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俄乌冲突被广泛认为是冷战后欧洲最严重的地缘政治危机之一,不仅造成两国大量人员伤亡,也牵动了整个世界,引起中国、美国、欧盟和俄罗斯之间的复杂博弈,推动世界政治经济分裂和去全球化加速,因而可能成为冷战后全球势力格局演变的一道分水岭。本文运用经典地缘政治理论——麦金德的“心脏地带”理论来分析这场冲突的地理动力机制及时空规律,以助于认清复杂变局中中国面临的地缘安全风险和挑战。文章在回顾“心脏地带”理论核心要义的基础上,分别考察了该理论对俄罗斯和美国地缘政治思想和地缘战略实践的影响,最后分析了乌克兰在“心脏地带”中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及其在东西方力量博弈中的遭遇和处境。文章指出,从表面看,俄乌冲突发生于因历史问题分歧严重的两个东斯拉夫国家之间,但它的实质却是俄罗斯与北约长期对峙形成的结构性矛盾的总爆发,是“心脏地带”陆权力量与“边缘地带”海权力量两大板块相互挤压和对撞的结果,位于“心脏地带”与“边缘地带”结合部的乌克兰因此沦为大国地缘争斗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2.
美国在全球范围内军力重新部署,既是新霸权发展的需要,又是一个时机不断成熟的过程。部署构想:在欧洲另结新欢;在亚洲远离“危险”区,寻求新的驻军点。一旦部署全面实施,将可能会触发新一轮军备竞赛,使多极化进程更加曲折,给世界和平带来严峻的挑战等诸多方面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3.
《地理教学》2010,(11):62-62
“未来之国”和“永远的潜力大国”是世人给巴西的两张国家名片。“未来之国”意指巴西是上帝生活的国度,国土辽阔、资源丰富。“永远的潜力大国”则在承认巴西拥有大国潜力的同时,指出巴西大国之梦几经起伏,实力仍不足以支持巴西发挥大国的作用。自2003年卢拉执政以来,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巴西正在从南美大国成长为全球性大国,步入世界主要事务的决策圈。  相似文献   

4.
美国是北美洲的大国,是资本主义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世界地理教材对其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作了较为详细的阐述。为了让学生便于记忆、相互比较和灵活运用美国的地理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一系列的“三”和“五”来概括其地理特征,效果较好,现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5.
大国力量均势与东北亚格局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冷战后,国际安全格局与世界经济形势发生出深刻变化。雅尔塔体系的瓦解,将东北亚维持了半个多世纪的平衡格局打破,随着21世纪美国全球战略重心由欧洲大西洋岸向西太平洋,东北亚更成为新世纪大国力量角逐,寻求新的平衡的热点区域。我国地处东北亚的腹地,其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化与调整均对我国政治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因而,分析研究东北亚地萄政治经济安全态势,有利于我国在新世纪争取更大的生存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6.
世界地理结构与美国的全球战略及军力设计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旨在阐明世界地理结构在大国战略制定及军力设计中的基础性作用,以助于认识中国全球发展道路上面临的地缘安全风险和机遇。由于世界陆地、人口和经济活动相对集中于东半球特别是欧亚大陆,欧亚大陆历来是世界大国逐鹿的中心舞台。美国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非欧亚大陆上的霸权国家,一直把防范欧亚大陆上出现区域性霸权作为国家安全的最高目标。本文从世界地理结构及其动态变化的角度,分析东半球尤其是欧亚大陆孕育世界大国和人类文明的地理优势,解析美国的地理区位对其早期崛起的影响,以及在这一地理条件下其全球战略的形成,并重点探讨美国基于防范欧亚大陆出现区域性霸权的全球军力设计。文章最后指出,在中美战略博弈中,位于欧亚大陆东缘的中国具有天然的地缘优势。  相似文献   

7.
地缘政治理论从诞生之日起其命运就与国家的兴衰更替紧密相联。纵观西方部分地缘政治理论之构建过程,其构建的前提和原始动力都是理论构建者源于"他者"对于"自我""威胁"的认知并经由理论构建者通过对"威胁"的历史和地理的分析而形成的政治结果。论文以"海权论"、"陆权论"、"边缘地带论"和"大棋局论"4个地缘政治理论为研究样本,首先分析了威胁及其内涵和地缘政治中隐含的威胁。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威胁与4个地缘政治理论构建关系,即:对美国海外扩张构成最大威胁的是英国海上霸权,使马汉意识到海权对历史的影响进而构建了"海权论";英国霸权的最大威胁来自俄国在亚洲的扩张,使麦金德意识到陆上强国对心脏地带控制对英国霸权的威胁而构建了"陆权论";斯皮克曼认为控制边缘地带的国家会对美国实力地位构成巨大威胁,进而形成了"边缘地带论";布热津斯基为冷战后巅峰上的美国在未来可能的霸权衰落而面临来自欧亚大陆某一超级大国的威胁,为维护美国霸权而作以理论上的未雨绸缪构建了"大棋局论"。最后尝试探讨了当前中国崛起面临的外界威胁以及对构建基于外界威胁的中国地缘政治理论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频见报端的消息除了美国要打伊朗等世界性军事动向以外,吸引眼球的就要数东亚南亚文化的最新国际动态了。其动向大致有三:一是韩国宣布将在全球一百个地区开办“世宗学院”;二是日本在海外增设“日语学习中心”;三是印度在拥有了两艘航空母舰以后,又有了远程弹道导弹的核威慑力量,因此强调二十一世纪将是“印度的世纪”。凡此种种昭示着,中国周边的国家对于大国文化形象已有新的体认,对此类文化之争我们不得不深加关注。  相似文献   

9.
美国是“北美”一章中需重点掌握的国家。全节教学重点是美国的居民;优越的自然环境;世界农业大国及其内涵;工业的地区分布及其特征。难点是美国领土包括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州;布局与成因。教学方法主要采取读图分析法、归纳概括法等。  相似文献   

10.
《地理教学》2004,(6):46-47
近年伦敦一直被美国《时代周刊》等权威杂志评选为“欧洲第一大都会”。最近英国媒体再次披露,伦敦已经成为全球超级富豪居住人数最多的城市。  相似文献   

11.
印度班加罗尔软件科技园的发展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软件业为代表的印度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印度已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软件出口大国,在世界信息科技领域占有重要的地位。而素有印度“硅谷”之称的班加罗尔,是印度、亚洲乃至世界软件业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其软件业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2.
1969年美国宇航员成功地驾驶阿波罗11号登月舱登上月球,引发了冷战时期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的空间竞赛,但从另一方面极大地推动了空间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推动的第一次探月热潮,完全是大国政治竞争的产物,月球成为美苏冷战的极好舞台。29年之后,美国再次发射月球勘探者到达月球。21世纪欧洲、日本、中国、印度也相继研究他们自己的月球探测计划。  相似文献   

13.
全球高科技产品贸易结构演化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段德忠  杜德斌 《地理学报》2020,75(12):2759-2776
为清晰刻画全球高科技产品贸易体系变迁,本文利用世界银行以及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中2000—2017年高科技产品贸易数据,从产品结构、网络结构和影响因素3个方面探讨了全球高科技产品贸易结构的演化态势。研究发现:① 产品结构上,以电信设备为主的电子通讯产品主导全球高科技贸易发展,但在国家尺度上,化学产品和武器产品是大部分国家(地区)的进口依赖产品或出口优势产品;② 拓扑结构上,全球高科技产品贸易网络持续扩张,联系紧密,是一典型的“小世界”网络,并发育出稳定的“核心—边缘”式的等级层次结构;③ 空间结构上,全球高科技产品贸易格局呈现出由欧洲—北美主导向由东亚主导转变,贸易最大国也由美国转变为中国,网络空间结构也呈现出由以美国为核心的“双拱”格局向以中国为核心的“多拱”格局转变,但美国依然在多种高科技产品贸易网络中占据核心地位;④ 影响因素上,贸易规模、经济邻近性和文化邻近性对全球高科技产品贸易网络演化皆具有一定的正向作用,地理距离对全球高科技产品贸易网络的演化起到明显的负向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中国高铁     
中国铁路在渐进中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步入了高铁时代。2010年,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表的第一年任期《国情咨文》里急切地表示:“我们没有理由让欧洲和中国拥有最陕的铁路。”美国的焦虑正说明中国铁路发展的确是太快了。  相似文献   

15.
李兴防 《地理教学》2012,(16):59-60
哲学原理包括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原理、两点论与重点论关系、发展的观点、辩证的思维、否定之否定规律、联系的观点等。农业区位一是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基于哲学原理分析农业区位,既能加深对地理主干知识的理解,又能拓展了地理思维,教学效果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16.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亟须开辟海外新市场。为了争夺当时被认为是潜在的“最大的世界市场”,美国侵占西班牙在南海东岸的殖民地菲律宾,将其作为进入中国市场的据点,这是美国对南海地缘的最初认知。在以后的30多年时间里,美国都没有染指南海,直到日本侵略东南亚。日本把东南亚纳入“大东亚共荣圈”,利用南海地缘优势攻击美军,使南海首次呈现重要的地缘战略价值。南海地缘的新变化促使美国重新认知南海。此后,随着“边缘地带论”的兴起,美国越发重视南海的地缘战略价值,并谋求为自己的国家利益服务。进入20世纪50年代,亚太形成了截然对立的以中国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遏制共产主义在亚太扩张成为美国推行霸权战略的总方针。这直接影响美国对南海的地缘战略认知,利用南海的地缘战略价值围堵遏制中国就成为美国对华政策的必然选项。  相似文献   

17.
《地理教学》2006,(9):45-46
在八国集团中,俄罗斯经济实力最弱。但在能源问题上,俄罗斯的地位却举足轻重,尤其是在能源安全影响大国关系和世界格局演变的情况下。而普京总统对使用“能源牌”并不讳言。他在首脑会议前明确表示,俄运用能源资源推行自己的国家策略“十分正常”。  相似文献   

18.
“北约”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简称。它是于1949年4月在美国操纵下成立的。当时成员有美、英、法、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加拿大、丹麦、挪威、冰岛、意大利、葡萄牙,稍后土耳其、希腊和西德(两德统一后,为德国)参加,现共有成员16个。美国成立该组织的目的有三个:一控制欧洲;二体现其世界霸主地位;三威胁当时的苏联和控制当时的西德。  相似文献   

19.
徐伟 《地理教学》1997,(2):26-26,25
在“欧洲西部自然环境”一节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一系列图表,通过读、讲、练与学生共同完成需填空的内容。  相似文献   

20.
地处南美的巴西,因盛产一种名叫“巴西”的贵重红木而得名。巴西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国民经济发展迅速,现已成为拉美综合实力最强的国家。随着经济实力的逐步增强,巴西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巴西人认为自己“拥有在世界强国之列中谋取一席之地的所有条件”。巴西的专家和学者们都认为:“现在是巴西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的时候了,巴西应该完成从拉美头号强国向全球大国的角色转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