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从天气条件的选择、作业云的选择、作业时机的选择、作业云部位的选择、作业射击组合方式的选择等方面探讨了高炮人工增雨作业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2.
层状云高炮人工增雨作业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层状云回液高度在4500m以上且回液强度超过25dbZ时,把普雨炮弹射入0℃层以上部位,增雨效果明显。实验表明,催化剂不仅对层状云有静力催化效应,还有动力催化效益。  相似文献   

3.
711 雷达在高炮人工消雹、增雨作业中,为准确界定云系的性质,及时选择作业时机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应用聊城地区1997 ~1999 年5 ~10 月出现的1028 块强对流云(回波强度35dBz 以上,高6000m 以上) 的演变过程,着重分析了该地区冰雹云和雷雨云在雷达PPI和RHI上的形态结构,并找出了适宜该区高炮人工消雹增雨作业的雷达回波识别指标,以便获得更好的作业效果。  相似文献   

4.
利用渭南市2001—2004年人工增雨作业的雷达回波资料和实况资料,运用统计和对比的方法,对13次高炮、火箭人工增雨作业云系、作业时机、部位以及催化剂量的选择进行综合分析。总结出渭南市高炮、火箭人工增雨的作业技术要点:以混合云和层状云为主要目标云系,层状云作业效率最高,可达83.3%;层状云系作业部位应选在0oC层亮带以上,混合云系应选在强回波区附近;选择催化时机,层状云应在云顶高度≥6 km,回波强度≥25 dB z,混合云云顶高度≥7.5km,回波强度≥35 dB z为宜;一次过程,一个作业点炮弹以40发左右效果较好,火箭弹2~4枚为宜。  相似文献   

5.
陈旭初 《广西气象》1998,19(4):51-52
通过柳城县7a高炮增雨作业过程的综合分析,总结了出人工降雨工作的工作程序,得出了作业效果最佳的天气系统,最佳用弹量。  相似文献   

6.
用济南平原的雷达回波资料和探空资料,分析了山东冰雹云回波特征和700hPa,500hPa的平均绝热含水量,得出济南周围200km内冰雹季节的700hPa,500hPa平均绝热含水量和用以确定雹云演变不同阶段的雷达回波综合参数BB值,以及该区冰雹云的判别依据和人工消雹作业的用弹量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7.
8.
9.
夏军  徐太安 《山东气象》2000,20(2):45-46
分析1998年4月23日潍坊地区一次高炮消雹作业过程雷达回波跟踪观测资料表明,高炮消雹作业的效果是显著的,作业前后,回波在强度、高度和强回波高度上都有明显变化,有效地扼制了雹云的发展,化雹为雨,起到了防灾减灾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从天气条件的选择、作业云的选择、作业时机的选择、作业云部位的选择、作业射击组合方式的选择等方面探讨了高炮人工增雨作业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1.
飞机人工增雨作业的决策方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利用中尺度模式计算云中的宏观物理特征量,结合分析作物生育期内不同时段降水对产量的影响程度及其变化特征,计算了不同区域逐旬每毫米增雨对作物经济效益的影响。提出用冰面饱和、水汽垂直输送、水汽积分量等云的宏观指标和各主要农作物不同生育阶段增雨的潜在经济效益指标等共同确定播云作业区的决策方法。在山东省人工增雨业务技术系统实践中,完成作业时间、作业高度和作业区范围的决策过程。  相似文献   

12.
根据卢氏县近几年来防雹工作的实践,总结了山区防雹炮点的选择、冰雹云的识别、作业时机的把握、及用弹量等重要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3.
根据卢氏县近几年来防雹工作的实践,总结了山区防雹炮点的选择、冰雹云的识别、作业时机的把握及用弹量等重要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一次高炮人工防雹作业的分析研究,以降雹雹谱资料及雷达回波为依据,提出了对强降雹天气过程人工防雹的新思路,并依据收集到的地面降雹雹谱资料,客观地分析了人工防雹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Forecasting Monsoon Precipitation Using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applica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t (AI) techniques for climate forecast. It pres ents a study on modelling the monsoon precipitation forecast by means of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ANNs). Using the historical data of the total amount of summer rainfall over the Delta Area of Yangtze River in China, three ANNs models have been developed to forecast the monsoon precipitation in the corre sponding area one year, five-year, and ten-year forward respectively. Performances of the models have been validated using a 'new' data set that has not been exposed to the models during the processes of model development and test. The experiment results are promising, indicating that the proposed ANNs models have good quality in terms of the accuracy, stability and generalisation ability.  相似文献   

16.
利用美国NASA Langley研究中心提供的云和地球辐射能量系统(CERES),单个卫星视场大气顶/地面通量和云(SSF)的Aqua卫星2002年7月至2004年6月的云水路径和冰水路径资料,分析中国西北地区降水效率和人工增雨潜力。选取天山、祁连山、南疆沙漠和东南部季风区4片有代表性的地域,按该资料的云分类,分别计算低层云和高层云区域月平均值,结合相应时期和地区的降水量,分析不同云层与月降水量的相关。结果表明,西部干旱区降水与高层云相关较好,而东南部季风区则与低层云相关好。整个西北区以低云的云水路径与降水量相关系数最高,平均R2=0.8459。定义月降水效率为月平均降水强度(mm/h)除以总的云水路径,结果表明,不论低层云或高层云的降水效率都是东南部季风区最大,祁连山区略大于天山区,南疆沙漠最小。其年变化低层云除南疆7月最高外,其余地区8月最高。高层云的降水效率东南部季风区8月最大,其余3片7月最高。取(LWP/IWP-C)×LWP作为人工降水最大可能增(减)雨的度量,则4片中祁连山区最大,其次是天山,东南部季风区最小,年平均为负值。人工增雨潜力的年变化表明,高层云的峰值A区和C区在8月,D区则在9月,其余峰值均出现在6或7月。本文重点研究天山、祁连山区地形云人工增雨潜力,为今后人工增雨(雪),开发山区云水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FY-2C静止卫星资料,以2013年5月8日四川盆地一次飞机增雨作业为例,反演了云顶温度、云顶高度、云粒子有效半径、液水路径、云光学厚度等云物理量参数,结合自动气象站资料和探空资料等,对此次飞机增雨效果进行了物理检验。结果表明:作业前,云顶温度-13℃,云粒子有效半径10μm,云体较厚,含有丰富的过冷水,具有较好增雨潜力;作业后,作业区云层增厚,云顶温度降低,云粒子有效半径增加至25μm,云顶冰晶化,冰水转化过程加快,产生了较多的降水,降水量增幅明显;作业后,对比区降水不充分,各云物理参数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8.
人工防雹是基于人类为了生产的需要,通过人工催化克服或减轻恶劣天气引起的自然灾害,促使天气向有利的方向发展。尖草坪区人工防雹工作始于1987年,每年的防雹工作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已经越来越受到当地政府领导的重视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注。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工防雹  相似文献   

19.
大连市人工防雹决策指挥系统在大连的人影业务运行中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通过例举2012年6月7日的一次降雹天气过程,介绍了系统业务功能以及实时指挥防雹作业的技术流程,再现了系统对雹云初始回波、雹云类型的自动判别,以及作业预警、决策和作业方案量化输出等技术环节和实时科学作业指挥过程。通过系统运行和科学作业指挥,有效地抑制了雹云的发展,同时避免了盲目作业带来的炮弹的损失和浪费,起到了防雹和增雨的综合效果。目前该系统已实现业务化运行。  相似文献   

20.
人工增雨影响区自然降水量的一种估计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曾光平 《气象》1999,25(2):10-14
在分析各种效果评价方法基础上,提出一种估算人工增雨影响区(或作业区)自然降水的方法。该方法不对自然降水的时空分布作平稳性的假设,而是通过分析作业期自然降水特征,事先确定一些判据,从长序列历史样本中获取供比较的样本。该方法可用于人工增雨效果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