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凌起 《福建地理》2006,21(1):1-4,14
福州中心城区地面公共交通网,在环形道拓展和解放大桥南口地段交通建设上,存在急待解决而有所忽视的问题,以至不能适应城市交通功能改进、景观优化及城市用地发展的要求。利行之策在于,城区干线环形道公共交通网,以市内交通和城市扩展机制优化为主要诉求,改现有的三环结构为五环结构,并对原三环路、二环路有关路段作必要的调整。在解放大桥南口地段开建穿越烟台山的隧道工程,并将其南延出口与已拓宽的首山路对接,在此地段建立足以使南北向干道与东西向干道避免平面交叉的虹形天桥;从管理上,疏导原由此地段南北向行驶的车辆,从闽江二桥和三县洲大桥分流。本文源于现实的探索,为编制城市发展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利用2017年北京市36个小区的居民问卷调查数据,并基于POI数据测量小区尺度上步行道、公园、交通站点、商业设施、学校5类公共空间与设施的可达性,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考察社区公共空间对本地居民、外来移民邻里交往的不同影响作用和机理。研究发现,在城市转型与居住分异的背景下:典型公共空间(步行道、公园)在促进邻里交往的作用上不如交通站点、商业设施等准公共空间设施;相较于外来移民,本地居民的邻里交往水平更容易受到社区公共空间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日本三大都市圈快速轻轨交通网的形成与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三大都市圈的快速轻轨交通以快速、高效而闻名于世.快速轻轨交通的建设为现代化城市交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于东京、大阪、名古屋三大都市圈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日本三大都市圈的快速轻轨交通的建设始于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20年代,日本三大都市圈的快速轻轨交通网的骨架基本形成.在快速轻轨交通的建设中,日本政府、城市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以及民营资本的积极参与都起到了重要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通过不断地对原有线路进行改造和新线的建设,使得三大都市圈的快速轻轨交通网日趋完善.随着三大都市圈城市地域结构的变化,三大都市圈快速轻轨交通的建设重点由路网的全面改造转移到提高主要线路的功能方面.其中,对临海、内陆工业区与城市中心地区的联络线路和居住、教育文化机构聚集的郊区新城与城市中心地区的联络线路的改造和新建成为日本三大都市圈快速轻轨交通发展的重点.  相似文献   

4.
广州市在2000 年提出“东进、西联、南拓、北优”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2010 年初步形成“两心四城”城市空间格局,随后在发展战略中加入“中调”,以进一步优化城市发展布局,谋求在2020 年形成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型的城市空间架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调整有赖于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撑,同时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备程度与密度也是进行城市通达性差异研究的重要基础。近年来,广州的城市交通通达性发生了深刻变化,对城市空间结构布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此背景下,借助地理信息系统,运用网格分区法对广州市交通基础设施进行区域划分和密度计算;进一步结合快速轨道交通(地铁)网络的时间通达性度量,对广州市的城区通达性进行综合评价,并分析其空间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广州市城区的通达性呈现同心环状的空间分布格局,区域差异性较大,城市空间布局有待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在此基础上,基于地铁网络时间通达性和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密度值进行区位等级划分,探讨区位因素与交通通达性的相互关系;并结合城市公共、商业服务设施和住宅区的空间特征差异,进一步甄别广州城市通达性空间格局特征和区域差异,从而为城市建设和空间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5.
对中心城市的选择与培育是欠发达地区区域发展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在江西省社会经济数据及交通地理数据支持下,以2000、2005及2010年为时间断面,采用Kernel城市空间密度分析和“自下而上”的城市等级与腹地划分方法,从城市规模结构、等级结构与腹地结构3个角度对赣南原中央苏区城市体系演变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识别出中心城市,并提出培育路径。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0年,赣南原中央苏区的城市人口规模正处于加速扩张阶段。城市规模空间结构呈现显著的核心―边缘特征,以赣州、吉安、瑞金、南城为中心的城市人口集聚核心区已经显现。以赣州、吉安、瑞金、南城为中心的城镇密集区释放出了显著的空间集聚效应,成为推进苏区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增长极。苏区的城市等级可划分为3个等级,赣州、吉安、瑞金和南城一直是苏区最具辐射力的一级城市,其在城镇体系中的高等级城市地位已经比较稳固。在城市腹地结构演变上,尽管二级城市的腹地范围持续变动,但赣州、吉安、瑞金和南城4个一级城市的腹地范围始终保持稳定,这与其在城市等级中的稳定性高度吻合。研究认为,应选取赣州作为苏区主中心城市,选取吉安、瑞金、南城作为次中心城市;应从优化城市职能分工、壮大城市产业、做大城市城区、优化交通网络与加强制度创新等方面对中心城市进行培育。  相似文献   

6.
上海市土地利用结构和形态演变的信息熵与分维分析   总被引:74,自引:6,他引:74  
借助系统论中的信息论思想,分析了近50年来上海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结构的信息熵和均衡度;利用分形理论中的边界维数和半径维数对上海中心城区土地利用形态进行了定量判断,揭示了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与形态演变特征并分析了这些特征形成的主要自然、交通、政策和经济因素.研究表明,近50年来上海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信息熵和均衡度均出现逐渐增大的趋势,城市用地结构正向均衡状态发展.城市土地利用形态演变的主要驱动力为经济发展和政府调控,同时受到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的制约.  相似文献   

7.
日本东京"多中心"城市发展模式的形成、特点与趋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首先详细回顾并分析了日本东京"多中心"城市发展模式的演变过程,指出东京"多中心"模式的形成原因,主要是为了减少对中心城区基础设施的压力,并且通过在中心城区之外创造新的就业中心来缩短通勤距离.其次探讨并归纳了该模式的形成背景与特点,认为东京"多中心"模式是以发达的公共大交通为基础,城市副中心既是市民的集中居住地,又是特定产业和技术创新的集聚区,同时还是分散首都功能的大都市功能区.最后指出东京城市发展的未来趋势是要形成多功能、集约型的都市构造.  相似文献   

8.
探讨地县级新城市市区总体规划主要涉及的5个问题及城区建设的10个重点,侧重论述了新城市(包括新设、新建、新区)的城区道路网和交通网的总体规划和建设要考虑主轴交通(模式)的形成,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除了扩大绿地面积,还应扩大无污染水域的面积,并兼顾它们的分布。另外在目前市场经济形势下,新城市规划还要重视交易市场与商业中心、综合信息中心、经济技术开发区等的建设。  相似文献   

9.
基于城镇化发展趋势的中国交通网战略布局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顾朝林  曹根榕 《地理科学》2019,39(6):865-873
以世界城市化新趋势和日本高速交通网与京阪都市圈联结带建设为参照系,分析了中国城镇化和城镇体系变化新趋势,重点论述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面向集聚性发展的交通基础设施战略布局问题。世界城市化正表现为3个特征,它们是:全球城市和全球城市-区域发展,都市圈再繁荣,城市巨型化和巨型区出现。日本三大都市圈呈现两极分化发展,在围绕产业发展实施东京首都圈功能重组的同时,通过编制和实施新的国土发展计划,集中建设京阪都市圈联结带世界超级巨型区。2018年中国人口迈过峰值进入下降通道,然而国家城镇化进程还处在加速期,未来国家城镇体系将从现在的“三纵两横”发展为“四纵五横”发展轴。从整体上看,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尽管与之配套的基础设施需求进入平台阶段,但在国家战略地带和潜力增长区以及由于新技术发展还会让以大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异彩纷呈。在未来一段时间,首先国家战略地带交通网需要加密布局,例如发展长江经济带大通道、长江三角洲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区扇形网、粤港澳大湾区陆上通道、环首都京津冀城市群交通网;其次需要超前规划布局无人驾驶高速公路,如上海-苏州无人驾驶高速公路、粤港澳大湾区内地无人驾驶高速公路和北京冬奥会无人驾驶高速公路;同时,重视补齐交通基础设施拉动潜力增长区发展,尤其应关注东北地区东、西高速通道、山东外向高速交通互联互通和东北-山东互联互通。此外,乌鲁木齐-喀什、银川-兰州-西宁、西宁-成都、重庆-贵阳-南宁-钦州、成都-拉萨、昆明-保山、银川-西安-武汉-南昌-福州-台北、合肥-南昌-赣州-广州等重要交通线规划布局也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0.
陈垚森  陈文成 《热带地理》2011,31(6):604-608,615
根据空间句法理论对泉州城区道路网进行量化描述,并利用量化后的泉州城区道路网的形态变量对其空间特征形态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泉州中心城区总体呈格网状特征,空间智能性较高,道路网形态较合理,同时也存在智能值与集成度均与交通实际不符的道路空间.最后在此形态基础上提出泉州道路网的优化建议,为城市的空间扩展、规划建设提供参考依...  相似文献   

11.
12.
《New Zealand geographer》1954,10(2):197-200
MAP AND LANDSCAPE. By Dorothy Sylvester.
MAPS AND DIAGRAMS. By F. J. Monkhouse and H. R. Wilkinson.
THE LOOK OF MAPS. By Arthur H. Robinson.
ELEMENTS OF CARTOGRAPHY. By Arthur H. Robinson.
GEOGRAPHY FROM THE AIR. By F. Walker.
OUR WORLD FROM THE AIR. By E. A. Gutkind. London: Chatto and Windus, 1952, pp. 250.  相似文献   

13.
RAE-ification and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academic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Alex Loftus 《Area》2006,38(1):110-112
  相似文献   

14.
澜沧江河道冲淤变化与来沙系数的格兰吉尔因果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邹高禄  罗怀良 《地理科学》2004,24(6):698-703
采用格兰吉尔因果关系模型以及时间序列平稳性的ADF检验技术,结合23年的实测资料数据,分析了澜沧江天然来沙量的变化是否会导致澜沧江河道冲淤发生变化。结果发现:(1) 澜沧江历年来沙系数变化是一个不稳定的时间过程、但历年冲淤变化却是一个稳定的时间过程;(2) 澜沧江河道(允景洪断面)历年来沙系数变化对于冲淤变化不存在格兰吉尔因果关系,或前者对后者无预测关系,因此澜沧江河道来沙系数的增加(或减少)都不一定导致断面淤积量增大(或冲刷量增大)。前人得出的"随来沙系数的增大,断面淤积量有所增加,反之,则冲刷量增加"的结论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5.
西藏自治区农牧业和农牧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钟祥浩 《山地学报》2003,21(1):9-15
自改革开放以来,西藏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农牧民收入呈现稳定增长态势。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加快农牧民收入的增长,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进一步推进农牧业和农牧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显得十分的必要。根据西藏的实际情况,提出农牧业和农牧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基本构架,即在确定“九个生态经济区”基础上,建设“九个特色优势资源生产基地”和发展“九个特色优势产业”;对各生态经济区发展方向及其特色优势资源生产基地和特色优势产业的布局与发展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17.
基于产业结构升级与城镇空间组织模式协同的视角,对长三角地区城市化发展的态势与城镇组织模式的特征和趋势进行分析,以此为长三角城市群规划编制提供科学依据.认为:(1)长三角是我国城市化水平较高、发展速度较快的领先地区;(2)城市群主副中心相结合、并有多轴连通的网络化特征已初步显现;(3)从整体上观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圈层结构的某些基本特征,并正处于不断发展阶段;(4)目前以上海为中心基本上形成了4个圈层,预测未来将形成5个圈层;(5)空间轴线结构特征显著,并形成了"之"字形格局;(6)随着交通轴线的进一步拓展和衔接,将以此形成以超大或特大城市为节点的空间组织网络结构,在形态上形成多中心复合状的网络化模式.  相似文献   

18.
<正> 《国家林业局、国家计委、财政部关于开展2000年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退耕还林(草)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林计发[2000]111号),已确定2000年退耕还林(草)试点示范县174个。开展试点示范工作,是为了确保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退耕还林(草)工程开好头、起好步,意义特别重大。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开展试点示范工作,必须科技先行。建立有效的科技支撑体系是保障试点示范效果的关键,关系到整个工程建设的成败。试点示范县  相似文献   

19.
Waterfront resources are important and special kind of natural resources in the marginal area between land and water.The Yangtze River,the longest river in China,is not only rich in waterfront resources,but also has favorable development conditions with great potentiality.Aided by large-scale underwater topographic map,the major factors of the waterfront resources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such as the stability,the water depth and the natural conditions for port construction,are assessed in this paper rspectively on the basis of the overall investigations.The results show that:(1)the waterfront resources are abundant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but lack of perfectly combined high grade waterfront;(2)there exists and obvious regional difference in the natural quality of the waterfront along the Yangtze;(3)the fore-bank water depth and waterfront stability are the main natural factors related to the waterfront auality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4)the waterfronts along the Yangtze are mainly used for port,warehouse and industrial pruposes; and (5)the waterfronts near important cities are highly used,especially the high-quality waterfronts.In addition,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the waterfront resources are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相似文献   

20.
Waterfront resources are important and special kind of natural resources in the marginal area between land and water. The Yangtze River, the longest river in China, is not only rich in waterfront resources, but also has favorable development conditions with great potentiality. Aided by large-scale underwater topographic map, the major factors of the waterfront resources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such as the stability, the water depth and the natural conditions for port construction, are assessed in this paper respectively on the basis of the overall investigations.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waterfront resources are abundant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but lack of perfectly combined high grade waterfront; (2) there exists an obvious regional difference in the natural quality of the waterfront along the Yangtze; (3) the fore-bank water depth and waterfront stability are the main natural factors related to the waterfront quality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4) the waterfronts along the Yangtze are mainly used for port, warehouse and industrial purposes; and (5) the waterfronts near important cities are highly used, especially the high-quality waterfronts. In addition,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the waterfront resources are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