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王双绪研究员撰写的"青藏高原东北缘现今三维地壳运动特征研究"一文,被评为"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领跑者F5000"。专家认为,此论文所取得的成果翻开了青藏高原现今地壳构造活动研究新的一页。该论文由"地震行业研究重大专项——中国综合地球物理场监测"项目资助。  相似文献   

2.
正张培震院士等完成的"青藏高原及东北缘晚新生代构造变形与形成过程"项目,2018年1月8日荣获2017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该项目利用GPS观测资料研究整个高原尺度的变形格局、运动速率和应变分配,定量揭示高原现今构造变形状态。并以青藏高原东北缘为研究对象,从构造变形、山脉隆升、盆地消亡和地貌演化等方面,  相似文献   

3.
青藏高原由于所处大陆构造位置的特殊性,造就其成为全球现今地壳构造运动最为强烈的区域之一.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发育有多条深大活动断裂带,是强震易发区,同时也是研究大陆内板块构造运动机制的天然试验场.GPS以其时空分辨率高、覆盖范围广、观测精度高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地壳形变监测研究中.目前,通过已建立的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  相似文献   

4.
采用有限元方法,针对青藏高原东南缘建立更细致、更精确的三维有限元弹性模型。选取9种不同的应力边界条件,分别进行优化分析后处理,将对应台站形变模拟值与GPS实测值进行误差分析,最终选取最佳方案作为古构造应力场。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南缘4 Ma BP的古应力场主要起源于中国大陆周围板块的相互作用,特别是印度板块NNE向强烈碰撞作用,成为中国大陆尤其是西南部青藏高原地区构造应力场最主要的动力来源,控制各个块体相互作用的方式和运动格局。青藏高原东南缘古应力场主要包括几个力源:西北部青藏高原侧向挤压造成的WE向应力约105 MPa;西南部直接来自于印度板块的NE-WS向应力约70 MPa;南部NS向作用力33 MPa;东南部扬子块体侧向NW-SE阻挡力56 MPa;北东部受扬子块体强烈EW向阻挡力90 MPa。这些力源共同作用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形成现今复杂应力场。
  相似文献   

5.
高庙盆地是青藏高原史前文化重要活动区域,也是青藏高原东北缘植被垂直地带性最为显著的地域,是揭示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典型区域。对高庙盆地店子坪遗址剖面开展了年代学与孢粉研究,重建了齐家文化时期的区域植被状况。结果表明:孢粉组合以松属、云杉属、蒿属为主,并伴有少量桦属、鹅耳枥属、榆属、沙棘属、藜科、菊科;结合高庙盆地现今地貌与植被分布特征,推测齐家文化时期(4 200~3 600cal.a BP)盆地内植被类型为森林草原,低阶地以松林为主,并有少量的榆、鹅耳枥和桤木等温带落叶阔叶性树种,属于温性针阔混交林,高阶地及中山地为以蒿属为主的温性草原,沟谷阴坡则可能生长以松、云杉为主的针叶林;与现今植被相比,青藏高原东北缘河谷地带低阶地现今已无松林,全被杨树林等人工林替代,云杉、松分布区较齐家文化时期显著萎缩,仅在中—高山地带呈岛状不连续分布,推测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可能是青藏高原东北缘河谷地带植被变化的重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6.
中国大陆地壳现今运动的GPS测量结果与初步分析   总被引:9,自引:8,他引:1  
利用中国大陆及周边地区 1991~ 2 0 0 0年间一系列全球定位系统 (GPS)观测资料 ,计算了 340个GPS站点的位移速率 ,得到了统一的中国大陆现今地壳运动速率场。这些站主要集中于青藏高原及其周缘的喜马拉雅、川滇、河西走廊、阿尔金、天山 ,以及华北、福建东南沿海等主要构造活动区。固定测站速率精度优于 1mm/a ,流动测站速率精度优于 3mm/a。根据GPS结果对中国大陆现今地壳运动的状况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利用遥感技术对青藏高原北部生态环境的调查结果显示,东昆仑-西秦岭造山带的生态作用主要是通过对其南北两侧区域生态系统非生物组成中地质环境的物质组成和空间结构(包括地表形态等)的制约而实现的。该造山带把青藏高原北部分割成南北两个特证截然不同的自然环境大区和14个地质环境小区,它们现今的主要特征应是该造山带长期作用的综合结果:造山带早期的形成与演化使南北物质组成和空间结构出现明显的差异,给现今生态环境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后期在青藏高原南北向挤压隆升及其东西向伸展的动力学过程联合作用下,经盆山、高原台原的空间结构构筑和地质环境空间结构的东西分化,最终完成了青藏高原北部生态环境的现今面貌。  相似文献   

8.
<正>近日,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公布2013年度"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优秀期刊"暨"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科技期刊优秀组织单位"评选结果。《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获"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优秀期刊"一等奖,同时,我刊主办单位长安大学荣获"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科技期刊优秀组织单位"。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开展此项评选活动旨在促进科技期刊健康发展,提高科技期刊的质量,推动科技期刊数字化建设,提高期刊刊载论文引用率,扩大期刊的影响力,促进论文免费共享,建设良好的科研环境,使科技期刊更好地为科研和科研工作者服务。此次共评选出"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优秀期刊"一等  相似文献   

9.
自新生代印度板块的块持续碰撞与俯冲作用下,青藏高原经历了快速隆升与复杂的岩石圈改造过程,但高原现今的垂向动力学机制和地壳形变特征仍然存在争议。基于非均一有效弹性厚度的挠曲模型,利用地形和地球重力场模型数据,计算了青藏高原及邻区的挠曲均衡重力异常。结果显示,青藏高原的均衡重力异常在-120~90 mGal之间,高原中部为明显的正异常特征,边缘为显著的均衡负异常。极小值出现在青藏高原西北部及其相邻的帕米尔高原,极大值则出现在与之紧邻的喜马拉雅块体西北部。此外,在青藏高原北面和东面,塔里木盆地和四川盆地显示出大片的均衡正异常。这些特征说明青藏高原及邻区地壳现今处于非均衡的状态,在板块碰撞挤压作用下,老的块体地壳整体发生抬升,导致了均衡正异常特征;而年轻的造山区域,地壳形变主要表现为地表抬升与下地壳强烈增厚,形成了均衡负异常。在高原中部和北部,均衡调整方向与地壳垂向运动趋势相一致;但在高原南面(喜马拉雅块体)和东面(四川盆地),均衡调整方向与地表形变观测结果相反。这说明印度板块碰撞与俯冲仍然控制着青藏高原南部、东部及其相邻块体的地壳形变过程,然而在更北的区域,地壳正通过均衡调整恢复均衡状态。   相似文献   

10.
流变特性对青藏高原构造变形影响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建立三维黏弹性有限元模型,采用标准线性固体本构关系,分析流变特性对青藏高原现今构造变形的控制作用。模拟结果显示:1)在高原地壳介质流变机制的控制下,青藏高原内部从西向东,东向位移分量逐渐增大。最大值出现在甘孜 玉树 鲜水河断裂带区域内,反映了青藏高原的物质东移运动;2)在菱形块体中南部,其东侧区域向东南方向运动,而其西侧区域则转向西南方向运动;3)中地壳强流变模型与下地壳强流变模型给出的计算结果总体特征相似,二者均能较好模拟高原物质东流以及绕喜马拉雅东构造结的顺时针转动;4)流变特性对青藏高原构造变形特征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1.
<正>近日,我校主办的《东北石油大学学报》获得2013年度"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优秀期刊"一等奖.此次评审共评选"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优秀期刊"一等奖79名、二等奖142名;"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科技期刊优秀组织单位"61个.此项评选是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为了促进科技期刊健康发展,提高科技期刊的质量,推动科技期刊的数字化建设,提高期刊刊载论文的引用率,扩大期刊的影响力,促进论文免费共享,建设良好的科研环境,使科技期刊更好地为科研和科研工作者服务,根据《关于组织2013年度"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优秀期刊"暨  相似文献   

12.
当前,土壤污染修复已成为环境和工程领域的研究热点。为了解土壤污染修复方面的最新研究现状和研究热点,文章基于Webof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和中国知网CNKI对2009—2019年土壤污染修复领域的文献进行计量学统计,选取了年度刊发论文数量、主要国家(地区)、高产作者、主要研究机构、来源期刊、研究方向、研究热点等方面指标,对近10年来发表的有关土壤污染修复文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土壤污染修复领域刊发论文数量逐年增长,中国、美国和西班牙刊发论文量最多;澳大利亚和美国的论文质量和影响力较高,是土壤污染修复领域重要的引领者。主要研究对象是重金属中Cd、Pb、As和有机污染物石油烃、多环芳烃;修复技术以植物修复为主,电动吸附次之;近半年来主要研究热点是生物炭用于修复土壤重金属的应用研究和基于硫酸根的高级氧化工艺的修复土壤有机污染物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13.
科技成果     
《华北国土资源》2013,(3):34-35
我国跻身世界地壳深部探测大国行列据介绍,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启动于2008年,是"地壳探测工程"的培育性计划项目。5年来,国土资源部组织近万名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及一线施工人员参与专项并取得丰硕成果:全面完成了6000多公里的深反射地震剖面,使我国跻身世界地壳深部探测大国行列;第一次建立了覆盖全国大陆的大地电磁标准网和地球化学基准网;第一次系统建立了复杂大陆岩石圈、地壳深部立体探测技术体系,初步形成了大型矿集区立体探测技术方法体系和示范区,矿集区"透明化"技术日臻完善;第一次在我国建立了最大规模的地球动力学数值模拟平台,建立了青藏高原东南缘现今深孔地应力监测区域网,为我国地壳  相似文献   

14.
利用GRACE卫星数据改正GPS连续站垂向位移时间序列中的周期变化,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消除区域共模噪声误差,计算获取西秦岭地区GPS连续站的垂直运动速率,并将其作为速率参考基准,联合水准观测资料基于线性动态平差模型,处理得到西秦岭地区现今地壳垂直运动速度场。结果显示,西秦岭整体处于差异性的快速隆升,主要是由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地壳缩短作用所致。六盘山和天水南侧均以3 mm/a速率抬升,是本区上升最快的地方;其次是陇西地块和鄂尔多斯地块南部,分别以2 mm/a和1 mm/a的速率上升;秦岭造山带和渭河盆地的西部表现为下沉,但渭河盆地下沉最快。西秦岭现今地壳垂直运动可能暗示青藏高原东北缘的现今横向逃逸运动通道已从早期的西秦岭-秦岭地块向北转移到六盘山构造带、鄂尔多斯地块南部。  相似文献   

15.
青藏高原作为地球第三极增温明显,相关研究多集中于青藏高原冰雪动态,很少关注冰雪消融后岩漠的变化。岩漠通过地气相互作用影响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区域差异。本文通过梳理青藏高原冰雪、冰雪消融区、岩漠动态变化遥感监测方法体系,着重分析了各遥感数据来源及提取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性,并对基于遥感技术条件下青藏高原冰雪动态监测、冰雪消融区岩漠动态变化监测的数据来源、研究方法与技术进行了总结。目前,青藏高原冰雪动态变化遥感监测数据来源多样、研究方法成熟,而冰雪消融区岩漠动态变化遥感监测尚未形成系统研究。在人为干扰不明显背景下,青藏高原冰雪消融区岩漠的动态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作为对冰雪变化遥感监测的补充。  相似文献   

16.
利用EGM2008重力模型的11~36阶球谐系数计算青藏高原东南缘岩石圈底面地幔对流应力场,收集整理青藏高原东南缘2000年至今的1 131个震源机制解数据,采用区域应力张量阻尼反演法得到该区芦山地震前和现今的发震层应力场,进一步分析2种应力场的相关性,探讨不同区域的力学耦合情况与强震发生的关系。结果表明:1)青藏高原东南缘大部分位于耦合与解耦的中间地带,耦合区域基本按块体分布,东侧华南块体强耦合,西北部藏北块体、巴颜喀拉块体和西南部滇西南块体部分耦合,解耦主要发生在松潘-甘孜块体附近,以龙门山断裂带连接强耦合的华南块体;2)分析孕震原因,提出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幔对流应力场与发震层应力场耦合程度强弱交界处为地震危险性较高的区域,从现今耦合关系来看,龙门山断裂带仍处于耦合强度变化梯度非常大的区域,具备孕震储能条件,地震危险性较高。其他危险区域大致有:岷江断裂带附近、鲜水河-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附近、红河断裂带及南汀河断裂带附近。  相似文献   

17.
利用P波初动方法对巴东地区2009~2016年发生的M>2.0地震进行震源机制解计算,进而应用网格搜索法获得该地区地壳应力状态。结果表明,巴东地区反演所得的S1轴方向为108°~109°,S3轴方向为263°~264°,揭示了该区域现今地壳运动主要受到西部印度板块和青藏高原构造作用影响,外加区域地壳内部存在低速层或速度转折界面,导致研究区构造应力场总体上以NW-SE向的挤压运动为主。  相似文献   

18.
青藏高原的降水量预测不仅为该地区水资源合理规划利用提供依据,同时对中国及周边国家气候变化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论文利用1990—2016年青藏高原降水量数据,采用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LSTM)对青藏高原月降水量进行预测,主要包括:① 使用青藏高原86个测站1990—2013年的月降水资料,预测各个测站2014—2016年的月降水量,并与传统的RNN、NAR、SSA和ARIMA预测模型相比,平均决定系数R2分别提高了0.07、0.15、0.13和0.36,均方根误差(RMSE)和平均绝对误差(MAE)表现更低;② 分析了降水量预测精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将各模型的R2在青藏高原地区内插值,分析R2的空间分布特征,发现所有模型降雨稀少的干旱地区和降雨多的湿润地区R2较低,在气候稳定、降水规律性明显的地区R2较高,且LSTM模型R2≥0.6的空间范围远大于传统模型;③ 分析了不同预测长度对各模型预测精度的影响,发现所有模型会随着预测长度增加而预测精度降低,但在不同的预测长度下LSTM预测的RMSE值都低于其他模型。  相似文献   

19.
正人物介绍侯增谦,中国科学院院士,研究员,博士。现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党组成员、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所长;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基础研究计划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地资源项目负责人,国际地学计划IGCP项目第一负责人;长期从事金属成矿理论与资源勘查技术研究,创新提出了"大陆碰撞成矿论",揭示了青藏高原区域成矿规律,理论指导青藏高原找矿取得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20.
正近期,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发布了2015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和整体表现,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总工程师陈军撰写的学术论文"Global land cover mapping at 30m resolution:A POKbased operational approach"入选"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该论文是国家863计划"全球地表覆盖遥感制图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的研究成果,发表于摄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