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揭示三台油田和阜东斜坡区在物源方向、沉积相等方面的差异性,采用重矿物分析法、沉积差异对比法展开研究。结果表明:三台油田物源由南向北,来自南部的博格达山。研究区以中砂岩为主,发育以表征分流河道为主的槽状、板状交错层理及平行层理砂岩相,水动力较强,以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环境为主;阜东斜坡区主物源为NE向的卡拉麦里山,次物源为南部博格达山。研究区以细砂岩为主,发育以表征侧积作用为主的板状交错层理砂岩相,水动力条件由强到弱,以曲流河沉积为主。通过对研究区“量体裁衣”式差异对比研究,理清了三台油田和阜东斜坡区沉积相沉积特征,为后续井网部署明晰方向,即三台油田应在前缘区寻找优质储层,阜东斜坡应在西北区寻找有利区提供井网部署方向。 相似文献
2.
准噶尔盆地阜东斜坡区头屯河组二段为重要产油层,客观合理的储集层评价是提高目的层勘探开发效果的基础。在前人研究以及储集层描述的基础上,筛选出储集层品质参数、岩屑相对体积分数、砂地比等13个储集层质量的评价指标,利用灰色关联理论对头二段所对应的中期旋回MSC2上升和下降半旋回内储集层进行定量精细分类评价,并对储集层差异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上升和下降半旋回内储集砂体以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为主,储集层内碎屑组分、颗粒结构、孔隙结构以及物性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利用灰色关联理论对各个评价指标的关联性以及权重系数进行定量计算,得到储集层质量的综合权衡评价分数,实现储集层质量评价的定量化;利用综合评价分数的差异将储集层质量划分为4类,发现Ⅰ类储集层质量和Ⅱ类储集层质量较好,同油田实际勘探开发方向一致;上升和下降半旋回内储集层质量的控制因素不同,导致储集层质量存在一定差异性。综合评价认为,定量的评价结果为研究区头二段有效合理的勘探开发指明方向,同时为相似背景下储集层评价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3.
准噶尔盆地阜东斜坡头屯河组是重要的油气勘探目的层。基于岩心、测井及地震等资料,探究研究区的沉积特征及其展布规律,对该区今后油气滚动勘探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研究区目的层岩性以泥岩、粉砂岩及细砂岩组合为主,总体表现出“泥包砂”的特点;其中砂岩成分成熟度低,具有近物源特征;粒度概率累计曲线主要为跳跃悬浮式,水动力类型为牵引流;测井曲线可分为钟形、箱形和线形3类。综合岩性、粒度、测井及地震反射特征等明确了研究区主要发育曲流河沉积,可识别出曲流河道、点坝、泛滥平原和废弃河道4种沉积微相。研究区沉积物源来自东北方向,曲流河展布特征主要受地形坡度、物源远近及粒度特征影响。曲流河由北东向南西延伸,且西南部的河道弯曲度有增大的特征,河道逐渐呈现网状分布特征,点坝砂体也更加发育;同时,西北部也出现了连片分布的曲流河沉积。因此,后续油气勘探优质储层的找寻应重点考虑西北部与西南部的点坝砂体。 相似文献
4.
阜东斜坡区头屯河组短期旋回不同结构类型内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准噶尔盆地阜东斜坡区头屯河组短期旋回不同结构类型内储层非均质性,为后期储集层精细开发以及采油率的提高提供理论指导。主要利用岩心、测井以及地震资料,对两个重点短期旋回不同结构类型中的非均质性特征进行详细分析,发现SSC4主要发育A2和C1两种结构类型;SSC7发育C1和C2两种结构类型,且SSC7的C1结构类型中储集砂体非均质性程度中等-强,为最有利勘探目标;次要勘探目标为SSC4的A2和C1两种结构类型中较强非均质性的储集砂体,SSC7的C2结构类型中储集砂体非均质性程度中等,但本身物性较差,勘探意义不大。这为研究区头屯河组的勘探提供地质指导和依据。 相似文献
5.
准噶尔盆地阜东斜坡区侏罗系测井沉积相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本文就准噶尔盆地阜东斜坡区侏罗系测井沉积相研究进行了探讨。主要应用常规测井资料、地层倾角测井资料及成像测井资料为核心的测井相序列去分析和判断沉积类型以及沉积相。经过ANN岩相处理,看出典型的三角洲沉积岩相序列自下而上依次为三角洲前缘远砂坝、河口砂坝、分流间湾、水下分流河道、分之河道及分之河道间,将其结果与录井剖面对比,符合率非常高,为区域上关键井的相序分析及沉积体系分析提供了连续的较准确的岩相依据。通过古水流系统的确定,看出研究区侏罗系八道湾组-三工河组沉积时期的物源主要来自北部克拉美丽山以北地区。南部北三台地区以南存在次要物源。最后综合利用常规测井处理解释的岩性剖面、岩心刻度下处理出来的沉积学倾角解释成果(沉积构造和古水流)和ANN岩相处理解释成果,建立起了阜东斜坡区关键井目的层段的测井沉积亚、微相模型。 相似文献
6.
阜东斜坡区侏罗系三工河组3 600~4 300m内存在平均孔隙度12.7%、平均渗透率12.2mD的优质碎屑岩储层。为了探明其成因机理,通过岩心观察和扫描电镜等技术手段分析了1 232个储层样品,确定了其沉积环境特征、岩石和孔隙类型,并通过GC-MS分析了13个烃源岩样品的地球化学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地层发育于辫状河三角洲-湖相体系,岩性主要包括中砂岩、粗砂岩和细砂岩,砂岩以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为主,结构和成分成熟度低;孔隙以原生粒间孔、粒内溶孔和粒间溶孔为主。烃源岩中有机质属于Ⅱ2-Ⅲ型,处于低成熟-成熟阶段,正在大量生成乙酸和乙二酸。溶蚀作用是深部优质储层发育的根本原因,烃源岩中有机质热解排出的有机酸溶蚀了长石颗粒,形成了大量的次生孔隙,从而改善了储层物性;其溶蚀产物高岭石在深部优质储层段的大量发育,为溶蚀机理提供了有利的证据。 相似文献
7.
通过地震、钻测井及生物地层资料的综合研究,认为准噶尔盆地阜东斜坡区侏罗系发育6套层序、两个构造层序。层序及沉积相空间分布的差异反映八道湾期至西山窑期以北部物源为主,下部构造层序揭示了北部抬升、南部均衡沉降的构造格局,头屯河期至喀拉扎期以南部物源为主,上部构造层序反映南部抬升、湖盆急剧收缩的构造格局。研究区主要发育冲积扇-辫状河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其次为曲流河-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早中侏罗世,本区以暖温带潮湿气候为主,但在三工河早期及头屯河中期有两次气候变干变热过程,晚侏罗世为亚热带干旱、半干旱气候,晚期的干旱气候还是导致湖盆急剧萎缩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9.
近年来,头屯河组已成为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勘探主要目的层系.该区头屯河组主要为河流相沉积,储层以岩屑砂岩和长石砂岩为主,含高岭石、绿泥石等粘土矿物.主要储集空间类型为粒间孔隙、粒内孔隙和微裂缝.通过分析,确定该组段储层为低渗-中渗型储层,影响物性主要因素有原始沉积作用、后生成岩作用和构造作用等. 相似文献
10.
石西油田石南4井区侏罗系头屯河组为辫状河三角洲沉积背景,自下而上是湖平面先下降后快速上升的沉积序列,形成一套陆源碎屑岩。底部以中砂岩和泥岩为主,中部以粗、中砂岩相占绝对优势,顶部为厚层块状泥岩。基于岩石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等资料,首次对研究区储层的岩矿特征、孔隙结构以及物性特征进行详细研究。结果表明,头屯河组储集层岩矿类型以岩屑砂岩为主,其中胶结物以碳酸盐胶结为主,胶结类型以孔隙式胶结为主,杂基以泥质为主;黏土矿物以高岭石居多,高岭石、绿泥石含量与储层孔隙度有良好正相关性,储层具中偏强碱敏性和中等水敏性特征;储层孔隙类型有原生和次生孔隙2类,原生孔隙以常与石英、绿泥石矿物相伴生的粒间孔隙为主,次生孔隙以多同长石、高岭石矿物相共生的粒间溶孔为主,储集层属中孔低渗储层。基于储层特征及沉积微相主控因素,将头屯河组储层分为Ⅰ类优质、Ⅱ类储层,同时对研究区进行了储层有利区预测与潜力区识别,该潜力区可作为石南4井区后续滚动开发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11.
New oil reservoirs have been discovered recently in the Jurassic Toutunhe Formation in the Fudong slope, Junggar basin in China. The process and mechanism of lateral petroleum migration in the Jurassic System in the Fudong slope was investigated based on the ge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strata,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of the reservoir rocks and geochemistry on oil–source correlation and oil–oil correlation.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hydrocarbons of the Toutunhe Formation were primarily derived from the Middle–Lower Jurassic and Middle Permian source rocks of the western Fukang Depression and migrated along the axis from west to east. The thickness, sand/strata ratio,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of the Toutunhe 2 member are all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Toutunhe 1 member, making it the main carrier bed of the hydrocarbons lateral migration. 相似文献
12.
13.
准噶尔盆地阜东斜坡区中上侏罗统储集层特征差异及控制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准噶尔盆地是中国西部地区最重要的含油气盆地之一,阜东斜坡区中上侏罗统头屯河组和齐古组是近期勘探重点。根据野外露头、钻井岩芯和分析化验资料,详细分析头屯河组和齐古组储集层特征差异,包括储集层岩矿特征和物性特征差异。岩矿特征中重点对碎屑、填隙物以及孔隙类型和结构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物性特征中重点对储集层类型进行研究,发现齐古组储集砂层储集质量总体上要好于头屯河组。通过综合分析,认为阜东斜坡区中上侏罗统储集层特征差异主要受构造、沉积相、异常压力和成岩作用复合控制,构造演化的差异是导致头屯河组和齐古组储集层特征差异的最关键因素,头屯河组物性最好储集层的微相类型为水下分流河道,齐古组物性最好储集层的微相类型为分流河道,异常压力对原生孔隙保存以及黏土矿物发育位置起到重要影响,成岩作用对于重点层位储集层物性好坏起到决定性作用,其中凝灰质的蚀变序列对于后期油气开发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前,对准噶尔盆地石南地区中侏罗统头屯河组沉积相的认识存在较大分歧和争议。通过岩心观察和精细描述、薄片鉴定和测井曲线分析等方法,对石南地区头屯河组岩石类型、沉积构造和沉积序列等特征进行详细研究,同时结合区域沉积构造背景,认为石南地区头屯河组沉积环境属辫状河三角洲。头屯河组一段沉积时期,研究区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呈条带状展布;头屯河组二段沉积时期以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为主,由于湖平面的下降,辫状河三角洲进积,靠近物源方向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平原,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河道砂体叠置连片分布;头屯河组三段沉积时期湖平面快速上升,全区基本演化为滨浅湖相沉积。 相似文献
15.
准噶尔阜康东部斜坡区中侏罗统头屯河组高分辨
层序地层格架内储集层宏观非均质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高分辨层序地层对准噶尔东部阜康东部斜坡区中侏罗统头屯河组进行层序的划分,共划分出1个长期基准面旋回、三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和10个短期基准面旋回。在中期层序地层格架下,按照层内非均质性、层间和平面三个级次对各层序进行非均质性剖析,发现储层宏观非均质性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主要在MSC2层序内表现明显。MSC2储集砂体的非均质程度最高,基准面上升初期及下降末期,储集砂体厚度较大,物性较好,是勘探开发有利区域。各层序的非均质性主要受到A/S值变化所影响。 相似文献
16.
准噶尔盆地阜康凹陷东部斜坡带中侏罗统头屯河组高分辨层序与沉积微相精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岩芯观察、测井及地震资料分析基础上,应用高分辨层序地层理论对准噶尔盆地阜康凹陷东部斜坡带中侏罗统头屯河组进行划分,共识别出1个长期旋回,3个中期旋回以及10个短期旋回。概括起来有2种基准面旋回基本结构类型,多种亚类型,且旋回总体划分与地层划分基本一致。通过对试油资料的分析与总结,发现研究区油层大部分位于中期旋回MSC2中SSC4和SSC7两个短期旋回中,因此重点对两个短期旋回沉积微相特征进行详细分析,认为两个旋回都位于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包括水下主河道、分流河道等四个主要沉积微相。通过连井对比、等时地层格架的建立、上升相域沉积微相图编制和砂体纵向及横向分布特征的描述,总体认为SSC7旋回中所发育的有利储集体发育厚度及砂体连通性要好于SSC4旋回中砂体,并对有利储集层分布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7.
对准噶尔盆地阜康凹陷北部斜坡区(阜北地区)中侏罗统头屯河组储集层非均质性进行探讨,为研究区头屯河组储集层深入勘探提供指导。综合运用钻测井、岩心描述、薄片、粒度、(恒速)压汞曲线以及核磁曲线等资料,对研究区头屯河组储集层的微观、宏观非均质性以及非均质性的控制因素进行详细分析。结果表明:头屯河组储集层发育2类孔隙结构,造成储层微观非均质性较强;储集层包含3类粒度韵律、2类渗透率韵律以及2类夹层不均匀分布导致层内非均质性较强,分层系数以及砂地比不均导致层间非均质性较强,变异系数、突进系数和非均质性系数反映平面非均质性较强,宏观非均质性整体表现较强。沉积环境和成岩环境对头屯河组储集层非均质性程度都有影响,以成岩环境为主。最终认为研究区勘探目标区为应首选头一段河道砂体主体区域。 相似文献
18.
准噶尔盆地中侏罗统西山窑组与头屯河组间不整合面特征及其油气勘探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准噶尔盆地侏罗系顶、底及其内部不整合广泛发育,其中中侏罗统下部西山窑组和上部头屯河组之间的角度不整合尤为清楚。它表现为区域性不整合,沉积间断时限达4~10 Ma,剥蚀厚度达100~340 m。该不整合“面”的结构由不整合面之上的砂岩、不整合面之下的风化粘土层和半风化岩石组成,以砂岩-泥岩-砂岩的组合为主,平均厚度达70~90 m。依靠风化粘土层,不整合面之上头屯河组的砂岩形成了地层超覆圈闭,不整合面之下西山窑组的砂岩形成了地层削截不整合遮挡圈闭。油气勘探实践表明:该不整合面上、下是油气聚集的重要场所;该不整合面的后期掀斜演变对油气聚集和调整再分配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