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用一个星系相互作用数值模拟的综合三体模型,研究椭圆星系是否由盘星系合并而成,结果表明,主要取决于星系的盘面积和星系运行轨道面的夹角,如果夹角不等于零,盘星系的相互作用是可能形成椭圆星系的,否则还是盘星系。  相似文献   

2.
用一个星系相互作用数值模拟的综合三体模型,研究椭圆星系是否由盘星系合并而成。结果表明,主要取决于星系的盘面和星系运行轨道面的夹角。如果夹角不等于零,盘星系的相互作用是可能形成椭圆星系的,否则还是盘星系。  相似文献   

3.
大部分环星系是由星系相互作用,引力响应的演化形成,但是,这并不是形成环星系的唯一方式,孤立星系的引力坍缩也可能形成环星系,本进行引力坍缩的数值模拟试验,计算结果也显示出较好的环形结构。  相似文献   

4.
通过数值模拟相互作用星素(包括靶星系和入侵星系)的碰撞,研究环星系的形成。由于采用旋涡结构作为靶盘试验星分布函数,不同于Toomre采用一系列同心圆作为试验星的分布函数,模拟得到环的结构比Toomre的模拟更接近于实际环星系。  相似文献   

5.
通过数值模拟相互作用星系(包括靶星系和入侵星系)的碰撞,研究环星系的形成.由于采用旋涡结构作为靶盘试验星分布函数,不同于Toomre采用一系列同心圆作为试验星的分布函数,模拟得到环的结构比Toomre的模拟更接近于实际环星系.  相似文献   

6.
基于N体数值模拟技术,给出在各种宇宙学模型框架下,产生LAMOST红移巡天的模拟样本的方法. 在模拟样本构造中,采用双参数的Lagrange偏袒模型,并结合LAMOST的设计,考虑了径向选择效应及巡天几何的限制;同时还根据星系形态和环境的关系,进一步对模拟样本的星系形态进行分类. 选择APM的亮星系样本对模型进行检验,并通过计算其角相关函数和模型进行比较. 计算结果表明,对包括所有形态的星系样本,模拟样本给出了和观测相符的结果,而对基于Postman和Geller的形态环境关系所得到的不同形态的模拟星系分布,模拟样本中的椭圆星系和透镜星系不足以解释APM亮星系样本中的成团强度,即强偏袒效应. 最后,从实测角度出发,对采用的模拟方法和样本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7.
大部分环星系是由星系相互作用、引力响应的演化形成.但是,这并不是形成环星系的唯一方式.孤立星系的引力坍缩也可能形成环星系.本文进行引力坍缩的数值模拟试验,计算结果也显示出较好的环形结构.  相似文献   

8.
基于N体数值模拟技术,给出在各种宇宙学模型框架下,产生LAMOST红移巡天的模拟样本的方法.在模拟样本构造中,采用双参数的tagrange偏袒模型,并结合LAMOST的设计,考虑了径向选择效应及巡天几何的限制;同时还根据星系形态和环境的关系,进一步对模拟样本的星系形态进行分类.选择APM的亮星系样本对模型进行检验,并通过计算其角相关函数和模型进行比较.计算结果表明,对包括所有形态的星系样本,模拟样本给出了和观测相符的结果,而对基于Postman和Geller的形态一环境关系所得到的不同形态的模拟星系分布,模拟样本中的椭圆星系和透镜星系不足以解释APM亮星系样本中的成团强度,即强偏袒效应.最后,从实测角度出发,对采用的模拟方法和样本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9.
本文用树形法,模拟试验由一种星系相互作用模式产生椭圆星系的可能性.并用惯量张量分析方法和曲线拟合对椭球体进行结构分析,得到椭球体的半长轴相对长度.  相似文献   

10.
运用近年来模拟得到的半解析星系模型对类星体SiII(1260.4)及FeII(2600.2)两条谱线进行了模拟观测。用蒙特卡罗方法产生样本星系进行模拟观测,假设吸收线具有Voigt吸收谱,经过平滑及加入高斯噪声得到模拟谱线。考虑星系各部分强吸收(W>0.3)发现冷气体云吸收为68.8%(SiII)与48.9%(FeII),星系盘吸收为27.0%与51.1%,卫星星系吸收为4.2%与0%。同时发现吸收星系中心到视线距离RI与静止等值宽度W存在反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1.
康熙 《天文学进展》2011,29(1):1-18
对银河系内卫星星系进行全面的"人口普查"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已经发现了二十几个卫星星系,其光度范围分布很广,最暗的矮星系比球状星体还暗。叙述了卫星星系的光度分布、空间分布和动力学性质。总结了观测和理论研究进展,并讨论了星流和伽玛射线在研究银河系结构和暗物质性质方面的贡献。表明了卫星星系的统计分布能用来很好地限制冷暗物质理论和星系形成的相关物理过程,同时指出当前研究的局限性和可能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数值模拟表明无核环星系在10^8年,甚至时间跨度内,尽管环内的天体作小幅度的运动,但这一类星系仍然保持明显的环形结构。  相似文献   

13.
基于Sloan Digital Sky Survey(SDSS)数据,采用van den Bosch等发展的自适应方法从星系样本中挑选出中央星系及其卫星星系,然后研究卫星星系速度弥散与中央星系/卫星星系属性的关系.和之前的研究一致,卫星星系平均速度弥散随着中央星系质量增大而增大,并且红中央星系所在星系群的速度弥散比蓝中央星系要大.发现平均而言,在红中央星系周围,卫星星系的速度弥散和其质量之间没有明显关联.但是在蓝中央星系周围,质量大的卫星星系速度弥散偏大,而红卫星星系的速度弥散要比蓝卫星星系偏大.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在相同的暗晕中,卫星星系速度弥散和卫星星系质量并不相关.有意思的是,如果红中央星系周围同时有红和蓝卫星星系,那么红卫星星系的速度要小,对其中的物理机制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此外还发现,若中央星系周围只有红或蓝(质量大或小)的卫星星系时,有红(或质量大)的卫星星系所在的暗晕的速度弥散要大于有蓝(或者质量小)的卫星星系的暗晕,这表明卫星星系属性对于暗晕质量测量是有影响的.  相似文献   

14.
暗物质是一种神秘的未知物质,占如今宇宙中所有物质的80%。如果引力是唯一驱动暗物质的力量,那么它应该会不停地向内聚集,直到在星系中心形成极端致密的区域。然而天文学家发现宇宙中的暗物质分布并不像计算机模拟的那样会成团聚集,尤其是在矮椭球星系中。由日本、德国、澳大利亚天文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提出暗物质处于某种能量状态时,会像分散的台球那样分布。这可能帮助科学家解释为何不同大小的星系形态不同。  相似文献   

15.
卫星星系是研究星系形成的有力探针.近期的研究指出,中央星系是椭圆星系时,其卫星星系数目比旋涡星系多.为了探究这种差异,采用了新一代流体动力学模型(The Next Generation Illustris Simulations,简称TNG模拟)中TNG300-1的数据,选择了恒星质量范围为1010M⊙·h-1Mc1012M⊙·h-1的中央星系,同时根据星系的核球质量与星系的恒星质量的比值(B/T)将这个范围的中央星系划分为旋涡星系和椭圆星系.使用统计学的方法进行分析后发现:当控制暗晕质量分布,使得不同形态的中央星系所处的暗晕的质量分布完全相同时,卫星星系分布存在新的差异,即旋涡星系的卫星星系数目更多.这一结论和观测结果相反,产生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旋涡星系的卫星星系包含更多的冷气体,使得旋涡星系的卫星星系恒星形成效率更高.  相似文献   

16.
透镜状星系简介@许梅透镜状星系简介许梅编译透镜状星系(Lenticulargalaxy),因其外貌似透镜而得名,一般以S0表之。它们的性质介于旋涡星系与椭圆星系之间。看来,透镜状星系自成一类,既不是从旋涡星系变为椭圆星系的过渡阶段,反之亦不是。基本的特征和...  相似文献   

17.
宇宙信息     
宇宙信息分辨出矮旋涡星系哈勃星系分类法根据星系的外形将“正常”星系分成椭圆星系。透镜星系、旋涡星系和不规则星系。此分类法也适用于矮星系,矮星系是光度和质量都小的星系,绝对星等一般为一8—一16等;质量一般为106~109太阳质量。矮星系中多数为椭圆星...  相似文献   

18.
星系之谜四则许梅1926年,美国天文学家哈勃(E.Hubble),对星系光谱线红移的发现开创了天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星系天文学。70年来,虽然对形形色色的星系积累了大量的观测资料,但有关星系的很多问题仍未搞清楚,如星系的起源与演化、星系的能源、星系...  相似文献   

19.
袁启荣  朱朝曦 《天文学报》2003,44(4):342-349
盘星系的内禀扁度对计算星系的空间倾角非常重要.对从LEDA数据库中选取的14988个盘星系进行内禀扁度的统计分析.研究表明,盘星系的内禀扁度与星系的形态密切相关.整体上说,透镜星系和不规则星系的内禀扁度qo大于旋涡星系,早型旋涡星系的内禀扁度qo大于晚型旋涡星系,其中Scd星系的内禀扁度qo最小.利用所得的qo-T关系,还对16个已知倾角的亮星系进行了倾角计算,发现与其他方法估计的空间倾角符合得较好.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人们就相信类星体处于星系的中央,我们的研究试图证实事实是否果真如此。为此目的,我们需要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类星体处在什么类型的星系中?它是在旋涡星系还是在椭圆星系中?当然,一种全新类型的星系也是可能的,但我们知道塞佛特星系核是在旋涡星系中,而射电星系是椭圆星系。 (2)类星体是否影响所在星系的特性? (3)所在星系是否影响类星体的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