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0年,JOIDES调查船的调查范围由南极滨岸到西北太平洋深部 ,最后返回澳大利亚 ,是大洋钻探计划调查范围最广阔的一年。2000年最早的两个航次(188和189航次)的调查最接近于“传统”的大洋钻探。188航次再次赴南极东部普里兹湾调查。1988年 ,119航次首次在此进行过调查。188航次分别在普里兹湾陆架、陆坡和海隆的3个站位钻探 ,取得了南极东部陆架冰期前向冰期环境的过渡、晚第三纪末期冰期—间冰期陆坡滨岸侵蚀区和冰海沉积环境的改变、以及下—上中新统长期的温暖向寒冷冰期过渡的记录。这是JOID…  相似文献   

2.
登顶冰穹A     
北京时间2008年1月10日凌晨,我国第24次南极考察队内陆队已行进至距中山站1172千米处,离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Dome—A只剩115千米,此处海拔3910米,已经进入南极内陆Dome-A核心区域。此时,考察队员以及车辆已经出现了高原反映。  相似文献   

3.
目前中国南极科学考察船“雪龙”号正坐骑在南极中山站附近的沿岸固定冰上进行科考物资的吊卸运输工作,2007年12月15日中午,在离我们不远的地方(100米左右)大家发现两只海豹躺在冰面晒太阳。受好奇心的驱使,几位队员赶紧结伴去和海豹拍照。100米的路程可不好走,  相似文献   

4.
法国与美国地质学家最近对大洋钻探计划南极690B钻位14米厚的层序中的粘土矿物进行高分辨率分析后发现,该钻位粘土矿物组合的变化与古新世末期大洋氧、碳同位素短暂而急剧的负偏移相一致,上古新统粘土组合与现代热带至亚热带地区粘土组合相似,表明古新  相似文献   

5.
在七大洲中,没有哪个洲像南极洲这样“从头到脚”到处都是资源,简直就是一个“万宝之地”,而且资源类型常常以天文数字来计算。在世界资源日趋枯竭的今天,南极资源的重大意义已日益显露出来。南极资源简要盘点先看构成南极洲主体的淡水资源。谈南极必谈冰,南极冰盖平均厚度有2000米,不少地方达到了4000米,最厚的达4800米,这是一个庞大的淡水库,储存了地球上72%的淡水。南极冰盖形成于几十万年或几  相似文献   

6.
南极为什么这么寒冷?科学家们继续研究南极冰盖的历史AaronWoods南极冰盖深深地影响着世界气候。它使深海冷却并且控制循环,影响这些深海的化学平衡而且对世界范围的海平面和温度的变化有主要影响。大洋钻探计划(ODP)正在对南极大陆的边缘海域进行为期两...  相似文献   

7.
《海洋世界》2009,(4):7-7
2007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小组(IPCC)曾预测:到2100年,全球海平面将上升18—59厘米。但是,最近在全球气候变化大会上,有专家称海平面的实际上升速率已经超过了IPCC的预测。澳大利亚天气与气候研究中心的专家表示,格陵兰岛与南极的海冰融化速度相当快。有数据显示,从1993年起,这两处的海平面每年上升3毫米。与南极相比,格陵兰冰盖相对较小,因此更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干扰。如果格陵兰冰盖全部融化,全球海平面将平均升高6米。专家表示,按照目前的融化速度,到2100年,全球海平面很可能将上升1米,  相似文献   

8.
思源 《海洋世界》2008,(10):20-23
中国首个南极内陆站的建设参考了我国已有的长城站、中山站的建设,特别增加了中继站。因此,建设内容包括:生活区、科研区、后勤区、冰芯钻探区、应急保障区、中继站、站区工程作业和运输专用机械交通设备等。南极内陆站的建设规模主要根据科考队员的人数、科考内容及特殊的建设方式(主要是集装箱式建筑)确定的,总建筑面积556平方米。  相似文献   

9.
全球大洋洋中脊扩张体系的澳大利亚和南极大陆间的澳洲-南极非均衡(AAD)部分已引起大洋钻探计划的浓厚兴趣.海底扩张中心在地球上位置独特,这里由于火山活动而不断地形成新的洋底(洋壳).  相似文献   

10.
杨威 《海洋世界》2006,(8):34-39
挺拔秀美梅森峰,气势恢弘哈丁山——考察队深入380千米南极内陆,慰问格罗夫山队11名勇士。[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过去的一年 ,是大洋钻探计划面临挑战和取得有益成果的一年。这一年的主要目标是气候/古海洋学、区域地质构造和深部洋壳的研究。大洋钻探计划178航次在南极半岛外陆隆钻取的漂积物岩心所保留的连续的高分辨率沉积记录(回溯到大约10Ma前) ,反映了陆架边缘周期性搁浅的前进冰盖引起了冰川沉积物周期性地向上部陆坡输送。181航次对新西兰南部和东部进行调查 ,研究人员对晚第三纪沉积物高分辨率记录进行了有关南极环极海流/深层西部边界洋流演化的研究。与早期钻探成果(深海钻探计划277、278钻位)相结合 ,获得了该地区晚…  相似文献   

12.
南极,一个远离人群的孤独大陆。它冰雪莽莽,1400万千米的表面,有95%的地方被厚厚的冰盖所覆盖,冰盖的平均厚度达2200米,最厚的冰层达4800米。南极冰盖以它那广袤、纯洁、俊美吸引着无数多情的追求者,尤其是位于南极中心地带的被人们称作 A 冰穹和 F 穹隆的冰盖,神秘而  相似文献   

13.
《海洋世界》2007,(10):4-4
9月21日,日本探测船“地球”号载着科学家启航,在东京以南一处水深2500米的太平洋水域钻探,从海底R-F钻入7000米深的地球内部,进行探测、钻孔、取样和安装地震监控仪器。科学家希望能够借助本次尝试钻入地幔层的研究来揭开气候变暖的秘密、找到有助于解释生命起源的微生物及了解地震的成因,同时也希望此次研究工作能打破以往人类在海洋钻探地心的纪录——2111米。[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莫文 《海洋信息》2000,(2):28-29
大洋钻探在南海完成航次调查//中国完成大洋矿产开辟区50%的区放//我国家科考队首次远征北极//我国南极科考成绩斐然//渤海又发现超亿吨级浅层大油田  相似文献   

15.
2009年是《南极条约》签署50周年。从上世纪80年代起,条约体系屡遭非缔约国挑战。挑战国家中,马来西亚可谓一个旗手。20多年间。马来西亚与南极条约体系在“南极问题”上数度交锋,并未取得多少进展,却最终接受《南极条约》的原则,并有望在不久的将来加入《南极条约》。从激烈批判到认同妥协,马来西亚的南极之路成为体系外发展中国家的现实选择。可以想象,一旦马来西亚加入《南极条约》俱乐部之后,其捍卫南极条约体系的“诚心”会同样坚决。  相似文献   

16.
1994年12月8日,“雪龙”号到达南极中山站附近海域,遇到大面积的冰区。冰厚约1米.雪厚约1米。“雪龙”号破冰船发挥其技术性能的优势.用了79小时,破冰航行11.33海里。  相似文献   

17.
《海洋世界》2008,(3):4-4
英国科学家近日发文称,他们在研究中发现南极磷虾既可以生活在海洋的表面附近海域,也可以生活在深度达3000米的深海中,其适应环境的能力也远远超过科学家们先前的估计。  相似文献   

18.
首先,根据地震反射剖面的似海底反射特征、深海钻探计划(DSDP)和大洋钻探计划(ODP)钻孔沉积物的高甲烷含量、高有机碳含量以及孔隙水盐度、氯离子浓度和硫酸根离子浓度异常等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证据推测,南极陆缘有7个潜在的天然气水合物分布区,它们分别为南设得兰陆缘、南极半岛的太平洋陆缘、罗斯海陆缘、威尔克斯地陆缘、普林斯湾陆缘、里瑟-拉森海陆缘和南奥克尼群岛东南陆缘等。其次,从气源条件、沉积条件、热流及温压条件和地质构造条件等对南极陆缘天然气水合物的成藏条件进行了分析,认为该陆缘具备天然气水合物形成和赋存的有利地质条件。最后,对南极陆缘天然气水合物的资源前景进行了探讨,认为其资源量非常可观。  相似文献   

19.
虽然现代南极主体冰盖是在始新世末-早渐新世建立的,但南极洲的冰在相当早的时期可能就出现了,甚至发生在白垩纪温室气候时期。深海钻探计划的分析表明,白垩纪晚期广泛的海平面变化只可能由南极大陆尚广布的冰原所引起,并且在白垩纪暖期到达顶点之后的Maastrichtian期(约在71~65Ma之间)的气候变冷也足以使高纬度地区发生短期的冰川作用。  相似文献   

20.
苏联在南极的考察站沃斯托克仍不失为地球上最冷的地方。1983年7月21日记录到的气温是零下89.6℃,这一记录比该站1960年8月24日记录到的零下88.3℃又低了1.3℃。沃斯托克站地处海拔3490米。 1969年关闭的一个美国南极站“高原”(位子莫德皇后地)是地球上第二个最冷的地区,1968年7月21日的记录是零下86.1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