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研究区位于太平洋中部海盆,范围为7—12°N,176E—178°W,定为CP区;CC区位于太平洋东部海盆克拉里昂—克里帕顿断裂之间7—14°N,139—153°W。在CP区、CC区采回大量沉积物样品,对其中30个表层样和6个钻孔柱状样(柱状样取样间距5cm,取836个样  相似文献   

2.
游仲华 《沉积学报》1985,3(3):115-124
笔者对采自太平洋中部170°E至178°W,6°到17°S,即新赫布里底群岛至乌佛阿岛,斐济群岛到埃利斯群岛间海区(见图1)的10个站位,20个海底沉积物样品,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该区的地质构造受西太平洋岛孤活动带的控制,海底地形复杂,水深变化大。火山活动频繁,区内散布许多白垩纪至老第三纪形成的火山岛和水下火山体。第四纪以来,火山活动依然十分频繁[1]。根据海底地形,水深和沉积物的差异,将该区分为三个小区。(1)斐济群岛和霍恩群岛以北海区,水深一般小于2500米,但深度变化大,地形复杂,水下火山体和珊瑚礁星罗棋布,沉积物以钙质生物沉积为主。( 2)北斐济海盆,水深多为3000-400。米,海盆边缘散布着许多水下火山体,沉积物以钙质生物沉积一火山碎屑沉积为主。(3)美拉尼西亚海盆南部,水深5000米左右,海域开阔,水下火山体较少,沉积物以多源性红粘土沉积为主。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海底环境及冲淤情况,为制定城市及港口总体规划,为给制定护港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本所于1980年8月至1981年9月,开展了夏门港的海洋环境综合调查。调查范围为北纬24°21′至24°35′,东经117°55′至118°07′,总面积约240km~2。本文对此次调查所采集的219个表层沉积物及16个柱样进行了化学测定。结果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地球科学进展》1989,4(4):78-78
据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所栾巨庆、董法文撰文,根据“行星对应区”理论对未来地震趋势和天气形势的研究,1989年与1990年月亮在28°—27°回归,我国四大流域皆有发震的可能,但东北地带不会发生大震,而在北纬30°—40°之间地带将有大震发生的极大可能。从行星对应对天气的影响看,1989年至1990年北纬30°—40°地带的东部地区(含华北地区)夏秋季节将发生干旱天气,而西部地区将会多雨。据此,作者预  相似文献   

5.
1.调查区的环境:本文的研究范围是马绍尔群岛和夏威夷群岛之间的中太平洋海盆地带,即7°—11°N,167—178°W之间。平均水深为4000—6000m。现场测定pH值为7.18—7.65,Eh为448—524mV,Fe~(2+)几乎未检测到,说明采样环境属于强氧化性。取样站位的沉积物多为褐色粘土或Si-Ca质软泥。高Eh值和疏松多孔的沉积物对结核的形成和物质供给创造了良好的条件。Eh、pH、水深以及沉积物类型对结核生长及其物质组成都产生重要影  相似文献   

6.
使用四川省地质局遥感地质站的IPOS/101图象处理专用设备对454/128-40(金华)卫星图象计算机兼容磁带(CCT)进行了处理。图象信息是美国地球资源卫星1号1973年12月22日记录的。 所选块区(BLOTCH)范围东经119°10′—119°15′北纬28°40′—28°55′,面积约900平方公里。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前中生代变质岩及晚侏罗世中一酸性火  相似文献   

7.
采用2007年8月、2008年3月、2008年7月和2008年12月在灌河口至射阳河口岸段6条断面采集的底质样和相应潮滩表层沉积物样,以及废黄河口附近12条加密断面底质样,进行了粒度分析,并结合地质地貌、动力条件和水深资料,探讨了废黄河三角洲海域沉积物的粒度特征、分布类型及其规律。结果表明:废黄河三角洲海域沉积物类型主要为粘土质粉砂,由陆向海粒径逐渐变细,沿岸分布上则呈现自北向南逐渐变粗的规律;整个研究区域的沉积物呈现较粗,分选较差,呈正偏峰态窄尖的粒度特征;潮间带表层沉积物出现粗化现象。  相似文献   

8.
论珠江口盆地的石油地质条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珠江口盆地位于111°—118°E,19°—23°N,为南海北部最大的陆缘盆地,其面积约15万平方公里。它是原地质部于1975年开始在海南以东至汕头海域进行综合地质调查后发现和圈定的,1977年转入普查勘探,1979年获工业油流,从而揭示了珠江口盆地良好的含油气远景。  相似文献   

9.
1986年11月,我国在17°28'N,116°34'E,水深3976米的黄岩海山的西北角取了6.96米的柱状样,代号HY4-860-2;1987年10月在12°48'N,113°5'E,水深4300米处取了3米长的岩芯样,代号SS2。其后又在南海取了7个柱状样(V_1—V_7)。其中HY4-860-2,  相似文献   

10.
南海西部夏季冷涡的季节变化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兰健  洪洁莉  李丕学 《地球科学进展》2006,21(11):1145-1152
基于美国海军的空间分辨率为0.5°×0.5°月平均的GDEM(Generalized Digital Environmental Model )三维温盐资料,采用P Vector方法,计算了南海西部夏季冷涡及附近海域的三维环流,分析了此冷涡的水平结构和垂向结构及其季节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南海西部夏季冷涡所占据的海域为一上升流区,对应的是低温区和气旋式环流,其温度场具有明显的垂向层化结构,冷涡随深度增加而减弱。冷涡中心在上层靠近越南沿岸,在温跃层以下有离岸的趋势。此冷涡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在5、6月份冷涡开始形成,其范围达到110.75°E,最大切向流速为8 cm/s;在7、8月份冷涡达到强盛,其范围向东扩展至112.50°E,冷涡中心也向东移至(110.50°E,13.25°N),最大切向流速增加为30 cm/s;在9、10月份冷涡开始衰减。  相似文献   

11.
斐济群岛具有厚而年轻的硅镁质地壳,其成矿作用与构造演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斐济群岛的地层主要由新生代海底碎屑型火山岩及相关沉积岩组成。碳酸盐岩和在中-晚中新世一次重要的构造运动中侵入的辉长岩-英云闪长岩质的深成岩也很发育。斐济群岛的矿床类型包括各种块状硫化物型矿床、斑岩型铜金矿、夕卡岩型铜多金属矿、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沉积型锰矿、残积矿床、砂矿床等。斐济群岛的成矿期有4个不同的阶段(时期),这些阶段(时期)与构造运动紧密相关,反映了纵贯斐济群岛的各种矿化类型的空间和时间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2.
斐济群岛具有厚而年轻的硅镁质地壳,其成矿作用与构造演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斐济群岛的地层主要由新生代海底碎屑型火山岩及相关沉积岩组成。碳酸盐岩和在中—晚中新世一次重要的构造运动中侵入的辉长岩—英云闪长岩质的深成岩也很发育。斐济群岛的矿床类型包括各种块状硫化物型矿床、斑岩型铜金矿、夕卡岩型铜多金属矿、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沉积型锰矿、残积矿床、砂矿床等。斐济群岛的成矿期有4个不同的阶段(时期),这些阶段(时期)与构造运动紧密相关,反映了纵贯斐济群岛的各种矿化类型的空间和时间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3.
海底底质的分类与识别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浅剖资料海底反射强度主要与海底底质类型有关。选取南海海域某区块浅剖资料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提取浅剖资料海底均方根振幅并绘制等值线图,进而分析判别研究区海底底质的宏观变化特征,最后结合海底摄像资料对调查区底质的直观认识。通过对比分析,验证了利用浅剖资料海底振幅的特征属性直接进行底质分析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顾广鑑 《地质论评》1959,19(2):80-85
(一)前言浑源煤田位于山西省东北部,县城距大同市东南约七十余里,约在东经113°~114°北纬39°~40°之间,因交通不便,前人前往调查者甚少,而且已经做的工作也多限于浑源城南大磁窑区。本文材料是根据华北煤田地质勘探局地质调查队顾广(金鉴)、张钟荫等十一人及太原探矿学校1956年地质科毕业实习学生12人所作的浑源煤田概查报告编写而成的。目的是在于  相似文献   

15.
南黄海沉积物中自生黄铁矿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九七二年以来,我们对北纬34°以北,东经123°以西至山东、江苏近岸5米等深线范围内,面积约8万平方公里的海域,进行了海洋地质综合调查。通过对1300多个沉积物样品的矿物镜下鉴定,发现海区矿物多达50余种,其中自生矿物就占有10多种。在自生矿物中,以自生黄铁矿最具有代表性。本文仅对南黄海西北部沉积物中自生黄铁矿的矿物特征、分布规律、沉积环境和成因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迄今为止,位于扬子地块的西北缘,夹持于扬子、华北、塔里木和羌塘—昌都地块之间呈倒三角形构造区块的巴颜喀拉褶皱带尚未有构造古地磁研究成果报导。为配合该区油气勘查与油气资源评价,并对构造区块定位提供定量数据,开展了松潘—阿坝地块的古地磁研究。采样区集中在西秦岭构造区南亚带(摩天岭和若尔盖)、中亚带(洮河)和巴颜喀拉构造区的马尔康复向斜带(巴颜喀拉褶皱区)4个微地块。采样地层单元主要为三叠系。共采集57个采点,376块岩心标本。通过对岩石样品测试数据的分析和计算,获得洮河、巴颜喀拉、摩天岭和若尔盖(后两者夹于前两者之间)4个微地块古地磁极极点位置:经度为191.4°E~202.9°E,纬度为49.5°N~58.5°N。洮河和巴颜喀拉两微地块在晚三叠世的古纬度同为26.2°N,表明晚三叠世这4个被断裂相隔的微地块已构成一个统一的较大的地块。洮河和巴颜喀拉地块在三叠纪时的古纬度变化分别从早三叠世的13.4°N和11.3°N向北移动到晚三叠世的26.2°N,同时在北向移动过程中从早三叠世至晚三叠世分别发生了约40°和16°的逆时针旋转。  相似文献   

17.
斯匹次卑尔根群岛位于北极腹地,它由许多大大小小的岛屿组成.其中以斯匹次卑尔根岛最大,面积达38,000km~2,位于北纬76°30′至80°48′之间,大部分面积被永久冰雪覆盖.该岛冬季严寒,没有白天.但夏季没有黑夜,一天24小时太阳高挂在天空,而且还比较暖和,最温暖时温度可达冰点以上,是探险考察的最好季节.每年这个时候,世界各国不同专业的考察队都来到这里.笔者参加剑桥大学北极科考队,在该岛作过考察.  相似文献   

18.
台湾-吕宋岛双火山弧的构造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扼要评介了国内外关于台湾-吕宋岛双火山弧在南海沿马尼拉海沟俯冲的动力学过程和俯冲板块深部形态等方面研究的成果;认为目前的动力学模式还不够完善,没有能够对台湾-吕宋岛双火山弧中存在的第四纪火山间断做出合理的解释,为此引入“板片窗”概念,对已经提出的动力学模式进行了修改;并统计1964~2006年发生于菲律宾地区的地震震中位置,认为存在于菲律宾群岛17°~19°N之间的深源地震稀疏带和存在于14°~15°N之间的喇叭状地震稀疏带是地震作用对于南海板片窗构造存在的反映;结合研究区域已有应力场研究资料,认为俯冲的南海亚板块中板片窗两侧俯冲倾角的差异,应该是造成俯冲带内应力分布出现分带现象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研究区侏罗系后城组地层发育着多组节理,根据其方位及相互关系,自早到晚分为5个节理组,其定向分别为174°、77°、58°、145°和119°,反映出节理形成的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交替变化和偏转。岩石应变强度具有由弱至强,再由强至弱的演化趋势,而节理型式趋向不规则。区内节理多属构造成因,推测形成于侏罗纪末至白垩纪初近南北向的区域挤压过程。热液活动在区内节理形成之后,而后119°方位节理组发生右行走滑。  相似文献   

20.
西藏地矿局区调大队二分队,在1979—1983年进行1:100万改则幅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中,在西藏北部迎春口(东经89°30′~90°00′,北纬34°50′~35°20′);果干加年山至西亚尔岗(东经86°00′~88°40′,北纬33°15′~33°35′)地区,首次发现含兰闪石类岩石,现就其产出地质背景及特点,作一概略介绍。 (一) 迎春口地区的含兰闪石类岩石特征: 该区广泛分布着三叠系若拉岗日群,它是一套厚约8000~10000m的浅变质岩系,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