征和"冷岛效应"   总被引:50,自引:3,他引:50  
通过河西地区近地层气象梯度观测研究,分析了河西绿洲的小气候特征,发现存在一种“绿洲冷岛效应”,并分析了这种效应的物理机制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5.
气候变化是指在十年到百年时间尺度上,气候平均状态或其变率发生统计上的显著变化,可以由自然的内部过程或外部强迫引起,也可以由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或土地利用变化等所引起。近百年来全球和中国气候正经历一次以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已成为影响各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家安全和人类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过去的20多年里已受到全球科学界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也成为当今国际政治和环境外交中的热点问题。气候变化引起了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出现频次增加和强度加大,天气气候灾害频发,亦诱发和加剧了一系列的“缓发性”灾害:环境灾害…  相似文献   

6.
榆林谷子气候生态适应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谷子属禾本科黍狗尾草,属一年生草本植物。谷子原产于我国黄河流域,有7000余年的栽培历史,我区适宜栽培谷子,北至神木,南至清涧,历来都是出产小米的地方。据米脂县志记载“米脂城以地有米脂水,沃壤宜粟、米汁淅之如脂”。米脂县就是以盛产小米而得名。谷子在我...  相似文献   

7.
今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极地气象:认识全球影响”强调了极地气象对全球变暖及人类活动的影响,通过宣传使更多的人认识到极地气象对人类活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增强人们保护全球环境,建设美好家园的意识。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内蒙古气象学会对做好2007年“3·23”世界气象日纪念活动高度重视,围绕今年世界气象日“极地气象:认识全球影响”的这一主题,结合自治区气象事业发展的重点工作,在3月初组织有关人员就“3·23”活动的主题与全区气候状况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讨论和筹划宣传活动。为使活动能够全面、有效地开展,自治区气象学会提前订…  相似文献   

8.
王继志  于淑秋 《气象学报》2005,63(5):834-835
建立高原周边地区大气特种观测业务站网是发展中国天气、气候灾害综合监测和预警能力的重要环节。青藏高原观测作为上游天气敏感区的特种观测业务站网建设是高原及周边地区实施减灾、防灾,包括下游地区防洪预警洪涝,改进中国灾害预警系统,发展减灾和预测新技术,整体上提高中国天气气候预测水平的迫切需求。中日合作JICA项目全称为:“中日合作气象灾害研究计划”,该项目实施目标为在局地强对流、暴雨与大范围洪涝灾害性天气上游“强信号”区———“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及周边区域,建立大气边界层及水分循环综合观测网,集成现代先进观测设备…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1961-2007年逐日地面气温资料、1971-2000年整编地面气温资料,以及2006年1月1日-2008年4月30日的逐时地面气温资料,采用统计方法,对汶川特大地震重灾区进行气温的气候特征分析,较系统和全面地得到汶川“5.12”特大地震重灾区气温的日、旬、月、年变化以及极端气温特征,为该地区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提供气象服务支撑。  相似文献   

10.
短期气候预测的出路在何方?   总被引:9,自引:7,他引:2  
100年来短期天气预报成功地跨越了三大步:挪威学派、Rossby学派和Charney开创的数值天气预报。在“气候是天气的综合”这一错误思想的指导下,每一次短期天气预报的成功都引出了短期气候预测的热潮,相应地出现了大型天气学、超长波控制论和短期气候的数值模式预测方法。它们各自研究了几十年后,最终仍未见成效,使100年来短期气候预测的水平仍基本上是在原地踏步。作者认为短期气候预测出路在于:首先要坚决摒弃“气候是天气的综合”这一错误的指导思想,其次要将目前关于“气候系统”的抽象定义转化为具体的物质的定义,作者认为地热涡、地冷涡和形变锋等很可能就是具体的“气候系统”。描述这些“气候系统”演化的具体图像就是“地气图”。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了重庆秋玉米栽培与气象条件关系和主要气候问题,指出秋季热量资源是影响秋玉米分布的主要原因,将秋玉米生育期间80%保证率≥16℃活动积温作为重庆市秋玉米气候区划指标。利用ARCGIS和数字高程模型(DEM)得到了重庆市秋玉米生育期间80%保证率≥16℃活动积温的空间分布,以此为基础将重庆市秋玉米栽培区划分为:热量丰富中熟秋玉米适宜栽培区,热量较丰中熟鲜食秋玉米适宜栽培区、热量一般早熟秋玉米适宜栽培区、热量较差早熟鲜食秋玉米适宜栽培区以及热量不足秋玉米不适宜栽培区等5种类型区,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2.
应用赤峰市松山区境内的赤峰和岗子两个气象观测站1961—2009年的气候资料和松山区玉米单产资料,分析玉米生长季的水热条件对玉米气象产量的影响,定量评估灾害损失。结果表明,采用5a滑动平均法和线性拟合相结合的方法计算的玉米气象产量更具有客观性,贴近实际情况。有利的气候条件使得玉米平均增产890.3Kg/hm2;不利的气候条件使得玉米减产634.5Kg/hm2。玉米气象产量与生长季降水量关系密切,干旱是玉米大幅度减产的主要气候灾害,占总减产量的76.6%;其次是阶段性低温冷害。气候变暖趋势总体上是有利于玉米生产的,但玉米气象产量的变幅呈增大趋势。  相似文献   

13.
淹水对夏玉米性状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为定量探求洪涝灾害对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于2008和2009年在河南省驻马店地区进行以淹水日数和淹水发育期为试验因素的模拟试验。结过表明:淹水1 d对玉米产量影响甚微,淹水3 d以上减产率40%以上,拔节期淹水5~7 d,抽雄期淹水7 d夏玉米基本绝收。淹水对夏玉米植株死亡率、果穗成穗率、单株籽粒重影响明显;对株高、果穗长、粗、百粒重和秃尖率影响较小。拔节期的淹水危害重于抽雄期。讨论了淹水日数与淹水发育期对玉米产量影响的交互作用。初步建立了淹水的玉米产量损失率评估模型。  相似文献   

14.
松山区玉米春播期水热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1959—2009年松山区54218观测站的降水、温度资料,分析了玉米播种期水热气象条件分布特点。主要结论:⑴51a来松山区春播期≥10℃积温的初日分布特点是年际变率大,年代际变化不大。⑵随着气候变暖,≥10℃积温保证率提高。⑶春播期低温冷害的发生特点是越早播种后期发生冷害的可能性越大,因此不易过早播种。⑷按照既要最大限度地满足玉米生长所需热量又要减小发生低温冷害的可能性原则,确定了松山区玉米平均开播日期和适宜播种期。⑸春播期相对湿润度指数分析表明春播期干旱发生频率大。  相似文献   

15.
风灾是北京地区玉米减产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影响玉米产量最常见的一种气象灾害,严重的风灾可造成玉米绝收。为实现对玉米风灾造成损失的定量评估,利用收集到的历史上出现的玉米风灾及产量损失数据,结合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分析了风灾发生过程中对玉米产量损失影响显著的气象因子,最终确定选取玉米受灾过程中的最大风速的最大值、持续时间内的最大风速的平均值、最大风速持续时间和过程降水量4个气象因子,并考虑到玉米不同生育期抗风能力的不同,增加了玉米生育期影响因子,利用这5个要素,运用统计学方法建立了北京地区玉米风灾损失定量评估统计模型。通过对样本数据的拟合及剩余样本的检验,建立的定量损失评估模型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和实用性,可为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定损,以及生产部门确定风灾损失及保险公司理赔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亚热带东部丘陵山区作物气候生产力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根据1983年4月—1986年3月三年山区梯度观测资料,综合考虑山区光、热、水农业的气候资源匹配关系,建立不同山区、坡向、高度的作物气候生产力估算模式。模式中对山区温度、降水、日照等气象要素进行了修正。运用模式估算了不同山区、坡向、高度的水稻、玉米、冬小麦气候生产力。计算结果:亚热带东部丘陵山区单、双季稻、夏玉米气候生产力一般南坡大于北坡,西坡大于东坡;春玉米、冬小麦一般北坡大于南坡,东坡大于西坡。双季晚稻气候生产力大于双季早稻,夏玉米大于春玉米(神农架山区除外)。应该指出,目前高产典型水稻产量可达其气候生产力的60%以上,玉米和冬小麦仅达到30%—50%左右,表明山区农业气候资源可开发潜力很大。本文为合理开发山区气候资源、调整农业布局及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提供了定量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利用1961—2009年气象资料和发育期资料,采用FAO的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春玉米生育期内逐日需水量,研究承德春玉米需水量、水分盈亏的年内、年际变化规律,分析气象因子对春玉米需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承德春玉米生育期平均需水总量、水分盈亏分别为522.5 mm和69.4 mm。在生育期内,春玉米逐日需水量的变化规律表现为先缓慢增加后减小;春玉米需水量与气象因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通辽市近50年可能蒸发量与玉米水分系数的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讨通辽市近50年水分平衡对玉米生产的影响,以修正的彭曼方法计算分析了本市玉米栽培区的科尔沁、开鲁、保康、甘旗卡、库伦、大沁他拉、鲁北7个站1959—2008年的可能蒸发量以及玉米需水量、水分系数的变化状况。结果表明,近50年通辽市可能蒸发量和玉米需水量线性趋势不明显,50年线性累计变化分别不足1mm和10mm,对玉米生产没有明显影响。但玉米水分系数的线性趋势时序相关系数为-0.3024,在0.05信度水平以上,50年累计减小0.135,对玉米生产很不利,它是玉米减产和提高生产成本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黄土高原陆-气相互作用预试验及其晴天地表能量特征分析   总被引:23,自引:8,他引:15  
详细介绍了在2004年8月24日~9月11日在甘肃平凉进行的陆-气相互作用野外预试验,对观测仪器进行了对比和标定,并利用观测资料,初步分析了黄土高原塬上裸地、塬上和塬下玉米地的地表净辐射各分量、感热、潜热和地热流的特征。由于作物(玉米)的存在,降低了地表反射率,使白天地面向上短波减少,同时向上长波也减少,增大了地表净辐射,地表潜热明显增大,玉米地白天向下的地热流和夜晚向上的地热流都比裸地小。与塬上相比,塬下玉米地的向下短波略小,向上短波明显偏小,向上长波基本一致;净辐射只在中午附近略小,地热流上午偏小,下午偏大,夜晚基本一致;感热和潜热在白天基本一致;塬下玉米地在凌晨明显存在负感热通量。  相似文献   

20.
We calculate the impacts of climate effects inferred from three atmospheric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s (GCMs) at three levels of climate change severity associated with change in global mean temperature (GMT) of 1.0, 2.5 and 5.0 °C and three levels of atmospheric CO2 concentration ([CO2]) – 365 (no CO2 fertilization effect), 560 and 750 ppm – on the potential production of dryland winter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L.) and corn (Zea mays L.) for the primary (current) U.S. growing regions of each crop. This analysis is a subset of the Global Change Assessment Model (GCAM) which has the goal of integrating the linkages and feedbacks among human activities and resulting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changes in atmospheric composition and resulting climate change, and impacts on terrestrial systems. A set of representative farms was designed for each of the primary production regions studied and the Erosion Productivity Impact Calculator (EPIC) was used to simulate crop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 The GCMs applied were the Goddard Institute of Space Studies (GISS), the United Kingdom Meteorological Transient (UKTR) and the Australian Bureau of Meteorological Research Center (BMRC), each regionalized by means of a scenario generator (SCENGEN). The GISS scenarios have the least impact on corn and wheat production, reducing national potential production for corn by 6% and wheat by 7% at a GMT of 2.5 °C and no CO2 fertilization effect; the UKTR scenario had the most severe impact on wheat, reducing production by 18% under the same conditions; BMRC had the greatest negative impact on corn, reducing production by 20%. A GMT increase of 1.0°C marginally decreased corn and wheat production. Increasing GMT had a detrimental impact on both corn and wheat production, with wheat production suffering the greatest losses. Decreases for wheat production at GMT 5.0 and [CO2] = 365 ppm range from 36% for the GISS to 76% for the UKTR scenario. Increases in atmospheric [CO2] had a positive impact on both corn and wheat production. AT GMT 1.0, an increase in [CO2] to 560 ppm resulted in a net increase in corn and wheat production above baseline levels (from 18 to 29% for wheat and 2 to 5% for corn). Increases in [CO2] help to offset yield reductions at higher GMT levels; in most cases, however, these increases are not sufficient to return crop production to baseline leve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