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怀存 《地震地质》1990,12(4):332-332
黄河中、下游流经强震的多发区——华北地区。1500年以来该区曾发生过M≥7 1/4级地震9次,其中有5次M≥8.0级特大地震。研究表明,华北地区强震活动的周期性与黄河下游迳流量的周期性变化有一定的相关性。 1.黄河下游迳流量的周期性 黄河下游迳流量,在历史上呈现出明显的丰枯交替的周期性。黄委会设计院利用《全国近500年旱涝分布图》中的丰枯定级,计算了11号站的实测降水频率统计参数,对三门峡站年迳流系列加以延长,复原了  相似文献   

2.
恩口、斗立山、桥头河是湘中地区三个毗连的含煤盆地,总面积300平方公里,是一个中间低,四周高,呈北东——南西向延伸的汇水盆地。区内旱季降雨量345—650毫米,雨季为750~1980毫米,年降两量在1023—1475毫米之间。地表水系发育迳流较强,壶天河流量0.008—51.67米~3/秒,小碧河为0—64.77米~3/秒,湄水平均流量为1.2—1460米~3/秒。地表迳流通过岩溶通道及渗透与矿区地下水发生连系。矿区历史上无地震,但随着煤矿开采向深层发展、采空区的不断扩大,自1973年以后每年都发生小震,据不完全统计1974年至1886年4月已发生Ms0.5~2.2级地震26次(表1)。地震的频度和强度均有增高增强之势。这些地震震级虽不高,但因震源浅,并伴有地表塌陷,故当地群众感震强,造成局部地表破坏和房屋开裂,威协矿山安全,影响群众情绪。因此,深入研究该区地震的活动特点,探讨其成因,对确保矿山的安全和探索地震活动规律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地球》2015,(5)
<正>长江是世界第三长河,同时也是中国水生生物最为丰富的河流。今天,长江开发的重心已经从三峡转移到金沙江江段及上游支流。由于流量丰沛、落差大,金沙江成为中国十三大水电基地之首。金沙江干流落差达3280米,水资源蕴藏量为1.124亿千瓦,干流规划水电总装机超过7200万千瓦,约占长江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的42%。2012年11月19日,金沙江向家坝水电站实现首批两台机组全部并网发  相似文献   

4.
NW向闽江断裂是福建沿海重要的地震构造,前人的研究主要针对闽江断裂下游段,对其上游段的断裂位置、地质特征、最新活动年代等缺乏认识。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工作,对闽江上游断裂的展布特征及活动性等获得了新的认识,表明该段存在两组性质及活动年代不同的断层,最新活动年代为第四纪早期。  相似文献   

5.
马营河流域1967~2000年土地利用变化对河流径流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自1960年代以来, 干旱内陆流域土地利用格局发生了以耕地持续扩张和天然林草地不断减少的剧烈变化, 分析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水文过程的影响对于流域管理十分重要. 以河西走廊中部的马营河流域为例, 选择年径流量、基流量、最大洪峰流量以及流域典型的春季和秋季汛期流量为径流过程参量, 基于流域降水和径流各参量的变化趋势分析和显著的统计回归关系分析, 区别了气候变化对径流过程的影响. 利用1956年以来4期土地利用变化数据, 分析了耕地土地利用和径流过程各参量之间的定量关系, 建立了基于降水和耕地面积两种因素的径流过程统计模拟模型, 研究结果表明, 1967年以来, 由于流域土地利用变化, 尤其是上游林草地大规模转为耕地, 使流域年均径流量减少28.12%, 基流量减少35.32%, 最大洪峰流量减少35.77%, 春季和秋季的平均季节流量分别减少了36.05%和24.87%, 其中耕地面积扩张对年径流量的影响贡献率在77%~80%, 对春季流量的影响贡献率在73%~80%, 对基流量的影响贡献率在62%~65%之间, 流域冬春季节的持续升温也对春季径流减少具有一定影响; 合理规划流域土地利用格局, 对于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河流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水口水库诱发900多次地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口水库诱发900多次地震闽江中游的水口水库大坝座落在福建省闽清县雄江乡,距闽清县城13km。坝址岩性为燕山期的黑云母花岗岩。重力坝坝高101m,库容23.4×108m3,最高水位海拔高程65m,水电站装机容量140×104kw,是华东地区最大的水电...  相似文献   

7.
富营养化河流中水生植物丰富的浅水区通常是氮素转化的热区,沉水植物菹草暴发性生长可能会加速河流生态系统的反硝化进程,但菹草附着生物膜的反硝化作用变化特征及其脱氮贡献尚不清楚。为探究菹草暴发生长期间附着生物膜的反硝化作用潜力及环境效应,以沂河临沂市城区段菹草为研究对象,在菹草暴发生长期间定期采样分析菹草生物量、菹草附着生物膜养分含量及反硝化细菌,同时采用15N同位素添加流动培养结合薄膜进样质谱技术测定菹草附着生物膜的反硝化速率。结果表明:暴发生长期菹草生物量和盖度迅速增加,监测点最大生物量为1817~3334 g/m2;菹草附着生物膜干重、总有机碳、总氮、反硝化功能菌等均明显增加,为附着生物膜反硝化作用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和微环境条件;菹草暴发生长期附着生物膜反硝化速率显著升高,监测点最大反硝化作用速率达到424.18~1728.39μmol/(m2·h),是表层沉积物的17.29~29.09倍;附着生物膜反硝化产氮气(N2)贡献相对较高,对生物膜产N2(反硝化+厌氧氨氧化)的贡献为77%~96%,对河流反...  相似文献   

8.
复杂环境下华南东江中上游流域筑坝导致的水文变异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采用可视化分析软件包XmdvTool来评价复杂环境下东江中上游流域(1952-2002)水文变异以克服常规RVA方法的限制,在分离了气候变化对水文变异影响后,结合RVA方法系统地研究了华南东江中上游流域由于筑坝等人类活动引起的河流水文变异时空演化规律.结果表明:(1)1952-2002间由筑坝导致的最显著的东江中上游流域水文变异是最小3d流量,低流量持续时间、1月平均流量和7月平均流量等3个IHA因子;(2)在河源和岭下两站水文变异9个IHA因子相关图中,1月和2月平均流量,1月平均流量和最小90d流量相关图中各存在一个较为明显的线性回归趋势,表明上述因子存在较明显的相关关系;(3)东江中上游综合水文变异强度由大至小分别为:河源、龙川和岭下.运用高维水文数据可视化分析技术结合RVA方法可有效用于天然河流水文变异时空变化研究,研究结果对于东江河流生态环境管理、生态恢复和水资源一体化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可为流域水文变异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地貌、第四纪地层、钻探、槽探和浅层地震勘探等资料分析,研究了闽江断裂带第四纪活动特征,并探讨了活动断裂与地震的关系。结果表明:(1)闽侯-南屿断裂展布于旗山东侧山前,与五虎山北麓断裂共同组成北西向的闽江断裂带,控制了福州盆地的西侧和南侧边界;(2)闽江断裂带的活动时代从山地向平原方向逐渐变新,山地基岩内的断裂为中更新世断裂,山前断裂多为晚更新世断裂,呈正断性质,上盘沉积速率为0.78mm/a—1.2mm/a;(3)闽江断裂带及其与北东向断裂交汇部位附近小震活动相对密集。  相似文献   

10.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振动特性变异及舒适度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由于预应力损失、混凝土收缩徐变、超载等原因,预应力混凝土桥梁出现了较强的振动。本文通过对福建省福州市闽江三桥全桥环境振动试验和正常运营条件下24小时的监测,研究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的动力特性及其变异和振动舒适度,结果表明:在较为稳定的风和温湿度环境下,固有频率在一天内的最大变化为3.06%,模态阻尼比的最大变化为37.93%,舒适度的狄克曼指标降到“能忍受短时间振动”的区域。  相似文献   

11.
2006年4月至2007年3月.对清江流域上游一二级支流--叹气沟河的大型底柄动物群落结构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利用生物指数对河流水质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82种,其中水生昆虫7目、27科、45属、70种.群落表现出明显的时空特点,具边缘效应的第2采样点物种最丰富,4月份物种最多,达61种;群落春季的多样性最高,依次为夏季、冬季、秋季;各微生境中共有种占据优势,物种相似性均大于60%;功能摄食群则以收集者占优,共计达55种.群落密度在4月份达到最大,为3293ind./m2;而生物量则在12月份达到最大.为163g/m2.采用Shannon多样性指散、生物指数和科级水平生物指数对叹气沟河水质评价的结果是该河流水质比较清洁.  相似文献   

12.
闫云君  李晓宇 《湖泊科学》2007,19(5):585-591
2003年6月至2004年6月,对汉江流域上游支流--黑竹冲河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与生物多样性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河流生物群落结构和生物多样性比较复杂,河流功能状况良好.在采集到的85种大型底栖动物中,昆虫占71种;群落表现出明显的时空特点,具边缘效应的第4采样点物种最丰富,2月份物种最多,达50种;生物多样性指数周年动态显示,第1采样点的物种多样性变动最为平稳,第5采样点变动最大,其它各点居中;各微生境中共有种占据优势,物种相似性均大于60%;群落春季的多样性高于夏季,夏季高于秋季;功能摄食群则以收集者占优,共计达68种.群落密度在1月份达到最大,为1843 ind/m2;而生物量则在10月份达到最大,为228.7393 g/m2.  相似文献   

13.
福建闽江水口水库凤眼莲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动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潇  潘文斌  王牧 《湖泊科学》2012,24(3):391-399
为研究闽江水口水库凤眼莲空间分布特征及动态变化,根据2001-2009年水口库区无云覆盖的24幅卫星遥感影像,构建研究区域凤眼莲干流-支流分布的空间结构,并通过建立端元的混合象元线性分解模型,对福建省水口水库不同时间、不同区域的凤眼莲分布特征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凤眼莲的暴发区逐渐向下游迁移,同时,支流对研究区域凤眼莲的面积有重要影响,特别是河流较长、周边有人口居住的支流是凤眼莲源头治理的重点;各种人为或自然原因造成的水体富营养化、河流流速变缓等是凤眼莲泛滥的重要原因.建议针对研究区域上游及其周边进行养殖污染、工业污染整治,强化对污染源的监督管理,推进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建设生态功能保护区等.本研究可为了解水口水库的凤眼莲时空分布规律,进而制定相应的预防与控制管理措施提供必不可少的数据基础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防止河道泥沙淤积的最小生态环境需水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凌  董增川  崔广柏 《湖泊科学》2003,15(4):313-318
水土流失问题是生态系统面临的重要问题. 对于多沙河道来说,必须维持一定的生态环境需水量用于输沙,以保证河道生态平衡. 本文以多沙河流为研究对象,以输沙动力学理论为基础,分析了河流输沙能力和水流挟沙能力,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河道在不冲不淤的临界状态下河流最小流量的计算方法,此为防止河道泥沙淤积的最小生态环境需水量. 通过实际算例,本文还说明了所提出的计算方法的应用,以期为多沙河道水资源合理配置及生态平衡维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新安江对千岛湖外源输入总量的贡献分析(2006-2016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新安江模型,计算了千岛湖25条主要入湖河流在2006-2016年间的入湖流量,结合同时期入湖河道的逐月水质监测数据,分析了最大入流新安江的营养盐——总氮(TN)、总磷(TP)、氨氮(NH3-N)和高锰酸盐指数(CODMn)总量输入在该时段内的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规律,研究了新安江营养盐输入总量变化与新安江水质水量、黄山市人口、GDP和土地利用的关系,探讨了影响新安江营养盐总量的关键影响因素及其对千岛湖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新安江多年平均年入湖水量占千岛湖多年平均年入湖水量的51.4%,占25条主要河流年总入流量的67.3%,新安江CODMn、TP、TN、NH3-N多年平均的输入总量分别为11458.4、214.9、7649.2和756.5 t/a,分别占千岛湖年总负荷的50.7%、34.3%、63.7%和48.4%.各指标的年入湖总量在统计期间均呈上升趋势,且春、夏两季高于秋、冬两季.相关性分析表明,黄山市GDP与新安江CODMn、TN和TP入湖总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农业面源污染对新安江TN输入总量有显著影响.作为千岛湖最大的入湖河流,新安江营养盐(TP、TN、NH3-N)的输入能显著影响千岛湖的生态系统健康.  相似文献   

16.
刘君政  王鹏  肖汉玉  陈波 《湖泊科学》2018,30(3):741-752
为了了解赣江细菌群落特征,探讨环境因子对城市河流细菌群落结构组成的影响,本文基于高通量测序分析鄱阳湖流域赣江南昌段2015年4月至2016年3月5个采样点(G1~G5)的细菌群落特征.采用R语言"Vegan"程序包中的"Bioenv"程序、冗余分析方法分析环境因子对河水细菌群落的影响,基于Bayesian统计方法的Source Tracker模型估算南昌城区对赣江细菌群落的改变比例.结果表明:赣江南昌段的优势菌门为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34.05%)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31.59%),其次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15.49%)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9.12%);气温和流量是河流细菌群落主要影响因子,其中气温是影响OTU丰度的最佳单参数,影响门丰度的最佳单参数是流量;水文气象条件(气温和流量)对河流细菌群落的影响大于水化学指标,包括营养盐(溶解有机碳、总磷和铵态氮)、水化学离子(HCO_3~-、Cl~-、NO_3~-、SO_4~(2-)、Na~+、K~+和Mg~(2+))和重金属元素(Mn、Cd、Cr、Pb、Cu、As、Ba和Fe).除Proteobacteria外,其余门的细菌相对丰度在5个采样点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Source Tracker模型结果表明南昌城区对赣江细菌群落结构组成的影响为6.33%~34.67%,对赣江南支细菌群落的影响显著高于其他河段;南昌城区对细菌群落的影响较小,主要的影响门类为Proteobacteria.  相似文献   

17.
三峡水库156m蓄水前后澎溪河回水区藻类多样性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了解156 m蓄水前后三峡水库次级河流藻类多样性变化特征,对2007年7月至2008年1月澎溪河回水区的藻类种群结构的变化进行连续监测.基于三峡水库水位调度特点,将监测期划分为蓄水前、中、后三个时段,即7-9月、10月、11月至翌年1月,应用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H’对藻类多样性进行评价,通过Connell中度扰动假说理论结合优势藻种探讨蓄水过程水动力变化及藻类多样性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07年7-9月蓄水前H’均值为3.466±0.317,10月蓄水期则降为3.246±0.338,而11月蓄水后高水位阶段H’均值上升为3.431±0.352.蓄水前澎溪河回水区具有河流型特征,流量与降雨作为主要的物理扰动因子影响水体扰动强度,进而引起多样性变化.10月蓄水期间水位突升、流量骤降导致水体扰动强度加剧,较蓄水前藻类多样性下降.自11月蓄水后的高水位阶段,降雨较小、流量趋于稳定,水体扰动降低,多样性回升并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相似文献   

18.
筑坝改变河流生源要素迁移转化过程及浮游植物群落分布特征,影响河流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为探究梯级筑坝河流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关键驱动因子,2016年丰水期、2018和2021年丰、枯水期在澜沧江开展了浮游植物群落及相关环境要素的调研。本文重点对比分析了丰水期自然河道段和水库浮游植物间的差异,基于广义相加模型(GAM)建立浮游植物与环境要素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丰水期浮游植物生物量显著高于枯水期,丰、枯水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均呈现上游以硅藻门为主,中下游以绿藻门、蓝藻门为主的变化特征。营养盐和水库的水力停留时间(HRT)是导致上、下游浮游植物生物量差异的关键环境要素;总磷、水温和HRT是影响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的主要环境要素;总磷、氨氮是影响丰富度指数的关键环境要素。本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化理解梯级筑坝河流生态环境效应。  相似文献   

19.
利用数值模拟与含水层垂向应力反演的方法,对降雨与河流荷载作用下静乐井区应力进行定量计算,并从区域应力场与同一构造区其他前兆测项变化特征对2种方法计算结果进行分析。数值模拟结果显示,降雨与河流荷载的共同作用使静乐井所在区域产生的最大垂向位移约为0.7mm,最大垂向应力约为30hPa;同时段静乐井-含水层垂向应力反演结果显示静乐井-含水层最大垂向应力约为79hPa;数值模拟与静乐井-含水层垂向应力反演结果均表明,静乐井水位高值异常与同时段降雨量增多、河流荷载效应增强关系密切,但2种结果存在一定差异。通过可反映井区应力场变化特征的山西地震带3级地震缺震和b值、穿过静乐井的GPS基线、地震矩释放、同一构造单元同时段其他前兆测项与静乐井水位高值异常对比等分析结果可知,2017年静乐井水位高值异常期间井区应力场存在显著异常,推测静乐井水位高值异常除受降雨与河流荷载作用的影响外,也可能受构造活动增强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洞庭湖城陵矶水道水力几何形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黎明 《湖泊科学》1997,9(2):112-116
根据1951-1988年洞庭湖城陵矶站的水文测验资料,运用L.B.Leopold河床力几何形态原理,建立洞庭湖出口-城陵矶水道河相关系式,研究该水道水力几何形态的特点及变化。研究表明,与河流水道相比,洞庭湖出口水道河宽指数b随流量的变化较小,而水深指数f及流速指数m随流量的变化较大,河床横面具有窄深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