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闽江口内、外拦门沙是福州港通海之主要障碍。本文应用遥感分析研究其悬浮泥沙的动态。结果表明,内拦门沙的形成与演变受多种因素控制,最重要的是川石水道的分流;外拦门沙是经梅花水道合流和铁板沙过滩水流分流后川石水道远端泥沙扩散的产物。目前,外沙浅滩仍显现不稳定状态。这些结论可为闽江口拦门沙整治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栾加友 《海岸工程》1998,17(3):14-17
根据实测资料分析发现,射阳港拦门沙具有一年内随洪、枯水期不断南北往复摆动、而多年总体向北偏移和水深逐斩变深的变化规律;其演变是射阳河口建挡潮闸,下泄径流量及河道纳潮量变化,潮波变形和废内河口泥沙沿岸运移所致,对船舶航行和港口建设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
射阳港拦门沙演变规律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实测资料分析发现,射阳港拦门沙具有一年内随烘、枯水期不断南北往复摆动、而多年总体向北偏移和水深逐渐变深的变化规律:其演变是射阳河口建挡潮闸,下泄径流量及河道纳潮量变化、潮波变形和废黄河口泥沙沿岸运移所致,对船舶航行和港口建设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
闽江口动力沉积特征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闽江河口为山溪性强潮河口为山溪性强潮河,河发育深受地质构造和动力条件制约,河口沉积物以陆源物质为主,在河流和海洋的相互作用下,塑料造了闽江水下三角洲,并形成了复杂的沉积特征。  相似文献   

6.
7.
王海鹏  张培辉 《台湾海峡》2000,19(1):113-118
本文根据闽江口表层沉积物类型、分布及中值粒径等值线等粒度成分和粒度参数特征,探讨了闽江口水下三角洲现代沉积特征和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8.
贾良文  罗军  任杰 《海洋学报》2012,34(5):120-127
采用1977,1994,2003,2010年4个年份的地形图,建立了DEM模型,结合二维水动力模型对近30多年来黄茅海拦门沙演变的特征及成因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近30多年来黄茅海拦门沙平面上向海推移,范围缩小,在内坡和拦门沙顶冲刷,在外坡淤积;拦门沙的基本成因是其位于上溯流与下泄流控制区域之间的过渡带,该过渡带为明显的动力较弱的区域,泥沙较易在此处沉积;黄茅海大面积的围垦导致纳潮量减少、潮汐动力减弱、径流作用相对增强,使下泄流控制区扩大、上溯流控制区减小、过渡区下移,这是拦门沙冲刷外移和缩小的主要原因。上游来沙量减少加剧了拦门沙冲刷外移和缩小。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闽江口表层沉积物类型、分布及中值粒径等值线等粒度成分和粒度参数特征 ,探讨了闽江口水下三角洲现代沉积特征和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10.
黄河口拦门沙与盐水楔特征及其演变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黄河口存在一个成型堆积法,称拦门沙。多次实测结果,其长度约3-7km同蛋白质水平宽度与河宽相同,横亘于黄河尾闾与海水相连接处。随着河口延伸,拦门沙也向海推移,淤积最多的 部位是前绝急坡区。  相似文献   

11.
A large sand bar develops in the inner Qiantang River Estuary, China. It is a unique sedimentary system,elongating landwards by about 130 km. Based on long-term series of bathymetric data in each April, July, and November since the 1960 s,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morphological behavior of this bar under natural conditions and the influence of a large-scale river narrowing project(LRNP) implemented in the last decad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ree timescales, namely the seasonal, interannual a...  相似文献   

12.
本文根据闽江口内、外拦门沙悬沙动态相关分析的基本结论,提出成套的整治工程建议包括壶江锁坝、五虎-川石锁坝、川石顺坝和梅花顺坝,文中记述各项工程的主要机制和具体的工程效益,供设计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13.
对南黄海太阳沙西侧潮流脊槽区进行了底质调查,采用密集站位的振动活塞柱状沉积物采样器取样。根据粒度分析结果,比较精细地研究了厚度约2~3 m浅表层沉积物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表层沉积物中,细砂主要分布在潮流脊和岸滩上,其它较细的沉积类型主要分布于潮流槽内,呈显“脊砂槽泥”的沉积地貌基本特征。同时,沙脊上的表层细砂的分布范围明显与沙脊至海岸的距离有关,除了潮流的影响外,主要与外侧沙脊的消浪作用有关。另外,根据表层沉积物分布的沉积地貌特征,探讨了潮流脊槽的沉积环境演变。  相似文献   

14.
南海西北陆缘构造演化极其复杂,受到红河断裂、海南地幔柱和南海形成演化等多种因素的控制。莺歌海盆地位于南海西北部,发育了巨厚的新生代沉积物,详细记录了南海西北陆缘新生代的演化历史。但是莺歌海盆地新生代以来主要受到何种构造因素的控制目前还不太清楚。本文在莺歌海盆地较为均匀地选择了7口钻井和23口模拟井,通过空盆构造沉降方法重建了莺歌海盆地的构造沉降量、构造沉降速率和沉积速率,同时运用重力反演方法模拟了莺歌海盆地深部地壳结构,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发现莺歌海盆地在裂陷期(45~23 Ma BP),盆地北部和中部沉降速率较大,南部沉降速率较小;在裂后期(23~0 Ma BP), 盆地北部和中部沉降速率存在两期“台阶式”上升,分别为23~11.7 Ma BP和11.7 Ma BP至今,北部裂后期构造沉降速率最大可达80 m/Ma,中部最大可达110 m/Ma;南部地堑和隆起裂后期分别在11.7~5.7 Ma BP和15.9~11.7 Ma BP构造沉降速率最大可达70 m/Ma。莺歌海盆地新生代整体上表现为沉降速率与沉积速率变化基本一致,说明构造沉降对沉积速率具有显著的控制作用。重力反演发现莺歌海盆地可能存在下地壳高密度异常体,结合盆地沉积物内部钻遇玄武岩,我们推测下地壳高密度异常体为基性侵入体。通过与南海周边其他沉积盆地沉降速率对比发现,几乎所有盆地都在中中新世−晚中新世(15.9~11.7 Ma BP)发生了加速沉降事件,我们认为这可能跟南海海盆停止扩张导致大陆边缘次生地幔对流消失有关。莺歌海盆地5.7 Ma BP至今的加速沉降则可能与红河断裂右旋走滑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15.
沙洲并陆与长江口北部岸线的演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凌申 《台湾海峡》2001,20(4):484-489
全新世以来,长江口北岸南通-扬州南部经历了“浅海-陆地”的成陆过程。4ka,B.P.前,本区为一漏斗形的浅水海湾,河口拦门沙极为发育.4ka.B.P。以来,沙洲并岸,河口陆地淤长,长江口北部岸线呈东南延伸之势。  相似文献   

16.
高雅  唐勇  解习农 《海洋科学》2020,44(1):157-164
在阅读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莫桑比克盆地的区域性幕式构造演化,并进一步总结归纳了其沉积充填特征。研究显示该盆地为东非边缘陆内裂谷盆地,以晚侏罗世破裂不整合面为界划分为断陷期及坳陷期,断陷期为陆相湖盆沉积充填,进入坳陷期后逐渐从海陆过渡相向浅海相和深水相演变。晚白垩世末和渐新世末两次构造抬升,使得盆地沉积环境及物源供应发生明显改变,也逐渐从深水相向滨浅海相或三角洲相演变。  相似文献   

17.
南海北部陆缘记录了南海形成演化的历史,但是其新生代构造沉积演化特征在东段和西段的差异及其原因目前还不太清楚。本文分别在珠江口盆地和琼东南盆地的深水区选择了数口构造地理位置相似的井通过精细地层回剥分析,重建了两沉积盆地的沉积速率和沉降速率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发现,两沉积盆地在裂陷期的沉积和沉降特征基本相似,但是两者在裂后期的构造沉积演化特征差异明显。珠江口盆地深水区沉积和沉降速率都表现为幕式变化特征,其中沉积速率表现为“两快三慢”的特征而沉降速率表现为“两快一慢”的特征。琼东南盆地深水区的沉积速率表现为“地堑式”变化特征,但是沉降速率表现为“台阶式”上升的变化特征。琼东南盆地“台阶式”上升的沉降速率推测主要是受到海南地幔柱伴随红河断裂的右旋走滑而向西北漂移的影响,这也与南海西北部的岩浆活动以及周围盆地的沉降特征吻合。红河断裂在2.1 Ma BP的右旋走滑控制了琼东南盆地1.8 Ma BP以来的快速沉积和加速沉降分布。  相似文献   

18.
莱州湾东部沙波地貌分布特征及其形成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2009年海底地形地貌调查资料,对莱州湾东部海底沙波的分布和形成进行探讨研究。结果发现:该地区发育大面积海底沙波地形,沙波主要为二维直线型沙波,陡峭度为0.001,对称指数为1.2,对称指数较好。沙波的形成和海底坡度以及水深有密切关系,在平坦海底易于形成,且与水深有一定的负相关关系。莱州湾东部沙波是10m等深线的古海...  相似文献   

19.
在南黄海太阳沙西侧潮流脊槽海域进行了密集网格的高分辨率浅地震勘探,测线间距主要为120 m和200 m。沉积物穿透厚度最大约80~90 m,划分为2个地震层序(SQ1和SQ2),细分为5个亚层(U1~U5)。位于下部的层序1(U1)为晚更新世陆相沉积,上部的层序2(U2~U5)以全新世海相沉积为主。根据地震相特征研究了各亚层的沉积环境,从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研究区经历了三角洲辫状河流—河流刻蚀—古河道充填—河口滨海—三角洲滨浅海—现代潮流脊槽的沉积环境演变过程。在早全新世中期,研究区发育了一条窄河口型潮流沙脊,并随海平面的快速上升而被掩埋。现代潮流沙脊形成于末次高海面后,与古潮流沙脊没有继承关系,与晚更新世古地形也没有关系,受控于潮流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