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对2012年3月9日新疆洛浦Ms6.0地震前陆态网络GPS连续跟踪站数据与喀什—伽师2010年7月~2012年3月期间重力复测数据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1)断层两端运动速率不同,为应力积累创造了条件;(2)地震发生前监测区出现区域性的重力异常变化高值区,区域重力场等值线与发震断裂走向平行;震前区域重力场出现增强—减弱—增强过程.  相似文献   

2.
利用2010年7月~2012年3月四川省和云南省的流动重力观测数据,对2012年6月24日宁蒗—盐源5.7级地震孕育和发生过程中的重力场动态演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地震孕育阶段震中区域重力场出现大面积的重力正值变化高值异常区域,并形成密集的正值变化梯度带;震前震中区域呈重力正变化低值状态,处于重力变化0值线附近且等值线稀疏;震前与发震有关的断裂带的跨断层重力测段段差值变化明显。  相似文献   

3.
利用2011年8月11日新疆伽师MS5.8地震前喀什—伽师流动重力网2009年4月至2011年7月的重力复测数据,绘制区域重力场差分和累计动态变化图像。分析表明:(1)地震发生在断裂带重力变化正、负异常密集区的零等值线附近和重力场的反向恢复变化过程中;地震发生前一年出现"闭锁"的重力变化特征;(2)区域重力场差分变化反映出震前伽师—西克尔地区地壳物质运动信息;区域重力场的"平静—活跃"过程,反映出伽师—西克尔区域重力场短期局部构造运动;区域重力场累计动态变化反映出地壳运动的背景特征;(3)地震震前重力变化等值线平行于断层分布,临震时重力变化等值线近垂直于断层,是一个显著的重力特征。  相似文献   

4.
利用2012~2014年山西省绝对重力和流动重力观测资料,平差计算得到该时间段重力场变化值,分析区域重力场演化特征与2014年4月平遥MS4.1地震的关系。研究发现:(1)地震发生前研究区域出现了区域性的重力异常变化,在震中附近产生局部重力异常变化,形成了与活动断裂走向基本一致的重力变化高梯度带,这可能预示着与地震发生相关的构造运动或应力增强作用。(2)地震前后研究区重力场累积变化表现为应力场增强—持续增强—局部运动受阻超过临界值—能量突然释放,震后重力场变化恢复到平稳状态。  相似文献   

5.
利用广西及邻区2016—2019年流动重力观测资料,系统分析区域重力场变化及其与广西北流M_S5.2地震的关系。结果表明:①北流M_S5.2地震前,震区附近重力异常变化与主干断裂关系密切,反映沿控震断裂在2016—2019年间发生了引起地表重力变化效应的地壳变形和构造活动;②差分重力图像表明北流M_S5.2地震前震中附近的重力变化是一个"局部重力异常→重力反向变化→重力变化平缓后发震"过程;③近期重力场累积动态图像表明玉林—岑溪—苍梧一带为重力变化剧烈区域,有利于应力的高度积累而孕育地震。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考虑全球陆面数据同化系统陆地水储量变化影响后,利用2002年4月—2015年4月GRACE卫星RL05月重力场模型获取了2011年日本MW9.0地震震中及其周边区域的重力场信息;然后给出了日本及其周边2003—2015年的年度累积重力变化和差分重力变化,并且利用经验正态函数方法深入分析了该地震过程中同震重力变化对区域重力场的贡献. 结果显示:日本MW9.0地震前研究区域出现了幅值高达2×10-8 m/s2的异常重力变化,其同震效应的时间和空间特征均出现在第一模态,且同震重力变化和震后区域重力场变化特征显著,这充分表明该地震对区域重力场的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7.
利用宁夏地区2011—2013年期间多期重力观测资料,采用中国地震局推广的LG-ADJ程序对观测资料进行平差处理,给出地震前后3年的区域重力场变化和点值变化图像。结合构造活动分析,对2012永宁4.6级地震前后宁夏地区重力异常变化进行研究。认为:2012年永宁地震前,测区重力场出现较好的中期前兆性变化图像,临震前短期异常突增,重力场在空间和量值上均出现大幅的上升变化,重力点值震前趋势下降-转折上升-加速上升-发震的变化,是非常值得关注的前兆异常。  相似文献   

8.
利用经过去相关滤波处理的GRACE时变重力场模型获得了青藏高原东缘2003—2012年的卫星年重力变化图像,并针对该区域近年发生的三次特大地震,结合震前及震后月重力场变化图像,分析与强震有关的卫星重力场变化特征。从区域年重力变化图像可以看出,三次大震均发生在年重力变化较低的时段内,震前小幅值变化可能是地震发生的中短期前兆;从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发生前后的月重力场变化图像可以发现,发震前后断层附近的重力变化模式发生变化,这可能印证了震后位场变化恢复理论;从汶川地震前后的龙门山断层附近点上的周重力变化趋势可以明显发现,汶川地震发生(第20周)后近9周的时间,断层东西侧呈现了相反的重力变化特征,这可能是对震后壳幔物质调整过程的反映。  相似文献   

9.
通过强震震例阐述了重力观测在地震预测中的作用,分析了强震震间期与同震及震后重力场变化特征、区域重力场变化及其与强震活动的关系。强震前区域重力场出现大范围的有序性变化,震源区附近产生与地震孕育发生有关的局部重力异常区,并沿区域主要发震构造断裂带出现显著的重力变化梯度带;强震一般发生在重力变化高梯度带转弯附近或重力变化四象限分布特征中心附近;重力场动态变化图像能够较清晰地反映强震孕育、发展、调整过程的重力变化信息,并基于震例提出了强震震前重力变化的“场-源-带”基本模式。最后,提出我国重力监测预报发展中仍存在的问题,并对利用重力监测资料开展地震预测预报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基于中国大陆1998~2007年(复测周期2~3年)流动重力观测数据,结合GPS、水准观测成果和区域地质构造动力环境,分析研究了汶川8.0级地震区域重力场动态变化演化特征和孕震机理.结果表明:区域重力场动态演化大体反映了青藏高原物质东流的动态效应和汶川大震孕育的中长期(2~10年)信息;汶川大震孕育的显著重力标志为震中西南持续多年的正重力变化(上升)和出现较大规模的重力变化梯级带,前者有利于地震能量的不断积累,后者有利于地震剪切破裂的发生;与地震孕育相关重力场变化总体呈增大—加速增大—减速增大—发震的过程;8年累积重力变化幅差最大约200×10-8m·s-2;2001年昆仑山口8.1级地震孕育发生和震后恢复调整,对区域重力场动态变化和汶川大震的孕育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松潘—甘孜块体一般呈现负重力变化,可能反映深部壳幔局部上隆、壳内温度较高而膨胀,有利于逆冲或推覆体运动的形成和大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中国地震地球物理观测网络的核心业务软件“十五”地震前兆数据管理系统已运行十多年,随着观测数据量的增长,数据库的读取和统计查询的性能逐渐降低。此外,管理系统存在SQL注入和跨站脚本攻击等漏洞的安全问题,系统架构难以满足业务发展的需求。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基于分布式组件的大数据架构,使用消息中间件和时序数据库等技术对管理系统进行重构,将原来存储于Oracle数据库中的地球物理观测数据、基础信息、产品数据等按照各自特点在时序数据库中建表,并将历史数据和增量数据都迁移到新的时序数据库,显著提升了系统读写和统计性能、数据的安全性和可用性(多副本技术)。分布式和容器化等技术的引入,增强了系统的高可用性,并可通过横向扩展进一步增加系统的处理能力。  相似文献   

12.
勘探开发信息数据纷繁复杂,为了高效的管理和运用这些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数据,本文以ORACLE为数据库工具,对结合实际业务的勘探开发数据模型设计元数据管理方案,并分别从数据类型及数据项代码角度入手抽象出元元数据进行规范化,在此基础上以PowerDesigner设计工具中域的使用和工具的开发对规范化进行实现.经过规范化...  相似文献   

13.
地震目录在地震预报和震害分析等工作中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从网站上手动下载各个地震目录资料时效率比较低下,此外由于下载的地震目录格式固定,对开展更广泛的数据服务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为了提高地震目录资料的下载效率,采用节点流程的方法对地震目录文本进行自动下载,并将其解析后存储到数据库,实现了高效率的地震目录资料自动下载和数据存储功能,方法简单灵活,可为科研预报及相关地震数据应用服务提供相应的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4.
2000年4月20日,乌兹别克斯坦卡什卡达林斯克区的岳尔捷帕发生了M=5.4级强烈地震,对这次地震前后(1999年10月31日-2000年4月22日)的地震序列进行了初步分析,并结合震区附近的《舒尔奇》和《朱玛巴扎尔》等综合预报台地下水观测参数(流量,湿度,Eh值,pH值等)的变化和震源机制解,分析了应力场的变化和迁移特征,最后认为k≤12的地震可以引起应力场的变化,这种变化可通过综合观测台来跟踪研究,观测点彼此间距不应超过100-150km,每个观测点必须选配自己的一组最有信息量的观测方法。  相似文献   

15.
资料     
  相似文献   

16.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当前社会已进入数字化时代,地震科技资料的数字化势在必行。本文通过对地震科技资料数字化的阐述,说明了加强地震科技资料数字化建设的必要性和提高地震科技资料管理人员素质的紧迫性。  相似文献   

17.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的黄土高原,由于长期 风化、侵蚀,形成了树枝状水系与沟、塬、梁、峁、 坡并存的独特黄土地貌。针对这种复杂地表条件长 庆物探已建立了沿沟弯线为主、辅以黄土塬多线和 网状三维的采集方法;确立了高精度静校正、适度 去噪、共反射面元优化及已知井反射系数序列控制 的高保真处理方法、本文着重介绍处理、解释二大 环节的关键方法及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8.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的黄土高原,由于长期 风化、侵蚀,形成了树枝状水系与沟、塬、梁、峁、 坡并存的独特黄土地貌。针对这种复杂地表条件长 庆物探已建立了沿沟弯线为主、辅以黄土塬多线和 网状三维的采集方法;确立了高精度静校正、适度 去噪、共反射面元优化及已知井反射系数序列控制 的高保真处理方法、本文着重介绍处理、解释二大 环节的关键方法及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9.
Three-dimensional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s (GCMs) are 'state-of-the-art' tools for projecting possible changes in climate. Scenarios constructed for the Czech Republic are based on daily outputs of the ECHAM-GCM in the central European region. Essential findings, derived from validating, procedures are summarized and changes in variables between the control and perturbed experiments are examined. The resulting findings have been used in selecting the most proper methods of generating climate change projections for assessing possible hydrological and agricultural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in selected exposure units. The following weather variables have been studied: Daily extreme temperatures, daily mean temperature, daily sum of global solar radiation, and daily precipitation amounts. Due to some discrepancies revealed, the temperature series for changed climate conditions (2×CO 2 ) have been created with the help of temperatur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control and perturbed runs, and the precipitation series have been derived from an incremental scenario based on an intercomparison of the GCMs' precipitation performance in the region. Solar radiation simulated by the ECHAM was not available and, therefore, it was generated using regression techniques relating monthly means of daily extreme temperatures and global radiation sums. The scenarios published in the paper consist of monthly means of all temperatures, their standard deviations, and monthly means of solar radiation and precipitation amounts. Daily weather series, the necessary input to impact models, are created (i) by the additive or multiplicative modification of observed weather daily series or (ii) by generating synthetic time series with the help of a weather generator whose parameters have been modified in accord with the suggested climate change scenarios.  相似文献   

20.
人口数据是地震灾害人员伤亡评估的基础,准确的人口空间分布信息对提高应急灾情评估的准确度和开展高效的应急决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建筑物空间分布、POI(兴趣点)、路网与人口统计等数据,基于Spearman相关分析以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构建人口空间化模型,实现了人口统计数据基于规则格网的更为精确的可视化表达。结果表明:(1)建筑物空间分布能较好地反映人口的宏观分布特征,但是对于人口分布细节特征的刻画,则是以POI数据来反映人口的微观分布特征效果更为理想;(2)受区域经济发展影响,人口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由城镇向乡村区域递减的趋势明显,中心城区、周边城镇、偏远乡镇之间的人口密度差异巨大。基于建筑物与POI数据的人口模拟值与实际值的偏差较小,数据精度符合实际情况,可为灾情研判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